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目的探讨45S5对体外培养的鼠鼻中隔软骨细胞成骨分化的目的基因活化诱导作用。方法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建立孕21 d SD大鼠鼻中隔软骨细胞培养体系,根据培养基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培养基中放入45S51mg/mL)和空白对照组。第2代软骨细胞培养至5、9、15、20d取材,RT-PCR检测RunX2和CollagenX的mRNA的表达;8、12、15、18d取材分光比色检测碱性磷酸酶(ALP)。结果45S5诱导培养下第9天的RunX2及第20天的type X collagen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第10、15天ALP的分泌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45S5可促进体外培养的鼠鼻中隔软骨细胞增值及向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软骨组织工程中传代软骨细胞与原代的差异。方法:用5个月人胎关节软骨分离培养细胞,观察细胞存活率、贴壁率、生长曲线和组织形态学的改变。结果:(1)软骨块在4℃下,3d 内细胞存活率可达 93.4%~97.6%。(2)原代细胞为圆形或三角形;第4代有一半转变成梭形,到第6代全部变为长梭形。(3)传代细胞贴壁时间(2~3h)短于原代(4~7h)。玻璃瓶内贴壁率传代细胞为78.7%~85.5%,原代8.8%。(4)生长曲线表明,从原代到第4代都有高增殖力;到第8代时增殖降低;到第12代几乎丧失细胞增殖。结论:软骨块4℃冷藏,3d内对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影响。第4代细胞贴壁快、增殖快,适于作为组织工程用细胞。第8代以后不适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加速体外培养的人鼻中隔软骨细胞的增殖,观察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对体外培养软骨细胞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鼻中隔软骨细胞,MTT法观察IGF-Ⅰ对软髓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IGF-Ⅰ对软骨细胞周期的影响;斑点杂交法了解IGF-Ⅰ对软骨细胞Ⅱ型胶原mRNA的影响。结果:IGF-Ⅰ浓度大于5ng/ml即可促进体外培养软骨细胞的增殖,缩短软骨细胞增殖周期,有助于Ⅱ型胶原mRNA的合成。结论:IGF-Ⅰ促进人鼻中隔软骨细胞增殖与缩短细胞周期有关,并可能通过促进软骨细胞Ⅱ型胶原mRNA的合成使软骨细胞保持表型稳定。  相似文献   

4.
杨柳  罗卓荆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2):1732-1733
目的 研究软骨细胞体外培养不同时间去分化现象发生过程及规律。方法 倒置显微镜观察体外培养软骨细胞形态变化;根据每代每日细胞计数结果,绘制生长曲线,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软骨细胞分泌Ⅱ型胶原的变化规律。结果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软骨细胞形态发生明显的改变;细胞增殖能力及分泌细胞外基因Ⅱ型胶原的能力逐渐减低。结论 兔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培养时第3代开始出现去分化现象,至第5代(8周)时去分化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5.
乳鼠心肌细胞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乳鼠心肌细胞的体外培养并进行形态学观察。方法取日龄1-3d Wistar大鼠,胰蛋白酶和Ⅱ型胶原分离消化心肌组织,差速贴壁法纯化心肌细胞,培养于达氏改良伊格尔(DMEM)培养基,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细胞形态及纯度。结果心肌细胞存活率95%,纯度82%,并出现同步搏动。结论胰蛋白酶和胶原酶混合使用可以分离出数量较多、状态良好的心肌细胞。  相似文献   

6.
背景:自体软骨细胞体外培养生长缓慢,极易发生去分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成因子可以刺激关节软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目的:观察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成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关节软骨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成人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培养,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成因子(10μg/L)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100 mg/L)对其作用,采用MTT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与结论:在体外培养软骨细胞时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成因子可以明显促进细胞增殖,但同时发生去分化.在体外培养软骨细胞时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可以明显促进细胞产生细胞外基质,有利于软骨细胞表型的表达,对细胞的增殖作用不明显.提示采用顺序性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成因子对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进行作用,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具有良好细胞表型的软骨细胞.  相似文献   

