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AT—Ⅲ抗原和FN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观测40例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肺心病)呼吸衰竭(呼衰)患者治疗前后(衰竭期和缓解期)血浆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及纤维连接蛋白(FN)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呼衰期(n=22)AT-Ⅲ:Ag和FN均明显降低(P〈0.01),而缓解期(n=18)与对照组(n=31)比较,其变化差异无显著性。作者认为,AT-Ⅲ:Ag和FN可作为临床上估计肺心病病情程度及其预后的指标;肺心病呼衰期使用抗凝剂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观测40例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肺心病)呼吸衰竭(呼衰)患者治疗前后(衰竭期和缓解期)血浆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及纤维连接蛋白(FN)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呼衰期(n=22)AT-Ⅲ:Ag和FN均明显降低(P<0.01),而缓解期(n=18)与对照组(n=31)比较,其变化差异无显著性。作者认为,AT-Ⅲ:Ag和FN可作为临床上估计肺心病病情程度及其预后的指标;肺心病呼衰期使用抗凝剂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依那普利对慢性肺心病的治疗机制。方法 对19例慢性肺心病患者采用依那普利加常规治疗,疗程10d,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的变化,并与常规治疗组的18例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浆ET-1水平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两组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浆ET-1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并以依那普利加常规治疗组血浆ET-1水平下降幅度大和常规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4.
本文检测慢性肺心病(代尝期和失代偿期)各20例,COPD20例正常人20例,血浆ET,TXB2/6-K-PGF1α、RAA系统及ANF等血管活性物质,并检查血 分析,结果显示肺心病组、COPD组以上检查参数与健康人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肺心病高于COPD组(P〈0.01),肺心病失代偿组高于代偿组(P〈0.01)。PaO2与ET呈负相关,ET与其他血管活性物质呈正相关(P〈0.01)。说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指标变化,对36例肺心病患者治疗前后及25例对照组的血浆进行测定。结果: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前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P<0.001,与治疗后患者比较P<0.01)。结果提示,D-二聚体可作为慢性肺心病肺小动脉血栓形成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目前治疗肾性高血压常用降压药物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影响。方法:35例肾性高血压病人分为两组,18例口服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硝苯吡啶(A组)17例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开搏通(B组)另设正常对照组(C组)A组和B组治疗前后取血测血浆内皮素含量,结果:A组和B组治疗后血浆内皮素含量均比治疗前降低,无论A组和B组治疗前后均比C组内皮素含量高,结论:血浆内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对慢性肺心病的治疗机制。方法对19例慢性肺心病患者采用依那普利加常规治疗,疗程10d,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的变化,并与常规治疗组的18例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浆ET1水平变化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浆ET1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并以依那普利加常规治疗组血浆ET1水平下降幅度大和常规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那普利有明显降低慢性肺心病血浆ET1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脂质过氧化物、一氧化氮、纤溶系统与慢性肺心病肺动脉高压形成的关系,对32例急性加重期和40例缓解期肺心病患者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t—PA抑制剂(PAI)含量进行测定,并与42例正常人作对比研究。结果提示急性期肺心病患者血清MDA、血浆PAI显著高于肺心病缓解期患者及正常人,而急性期肺心病患者血清SOD、NO、血浆t—PA显著低于肺心病缓解期患者及正常人,差异均具显著性(P<001);缓解期肺心病患者血清MDA、血浆PAI高于正常人,而血清SOD、NO、血浆t—PA低于正常人,但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总之,脂质过氧化、一氧化氮含量减少,纤溶系统功能失衡与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或加重有关  相似文献   

