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高级模拟迭代重建(advanced modelled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ADMIRE)技术对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7月—8月在无锡市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CT检查的患者共67例,将其冠状动脉CT平扫图像进行滤波反投影法(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及ADMIRE 1~5级不同强度的重建,测量各组图像质量指标及钙化积分。结果:随着ADMIRE重建强度的增高,FBP及ADMIRE 1~5级图像噪声值逐渐减低,信噪比及对比度噪声比逐渐增加(P <0.05),钙化体积积分、Agatston积分逐渐降低(P <0.05),且约有8.96%(6/67)的患者危险分层等级降低。结论:ADMIRE技术可以提高图像质量,但会导致冠状动脉钙化积分降低,低估部分患者的冠脉钙化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2.
1目的 近年来由于影像学进步,病人对非创伤性检查越来越易于接受,CT血管成像技术(CTA)应用于冠状动脉狭窄的显示已经有很多的报道,但在脑动脉硬化的诊断方面应用较少,CTA属于无创影像学诊断技术,一次检查可观察多支血管,简单、经济。对于血管周围组织情况可同时显示,直接反映血管病变的原因。结合曲面重建技术可以评价脑缺血疾病的原因和病情判断。  相似文献   

3.
不同重建触发单位对MSCT冠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重建触发单位(%-百分比法和ms-固定时间法)对MS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连续的12例CT检查过程中心率控制在70次/分以下、没有早搏等严重心律不齐,但采用固定时间法重建冠脉有运动伪影的患者,在原始扫描数据基础上每位患者再分别经百分比法和固定时间法重建,以右冠状动脉作为对比参照,辅以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等后处理,比较两种不同重建方法对成像质量的影响。结果在12例病人中,4例在固定时间法基础上再采用百分比法重建后图像质量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余8例经2种方法重建的图像质量基本相同。结论当心率控制在70次/分以下并且没有早搏等心律不齐的病人,采用百分比法重建有助于消除或减少图像的运动伪影。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技术条件与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无创性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是目前CT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双源CT、低剂量双能量CT与256层螺旋CT扫描速度达到或接近0.30s,检查时间达到0.04s。提高了CT的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满足在一个心动周期时相内获得重建冠状动脉技术需要。应用中仍然存在影响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因素,如心率、重建图像质量、空间分辨率、冠状动脉狭窄与支架再狭窄评价与造影剂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斑块的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今进行16层螺旋CT冠脉检查的227例患者的图像。对造影图像利用GE公司AW4.2工作站分析软件进行容积重现(V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对斑块进行分析,并对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进行分析。结果: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测钙化性斑块、混合性斑块、非钙化性斑块、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结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不但可以检测出冠状动脉各分支的斑块,而且可以判断斑块的性质,并可检测冠状动脉各分支的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高心率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方法48例高心率(≥90次/min)患者根据心率分成三组,并行冠状动脉CTA检查。以静脉法增强扫描,前置性心电门控数据采集,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技术重组,以MIP图像评价冠状动脉管腔,以VR图像5级记分评价图像质量。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获得冠状动脉影像,冠状动脉各主要分支显示图像质量优良。部分分支随着心率的提高出现轻中度伪影,但不影响诊断。C组与A、B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双源CT能够对高心率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并取得满意效果,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扇区重建算法改善高心率患者非预期自由呼吸640层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可行性。方法 2011年3月1日~8月31日期间,行640层CT冠状动脉成像时发生非预期自由呼吸的31例心率大于65次/min的患者被纳入本研究。31例患者的CT原始数据均采用单扇区重建算法、多扇区重建算法进行CT容积数据重建。由两名心血管放射医师以优(1分)、良(2分)、差(3分)3个等级独立评价每个病例的15个冠状动脉节段和左、右肺血管的图像质量。比较两种重建算法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结果采用单扇区重建算法,图像质量可诊断(优+良)的冠脉节段占97.9%,相比较于多扇区重建算法69.5%的可诊断率,两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两组间肺血管的图像质量也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单扇区重建组的信噪比显著低于多扇区重建组(14.0±3.4.比17.6±4.2,P0.001)。两种重建方法的对比噪声比在左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初段、中段和末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扇区重建技术可以改善非预期自由呼吸病例的640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8.
及早诊断冠状动脉疾患对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尤为重要。传统冠状动脉造影一直是诊断冠状动脉疾患的较好方法,但有一定的创伤性及危险性,与检查有关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分别是0.15%和1.5%。因此。许多学者曾致力于无创性冠状动脉造影技术——超声、MRI及传统的单层或双层螺旋CT的研究,结果尚不甚满意。电子柬CT在冠状动脉疾患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但其空间分辨率较差,且价格昂贵,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56例患者进行心电门控16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所得数据行三维重建,其中15例与传统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相对照。结果56例患者原始横断面图像及重建图像对近端冠状动脉均成功显示,显示率达100%;对中远段的显示,原始横断面图像优于重建图像。6例显示内支架7只;5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显示桥血管14条;15例MSCT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50%)17处。经常规DSA检查发现18处。结论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成像技术为有效可靠的冠心病影像学诊断方法,对病变血管腔狭窄、硬化斑块及内支架、桥血管情况的评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要点。方法:选择122例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分析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过程和结果。结果:共计72.7%(266/366支)的血管可用于诊断,心率在70次/min,且心律波动幅度小,图像质量显示较好,基本满足诊断要求。结论:心脏的搏动伪影、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相、血管内对比剂浓度是影响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结合心电编辑软件在期前收缩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因临床拟诊冠心病而行64层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中有37例扫描时出现期前收缩(房性17例,室性20例),对患者心电信号进行编辑,分析经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和后处理工作站重建编辑后的图像质量。结果1例房性期前收缩患者未能实施心电编辑。编辑后36例段冠状动脉中图像质量优、良、中和差分别为244段(60.7%)、106段(26.4%)、28段(7.0%)和24段(5.9%);可用于诊断的血管为378段(94.1%)。结论回顾性心电门控配合心电编辑使期前收缩患者实施冠状动脉CT造影成为可能,扩大了多层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适应证范围。  相似文献   

12.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冠状动脉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2例经手术或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瘘患者。目的:采用二维超声(2DE)及彩色多普勒显像(CDFI)技术替代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冠状动脉瘘诊断,鉴别临床上不具特征性的 连续性双期心脏杂音。方法:采用2DE及CDFI技术,通过多个切面显示扩张的冠状动脉并仔细追踪,寻找其在心腔的瘘口。结论:12例冠状动脉瘘中,右冠状动脉瘘10例(83.33%),左冠状动脉瘘2例(16.67%)。多数为右心系统瘘,少数为左心瘘。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2DE及CDFI诊断的直接征象是冠状动脉显著扩张、瘘口处环状无回声及伴随的异常血流信号。结论:冠状动脉瘘临床不易确诊;冠状动脉造影具有确诊价值,但属有创检查;2DE及CDFI是诊断冠状动脉瘘首选的、有效的无创方法,有望替代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3.
