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多发性棕色瘤的X线、CT和MRI表现,探讨其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 32例由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PHPT)引起多发性棕色瘤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行局部骨X线、CT和MRI检查,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2例PHPT患者均在全身不同部位出现棕色瘤病变,其中股骨病变15例、胫骨干15例、腓骨干12例、髂骨16例、椎体3例、肱骨3例、肋骨5例和指骨12例.结论 X线、CT和MRI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多发性棕色瘤的病理改变,三种检查方法结合可更全面显示多发性棕色瘤的影像学特点,有利于定性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27岁。双膝疼痛三年,右胸壁疼痛一个半月,于外院肋骨骨巨细胞瘤术后20天入我院。体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甲状腺不大。右膝前外侧压痛,四肢无畸形。实验室检查:血钙3.8mmol/L,血磷0.5mmol/L,碱性磷酸酶1351u/L.血PTH1056pg/ml。  相似文献   

3.
甲状旁腺腺瘤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海凌  欧陕兴  钱民   《放射学实践》2009,24(10):1093-1095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腺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甲状旁腺腺瘤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9例甲状旁腺腺瘤均起源于下甲状旁腺,右侧3例,左侧6例,均位于气管外血管内间隙。肿瘤呈卵圆形,边缘光滑完整,大小为0.9cm×1.0cm~4.0cm×6.0cm。平扫肿瘤呈等密度,较正常甲状腺为低密度。增强后9例肿瘤均有不同程度强化,但均较周围血管密度及正常甲状腺密度低,增强后肿瘤呈均匀强化者7例,2例肿瘤内可见坏死不强化区。结论:增强CT检查可准确显示甲状旁腺腺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临床诊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甲状旁腺腺瘤引发纤维囊性骨炎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简称甲旁亢)绝大多数是由于孤立性甲状旁腺腺瘤所致,占85%,余15%系由多发甲状旁腺腺瘤、弥漫性甲状旁腺增生或甲状旁腺腺癌引起。普遍性骨质疏松、骨膜下骨皮质吸收及多发纤维囊性骨炎是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的重要放射学表现。笔者报告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旁腺腺瘤引发多发纤维囊性骨炎的X线、CT特征.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甲状旁腺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甲状旁腺腺瘤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10例甲状旁腺腺瘤均起源于下甲状旁腺,右侧4例,左侧6例,均位于气管食管沟内。肿瘤大小约0.9cm×1.0cm~3.0cm×8.0cm,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光滑完整。平扫肿瘤呈等密度,较正常甲状腺为低密度。增强后10例肿瘤均有不同程度强化,但均较周围血管密度及正常甲状腺密度低,增强后肿瘤呈均匀强化者8例,坏死不均匀强化者2例。结论:MSCT增强及三维重建检查可准确显示甲状旁腺腺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临床手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甲状旁腺腺瘤是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主要原因,为临床少见病例,常因其部位深在和体积太小而误诊或漏诊。本例患者以前列腺增生症、泌尿系结石入院,发现血清钙明显增高,进一步影像学检查,诊断为由于甲状旁腺腺瘤引起骨肾混合型原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手术切除病理证实,术后多次查血钙和甲状旁腺激素,恢复正常值。本文回顾性分析其 CT 表现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甲状旁腺瘤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瘤 CT表现特征及意义。方法 :对临床、手术和病理证实为甲状旁腺瘤 4例的 CT表现 ,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文 4例甲状旁腺瘤 ,CT显示均位于甲状腺下方之食管气管隐窝区 ,左右侧各 2例。肿瘤呈卵圆形 ,大小自 2~ 5 cm,平均 3.75 cm,密度均匀。轻~中度强化 ,边缘光滑完整。与甲状腺下极相连 2例 ,与颈总动脉、颈内静脉或椎体毗邻 2例。结论 :CT可准确显示甲状旁腺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强化特点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脑CT表现(附13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脑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3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和CT表现。结果:13例均有基底节和大脑叶钙化,其中对称性大脑叶钙化10例,对称性基底节区钙化9例,丘脑钙化8例,中脑钙化3例,小脑齿状核钙化7例,全部病例内囊均不受累。结论:基底节或/和大脑叶对称性钙化是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特征性CT表现。  相似文献   

