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了减少或杜绝献血者穿刺部位皮下瘀血的发生率。方法采用回顾性总结分析3965例献血者穿刺部位皮下瘀血所产生原因的方法。结果全组3965例有43例(1.08%)出现穿刺针眼周围皮下瘀血;初次献血者2562例,有34例(1.33%)发生穿刺部位皮下瘀血;第二次及两次以上献血者1403例,仅有9例(0.64%)发生;两次比较P〈0.05(χ^2=3.927);局部瘀血发生的原因:①献血者献血后穿刺部位按压不当,精神紧张、恐惧、袖口太紧,极少数为血管原因;②采血人员技术及护理未能到位。结论根据上述原因,制定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减轻献血者的痛苦,保护献血者,促进无偿献血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
皮下血肿多由创伤、动静脉穿刺不慎 ,血液溢出血管 ,瘀积于皮下而形成 ,在短时间内很难吸收 ,且易引起感染。动静脉内瘘是肾衰病人的生命线 ,因病人凝血机制障碍 ,更易发生皮下血肿 ,因此 ,穿刺尤应慎重。 1997年 7月至 1999年 10月 ,我科用中药熏洗疗法治疗 5 0例皮下血肿患者 ,收到满意效果 ,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在我科住院的尿毒症患者 ,血液透析后发生皮下血肿者 5 0例。其中男 32例 ,女 18例 ;年龄 2 1岁~ 6 5岁。血肿面积最大 17cm× 11cm ,最小 3cm× 1.5cm ;病程最长 2 0天 ,最短 3天。2 治疗方法药物组成 …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早期使用动-静脉內瘘的观察及护理.方法 回顾总结行血液透析51例尿毒症患者早期使用动-静脉内瘘在透析前、透析中、透析后护理方法和体会.结果 51例患者穿刺效果和血流量均达到治疗要求,9例发生皮下血肿经过压迫止血及24 h内用冰袋冷敷处理后血肿消退,1例瘘管闭塞,无感染发生.结论 透析前做好护理准备工作,穿刺时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及穿刺方式,透析中做好严密观察及并发症的处理,透析后做好护理指导宣教工作,是早期使用动-静脉内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临床上对尿毒症患者常采用动静脉内瘘维持患者长期的血液透析以延长生命.方法:对3例以高位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的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根据内瘘特点采用相应的穿刺方法及护理、干预进行总结,能提供足够的血流量,长期保持通畅.结果:3例患者的高位动静脉内瘘无1例因穿刺及护理不当,造成皮下血肿、堵塞、感染.结论:通过合理的护理干预,有效地提高了高位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皮下血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8例动静脉内瘘穿刺皮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动静脉内瘘穿刺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及护理。结果 28例动静脉内瘘穿刺发生皮下血肿,其中1例造成内瘘闭塞,3例影响透析血流量,其余24例经过及时处理未产生影响,至今仍在使用。结论引起内瘘穿刺皮下血肿主要原因有医护人员及患者自身的原因,选择合理的穿刺方法,采取有效地止血措施,加强健康教育,能有效预防和降低动静脉内瘘血肿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皮下血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21例动静脉内瘘穿刺皮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动静脉内瘘穿刺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及护理.结果 21例动静脉内瘘穿刺发生皮下血肿,其中1例造成内瘘闭塞,2例影响透析血流量,其余18例经过及时处理未产生影响,至今仍在使用.结论 引起内瘘穿刺皮下血肿主要原因有医护人员及患者自身的愿因,选择合理的穿刺方法,采取有效地止血错施,加强健康教育,能有效预防和降低动静脉内瘘血肿发生.  相似文献   

7.
