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LowerDeepVeinThrombosis,LD VT)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 ,其发病率约占周围血管疾病的4 0 % ,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Collins[1] 统计 ,在对北美周围血管疾病死亡患者尸检中 ,发现 72 %有LDVT。因此对该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将LDVT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LDVT的病因学研究1 1 静脉血流滞缓 血液流速缓慢或产生涡流时 ,血小板会沉积黏附在血管内膜上 ,构成血栓形成的基础 ;当激活的凝血酶和其他凝血因子在局部达到了凝血所必需的浓度时 ,便导致血栓的形成。通常导致血流缓慢的因素有 :久病卧…  相似文献   

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下肢多发骨折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70%,不仅影响患者术后康复,而且可能引发肺栓塞危及生命。对此,笔者在系统化整体护理中实施预防先于治疗,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涛  马海涛 《河南中医》2002,22(5):44-4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 ,在我国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我科自 2 0 0 0年元月~ 2 0 0 1年12月 ,应用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 1例 ,效果满意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1例 ,男 8例 ,女 13例 ;年龄 2 3~ 71岁 ,平均 5 3 2岁 ;病程 6h~ 13d ,平均 5 9d。发病诱因 :产后 4例 ,外伤、骨折后 3例 ,腹部手术后 3例 ,无明显诱因 11例。发病部位左下肢 18例 ,右下肢 3例。临床分型属中央型 6例 ,周围型5例 ,混合型 10例 ,合并淋巴水肿 8例。均无溶栓及抗凝治疗的禁忌症。2 治疗方法①溶…  相似文献   

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deep venous thrombosis,LDVT)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病,也是盆腔手术后并发症.如不及时诊治,部分患者可演变为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个别患者血栓脱落后并发肺梗塞。我院泌尿科自1997.1—2001.12共行前列腺手术567例,发生LDVT1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下肢多发骨折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70%,不仅影响患者术后康复,而且可能引发肺栓塞危及生命。对此,笔者在系统化整体护理中实施预防先于治疗,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006年1月—2007年1月,我科共收治下肢多发骨折62例,男48例,女14例,平均年龄45岁。股骨骨折合并胫腓骨骨折8例,股骨干骨折合并胫腓骨骨折35例,骨盆骨折合并股骨粗隆骨折5例,股骨粗隆合并胫骨骨折14例。其中高血压10例,高血脂18例,糖尿病6例。2例并发DVT,经积极治疗、精心护理后痊愈。2术前护理2·1术前评估DVT形成的三…  相似文献   

6.
2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810年Farriar首先报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1例以来,已经成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高达50%,危及患者的生命。从1994年5月以来,笔者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21例,经过积极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较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老年患者更为常见。急性期可威胁患者的生命,而其后遗症则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故应积极预防和治疗。我院对DVT患者采用小剂量尿激酶行局部溶栓,配合抗凝等综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下肢骨折术后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云  王静  裘文华 《中医正骨》2000,12(7):61-61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我院自 1995~ 1998年 ,通过对 43例下肢骨折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报告如下。1 护理措施1.1 体位护理 急性期病人绝对卧床休息 ,患肢抬高 2 0~30cm ,以利静脉回流。严禁热敷、针刺和按摩 ,以防栓子脱落造成肺栓塞。1.2 病情观察 本组 43例病人中 ,髋膝关节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 2 7例 ,占 6 2 .79%。该病主要表现为患肢广泛性肿胀、疼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低热。护理时 ,密切观察患肢肿胀程度 ,皮肤颜色、温度及末梢动脉搏动情况。观察患肢周径的变化 ,分别在髌…  相似文献   

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妇科手术后近期并发症之一。我院自1987年7月~1998年12月共收治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8例,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发病年龄最大65岁,最小30岁,平均年龄48岁。8例中,4例来自外院。11年中我院共做妇科手术1978例。发生下肢深静?..  相似文献   