9.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浆内皮素—1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杰  庄淑华 《广州医药》1996,27(5):30-31
应用放射免疫方法对24例健康成人和34例慢性肺心病患者进行血浆ET-1水平测定,结果显示:肺心病组血浆ET-1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P〈0.01),肺心病加重期组血浆ET-1水平与肺心病缓解期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而肺心病缓解期组血浆ET-1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1);肺心病病程在10年以下与10年以上二组血浆ET-1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1)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皮下注射速避凝对慢性肺心病急性期的疗效,于治疗前后同步检测20例患者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抗凝血酶原Ⅲ(AT-Ⅲ),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结果示:治疗组FDP和D-二聚体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AT-Ⅲ则显著升高(P<0.01),血气参数显著改善(P<0.01);对照组(未用速避凝)治疗前后的各项检测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提示速避凝对肺心病急性期患者确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应用放射免疫方法对24例健康成人和34例慢性肺心病患者进行血浆ET-1水平测定,结果显示:肺心病组血浆ET-1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肺心病加重期组血浆ET-1水平与肺心病缓解期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而肺心病缓解期组血浆ET-1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1);肺心病病程在10年以下与10年以上二组血浆ET-1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1)。直线相关分析表明,血浆ET-1与pH及PaO2呈显著负相关,与PaCO2呈显著正相关。提示:ET-1参与了肺心病的病理生理变化,其作用主要表现在肺心病加重期。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抗凝治疗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血浆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的影响,测定了68例正常人和59例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ⅧR:Ag浓度,并将慢性肺心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抗凝治疗组。结果显示: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血浆ⅧR:Ag浓度极显著高于正常人(P<0.001)。治疗后血浆ⅧR:Ag浓度显著下降,而抗凝治疗较常规治疗下降至为显著(P<0.001),但仍高于正常人(P<0.001)。表明慢性肺心病患者存在血液高提状态,血浆ⅧR:Ag是反映慢性肺心病高凝状态有意义的指标,抗凝治疗可明显改善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高提状态。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抗凝治疗对慢性肺心病急性重期血浆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的影响,测定了68例正常人和59例,慢性肺原心脏病(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ⅧR:Ag浓度,并将慢性肺心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抗凝治疗组。结果显示: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血浆ⅧR;Ag浓度极显著高于正常人(P〈0.001)。治疗后血浆ⅧVR:Ag浓度显著下降,而抗凝治疗较常规治疗下降更为显著(P〈0.001),但仍高于正常人(P  相似文献   

14.
速避凝治疗慢性肺心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皮下注射速避凝对慢性肺心病急性期的疗效,于治疗前后同步检测20例患者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抗凝血酶原Ⅲ(AT-Ⅲ),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结果示:治疗组FDP和D-二聚体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AT-Ⅲ则显著升高(P〈0.01),血气参数显著改善(P〈0.01);对照组(未用速避凝)治疗前后的各项检测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5.
对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患者血浆中心钠素(ANP),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进行测定。肺心病组ANP和RAS含量高于阻塞性肺疾病(P<0.01)。肺心病低氧与高碳酸血症时ANP与RAS含量增高。提示:肺心病心衰时ANP分泌高于正常,RAS不受ANP抑制;低氧高碳酸血症时ANP,RAS的活性密切相关。重症心衷时ANP含量可低于正常。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肺炎并发心衰患儿与血浆内皮素(ET)之间的关系,以及应用扩血管、强心药物治疗后对其的影响,我们对65例肺炎患儿进行了治疗前后血浆ET测定。结果表明:治疗前肺炎患儿血浆ET均增高,以重症肺炎及并发心衰者增高尤为显著(P<0.01);轻型肺炎组与对照组血浆ET增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各组ET值均下降(P分别<0.05、<0.001),重症肺炎组ET浓度虽下降显著(P<0.001),但仍维持高水平,且与其他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提示单纯应用扩血管药物不能完全降低血浆ET水平,而扩血管药物与西地兰合用,可有效地对抗血浆ET。因此,我们认为西地兰在保护小儿心肺功能方面,对血浆ET有较好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7.
L—精氨酸对慢性肺心病之心电图及血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一氧化氮前体L-精氨酸(L-Arg)对慢性肺心病的治疗作用,将46例慢性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L-Arg治疗组和安慰剂治疗组,按分组分别口服L-Arg和安慰剂3.0g/日共4~6周,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指标,X线胸片征象及血气变化,结果表明:L-Arg组心电图指标P1RV1+SV5,电轴,V1R/S,V5R/S和aVRR/S均明显改善(P〈0.05),肺动脉凸度也明显改善(P〈0.05)  相似文献   

18.
肺心病人血浆4种血管活性多肽含量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内皮素(ET)等4种血管活性多肽在肺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40例肺心病人不同病期血浆ET、心钠素(ANP)、血管紧张素Ⅱ(AT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急性期各血管肽均显著高于缓解期(P<0.01);心衰≥Ⅱ度者显著高于Ⅰ度及无心衰者(P<0.01);急性期4种血管肽含量与PaO2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PaCO2均无相关性。结论ET,ANP,ATⅡ,TNF-α在肺心病发病、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15例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的临床观察表明,肺心病合并AMI多表现为无明显诱因的喘憋、胸部压迫感、迅速出现的心力衰竭,少有典型心绞痛。治疗是在AMI一般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肝素抗凝及扩血管药物,尤其是辅以开搏通,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活性,纠正心力衰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魏鸣  卿燕 《医学理论与实践》1998,11(12):531-533
应用放免法测定14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治疗前后和20例正常人血浆血栓素B2(TXB2)浓度,结果显示,NS患者治疗前血浆TXB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并有显著差异,治疗后仍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TXB2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显著,TXB2变化与血浆白蛋白呈负相关,与尿蛋白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