7.
蒋萍  蔚芃  赵明才  陈琼  王梓 《中国临床康复》2014,(30):4845-4850
背景:实验证明胶原蛋白底物具有刺激成软骨的作用,但关于不同类型胶原蛋白刺激成软骨作用的能力仍存在争议。 目的:观察I、Ⅱ型胶原蛋白对体外培养人软骨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方法:将P3代人软骨细胞分别加入普通培养板、I型胶原蛋白包被培养板、Ⅱ型胶原蛋白包被培养板继续培养。培养10d内,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培养28d后,采用ELISA法、聚合酶链反应、二甲基亚甲基蓝比色等方法检测3种培养板中软骨细胞分泌I胶原蛋白、Ⅱ型胶原蛋白及糖胺多糖的量。 结果与结论:Ⅱ型胶原蛋白包被培养板中软骨细胞数量最多,增殖速度为I型胶原蛋白包被培养板的2倍、普通培养板的5倍。Ⅱ型胶原蛋白包被培养板中软骨细胞分泌I型胶原蛋白最少,与普通培养板板检测结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I型胶原蛋白包被培养板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Ⅱ型胶原蛋白包被培养板中软骨细胞分泌Ⅱ型胶原蛋白、糖胺多糖最多,与其他两种培养板检测结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表明胶原蛋白包被培养板培养软骨细胞优于普通培养板,其中Ⅱ型胶原蛋白包被培养板在培养软骨细胞时更能维持细胞形态,延长去分化现象出现的时间,更利于细胞再分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成骨细胞是骨形成和骨代谢的核心部分,成骨细胞体外培养是研究骨代谢和成骨机制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影响因素有重要意义。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80-01//2004—12相关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影响因素的文献,检索词“osteoblasts,culture in vitro,influencing factors”,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BM1995—01/2004—12相关文献,检索词为“成骨细胞,体外培养,影响因素”,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文献查找全文。纳入标准:影响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因素,包括:①物理因素。②微量元素。③生长因子。④激素。排除标准:综述文献、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05篇关于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影响因素的文献,排除重复或类似的同一研究,纳入17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资料综合:①物理因素:电离辐射、微重力、外力、氧压等。②微量元素:微量元素缺乏其可能使骨骼发育受到障碍,甚至畸形,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的过程与某些微量元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包括锌、铝、氟、铜、锰、钙、镁等。③生长因子:与骨生成有关的生长因子主要有骨形态发生蛋白、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成骨生长肽等。④激素: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的激素有生长激素、雌激素、甲状腺激素、甲状旁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等。结论: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影响因素较多,了解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研究有效的体外培养成骨细胞方法及组织工程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绝大多数研究者将目标指向功能细胞,为改善细胞的生存环境而给予一些生长因子。睾丸支持细胞能分泌大量营养物质及生长因子,且其所具有的Fas配体可降低移植入体内后宿主的免疫排斥。目的:探讨睾丸支持细胞对体外培养鼠胚胎大脑皮质细胞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实验,于2005-10/2007-09在首都医科大学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SPF级10~15d龄雄性ICR小鼠40只,用于提取睾丸支持细胞;15d龄胎鼠40只,用于提取大脑皮质细胞。方法:将分离的大脑皮质细胞密度调整为2×109L-1,分为2组:实验组接种于预铺有70%汇合传代的睾丸支持细胞培养瓶中,加入含体积分数为0.1的FBS、1×105U/L青霉素、0.01g/L链霉素的DMEM/F12完全培养基,置于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饱和湿度环境下培养17d;对照组接种于预铺有0.05%多聚右旋赖氨酸的培养瓶中单独培养。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细胞化学法、免疫细胞荧光法进行细胞鉴定,检测神经元、神经球数量及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率。结果:两组细胞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巢蛋白、酪氨酸羟化酶均呈阳性表达。与培养2h比较,随培养时间的延长两组贴壁神经元数均明显减少(P<0.01),但实验组各时间点贴壁神经元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于培养3d出现神经球,数量多且变化较快,7d后开始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至17d神经球接近消失;对照组仅可见散在巢蛋白阳性表达细胞,未出现神经球。实验组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至11d达高峰,且各培养时间点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睾丸支持细胞可有效促进鼠胎脑皮质细胞的贴壁及生长,在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同时诱导其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10.
细胞因子对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导言免疫反应的产生首先需要有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sAPC)捕获抗原,经加工处理后使抗原肽与MHC分子结合而递呈至细胞表面,T细胞得到抗原信息后,在强大的共刺激分子共同作用下而引起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因此,APC是人体免疫反应产生的首要环节。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是一类形状不规则的非单核吞噬系统细胞,特点是胞浆有许多长突起呈触须状,使整个细胞形态象个蜘蛛。DC分散于全身的上皮组织和实质性器官,其细胞数量不超过局部细胞总数的1%;也可迁移到血液和淋巴,其数量不超过血液有核细胞总数…  相似文献   

11.
五常法在病区管理中的应用对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病区管理的新方法。方法:选取我院骨科两个手术病区分别作为五常法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病区施行五常法管理,对照组按现有管理模式管理,观察期半年,根据季度护士长查房结果、患者满意度、护士满意度等进行评价,比较两组管理方法的差别。结果:实验组实行五常法管理以后,护士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病区护士站的物品摆放、无菌物品的合格率、护士取放物品的效率也比对照组高。结论:五常法的应用提高了护理管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5S管理法在基层五官科门诊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引进企业5S管理法(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提高五官科门诊管理质量,推进护理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方法引进5S管理理念法前和半年后,分别对五官科门诊各科室护理人员素质、物品放置标准化率、物品取放流程率、器械、设备维修率进行评价,并比较差异。结果诊室物品放置标准化率由推行前的76.62%上升到94.62%;物品取放流程效率由推行前的77.84%上升到93.35%;器械、设备维修率由推行前38.97%下降到19.98%(P〈0.05);护理人员素养也明显提高。结论5S管理理念的运用,能有效促进了五官科门诊的管理,提高了护理人员素养。  相似文献   