10.
下肢骨折术后静脉损伤、血流缓慢、血液的高凝状态是引起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主要原因,本文从术前、术后、发生DVT后三个阶段来阐述如何预防和护理,以期防止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于减少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60例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照组80例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8.8%,干预组80例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7.5%,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护理干预对于减少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孙瑜  周荣斌 《中医正骨》2012,24(4):22-23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剐在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22例下肢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分别在术前及术后第7天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规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500 ng·L-1为深静脉血栓阳性,以彩色多普勒检查的阳性结果作为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标准;应用诊断试验的一致性检验比较2种方法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术后第7天,D-二聚体检测结果阳性28例;彩色多普勒检查诊断为深静脉血栓24例.2种方法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05,P=0.000),灵敏度91.7%,特异度93.9%,准确度93.4%.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术后血浆中的D-二聚体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F=121.960,P=0.000);且术后第7天时明显高于术后第3天时(P=0.000).结论: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1病例资料 患者,粱某,男性,70岁,因左下肢肿胀疼痛3天入院。患者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肿胀、疼痛伴热感,皮色暗红,足趾及脚底呈紫黑色,行走困难,并逐日加重,遂来我科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40余年、冠心病病史20余年。入院查体:血压110/60mmHg,心率98次/分,房颤律,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3/6级杂音。左下肢自足到腹股沟下5cm肿胀,按之无凹陷,膝关节上、下10cm处周径分别为48cm、38.5cm(对侧相应部位为42cm、33cm),小腿皮色暗红光亮,皮温增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预防瘫痪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着重于避免与减轻病人的血流滞缓、静脉内膜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方法对入选脑卒中瘫痪患者,施行复方川芎酊外敷与按摩患肢,并配合应用其他物理性预防措施如:早期主、被动性肢体运动、抬高患肢;穿等级弹力袜及气体加压装置(IPC)等机械性预防设备。结果实验组808例,发生DVT5例,占0.62%;对照组778例,对照组发生16例,占2.05%(P<0.001)。结论本治疗方法有效的降低脑卒中瘫痪病人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CPM机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进行膝关节功能恢复,探讨其疗效。方法:9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CPM机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48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对照组47例,1例脱落;观察组总有效率81.3%,对照组总有效率65.2%,两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idit z=10.953,P=0.000)。结论: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利用CPM机进行膝关节功能恢复,能减少关节僵硬,促进膝关节功良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综合防治法预防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2009年以后采用预防措施骨折病人53例作为预防组,2007年-2008年12月骨折病人67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术前无特殊处理,术后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及对症治疗,预防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防治:术前充分沟通,积极治疗合并症、口服阿司匹林;术中操作轻巧、避免输血缩短手术时间、慎用止血药物,输注低分子量肝素或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极高危患者继服华发令。结果:预防组53例多普勒彩超发现DVT2例(3.77%,2/53),对照组发生DVT的9例(13.42%,9/67),预防组DVT发生率低。结论:综合预防措施能降低骨折DVT的危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预防髋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14例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和联合组各157例,利伐沙班组术后6 h给予利伐沙班治疗,联合组在利伐沙班组基础上给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2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术前及术后24 h、7 d、14 d内皮素(ET)、血栓素B_2(TXB_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水平及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统计2组术后指标和DVT发生率。