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围绕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病六经证候展开研究。研究显示,从证候规律来认识,“正局”和“变局”是分辨湿热病证候的两大纲领。其中“正局”以湿阻太阴、阳明经证候为中心,在证候上体现出《黄帝内经》三焦的分布特征;“变局”指“正局”之外,湿热邪气淫及他经的证候,包括少阳热郁、厥阴风火、太阳及少阴证候,不具有三焦分布特征。从证候特点来认识,“气钝血滞”贯穿湿热病六经证候始终,是湿热病“正局”“变局”产生的内在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李美华 《陕西中医》2002,23(1):73-74
糖尿病是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 ,属祖国医学“消渴病”范畴 ,因其迁延难愈 ,日久变证丛生 ,虚实错杂 ,证见多端而成为临床常见疑难病症。古今医家多从阴虚燥热立论 ,以滋阴润燥之法治之。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 ,有部分患者 ,其燥热阴虚证往往不显著 ,而是兼见湿热证候 ,甚则以湿热证候为主 ,说明湿热病邪作为糖尿病的一种病理因素不容忽视 ,本文就此作一探讨。   1 湿热成因  1 .1 .饮食肥甘《素问 .奇病论》言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 ,转为消渴。”过食肥甘 ,损伤脾胃 ,纳运失职 ,则积滞壅…  相似文献   

3.
正湿热之邪为湿邪与热邪两者相合而成,湿热证见于多种疾病中,若湿邪或热邪单一致病则病机相对简单,且易于治疗,两邪相合则使得病机变得复杂,较为难治且疗效较差。湿热之邪常由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和肾主水功能失司所致,故常见于肾系疾病。湿热的治疗正如吴塘所言:"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因此治疗上应清热祛湿并行。肾系疾病湿热证  相似文献   

4.
“湿热蒙蔽心包”是湿温病中邪在气分的一种证候。现行《温病学讲义》之类的教材只列“湿热酿痰,蒙蔽心包”一证而不列此证。兹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管窥之见。一、病因病机:“湿热蒙蔽心包”一证的病因是湿热合邪。何秀山在《通俗伤寒论》中说:“湿与浊最能昏人神智……湿热盛则熏蒸膻中,蒙蔽心包,则智昏沉……。”吴鞠通  相似文献   

5.
湿热证是许多慢性疾病中的常见证候,在肿瘤患者中尤为常见。收集和整理中医肿瘤相关教材及指南中所有疾病及其证候类型,统计结果显示出现湿热证素疾病占82.4%~100%。结合期刊文献中肿瘤证型分布情况作出归纳总结,网络拓扑学分析显示,湿热证主要以“消化系统肿瘤”“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居多。湿热证候在肿瘤患者中显示出较高出现频率,提示湿热证在肿瘤病因病机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加深对于肿瘤湿热证候病机演变规律研究和证候本质研究对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为揭示“异病同治”重大科学命题并提供中医疗效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疾病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亦是中医优势病种之一。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其核心是“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若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与证候,即可采用同一方法进行治疗。三仁汤是治疗温病湿热证的代表方剂,可通过宣上、畅中、渗下将湿热之邪由三焦分消走泄而去。溃疡性疾病包括口腔溃疡、胃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病,临证之际,“有是证用是方”,若疾病证属湿热蕴结,投以三仁汤治之,疗效颇佳。从疾病“异病同治”的角度出发,基于“三焦分消”理论初步探讨三仁汤在溃疡性疾病中的临床运用,以期为溃疡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癃闭的发生,多由湿热蕴结、三焦气化不利,肺脾肾的通调、转输、蒸化失职及肝郁气滞所致。临床治疗则因证候的虚实而各异。实证则宜清湿热、散瘀结、利气机而通水道;虚证则宜补脾肾,而助气化,尚可根据“上窍开则下窍自通”的理论,升提肺气以通小便。然临床上部分病例,以之治疗而  相似文献   

8.
彭德意 《四川中医》1999,17(1):16-16
大黄性味苦寒,入脾胃、大肠、肝经,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逐瘀通经的攻效。《药品化义》记载:“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故号将军。”由于大黄为药力较猛的攻下药,临床中对其适应证及用量掌握不当,虽然奏效迅速,但易伤正气。为此,也有病家忌讳之。笔者多年来在临床应用大黄于方中治疗多种疾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临床应用的点滴体会简述如下。1治疗肠胃湿热积滞之痢疾及变证痢疾之病,古人称为“滞下”。因肠道阻滞不通,故须调气血,通积滞。对肠胃湿热积滞痢疾初起,用大黄配伍木香、黄连、白芍、槟…  相似文献   

