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肺癌手术中淋巴结的处理方式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尤其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我们通过研究淋巴结转移规律来探讨Ia期NSCLC手术中淋巴结清扫的合理范围。方法:41例临床Ia期NSCLC患者进行肺叶切除及纵隔淋巴结系统清扫,将淋巴结行病理切片,HE染色明确是否有癌转移。研究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共清扫淋巴结295组,转移42组(占14.2%),其中肺门淋巴结转移33组。纵隔淋巴结中转移9组。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第7站淋巴结出现转移4例,第5、9站淋巴结出现转移各2例,第4站淋巴结出现转移1例。上叶肿瘤转移包括5、7站淋巴结,中下叶肿瘤转移包括4、7、9站淋巴结。结论: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遵循区域性淋巴结引流规律,可行区域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即上叶肿瘤在无肺门或隆突下淋巴结转移时可只清扫上纵隔淋巴结而无须清扫下纵隔淋巴结,中下叶肿瘤无论有无肺门或隆突下淋巴结转移都需要进行上下纵隔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2.
目前,肺癌已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约占肺癌80%。手术治疗在早期NSCLC治疗中占主导地位,而淋巴结分期及手术中清扫程度直接影响着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患者的预后。解剖性肺叶切除加系统性淋巴结清扫一直以来被认为是NSCLC的标准手术方式,但对早期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清扫程度问题上一直存在较大争议,精确评估区域淋巴结的转移及淋巴结清扫的程度是影响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预后的重要因素。对于早期肺癌行肺叶特异性或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已逐渐为国内外学者接受,并可能成为临床I期NSCLC患者标准淋巴结清扫方式。  相似文献   

3.
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46,自引:3,他引:43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外科治疗中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作用。方法 对可手术的504例Ⅰ-ⅢA期病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肺切除同时行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对照组则在肺切除同时仅行肺门淋巴结清扫术;纵隔淋巴结肉眼怀疑转移者则行该淋巴结摘除术。凡符合入选标准病例均对术式、病理类型、病理分级、肿瘤体积、淋巴结切除总数目、淋巴结转移数目、淋巴结转移比(淋巴结转移数量/淋巴结切除总数量)、PTNM分期、辅助治疗、随访期间内的复发转移、手术并发症、生存时间、生存质量等13项指标进行观察和评价。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法,预后分析用Cox成比例危险率模型。结果 504例中,符合研究标准的病例共320例,研究组160例,平均每例切除淋巴结9.49个;对照组160例,平均每例切除淋巴结3.63个。Ⅰ期肺癌研究组的1,3,5,9年生存率分别为91.8%、86.9%、81.4%和74.2%,对照组为88.7%、72.5%、58.5%和52.1%,差异有显著性。Ⅱ、ⅢA期两组间的生存曲线差异无显著性。影响长期生存率的因素有术后分期、淋巴结转移比和淋巴结清扫范围3个因素。结论 肺叶(全肺)切除加上系统性的胸内淋巴结清扫,能减少肺癌术后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提高长期生存率,可列为非小细胞肺癌的规范性术式。  相似文献   

4.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肺癌80%。临床上,早期NSCLC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方式,淋巴结分期及手术中清扫程度直接影响着患者的预后。不同肺叶原发NSCLC的淋巴结转移区域存在一定规律。解剖性肺叶切除加系统性淋巴结清扫一直以来被认为是NSCLC的标准手术方式,但近年来T1期NSCLC手术中纵隔淋巴结清扫的程度存在较大争议,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已逐渐被大多数学者所重视。  相似文献   

5.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是指限于胸部而无临床或者病理远处转移的ⅢA期和ⅢB期的非小细胞肺癌,包括了TNM分期中的N2、部分N2(指对侧纵隔淋巴结转移)和T4,占非小细胞肺癌的31%~44%。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经积极的综合治疗后(包括手术和化疗)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局部控制率,达到了50%以上。  相似文献   

6.
杨如松  许栋生 《肿瘤》2002,22(2):157-157,160
外科治疗仍然是非小细胞癌的主要治疗手段.纵隔淋巴结转移与否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术后预后的主要因素[1,2].同时正确的淋巴结状况(N-status)和TNM分期也是指导术后综合治疗的重要依据.临床判断肺门和纵隔淋巴结主要依赖胸部CT扫描.  相似文献   