方克南 《包头医学》2008,32(4):231-231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结束后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及采取的护理措施.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初次使用内瘘在透析结束后发生穿刺部位周围皮下血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8例患者的内瘘均能正常使用.结论:选择合理的穿刺部位,采取有效的止血方法,加强健康教育,能有效预防和降低血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脉穿刺拔针后淤血原因与按压方法及时间,方法在静脉穿刺过程中,针头进入皮肤后,在皮下游离一段后再进入血管内,这就出现进皮肤与进血管内同时有两个穿刺点,拔针前护士必须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绷紧皮肤及皮下组织,与静脉平行按压针眼3—5min.结果可防止皮下溢血,避免青紫.结论拔针虽为静脉穿刺最后一道程序,但也不应草率从事,临床上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丁云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6):137-138
就目前掌握的血液透析患者直接动脉穿刺并发皮下血肿相关因素及采取的相应的防护对策作一简述。认为根据不同的患者选择适当的血管,根据患者血管条件改变穿刺手法,拔针时合理按压,并积极治疗患者原发疾病,可以将直接动脉穿刺并发皮下血肿的几率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0.
唐瑞  李世珍  陈燕华 《四川医学》2009,30(2):295-296
目的探讨更适合慢性肝炎患者静脉滴注结束后针眼按压的改进方法,以提高护理质量,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满意度。方法应用自身对照法,将100例慢性肝炎患者静脉滴注结束时按压针眼法进行改进,采用传统方法和改进方法按压,各间隔1d,每种方法共2次,持续观察4d,每次均于0.5h后观察止血效果,试验结束后了解患者对改进方法的满意程度。结果与传统方法相比,改进方法引起皮下瘀血及血肿明显减少(P〈0.01),提高了护理质量。节约了人工按压的时间,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患者满意度达到96%。结论改进方法的护理质量优于传统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周华 《黑龙江医学》2013,37(1):48-49
目的探究一种新的静脉输液拔针按压法。方法将300例需要进行静脉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50例),采用改良式拔针按压法:先拔针,后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排横向将针眼前后1~2 cm全部按压,按压时间3~5 min。对照组(150例),采用传统拔针按压法:先用棉签按压穿刺针眼,后拔针,按压时间同实验组。结果改良式拔针按压方法的疼痛、针眼出血及皮下淤血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拔针按压方法(P<0.05)。结论改良式拔针按压法效果确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2.
穿刺建立动静脉内瘘228例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湘  丁灵莉 《西部医学》2010,22(2):365-366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净化长期使用的永久性血管通路。首次穿刺时,由于血管壁薄而且脆性大,稍有不慎极易造成内瘘损伤,皮下血肿将影响下一次穿刺,所以首次内瘘的使用直接影响到内瘘的使用寿命。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自2006年1月~2009年3月已为22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病人建立了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即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王卫连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3):3142-3142
血管通路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透析治疗时及治疗结束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血管通路周围皮下血肿严重影响血管通路的寿命,通过对皮下血肿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预防皮下血肿的再发生,以保护血管通路的使用寿命。1一般资料2002年至2007年在我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0例,共进行6000余次血液透析,发生皮下血肿24次。年龄17岁~80岁。24次皮下血肿均无表皮出血,其中2例造成内瘘闭塞。以上患者均采用肝素抗凝。2原因分析2.1压迫位置不准确只压迫到表皮穿刺点,内瘘血管穿刺点压迫不准确,导致渗血。2.2血管内部张力过大穿刺部位距吻合口较近,吻合口处的压力过大或血压过高;或静脉止血压力过大,导致吻合口周围压力升高血管穿刺点难以闭合。2.3肝素用量过大,凝血时间延长。2.4压迫物错位过早活动肢体或放下衣袖使压迫物错位。3预防和护理3.1选择合理的穿刺部位动脉穿刺点应距离吻合口5cm~6cm,并偏离桡骨,以免手腕活动引起血管渗血;新内瘘管壁薄,最初几次使用易引起皮下血肿,最好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操作并全程护理。3.2止血方法拔出穿刺针的角度与穿刺时的角度相同,且与针翼方向垂直,在穿刺针没有完全拔出之前不要重压血...  相似文献   

14.
