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 ,目前在临床上已经普遍重视。为了探讨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 ,我们对 1 995~ 1 999年 1 1例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观察。1 临床资料1 995~ 1 999年收治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1 1例 ,男 8例 ,女 3例 ,年龄 1 6~ 72(53.5± 1 6.9)岁 ,室性期前收缩 (PVD) 8例 [并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VT) 5例 ],VT 1例 ,心房颤动(AF) 2例。其中冠心病 3例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 (ARVD)、原发性高血压、风湿性心瓣膜病各 1例 ,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5例 ,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急…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临床治疗情况.方法 分析19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住院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类型、住院时心脏超声示左室大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住院时脑钠肽(BNP)浓度,患者住院时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情况,一月后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情况和心衰用药情况.结果 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为普遍,并且伴随心脏扩大、心功能恶化,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P<0.05).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发生组比较,BNP显著增高(P<0.05);胺碘酮、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为临床上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胺碘酮者与不使用者比较β受体阻滞剂使用量下降(P<0.0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类药物量无明显变化.结论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与预后相关,临床抗心律失常药物与治疗心衰药物有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3.
胺碘酮静脉给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胺碘酮是一种具有广泛、多种而独特电生理效应和药理作用的广谱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物 ,有报道用本药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取得良好效果。我院自 1 993年 2月至 1 998年 1 2月 ,对 1 2例快速心律失常住院患者 ,在应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时 ,采用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 ,取得了满意疗效。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1 2例均为快速心律失常 ,男 1 0例 ,女 2例 ,年龄 56~ 66岁。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 ( AMI)并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4例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5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 PSVT)1例 (心率 2 2 0次 /min) ;…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乙胺碘呋酮在其药物稳定状态下对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电生理作用及其与抑制自发快速性心律失常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13例经各种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副反应的症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其中11例为冠心病,5例曾发生心脏停搏.患者在停用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48~72小时后,作常规实验室检查和十二导联心电图,并连续记录24小时动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抗心律失常药物对212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奎尼丁、乙胺碘呋酮、洋地黄和异搏定可以满意地控制室上性心律失常,而在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乙胺碘呋酮和慢心律的疗效最佳。顽固性复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多数病例需联合用药。其优点是可以减小各种药物的剂量,降低毒副作用。本文还讨论了抗心律失常药物与左室功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老年冠心病(CHD)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25%硫酸镁加慢心律口服治疗,临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总有效率达87%。特别对同时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者效果更佳,总有效率为100%;心律失常级别越高疗效越好。提示对于老年CHD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单一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效果不佳时,应同时加用镁剂治疗,25%硫酸镁口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7.
老年冠心病(CHD)并发室心律失常患者应用25%硫酸镁加慢心律口服治疗,临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总有效率87%,特别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效果更佳,总有效率100%;心律失常级别越高疗效越好,提示对于老年CHD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单一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效果不佳时,应同时加用镁剂治疗,25%硫酸镁口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8.
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治疗中最为棘手的问题,而抗心律失常药物又有致心律失常作用。本文观察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时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旨在将QT间期离散度作为监测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指标之一。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 1996~1998年住院冠心病心衰患者118例,男78例,女40例,平均年龄(58-6±23-5)岁。按NYHA分级,心功能Ⅲ级51例,Ⅳ级67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组57例,>40%组61例。心衰并心律失常组(包括Lown’sⅢ级以上室…  相似文献   

