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 17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效果。方法 老年男性ACS患者 17例 ,持续胸痛伴 (或 )ST段抬高的患者急诊PCI(2例 ) ;非ST段抬高的AMI及UA患者规范内科治疗病情平稳 1周后行PCI。结果 对 2 1支罪犯血管进行PTCA后置入 2 5枚支架。除 4例近期病人 ,12例随访 4~ 16个月无心绞痛发作 ;1例术后 3个月冠脉造影显示支架内再狭窄 ,经切割球囊扩张后随访 5个月无心绞痛发作。结论 根据危险分层对老年ACS患者及时进行PCI可获得良好效果 ,临床安全程度高。成功的支架置入和围手术期的治疗管理是老年ACS患者PCI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护理。方法96例行PCI的ACS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干预,注重饮食指导、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和生活方式干预。结果96例患者治疗顺利,临床痊愈出院,远期效果处于跟踪观察中。结论加强PCI的护理干预,对ACS患者的治疗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叶水莲 《全科护理》2012,10(9):817-818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主要由于不稳定性动脉硬化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所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炎症反应、高脂血症在疾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1],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急重症疾病,它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开展,使ACS病人得到早期及时的治疗,其生存率及预后有了显著提高。合理的围术期护理对保证心脏病介入诊疗的顺利完成和病人的康复有着积极作用。我院2008年9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包填塞(acutecardiactamponade,ACT)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过程中的严重并发症。心包积血可以导致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如果诊断及治疗不及时,常常带来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为了进一步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行介入治疗发生ACT的原因、临床表现、处理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3例介入治疗期间发生ACT的ACS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 将 1 991年 1月~ 2 0 0 0年 1月我院1 2 6例进行冠脉介入治疗的病人进行随访研究 ,随访时间 1 0~ 1 0 8个月 ,平均 (2 9 37± 2 0 47)个月。病例通过预约门诊问卷调查 ,其中部分病人进行了超声心动图、运动负荷试验以及冠脉造影复查。比较出院前和随访获得临床资料 ,判断PCI后的远期效果。结果 胸痛发作的平均积分是 0 71 1 1± 0 7689,气急气短的平均积分是 0 2 4 4 4± 0 4841 ,心悸发生的平均积分是 0 8667± 0 9677,心脏事件发生的平均积分是 0 71 1 1± 1 0 791 ,总体疗效平均积分是 2 1 333± 0 660 6 ,其中 84%的病人主观感觉疗效满意和比较满意。结论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可获得较好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运重建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评价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血运重建与否的近期与远期疗效。方法 对分别进行冠脉介入 (perctutaneouscoronaryintervetion ,PCI)治疗、冠脉旁路移植手术 (coronaryarterybypasssurgery ,CABG)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的 1 4 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年龄≥ 75岁的患者进行近期和远期疗效分析。结果 从近期疗效看 ,CABG组的院内病死率最高 ,与PCI组和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 ;从远期疗效看 ,没有进行血运重建的药物治疗组的远期心源性病死率最高 ,为 2 6 1 % (P <0 0 5 ) ,将三组分别进行比较 ,PCI组远期病死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 (P =0 0 2 6 ) ,CABG组低于药物治疗组但差异没有显著性 (P =0 0 5 8) ,而PCI组与CABG组的远期病死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高危的、高龄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可以从早期的冠脉血运重建治疗 ,尤其是冠脉介入治疗中获益 ,减少远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急诊急救护理路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紧急介入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诊急救护理路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紧急介入治疗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5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组,按急诊急救护理路径进行救治,与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未应用急诊急救护理路径的47例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对比,比较两组患者在急诊科的滞留时间、就诊至首次球囊扩张时间(Door-to-Ballon)、住院时间、患者或家属及接诊医护人员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在急诊科的滞留时间、就诊至首次球囊扩张时间(Door-to-Ballon)、住院时间,患者或家属及接收科室满意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结论急诊急救护理路径的实施,缩短了患者在急诊科滞留时间、就诊至首次球囊扩张时间(Door-to-Ballon)及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家属及接诊医护人员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急诊介入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s,ACS)急诊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77例ACS病人在心绞痛反复发作时即行冠状动脉造影 ,明确病变后对“罪犯”病变行急诊介入治疗。采用PTCA +支架和直接置入支架两种干预措施。从术后残余狭窄 <1 0 % ,前向血流TIMI3级为手术成功标准。结果 对“罪犯”病变PTCA后置入支架 78枚(其中因PTCA发生夹层置入 4枚 ) ,直接置入支架 2 6枚。术后残余狭窄均 <1 0 % ,前向血流TIMI 3级的 75例 ,TIMI 2级的 2例 ,手术成功率为 97 4% ;69例病人心绞痛消失 ,8例不典型胸痛者术后 72h内症状消失。无术中死亡及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 (CABG)病例。随访 63例病人 2~ 1 3个月 ,1 1例再发心绞痛 ,9例冠脉造影提示再狭窄 ,6例再次PTCA ,2例PTCA +支架 ,1例接受外科CABG后症状消失 ;无AMI、猝死及心功能恶化发生。结论 对ACS病人行急诊介入治疗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手术成功率及安全性较高 ,近、远期临床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优质护理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6人。