16层螺旋CT冠脉造影应用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索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在不同心率下不同方法的显示能力。方法 40例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后,用Half和Segement两种重建,Vitreal Ⅱ图形工作站的VitrealⅡ软件,应用表面遮蔽显示(SSD)、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VR)等多种方法重建后处理。结果 心率小于70次/min,进行Half和Segement两种方法重,冠脉各支均显示清晰,以R—R间期70%~80%的Half更满意。同样心率70—90次/min,冠脉各支显示均优,以R—R间期的50%~60%的Segement重建更优。心率大于90次/min,Segement重建以R—R间期的50%~60%的Segement重建更优,冠脉各支可显示,右冠较左冠脉显示差,Half重建见锯齿状伪影。结论 不同心率采用不同的重建方法、适当选择扫描参数及应用高浓度对比剂16层螺旋CT冠脉造影可获得满意的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的图像,作为一种冠心病筛选、随访的无创检查方法,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迭代重建技术在低辐射剂量胸部CT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行胸部CT平扫的门诊或住院病人66例,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常规剂量组(A组)运用滤波反投影(FBP)重建生成图像,低剂量组采用低剂量扫描后分别采用FBP(B组)和迭代重建技术(C组)生成图像。对三组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重建图像质量进行对比。 结果A、C组噪声值明显低于B组,而CNR、SNR则高于B组(P < 0.05)。A、C两组图像质量均能完全满足临床诊断需求,观察者间具有较好一致性,而B组CT图片在图像总体质量方面评分明显较低,与A、C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迭代重建技术运用于低辐射剂量胸部CT检查中安全可靠,能够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冠心病诊断方面,所有的无创检查中最为突出的是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该技术的优势在于通过多维图像对血管病变进行全面的观察、分析,较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CAt)具有更安全,简便,无创伤的优点。本研究通过40-sCT冠状动脉成像(CTA)与CAG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模型迭代重建技术对早期肺癌低剂量GE revolution CT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6月于北京世纪坛医院就诊的240例早期肺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行低剂量GE revolution CT成像检查,并采用多模型迭代重建技术对图像进行重建。比较图像重建前后肺窗图像质量、纵膈窗图像质量及图像质量参数。结果与低剂量GE revolution CT图像相比,应用多模型迭代重建技术重建后的肺窗和纵膈窗图像质量提高,图像噪声降低(8.83±1.95 Hu vs 9.21± 2.17 Hu),信噪比升高(7.21±1.30 vs 6.89±1.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01±7.94 Hu vs65.38±8.26 Hu,P > 0.05)。结论多模型迭代重建技术能够提高早期肺癌低剂量GE revolution CT成像质量,对早期肺癌的筛查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导致冠脉供血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所致的心肌损害。检查方法有侵人性和非侵人性两种。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为常用检查方法,被誉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指标。CAG为唯有创检查,并有一定的并发症。随着多排螺旋CT(MSCT)时间分辨力的提高,利用心电门控技术和可变速扫描技术,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得到满足诊断的冠脉图像,为冠心病诊断提供了一种无创检查方法。我们对50例临床诊断冠心病患者同时进行了MSCT和CAG检查,以探讨MSCT对冠心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APEX 256层能谱CT冻结追踪技术(SSF)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5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分别采用标准算法(STD)和SSF算法对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进行图像重建,评估两种算法的图像质量,包括患者前降支(LAD)、回旋支(LCX)以及右冠状动脉(RCA)的图像质量评分。结果:LAD、LCX以及RCA的SSF算法重建图像质量评分明显高于STD算法重建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STD算法重建图像,LAD、LCX以及RCA均有明显伪影,血管不连续,不能明确诊断。而采用SSF算法重建图像,LAD、LCX及RCA伪影明显减轻,图像质量优于STD算法重建图像。结论:APEX 256层能谱CT冻结追踪技术能明显提高冠状动脉CTA的图像质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
随着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64层螺旋CT的广泛使用,CT冠状动脉成像(CT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已成为安全、无创、有效的冠状动脉检查方法,其临床应用日趋普及。本文结合近年来临床实践和文献报告,介绍CTCA检查技术要点和影像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杂交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是指基于外科医生和内科介入医生的紧密配合,将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结合,通过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技术(MIDCAB)将左乳内动脉(LIMA)移植到前降支(LAD),分期或同期通过导管介入技术(PTCA或者植入支架)治疗右冠状动脉或者左旋支等非前降支病变。限于手术室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