9.
甲状旁腺腺瘤的临床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腺瘤的CT和MR表现,提高对其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旁腺腺瘤患者的临床、CT和MR资料。结果:10例甲状旁腺腺瘤,6例起源于下甲状旁腺,3例起源于上甲状旁腺,均位于气管食管旁沟内,1例起源于异位甲状旁腺。肿瘤最大径为1.0~4.0cm,平均2.8cm。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楚的结节或肿块影,6例CT表现为等密度,4例MR表现为T1WI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等信号或高信号。8例轻至中度强化,2例明显强化。6例强化均匀,4例强化不均匀。7例有全身广泛性骨质疏松,其中3例合并棕色瘤。结论:CT和MR易于检出甲状旁腺腺瘤,可准确显示其部位、形态、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对多数腺瘤作出定性诊断,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甲状旁腺良性肿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甲状旁腺良性肿瘤患者的术前CT图像。结果:病变位于甲状腺周围、气管外血管内间隙。其中,腺瘤5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肿块,增强扫描周边实性成分呈明显均匀强化;囊肿4例,表现为边缘光滑、囊壁菲薄的囊性肿物,增强扫描未见强化。结论:CT检查可准确显示甲状旁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临床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能谱CT影像在儿童胃间质瘤伴肝脏转移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手术证实的胃间质瘤伴肝脏转移患儿的临床和能谱CT资料,并结合文献对其分析。结果能谱CT能清晰显示患儿原发胃间质瘤和肝脏转移病灶。增强后动脉期显示低能量条件下(70 keV以下)原发病灶、正常胃壁与肝脏转移灶能谱衰减曲线的斜率及走行基本吻合,高能量条件下(80 keV以上)三者稳合更高。直方图显示原发病灶与正常胃壁重叠程度最高,原发病灶和肝脏转移灶重叠程度部分吻合。散点图显示原发病灶和正常强化胃壁散点分布比较接近。胃间质瘤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能谱衰减曲线走行均位于正常胃壁的上方。病理诊断结果为胃间质瘤伴肝脏转移。结论能谱CT曲线斜率以及直方图和散点图重叠程度能准确判断儿童胃间质瘤原发灶和转移灶是否具有同源性,根据不同单能量能谱斜率走行对照可初步进行肿瘤的分级。  相似文献   

12.
13.
1病历简介 患者,女性,35岁。因体检发现右肺下叶病变6年入院。既往体健,无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闷气短及发热,未予进步治疗。不吸烟,无不良嗜好,无肿瘤家族史。  相似文献   

14.
<正>深部软组织平滑肌瘤临床少见,文献报道很少。我院最近诊治1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女,16岁,发现左大腿包块3d来院就诊。查体发现左大腿上方内侧软组织内突出包块,位置较深,质硬固定,无压痛,其他无异常。X线平片(图1)、CT扫描(图2,3)见左股骨内、上方肌间隙内大小约4.7cm×5.4cm×9.2cm类圆形混杂密度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晰,其内及边缘示明显片絮状钙化,与周围肌肉界限清晰,邻近骨质结构正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图像中脑转移瘤周围低密度区的特征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及意义。方法:对45例脑转移瘤分析。其中男性34例,女性11例,年龄21~69岁;临床有症状38例,无症状7例;头颅常规法扫描,均行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脑转移瘤CT瘤周低密度表现分为:肿瘤结节伴肿瘤水肿型多见(21例),肿瘤环状强化伴肿瘤周围水肿型次之(17例),混合型较少(7例)。结论:根据CT图像中肿瘤周围低密度水肿的特征中水肿产生多少的反映,在脑转移瘤诊断、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患者 男,31岁.双侧腰部反复疼痛1个月余.既往反复发作泌尿系结石,体检:左肾区叩击痛(±).实验室检查:碱性磷酸酶:811 U/L,血钙:3.4mmol/L,血磷:0.79 mmol/L.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15岁。头痛,头晕半年余,近来加重,伴恶心,呕吐,视物不清,以右眼为著;PE:全身浮肿,头大,双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CT表现;右侧侧脑室室间孔处见一约3·8cm×3·2cm×3·0cm类圆形等密度影,其内见底密度区(图1),边界光整,脑室系统明显扩大,颅缝增宽。增强明显强化,不均匀(图2)。手术及病理:肿瘤呈球形,大小约4·0cm×3·5cm×3·3cm,与侧脑室壁相连,表面粗造,呈乳头状,质硬而脆,易图1右侧侧脑室室间孔处见类圆形等密度影,其内见低密度区图2明显强化,不均匀碎,内见坏死组织。镜下:似正常脉胳丛乳头密集,上皮细胞增生活跃,排列密集。病理…  相似文献   

18.
小儿淋巴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小儿淋巴管瘤CT表现及CT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7例)、穿刺(2例)病理证实的9例小儿淋巴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5例行平扫加增强CT扫描,4例仅行平扫。结果:9例淋巴管瘤,6例位于颈部,其中1例向纵隔内生长、3例向肩背部生长,2例位于肠系膜,1例位于后腹膜,CT表现为多房(8例)或单房(1例)、薄壁囊肿,7例囊内密度均匀,呈水样密度,2例囊内密度不均匀,其中1例是囊状合并海绵状淋巴管瘤伴囊内出血,1例是囊内有出血,CT值4—50HU。5例强增扫描,3例囊壁及间隔有强化。结论:CT检查能清楚显示淋巴管瘤的部位、范围及内部特征,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张芝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11):1661-1661
患者女,25岁。因停经40天来院就诊,行超声检查发现盆腔内实性占位。体检:于下腹部触及一质硬包块,边界不清,活动度差,无压痛,接近平脐。影像检查:超声示子宫体大小约5.5cm×4.3cm×5.3cm,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62岁。患2型糖尿病多年,近期因多饮多尿而住院治疗。超声检查:发现右肾中上极类圆形低回声团块,回声不均匀,其内未见血流信号。诊断:①肾癌?②肾结核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