13.
“五常法”在消毒供应中心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消毒供应中心设备的管理水平。方法:将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运用到设备的管理中。结果:运用"五常法",使设备使用完好率,服务满意率提高(P<0.01)。结论:运用"五常法",保证了设备的安全有效使用。  相似文献   

14.
五常法在手术室腹腔镜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确保腹腔镜手术的顺利进行,提高手术质量,延长设备、器械使用寿命的方法。方法:总结我院自1993年3月开展腹腔镜手术以来,五常法在手术室腹腔镜管理中的应用情况。结果:无一例因腹腔镜器械故障或欠缺而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结论:五常法的应用减少了手术护理工作中的缺陷,增强了手术室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和计划性,增强了手术护士的工作成就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五常法"在门诊口腔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五常法"原理对人、物、环境进行规范改进,并定期进行检查评估,持续不断改进。结果:口腔科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急救物品完好率,无菌物品合格率,贵重仪器使用保管完好率,物品准备完好率,口腔器械准备完好率,患者满意度均明显提高。结论:"五常法"的应用提高了门诊口腔科的护理管理质量,确保医疗护理安全,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科室形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五常法”在门诊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把“五常法”应用于门诊手术室日常管理中,按照“五常法”原理,对手术室人、物、环境进行规范化改进,通过制定“五常法”审核表,对工作现场进行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并定期进行检查评估,持续不断改进。结果 门诊手术室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手术器械、物品准备完好率,精密、贵重仪器使用保管完好率,急救物品完好率,物品消毒灭菌合格率,手术科室及患者满意率等均明显提高(P值均〈0.05)。结论 在门诊手术室开展“五常法”活动,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服务质量,确保医疗护理安全,达到护患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5S管理法规范麻醉恢复室感染控制制度和措施。方法通过应用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5项管理法,加强麻醉恢复室及附属区域感染控制管理。结果空气培养含尘浓度自2009年的4211.3粒/L下降至2013年的2600.4粒/L,麻醉恢复室空气培养非致病菌落浓度从2009年2个/20 cm2下降至2013年0个/20 cm2,自使用5S管理法以来,入恢复室患者无一例出现交叉感染,并建立了规范的感染管理制度,空气检测结果取得明显进步。结论5S管理法能有效提高麻醉恢复室感染控制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五常法”在临床抢救用品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五常法"在临床科室抢救用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组织培训制订管理标准,应用"五常法"对全院临床科室抢救物品、药品进行管理,通过不断自查及质量管理委员会每月不定期检查,实现"五常法"实施习惯化。结果提高了抢救用品合格率及护理质量(P0.05)。结论 "五常法"是管理临床科室抢救物品、药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A pharmac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5-HT on heart rate has been performed in the pithed rat. 5-HT induced a dose-dependent increase in heart rate whereas 5-HT, receptor agonists — 8-hydroxy-2-(di-n-propylamino)tetralin (8-OH-DPAT), 5-methoxy-N,N-dimethyl-tryptamine (5-MeODMT), 5-methoxy 3-(1,2,3,6-tetrahydro-4-piridinyl) 1H indole (RU 24969) and 1-(m-trifluoromethylphenyl)-piperazine (TFMPP) — failed to increase heart rate. The increase in heart rate induced by the selective 5-HT2 receptor agonist 1-(2,5-dimethoxy-4-iodo-phenyl)-2-aminopropane (DOI) was not significant. The dose-response curve to 5-HT for its tachycardic effects was shifted two-fold to the right by ketanserin and LY 53857 and nine-fold to the right by methiothepin. The effects of high doses of 5-HT (higher than 100 μg/kg iv) were antagonized by methiothepin, (-)propranolol, 2-{2-[4(O-methoxyphenyl)-piperazine-1-yl]-ethyl}4,4-dimethyl-1,3 (2H-4H) isoquinoline-dione (AR-C 239) and by pretreatment with reserpine. The 5-HT1 receptor antagonists, pindolol and spiroxatrine, the 5-HT3 receptor antagonist MDL 72222 and the α2-adrenoceptor blocking agent idazoxan failed to antagonize the tachycardia induced by 5-HT. It is concluded that in the pithed rat, the tachycardia induced by 5-HT remained unexplained (implication of 5-HT2 receptors probably different from the classical vascular 5-HT2 receptor, or implication of 5-HT1C receptors?). Moreover, at high doses (higher than 100 μ/kg iv), 5-HT may increase heart rate by releasing catecholami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