7.
肺癌手术治疗中纵隔淋巴结的外科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晓菁  周允中 《中国肿瘤》2004,13(10):629-633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的外科切除范围目前仍然存在争议.一些医学中心主张将可疑癌转移的纵隔淋巴结摘除,即纵隔淋巴结采样术,而也有主张实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文章综合分析有关肺癌淋巴结切除有效性的研究文献,阐明两种切除方式的优劣.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影响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因素.方法:手术治疗的67例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被手术病理证实为T2N0,并接受了系统淋巴结清扫术或淋巴结采样术.共392枚淋巴结被切除,201站纵隔淋巴结被清扫(上纵隔组103站,下纵隔组98站).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67例患者中有8例死亡,2年生存率为88.4%.Cox多因素分析提示:纵隔淋巴结清扫站数≥3站者的预后优于纵隔淋巴结清扫站数<3站者(P=0.041);原发灶≤4cm患者预后优于原发灶>4cm患者(P=0.016),被切除的淋巴结总数、脏层胸膜受累情况、术后化疗情况、原发灶所在部位、性别及年龄等因素与患者预后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增加术中纵隔淋巴结清扫站数对改善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可能有益;原发灶>4cm 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不佳,可能更适宜于接受进一步的术后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视纵隔镜检查术在肺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方法:40例患者接受了经颈纵隔镜检查术或(和)前纵隔切开术,36例确诊为肺癌但因纵隔淋巴结肿大(直径>1cm)需作术前分期,4 例高度怀疑为肺部恶性肿瘤。结果:电视纵隔镜检查未见纵隔淋巴结转移者28例,中转开胸行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肺癌,手术切除标本未发现纵隔淋巴结转移,与电视纵隔镜检查结果相符。淋巴结转移阳性者12例,均放弃开胸手术,N2 期淋巴结转移10例,接受新辅助化疗;N3 期淋巴结转移2 例,接受放化疗。电视纵隔镜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2min,平均出血量50mL,切口无感染,出血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1/40),无围手术期死亡。本组电视纵隔镜检查对肺癌术前纵隔淋巴结分期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到100% 。结论:电视纵隔镜手术创伤小,是肺癌术前病理分期的重要检查方法,具有确诊率高、安全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潘铁成  郑智  李军  陈涛  刘立刚  魏翔 《癌症》2007,26(3):303-306
背景与目的:肺癌手术中淋巴结的处理方式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尤其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我们通过研究淋巴结转移规律来探讨Ⅰa期NSCLC手术中淋巴结清扫的合理范围.方法:41例临床Ⅰa期NSCL,C患者进行肺叶切除及纵隔淋巴结系统清扫,将淋巴结行病理切片,HE染色明确是否有癌转移.研究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共清扫淋巴结295组,转移42组(占14.2%),其中肺门淋巴结转移33组,纵隔淋巴结中转移9组.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第7站淋巴结出现转移4例,第5、9站淋巴结出现转移各2例,第4站淋巴结出现转移1例.上叶肿瘤转移包括5、7站淋巴结,中下叶肿瘤转移包括4、7、9站淋巴结.结论:临床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遵循区域性淋巴结引流规律,可行区域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即上叶肿瘤在无肺门或隆突下淋巴结转移时可只清扫上纵隔淋巴结而无须清扫下纵隔淋巴结,中下叶肿瘤无论有无肺门或隆突下淋巴结转移都需要进行上下纵隔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肺癌是目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外科手术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手段,淋巴结清扫是肺癌规范化手术的关键步骤之一,其中包括淋巴结清扫的数量和范围,它也是预防复发和减少转移的关键措施;淋巴结清扫对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和进行TNM分期、指导术后治疗有重要意义。纵隔内器官和软组织是超声检查的理想介质,术中超声有助于发现纵隔内较小的转移淋巴结,并根据淋巴结的超声影像学表现,结合术前CT对淋巴结进行清扫,减少清扫淋巴结时不必要的创伤。本研究旨在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术前CT及术后病理指导清扫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的临床意义;并了解超声下纵隔淋巴结的声像特征和淋巴结转移特点。方法:选择2005年10月-2006年7月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住院并经手术治疗的6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平均年龄62岁;所有66例患者均在全麻下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下完成手术。所有病例术前常规胸部CT检查,均作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在清扫淋巴结之前用多普勒超声对纵隔淋巴结进行检查并同术前CT进行对比,术后病理检查腺癌36例,鳞癌30例;淋巴结转移者行免疫组化检查。检查范围:右侧包括1、2、3、4、7、9组淋巴结,左侧包括5、6、7、9组淋巴结。右侧36例肺癌其中上叶24例、下叶9例、中叶3例,左侧30例肺癌其中上叶16例、下叶14例;术中总共清扫淋巴结390枚,其中转移淋巴结140枚。术前CT下TNM分期cT2N0M016例,cT2N1-2M050例;术后TNM分期:pT2N0M036例,pT2N2M030例。结果:圆形类圆形暗回声、边界清楚和扁平、边界不清楚的检出率为87.5%;CT下淋巴结大于1cm的阳性符合率为84.3%,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圆形和类圆形且伴有暗回声的阳性诊断率为67%,扁平边界不清楚者的阴性符合率为100%。腺癌较鳞癌容易发生2组以上的淋巴结转移。多普勒超声与CT阳性符合率为84.3%。结论:根据超声影像检查下淋巴结的形态和边界清楚与否,结合术前CT显示的淋巴结大小可以有效指导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2.