试验组开展优质护理,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焦虑情况及护理满意度评分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分别为(27.91±4.73)、(30.93±3.52)h;住院时间分别为(5.65±4.81)、(9.37±2.23)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3.04%、39.13%;两组患者在三项临床指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78,P=0.001;t=4.751,P0.001;χ~2=8.118,P=0.004)。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焦虑评分分别为(11.85±3.02)分、(14.61±4.18)分,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31,P0.001)。试验组护理满意度得分为(91.89±5.03)分,对照组得分为(87.11±4.39)分,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62,P0.001)。结论优质护理可以减轻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心理负担,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GACS)患者行介入治疗的常见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方法:对100例临床表现、心电图及生化检查均证实为GACS的老年(≥65岁)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出院后进行电话及门诊随访,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总结存在的护理问题,采取护理措施。结果:10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冠状动脉腕内成形术,22例术后2h出现穿刺点出血,经处理有效,1例因再发急性心肌梗死30d内死亡。结论:对待老年GACS患者的有创治疗,做好术前访视、加强病情的观察、注重个性化的出院宣教,可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止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及意义。方法 选择行PCI治疗的ACS患者(31)例,分别于术前、术后24小时采血测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Ⅲ(AT-Ⅲ)和D-二聚体。结果PCI术后血浆vWF、FBG、D-二聚体的含量显著高于PCI术前,AT-Ⅲ显著低于PCI术前(P〈0.05)。PCI术前、术后血浆vWF、FBG、D-二聚体、AT-Ⅲ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CS患者处于血栓前状态,PCI后患者存在血管内皮损伤、高凝状态和纤溶功能受损,对术后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中青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对106例中青年A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与62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本组病例均为男性。临床特点:胸痛84例(79%)、以急性心肌梗死为首发表现66例(62%)、心电图异常89例(84%)、有冠心病家族史51例(48%)、有精神压力与创伤76例(72%)、合并高血压50例(48%)、体质量超重59例(56%)、糖耐量异常36例(34%)、高胆固醇血症81例(76%)、低密度胆固醇升高88例(83%)、吸烟81例(76%)、高尿酸血症82例(77%)。病变以单支病变为主,占73%。95%以上患者选择PCI术。结论中青年ACS患者女性极少,精神压力与创伤为主要诱因。常伴胸痛症状,以急性心肌梗死为首发表现,多为单支病变,心电图大多异常。统计分析表明:精神压力与创伤、冠心病家族史、吸烟、糖耐量异常、肥胖、胆固醇升高为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冠心病的急危重症。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重建冠脉灌注最有效的方法,但冠脉介入操作会增加血栓脱落和远端微循环栓塞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采取介入治疗应用人性化护理干预对预后的影响效果。方法随机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0例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而研究组加以人性化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与护理后,ASA评分、SDS评分、血压及心率相较于治疗与护理前皆有一定变化,研究组改善更明显( 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随访复发率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采取介入治疗应用人性化护理干预处理,则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同时改善血压与心率,并降低并发症与复发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主要方法。虽然PCI对改善患者的预后起关键作用,但PCI本身技术复杂,其应用过程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现就近年来这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抉择及顽症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提出的诊断概念,它涵盖了Q波心肌梗死(QMI)、非Q波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由于NSTEMI和UA有时在临床上难以鉴别,而治疗上并不需要严格区别,故合并为一个概念被提出.全球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多数为ACS.近10年来,我国ACS的发病率一直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接近国际的平均水平,正确合理地治疗ACS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激活、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键原因,抗血小板治疗是ACS治疗的基础.目前临床已证实ACS患者应用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替罗非班可改善临床预后,但其出血副作用值得关注.现将本院ACS患者应用国产替罗非班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总结.观察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的护理学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CI)的效果,观察术后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的临床意义,制订临床护理指导原则.方法 老年ACS病例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PCI.上述病人分别测定术前、术后12 h和术后2 w的生化项目,包括CK-MB、cTnI和HS-CRP,并观察症状体征和心电图的变化.结果 CK-MB、cTnI符合ACS的动态变化,未发现术后再次升高的病例.PCI术后12 h血清HS-CRP水平较术前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 w后降至正常.结论 介入治疗可加剧冠脉局部炎症反应,使HS-CRP升高.随着血管开通以及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炎症反应逐渐减轻.CK-MB、cTnI的术前术后变化在本组病例中符合ACS的一般规律.制订ACS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指导原则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血栓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近来将AMI分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最早于1912年由Herfick首先提出,20世纪 30年代得到进一步认识,1971年提出UA的概念。多数急性冠脉事件系由冠状动脉狭窄并不十分严重的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所致。斑块破裂可由血液动力学、生物力学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