郝晓东 《伤残医学杂志》2014,(2):274-274,285
目的:比较2种拔针方法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儿科进行住院治疗的118例静脉输液的患儿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9例,观察组患者应用非按压抬高拔针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棉签按压拔针法,比较2组患者拔针后穿刺点止血的时间,出血率及皮下血肿形成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穿刺点止血时间为56.4±1.3秒,对照组患者穿刺点止血时间为204.5±23.5秒,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拔针后有8例发生出血,出血率为8.99%,1例出现皮下出血,皮下出血率1.69%,对照组患者拔针后有22例发生出血,出血率为37.29%,7例发生皮下出血,皮下出血率为11.86%,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按压抬高拔针法可明显缩短穿刺点出血时间,降低拔针后出血率及皮下血肿形成率,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鱼际按压法、拇指握压、三指按压法在献血者静脉采血后预防针眼出血、局部血肿、皮下淤血等的效果。方法将8388例肘窝处静脉采血的献血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采用大鱼际按压法、拇指握压法及三指按压法压迫止血5~10 min后观察针眼周围情况,观察其止血效果。结果大鱼际按压止血组出血、皮下血肿及淤血的发生率明显少于拇指及三指按压法。全血组和单采组比较,不良症状发生率单采组低于全血组,两组间存在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χ2=7.08,P〈0.05)。结论大鱼际按压止血法优于拇指按压法和三指按压法,能有效的减少穿刺部位发生局部出血、血肿、淤血的发生率,是肘静脉采血止血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采用无菌纱线预防血液透析中穿刺针眼渗血及相关的护理对策.方法 将3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试验组15例在血液透析中穿刺成功后,采用无菌纱线包绕针眼处的穿刺针再用胶布常规固定,无菌纱线可堵塞皮肤与穿刺针之间的空隙,防止血液渗出.对照组15例在血液透析中穿刺成功后,用胶布常规固定穿刺针.对2组进行观察,并实行各项护理对策预防透析中穿刺针眼渗血.结果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0例,共进行6 240例次血液透析,其中有70例次在血液透析中穿刺针眼渗血,其中试验组出现23例次针眼渗血,对照组出现47例次针眼渗血,给予及时处理,防止渗血,继续透析.结论 采用无菌纱线可有效地预防血液透析中穿刺针眼渗血,密切观察、及时处理也是防止透析中穿刺眼渗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患者对护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不仅要求护士"一针见血",而且还要求达到无痛拔针及拔针后无针头滴血,皮下淤血的发生.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现,静脉输液后拔针及按压方法不当,容易造成回血及皮肤针眼出血或皮下淤血,增加患者疼痛及不适,影响再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新的压迫止血位置在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血透中心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方式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选择按压皮肤针眼位置止血法,实验组患者选择按压血管针眼位置止血法。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血肿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中应用按压血管针眼位置止血法,具有比较显著的止血效果,同时能让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刘萍  黄桂芹 《疑难病杂志》2008,7(11):662-662
桡动脉是采集动脉血气时应用最多的部位。桡动脉穿刺拔针后要求按压局部5~10min,但是,由于国内普遍存在ICU护理人员严重短缺、工作量大、患者病情危重不能自理以及缺少家属的帮助等情况,往往出现拔针后按压时间不够,造成局部血肿或皮下出血现象。为此,我们研制出一种桡动脉止血按压带(简称按压带),防止皮下血肿和出血,收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EBN)方法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新内瘘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EBN护理方法)和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每纽各30例。比较两纽在新内瘘使用3个月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血流量达标率、动脉端皮下血肿发生率、内痿血栓形成率等。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血流量达标率、动脉端皮下血肿发生率及内瘘血栓形成率分别为89.94%、89.31%、8.55%、0.53%和97.79%、95.18%、3.41%、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护理问题和EBN结合起来,使传统的经验护理模式向新型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变,可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新内瘘一次穿刺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使护理工作更加科学、更加前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