9.
总结范冠杰教授运用“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的临床经验。范冠杰教授在运用“三仁汤”辨治湿温病时,提出分析核心病机以确定核心证素,灵活遣方用药、动态因“候”辨治的临床辨治思路。“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的核心病机是“太阴脾虚,湿热蕴结,外感湿热邪气”,其对应的核心证素为“口干不欲多饮,纳食不多,头重如裹,昏蒙眩晕,脘腹胀满,身体困重,大便黏腻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临证时若疾病存在湿热邪实内蕴的核心证素,均可灵活使用“三仁汤”,只要动态辨别“湿”与“热”的孰轻孰重,做到因“候”施药,则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活血药在泻痢中的应用,与证候病期病情有关。临证见湿热毒邪蕴结肠络,大便有脓血,肛门灼热,里急后重时,古即有“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的治疗法则。近人有用仙方活命饮治疗腹泻夹有脓血,湿热较重者;也有用《外科全生集》中梅  相似文献   

11.
证候是什么?     
目的:探讨证候是什么。方法:从本体论、认识论、意义理论分别探究证候的本体、如何认识证候以及证候的意义。结果:证候的本体是失去健康的人;在证候认识过程中,存在由客观存在向观念性存在转移;证候的意义有病因病机学上的意义和临床治疗学上的意义。结论:证候研究切勿有违“整体反映”的本意;那个被称之为“病因病机”的东西是我们不能检验的;证候临床治疗学上的意义更具有可检验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深圳地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中医证候特征。方法:收集RRTI患儿193例,调查并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深圳地区儿童RRTI证型分布特征。结果:深圳地区儿童RRTI的中医证候分型多见气阴两虚证挟有湿热、气血两虚证挟阳气虚及湿热、肺脾气虚挟有痰湿、肺胃热盛挟有积滞等4种类型。结论:数据挖掘方法得出的这4个基本证型综合深圳地区环境特点,与临床基本吻合,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大肠湿热证候评分与Mayo活动指数、Th17细胞、Treg细胞的相关性及连草泻痢胶囊对大肠湿热证U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UC大肠湿热证候评分与Mayo活动指数、Th17细胞、Treg细胞的相关性。美沙拉嗪组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治疗,连草泻痢组则加用连草泻痢胶囊。对两组治疗前后大肠湿热证候评分、Mayo活动指数、Th17细胞、Treg细胞水平进行对比,并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大肠湿热证候评分与Mayo活动指数、Th17细胞存在显著正相关(P <0.05),与Treg细胞相比存在显著负相关(P <0.05)。治疗后连草泻痢组大肠湿热证候评分、Mayo活动指数、Th17细胞及Th17/Treg细胞比例降幅与Treg细胞升幅均高于美沙拉嗪组(P <0.05),总有效率亦高于美沙拉嗪组(P <0.05)。结论 Th17/Treg细胞比例能反应UC大肠湿热证型的严重程度;连草泻痢胶囊联合西药治疗UC效果明显,可能与其调控Th17/Treg细胞比例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晚期结直肠癌(CRC)患者中医证候与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及生存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晚期CRC患者120例,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灶、中医证候、QLQ-CMPPCC评分、血清CEA、CA125以及术后生存结局等临床资料,并分析中医证候与其他指标的关系。结果:120例晚期CRC患者中,中医证候以肝肾阴虚证、湿热瘀毒证为主,占比分别为28.33%、26.67%。与其他证候比较,湿热瘀毒证患者的男性比例及直肠癌比例较高,肝肾阴虚、湿热瘀毒证患者的肝转移比例较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候比较,肝肾阴虚、湿热瘀毒证患者血清CA125、CEA水平较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证候比较,肝肾阴虚证、湿热瘀毒证患者QLQ-CMPPCC评分均较低,且1年生存率较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CRC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的血清CEA及CA125水平及生存结局均存在差异性,其中肝肾阴虚、湿热瘀毒证患者血清CEA及CA125水平较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从疾病分布规律探讨湿热证与感染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大辞典》将湿热证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湿热证泛指由湿热合邪所致的病证,如湿热发黄、湿热下痢、湿热带下等。狭义湿热证仅指温病中的一种。本文所探讨的湿热证是指广义湿热证。湿热病邪是由湿邪与热邪相合而成,两者既属于外感“六淫”病邪,又具有内生“五邪”的特性。“湿”与“热”两者性质相反,“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热”为阳邪,易伤阴动火。临床中根据湿与热的多少又可分为湿重于热型或热重于湿型。可见湿热致病病机比较复杂。湿热证是临床常见证候,为了探讨湿热证与疾病的关系,笔者对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纳整…  相似文献   