结果术后24 h、7 d,联合组ET、TXB_2水平均明显低于利伐沙班组(P均<0.05),6-KetoPGF1α水平均高于利伐沙班组(P均<0.05);术后14 d,2组ET、TXB_2、6-Keto-PGF1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术前及术后24 h、7 d、14 d Plt、APTT和P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术后引流量、总输血量、显性红细胞丢失量和隐性红细胞丢失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均无肺栓塞发生,联合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利伐沙班组(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可降低髋部手术后DVT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栓通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我院骨科老年髋部骨折术后的住院病人80例,按照单盲随机分组方法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取血栓通静滴治疗,对照组采取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皮下注射治疗,共治疗14日,对比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疗效对比,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血栓通对预防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能量胸腰椎骨折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429例采用手术治疗的高能量胸腰椎骨折患者,从病历系统中提取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冠心病、术前和术后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骨折至手术时间、卧床时间、D-二聚体血浆含量、纤维蛋白原血浆含量、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血清含量、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血清含量、血小板计数、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变异系数、手术时间、出血量、补液量、是否输血、引流量等信息。按照术前是否发生下肢DVT将患者分为术前下肢DVT组和术前无下肢DVT组,按照术后是否发生下肢DVT将患者分为术后下肢DVT组和术后无下肢DVT组。分别对术前下肢DVT组和术前无下肢DVT组、术后下肢DVT组和术后无下肢DVT组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对其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分别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前下肢DVT组62例,术前无下肢DVT组367例。2组患者的年龄、术前ASIA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骨折至手术时间、D-二聚体血浆含量、RDW变异系数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60,P=0.004;χ2=12.161,P=0.007;t=9.040,P=0.000;Z=-6.771,P=0.000;Z=-7.030,P=0.000);2组患者的性别、体质量指数、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冠心病、纤维蛋白原血浆含量、TT、APTT、PT、HDL血清含量、LDL血清含量、血小板计数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04,P=0.747;t=0.734,P=0.460;χ2=0.042,P=0.838;χ2=0.762,P=0.383;χ2=0.449,P=0.503;Z=-0.640,P=0.522;Z=-1.250,P=0.211;Z=-0.203,P=0.839;Z=-1.691,P=0.091;Z=-1.146,P=0.252;Z=-0.839,P=0.401;Z=-1.589,P=0.11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折至手术时间、术前ASIA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A级)、D-二聚体血浆含量是高能量胸腰椎骨折术前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β=0.137,P=0.001,OR=1.147;β=2.117,P=0.000,OR=8.308;β=0.187,P=0.000,OR=1.205)。术后下肢DVT组83例,术后无下肢DVT组346例。2组患者的年龄、术后ASIA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卧床时间、D-二聚体血浆含量、纤维蛋白原血浆含量、手术时间、出血量、补液量、是否输血、引流量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80,P=0.000;χ2=15.902,P=0.001;Z=-4.422,P=0.000;Z=-7.078,P=0.000;Z=-8.486,P=0.000;Z=-4.692,P=0.000;Z=-4.346,P=0.000;Z=-2.628,P=0.009;χ2=10.298,P=0.005;Z=-2.777,P=0.005);2组患者的性别、体质量指数、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冠心病、TT、APTT、PT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92,P=0.345;t=1.550,P=0.122;χ2=1.212,P=0.271;χ2=0.004,P=0.948;χ2=0.049,P=0.825;Z=-0.870,P=0.384;Z=-0.637,P=0.524;Z=-0.228,P=0.81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后ASIA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A级)、卧床时间、D-二聚体血浆含量、纤维蛋白原血浆含量、输血是高能量胸腰椎骨折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β=0.041,P=0.006,OR=1.042;β=2.239,P=0.000,OR=10.374;β=0.159,P=0.008,OR=1.172;β=0.591,P=0.000,OR=1.805;β=0.428,P=0.000,OR=1.535;β=0.708,P=0.036,OR=2.030)。结论:骨折至手术时间、术前ASIA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A级)、D-二聚体血浆含量是高能量胸腰椎骨折术前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年龄、术后ASIA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A级)、卧床时间、D-二聚体血浆含量、纤维蛋白原血浆含量、输血是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味防治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thrombosis,DVT)的疗效优劣及安全性.方法 筛选60例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口服补阳还五汤加味汤,2次/d;对照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5000IU,1次/d.术后第1、7、14天观察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及下肢深静脉血管彩超变化及术后48 h伤口引流量测定.结果 ①DVT发生率比较:用药后第7天治疗组DVT发生率稍高于对照组,1周后两组发生率基本相当,治疗结束后治疗组DVT发生率为6.66%(2/30),对照组为10.0%(3/30),两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D-dimer变化比较:两组用药后第1天和第14天D-dimer[治疗组分别为(0.782±0.472) mg/1、(0.320±0.102) mg/1;对照组分别为(0.720±0.421) mg/1、(0.417±0.217) mg/1]与同组治疗前[治疗组为(0.548±0.245) mg/L;对照组为(0.560±0.195) mg/1]比较,用药后第1天D-dimer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用药后第14天D-dimer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加味在骨科大手术后初期疗效稍差于低分子肝素钠,但整体疗效及安全性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