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典型许莫氏结节(SN)的CT、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复习160例CT或MRI诊断的SN,将体积较大、或在椎体内形成通道者,划分为不典型SN。结果不典型SN 15例,男9例,女6例,均为单发,平均年龄27岁。大小为1.4cm×1.0cm~3.0cm×2.0cm,多位于胸腰段(73.3%)的上软骨终板(60%),80%位于椎体中前部,13.3%为通道性SN。影像上为椎间盘密度或信号强度组织,与椎间盘相延续。结论不典型SN发病年龄较小,发病部位有一定特点,与椎间盘相延续是其主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MRI及MSCT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肝细胞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普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单发肝细胞癌患者36例,所有患者均行MRI及MSCT增强扫描,术后均行病理学检查明确肿块性质。观察肝细胞癌MSCT及MRI增强扫描图像特点,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结果①肝细胞癌患者均为单发,其中位于肝右叶21例,肝左叶15例,29例呈类圆形,7例呈不规则形,其中直径≥3cm 5例,1~3cm 10例,≤1cm 21例。MSCT及MRI多呈"快进快出"型强化,并可见包膜强化;②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细胞癌ROC曲线下面积为0.957±0.087,显著高于MSCT增强扫描的0.854±0.072(t=5.4725,P<0.01)。MRI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细胞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显著高于MSCT(P<0.01)。结论在肝细胞癌的诊断中,MRI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清晰病灶特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肝癌的血管生成与螺旋CT和动态MRI的强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是我国目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新生血管生成是肝癌发生、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现象,血管形成的过程是肿瘤生长和转移所必需的阶段,并影响患者的预后。血管形成的过程对于理解肝癌在螺旋CT和动态MRI上的强化机理至关重要。肿瘤血管形成导致的影像学图像强化的改变也可以为肝癌的定性提供诊断依据,评价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疗效,并预测肿瘤患者的预后。因此,本文综合肝癌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及进展,和它对螺旋CT和动态MRI强化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影像学对肿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和MRI两种影像学方法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的C T和M RI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对比。结果80例患者中,共检查出病灶122个,其中位于左半肝15例,左右半肝均有20例,右半肝45例。直径范围0.51~9.35cm ,平均直径(2.43&#177;1.82) cm。本文80例患者经M RI检查,有75例患者的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其诊断正确率为93.75%;而80例患者经C T检查后,有59例患者的C T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其诊断正确率为73.75%;经统计学分析发现M RI诊断正确率明显高于C T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礸2=11.76, P <0.05)。结论 M RI能显示肝癌内部细节及瘤外征象,其诊断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正确率要高于CT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SHCC)CT与MRI的强化特征.方法 87例乙肝肝硬化SHCC患者共计91个病灶均行CT和MRI动态增强扫描,分别测量病灶平扫及增强各期CT值和MRI信号强度值,计算增强后CT与MRI各期相对强化率和病灶-肝脏对比率,绘制时间-密度/信号强度曲线并分型,观察记录病灶CT与MRI动脉期强化方式及假包膜的显示情况,分析比较乙肝肝硬化背景SHCC CT与MRI的强化特征.结果 MRI动脉期及平衡期SHCC相对强化率较CT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I门静脉期SHCC相对强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平衡期SHCC病灶-肝脏对比率均较CT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I SHCC时间-密度/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速升速降型及速升缓降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慢上升型及基本无强化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I SHCC动脉期强化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动态增强SHCC假包膜显示率较CT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和MRI动态增强都能很好地反映SHCC相对肝实质的"陕进快出"的强化方式,MRI对显示SHCC动脉期快速强化的特征及假包膜较CT有优势,而CT更有利于观察SHCC强化"退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肝硬化合并肝癌与肝硬化再生结节螺旋CT双期扫描的影像表现并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肝硬化合并小肝癌,28例肝硬化再生结节螺旋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的CT征象.扫描层厚5~10 mm,对比剂为60%的有机碘水溶液,用高压注射器静脉团注,注射流率3 ml/s,总量80~100 ml.动脉期扫描为注射开始后25~30 s,门静脉期为60~70 s.结果:小肝癌平扫多数为低密度,少数为等密度,动脉期全瘤范围强化,其强化密度高于肝但低于同层主动脉,门脉期肿瘤密度从高于肝迅速降至低于肝,同时也低于同层主动脉密度.肝硬化再生结节表现为平扫一般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动脉期大多数再生结节不强化或呈低密度,极少有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再生结节多数为均匀强化,少数为低密度.结论: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具有诊断意义,特别是与肝硬化再生结节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磁共振成像(MRI,1.5T或3T)与多层螺旋CT(MSCT,16层或64层)对肝炎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SHCC)的诊断效能.方法 在20 d内接受腹部MSCT与MRI检查且发现肝脏结节病灶(直径≤3 cm),并经组织病理学诊断(手术或穿刺)或介入治疗及其他临床、典型影像学表现所证实的23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男17例、女6例,年龄47~76岁)共计29个病灶纳入本研究,结节病灶大小0.5~3 cm,平均(1.6±0.55) cm,影像诊断结果采用盲法分析,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医师依照ELSA诊断标准进行评价并给出诊断结果,对发现病灶通过卡方检验比较分析MRI与MSCT的诊断效能.结果 对于肝炎肝硬化背景上的SHCC,MSCT诊断的敏感度为72.7%,特异度为40%;MRI诊断的敏感度为86.95%,特异度为80%,但两者敏感度及特异度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敏感度:χ2=0.847,P=0.380;特异度:χ2=1.323,P=0.230).结论 MSCT与MRI对肝炎肝硬化背景下SHCC的定性诊断价值相似,但对于<2 cm的SHCC,MRI的鉴别能力优于MSCT. 相似文献
8.