9.
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4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探讨心率变异性(HRV)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检测其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和心率变异性,并与30例非冠心病老年人对比.结果冠心病组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冠心病组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低于非冠心病组,冠心病组中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SDNN较低.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并可能因此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0.
平板运动试验在评价室性期前收缩与冠心病关系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 ,是由希氏束以下异位起搏点提前产生的心室激动 ,即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也见于药物作用 ,电解质失调 ,一氧化碳中毒 ,对儿茶酚敏感 ,电击等 ;也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健康人。健康人出现的“良性期前收缩”预后良好 ,不需药物治疗。临床上常见一些医生遇到室性期前收缩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结果出现更严重的心律失常 ,我们通过回顾性分析2 0 0 0年 9月— 2 0 0 3年 9月 6 0例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临床资料 ,旨在探讨平板运动试验 (ET)在评价不明原因室性期前收缩与冠心病关系中的价值。1 资料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单中心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现状,探索室速患者临床治疗的规范化问题。方法临床资料来源于单中心三年住院的室速病例,室速的诊断根据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心内电生理检查确定。结果入选患者430例,其中结构性心脏病室速患者235例(54.7%),特发性室速患者168例(39.1%),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患者17例(3.9%)以及其它原因室速患者10例(2.3%)。在结构性心脏病室速患者组排在前三位的病因依次为右室心肌病、冠心病和扩张型心肌病。单形性室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组较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组更常见。抗心律失常药物为主要治疗措施,其中β受体阻滞剂为首要选择。导管消融在结构性和无结构性心脏病室速患者组分别为28.5%和63.1%;而ICD植入在结构性心脏病持续性室速患者中达26.8%,在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患者中占5.6%,但是在特发性室速患者中没有接受ICD治疗的病例。结论住院的结构性心脏病室速患者病因依次为右室心肌病、冠心病和扩张型心肌病。β受体阻滞剂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室速患者的首要治疗选择;在室速的非药物治疗中,导管消融是特发性室速的主要选择,而ICD是结构性心脏病持续性室速的重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单中心40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患者接受ICD治疗,男性3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9±15)岁,成功随访35例,应用体外程控仪获得ICD储存资料并结合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ICD;35例患者平均随访25个月,其中26例患者共记录室速和室颤事件763阵,ICD成功除颤224阵(成功率99.1%),抗心动过速起搏1次成功终止室速375阵(成功率71.8%),低能量同步转复22阵(成功率100%);2例患者因窦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反应发生误放电4次。术后大多数患者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随访期末,死亡4例,3例死于顽固性心力衰竭,1例死于肺栓塞。结论ICD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13.
慢性心衰可伴发频发、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并可能导致猝死,特别是伴有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减少时,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将显著增加。临床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几乎均有负性肌力作用,可增加病死率。近年来,一些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用胺碘酮治疗心衰的患者,可有效降低心律失常死亡率和心脏性病死率。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发表了著名的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结果后,人们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有了新的认识,不仅要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而且还要降低病死率。因此,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逐渐被Ⅲ类心律失常药物所取代。本文应用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2例,疗效较满意,现介绍资料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行缬沙坦、厄贝沙坦疗法的效果。方法从我院2012年6月-2015年5月随机抽选行缬沙坦疗法的60例高血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对象,并将同期收治的行厄贝沙坦疗法的6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评定治疗后的效果。结果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经由不同药物治疗后,血压指标(收缩压、舒张压)明显性变化,两组统计有差异,P0.05。结论临床于老年高血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实施厄贝沙坦疗法效果突出,不但可缓解患者的症状,还可预防室性心律失常病症的发生,增强总体效果,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方法将6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实验组行常规治疗联合胺碘酮。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总体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室性早搏总数、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胺碘酮,治疗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以50例老年人和30例非老年人动态心电图监测24小时内室性心动过速发作≥1次、且未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为对象,比较分析了老年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发作的时辰分布特征。发现老年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在24小时内围绕9:59呈单峰分布(r=0.26249,P<0.02),与心性猝死时辰分布特征相似;而非老年组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呈现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位于6:00~9:00,第二个高峰位于18:00~21:00。二者之间的不同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分析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且其均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回顾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并进行统计学检验及分析观察,依照患者接受的治疗手段进行分组观察,将给予常规治疗措施设为治疗Ⅰ组(例数n=34)、将在给予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药物治疗的患者设为治疗Ⅱ组(例数n=34),对比治疗Ⅰ组和治疗Ⅱ组的最终疗效并行以差异分析。结果治疗Ⅰ组的最终疗效率85.29%(29/34)低于治疗Ⅱ组97.04%(33/34),并且治疗Ⅱ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比率为2.94%(1/34)低于治疗Ⅰ组d的14.71%(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客观判定为研究价值显著。结论:临床在常规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时,加用胺碘酮药物治疗可更有效地改善临床疗效,预后理想。  相似文献   

18.
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提示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增加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死亡率,使人们对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引起高度重视,索他洛尔不仅具有β受体阻滞作用,而且有延长心脏复极时间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药理作用,能有效地抑制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剂量的索他洛尔对老年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选择和方法:需药物治疗的老年非致命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24h动态心电图记录平均室性期前收缩>30次·h-1,除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  相似文献   

19.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报道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5例次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采用经静脉途径为4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5台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并随访3~64个月。结果 随访期间1例患者发生1次室性心动过速并经低通量电击复律成功和1次误放电,余患者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症状发作。结论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有效地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适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减少植入型心律转复除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可能引起心律失常.然而很难预测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是否会发生这种不良的电生理和血流动力学反应.本文通过11例患者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时程序电刺激诱发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证明电生理研究可以确定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潜在危险性.方法:83例复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为评价药物效应而进行了电生理研究,其中11例在抗心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