Zhang GQ  Han F  Gao SL  A DL  Pang ZL 《癌症》2007,26(5):519-523
背景与目的:在可切除的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手术治疗中,如何正确处理纵隔淋巴结对预后非常关键,目前国内外学者对ⅢA期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的清扫范围有较大争议.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以两种纵隔淋巴结清扫方式对NSCLC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4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外科行完全性切除术的219例ⅢA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存状况,其中109例采用采样式纵隔淋巴结清扫术(mediastinal lymph node sampling,LS),110例采用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术(systematic mediastinal lymphadenectomy,SML).寿命表法和Kaplan-Meier法比较累积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Cox多因素生存模型分析影响生存的主要因素.结果:LS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28%、13%,SML组分别为88%、37%、16%,两组术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0.0、23.5个月,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病理类型、纵隔淋巴结转移状况、纵隔淋巴结清扫方式是影响ⅢA期NSCLC N1或N2转移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结论:对可手术治疗的ⅢA期NSCLC患者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可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肺切除在晚期肺癌治疗中的意义、临床疗效和长期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胸外科在过去二十年间实施全肺切除的420例病例。结果:全组420例全肺切除,占同期肺癌手术总量的19.0%(420/2216)。手术分两组即全肺切除+纵隔淋巴结摘除术(简称前十年组)182例,全肺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简称后十年组)238例。全组术后401例手术病人痊愈,围手术期死亡19例(4.5%)。术后并行辅助化疗196例,未作辅助化疗(单纯手术)205例。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4.8%,全组术后总的1、3、5年生存率为83.8%、51.7%、33.8%。前十年组和后十年组5年生存率差异明显为26.9%vs40.8%(P〈0.003)。术后辅助化疗组与单纯手术组长期生存差异显著为42.3%vs25.4%(P〈0.05)。结论:通过本组420例全肺切除的临床体会我们认为合理的手术适应证的甄选,良好的手术中外科操作处理,实施彻底的纵隔淋巴结规范清扫,完善的术后围手术期管理,术后恰当的综合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和长期生存率。全肺切除术在晚期肺癌临床治疗中仍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的效果。方法收集经胸腔镜手术治疗74例(胸腔镜组)及开胸手术治疗80例(开胸组)的Ⅰ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2组淋巴结清扫数目的差异,同时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声音嘶哑、心肺总并发症的差异。结果胸腔镜组在双侧N2淋巴结清扫的数量高于开胸组(P〈0.05);2组双侧N1淋巴结清扫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声音嘶哑发生率及心肺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Ⅰ期NSCLC根治术中,胸腔镜下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在技术上符合肿瘤外科原则,优于开胸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肺癌纵隔淋巴结不同切除方式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连续收集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接受手术治疗的41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SLND)组216例,淋巴结采样术(LNS)组199例.检查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d及术后7d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LC)及淋巴细胞中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对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SLND组术后各时点全血中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NK细胞比例均低于L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d:淋巴细胞(0.95±0.57)×10^9/L比(1.10±0.65)×10^9/L,CD8+T淋巴细胞(19.53±6.48)%比(20.93±6.70)%,NK细胞(17.36±6.06)%比(18.57 ±5.97)%,均P<0.05;术后7d:淋巴细胞(0.86±0.53)×10^9/L比(1.00±0.60)×10^9/L,CD8+T淋巴细胞(17.27±5.64)%比(18.40±5.26)%,NK细胞(13.11 ±4.84)%比(14.20±5.30)%,均P< 0.05];术后3d时LND组CD4+T淋巴细胞低于SL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59±6.53)%比(31.19±6.32)%,P<0.05],术后7d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64±6.65)%比(37.20±6.83)%,P>0.05].结论 与SLND相比较,LNS可以减轻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抑制.  相似文献   