脂肪肝CT、MRI定量诊断的对照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肝脏脂肪含量与肝脏、肌肉CT值比、肝脏CT值及脂肪抑制前后肝脏信号强度衰减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及相关强度。方法:对正常组和随机抽取的2 3只实验组家兔行肝脏CT平扫及化学饱和法脂肪抑制前后肝脏MRI(SE序列,T1WI) ,测得肝脏CT值、竖脊肌CT值,计算肝脏、肌肉CT值比及脂肪抑制前后肝脏信号强度衰减率。对实验动物的肝脏进行组织学检查,并用显微图像分析仪测定肝中脂滴占肝脏单位体积的百分比(Vv 值)。结果:肝脏肌肉CT值比值与Vv 值之间存在有意义的高度线性负向相关关系(r =- 0 .896 ,t =- 10 .2 89,P <0 .0 0 1) ;肝脏CT值与Vv 值之间存在有意义的中度线性负向相关关系(r =- 0 .818,t =- 7.2 4 9,P <0 .0 0 1) ;脂肪抑制前后肝脏信号强度衰减率与Vv值之间存在有意义的中度线性正相关关系(r =0 .5 5 6 ,t =3.4 0 7,P =0 .0 0 2 )。结论:肝脏肌肉CT值比值较肝脏CT值绝对值、脂肪抑制前后肝脏信号强度衰减率具有与Vv 值更高的相关强度,该指标可望用于活体无创估计肝脏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9.
肝细胞癌累及门腔间隙CT、MRI特征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累及门腔间隙(PCS)的CT、MRI表现特征和解剖基础.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研究41例HCC累及PCS的随机性病例.其中CT检查22例,MRI检查17例,CT MRI检查2例,均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诊断标准确诊.观察HCC累及PCS的CT、MRI表现,PCS病变与原发灶及HCC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 HCC累及PCS的CT、MRI表现包括:门腔淋巴结(PCN)肿大(26/41,63.4%),原发于肝尾状叶的HCC(3/41,7.3%),HCC原发灶直接侵犯PCS(16/41,39.0%),HCC累及肝十二指肠韧带(6/41,14.6%)、PCS血管(2/41,4.9%)、PCS内胆囊管(2/41,4.9%),HCC合并网膜孔区域腹水(2/41,4.9%).PCS下段病变多为PCN肿大,上段病变多为原发灶直接侵犯.PCS病变与HCC原发灶可直接相连(18/41,43.9%);经肝十二指肠韧带间接相连(3/41,7.3%);不相连(18/41,43.9%);直接相连并经肝十二指肠韧带间接相连(2/41,4.9%).HCC累及PCS时,原发灶多为巨块型(22/41,53.7%).结论 HCC可使PCS受累,主要表现为PCN增大.HCC累及PCS的CT、MRI表现与原发灶的位置及病理类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6,(6):643-645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CT平扫、增强扫描与MRI平扫、DWI的表现。方法 :选取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乙肝肝硬化背景下的小肝癌65例共74个肿瘤病灶,比较CT平扫、CT增强扫描、MRI平扫、DWI对小肝癌总的检出率、不同直径小肝癌的检出率及包膜显示率。结果:CT平扫对病灶检出率为64.86%;CT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对病灶检出率分别为85.14%、68.92%、72.97%;MRI平扫对病灶检出率为86.49%;DWI为93.24%。各种方法对小肝癌病灶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T平扫、CT增强扫描、MRI平扫、DWI对包膜的显示率分别为40.54%、59.46%、71.62%、9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T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对直径≤1 cm的小肝癌检出率均低于对直径1~3 cm小肝癌的检出率(均P0.05)。结论:DWI对小肝癌的检出率和包膜显示率最高,且CT增强扫描更易检出直径1~3 cm的病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节性筋膜炎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结节性筋膜炎的CT和MRI表现。结果:10例中4例位于上肢,4例位于下肢,2例位于腹壁。病灶均表现为单发实性软组织肿块(肌内型6例,肌间型2例,皮下型2例),CT平扫示肿块密度稍低于肌肉密度,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MRI检查:病灶于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其中1例病灶边缘可见囊变区,3例病灶中央可见低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中度一重度强化,边界清。