16.
肝胆湿热证客观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胆湿热证,是临床常见证候。肝胆湿热证涉及病种广泛。。J见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胆汁性肝硬变,胆结石、淤胆性肝炎、肝癌等疾病。肝胆湿热证,湿热交结,如油入面,病I几复杂,治疗困难,易于反复。因此,探讨其证候的内在规律,从多学科的角度研究其客观的物质基础,无论对临床诊断还是治疗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c兹将近年对肝胆湿热证客观化研究综述如下。l肝组织形态与肝功能检测异常对肝胆湿热ilf在病理学方面,李氏[‘1对在临床L诊断明确的66例病例肝活组织切片进行观察分析,发现湿热型的病理变化有显著的肝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讨BPH的临床证候分布规律,以期指导、规范中医药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多中心随机收集云浮地区BPH病例149人,应用统计软件(EPI INF06.04和SAS6.11)对收集的症状、体征、舌、脉等证候指标进行内部可靠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以期探讨BPH的证候特点及分布规律。结果:60岁以下患者见脾虚气陷、下焦湿热证候,而60岁以上患者则以肾阴虚、肾阳虚、下焦气滞血瘀、肺热失宣等证候为多见。肾虚血瘀是该病常见的兼夹证候。结论:BPH多发于60岁以上的高龄男性,证候分布与年龄段存在一定的关系。本组病例大致可分为肾阳虚损、中气下陷、肺热失宣、湿热下注、肾虚血瘀五种证候。以上结果可为前列腺增生症证候分布及病机相关性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结合溃疡性结肠炎(UC)主要证候大肠湿热证的相关临床变化及其机制,收集UC该证型各肠道菌群的变化规律,探索其变化机制。通过对大肠湿热证UC治疗手段的分类归纳,发现其中代表性的中药及复方,并探索其治病机制,因而与肠道菌群相关机制相结合,根据其相同的机制探索其可能的内在联系。从而发现中药及复方对大肠湿热证UC患者肠道菌群精准调控的可行性。整理知网大量相关文献发现,目前特征菌群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与中药在大肠湿热证UC中关系最为密切,但由于临床研究仍有诸多不足,肠道菌群受多方面影响,目前还不能精准刻画肠道菌群和疾病相关的变化,且中药调控肠道菌群相关机制研究也有欠缺,中药及复方对大肠湿热证UC患者肠道菌群精准调控的可行性仍然值得商榷。对于此,阐明大肠湿热证UC临床证候的生物学内涵及证候与肠道菌群的相互关系等科学问题成为首要研究任务,除此之外,还应重视机体中药的肠腔暴露谱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最后,中医思维与现代医学理念应互相结合,积极开展并推进制定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治疗UC策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王峥  谢桂权 《新中医》2011,(11):34-36
目的:观察抗炎因子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湿热证患者体内的表达,及其与湿热证的相关性。方法:PNS患者90例,分为湿热证组60例,非湿热证组30例,湿热证组再随机分为2个亚纽,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清热利湿药物黄葵胶囊。观察治疗前后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4、IL-10、IL-13的水平,并观察临床讧候积分变化。结果:湿热证组IL-4、IL-10、IL-13、IL-13mRNA等抗炙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非湿热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咽喉肿痛、胸腹痞闷、口干不思饮、口苦、口中黏腻、小便黄赤、大便黏滞、水肿等证候积分改善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对照组则在口干不思饮、口苦、小便黄赤、大便黏滞、水肿等方面证候积分有改善(P〈0.05)。治疗后2组咽喉肿痛、胸腹痞闷、口苦、口中黏腻、小便黄赤、大便黏滞、水肿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组IL-4、IL-10、IL-13、IL-13mRNA等抗炎因子水平治疗后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湿热证证候积分差值分别与IL-4、IL-10、IL-13水平差值呈线性正相关(P〈0.05)。对照组患者的上述分析无相关性(P〉0.05)。表明PNS患者湿热证证候的减轻与体内抗炎因子水平的减低有一定相关性。结论:PNS湿热证与抗炎因子水平的增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清热利湿药物能较好的缓解患者的湿热证证候,改善炎症状态,下调PNS湿热证促炎因子。  相似文献   

20.
重视证候变化河北中医学院狄玉敏,田玲(050091)指导夏锦堂“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为用.密不可分的。临床上辩清证候以后.下一步就是治法和选方用药。例如湿热痢.由于湿热交结肠腑*气血变滞.因而其治法是清热化湿.行气和血.用药如黄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