16.
许林  张治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3,5(3):137-140,150
肺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已占据恶性肿瘤的首位。自1933年Graham为1例中央型肺癌患者成功实施全肺切除以来,肺癌外科治疗已有近70年的历史。I期非小细胞肺癌首选治疗为肺叶切除加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术,这种手术模式既可使癌组织完全切除,减少术后复发和转移,又可保留足够的肺功能,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其5年生存率可达60%~70%。  相似文献   

17.
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的微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以LUNX-mRNA为标志物,RT-PCR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微转移的可行性,从基因水平探讨肺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方法对20例NSCLC患者术中取纵隔淋巴结,用RT-PCR法检测肺癌特异性基因LUNX在纵隔淋巴结的表达情况,并与1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的纵隔淋巴结LUNX基因的表达进行对比。结果20例肺癌患者共送检71枚纵隔淋巴结。常规病理学检查阳性的淋巴结占11.3%;而LUNX-mRNA阳性的淋巴结占32.4%,P〈0.001;纵隔淋巴结微转移率为25.4%;在ⅠA~ⅡB期患者的55枚纵隔淋巴结中,LUNX-mRNA阳性的淋巴结占23.6%,而在Ⅲ期患者的16枚淋巴结中,LUNX-mRNA阳性的淋巴结占62.5%(P=0.003)。结论可手术NSCLC患者的纵隔淋巴结微转移发生率约为25.4%;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应为NSCLC患者的标准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与目的广泛纵隔淋巴结廓清被视为是对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标准术式的必要组成,随着对纵隔淋巴结廓清手术后并发症及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方式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区域淋巴结的转移特点,探讨其在手术淋巴结清扫范围的选择以及术后放射治疗靶区勾画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肿瘤医院2005年1 月至2010年12月810 例NSCLC 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区域各组淋巴结转移频度以及肿瘤原发病灶与区域淋巴结转移部位的相关性。结果:NSCLC 区域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及肿瘤部位相关(P 值分别为0.013、0.000、0.009 和0.000)。 不同肿瘤原发部位有不同的淋巴结易转移区域。结论:左肺原发肿瘤中病灶大、组织学类型为腺癌的患者易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非小细胞肺癌在纵隔淋巴结的转移中,右上肺癌主要转移至上纵隔2~4 区;右中肺和右下肺癌主要转移至上纵隔2~4 区、隆突下;左上肺癌主要转移至上纵隔2~4 区、主动脉弓下;左下肺癌主要转移至动脉弓下及隆突下。在手术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术后放射治疗靶区勾画时应特别注意这些淋巴结转移频度较高的区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手术对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5例早期NSCLC患者,采用全胸腔镜手术(VATS组,39例)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VAMT组,56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淋巴结清扫及预后情况。结果 VATS组术中出血量少于VAMT组,住院时间略短于VAMT组,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并发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VATS组淋巴结阳性例数、个数与VAMT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VAMT组均略高于VATS组。两组1、3年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VATS组生存率高于VAMT组,两组生存曲线比较有统计学差异(Log-rank,χ2=2.57,P=0.034)。结论Ⅰ期非小细胞肺癌全胸腔镜手术可彻底清扫纵隔淋巴结,并发症少,并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