结论:结节性筋膜炎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两种方法均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混合型肝癌的CT及MR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混合型肝癌的CT和MRI表现.18例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5例行MR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观察其影像特征.结果 18例行CT检查的患者平扫表现为边界不清楚的低密度肿块(15例),并有淋巴结肿大(5例)、血管侵犯(7例)、卫星灶(5例)、假包膜(9例)、肝内胆管扩张(1例)等恶性肿瘤的特征;5例行MR检查的患者平扫T1WI序列上表现为低或略低信号,T2WI序列表现为高或略高信号,1例伴有淋巴结肿大,1例伴有血管侵犯,4例伴有假包膜.在CT、MR的动态增强上,大部分肿瘤在动脉期表现为肿瘤内部或周边不均匀强化,在静脉期肿瘤部分区域可见不均匀性高密度或信号(在动脉期图像上相对应为低密度信号区),延迟期仍可见对比剂潴留而呈高低混杂密度或信号.结论 平扫和动态增强CT及MR扫描能反映混合型肝癌的影像特点,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和MRI在嗅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分期和在临床随访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包括肿瘤部位和大小、累及范围、骨破坏、出血和坏死以及密度和信号改变等。CT平扫4例,增强扫描3例。MRI为SET1WI和T2WI,MRI平扫10例,Gd-DTPA增强扫描9例。3例有随访CT,7例有随访MRI。结果(1)肿瘤分期:按Kadish分期标准,A期0例,B期1例,C期11例,2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2)信号和密度改变:MRI平扫信号均匀者6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信号不均匀者4例,肿瘤内可见出血和坏死区。增强扫描9例,3例为中度不均匀强化,5例为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为明显均匀强化。CT平扫示肿瘤密度较均匀,与肌肉接近,增强扫描2例呈中度均匀强化,1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3)沟通瘤:肿瘤同时累及颅内外者7例,双侧额叶同时受累2例,右侧额叶受累1例,左额叶受累1例,双侧额叶及左侧岛叶、基底核同时受累2例,仅累及硬脑膜者1例。脑组织水肿6例。(4)临床随访9例,影像学检查见肿物消失3例,缩小5例,术后复发1例。结论嗅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检查目的为界定肿瘤累及范围。定期影像学随访有助于及时检出复发和及时行补救治疗。 相似文献
14.
病毒性脑炎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作者报告18例病毒性脑炎,着重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5例乙型脑炎和3例腮腺炎病毒性脑炎均位于基底节丘脑区,均为双侧多发病灶。5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主要侵犯单侧或双侧颞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发生于额叶的病毒性脑炎病变范围大,占位效应显著,似胶质瘤表现。所有病例CT平均均为低密度。MRT2加权像呈高信号,多不表现强化,少数病灶内可见出血。对病毒性脑炎的鉴别诊断进行了。 相似文献
15.
囊性肾癌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囊性肾癌的CT和MRI表现,旨在提高术前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囊性肾癌的CT和MRI表现。结果:囊性肾癌16例,囊壁不规则增厚12例,间隔不规则增厚8例,囊壁结节10例;囊性病变内出现异常软组织影6例,和/或囊性病变周围肾实质内出现异常软组织影4例;钙化2例;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增强8例,中度增强5例,轻度增强3例。结论:囊性肾癌的CT、MR表现有一定特征,表现典型者可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6.
结节性硬化症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分析结节性硬化(鸭)的CT和MRI表现特征,提出鸭的影像学分型。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临床和手术确诊的鸭患者影像学资料,根据脑内钙化或非钙化结节的位置及是否合并脑内或其他脏器病变进行影像学分型。结果Ⅰ型8例,结节主要分布于侧脑室室管膜下;Ⅱa型9例,结节分布于室管膜下和大脑皮层,Ⅱb型7例,结节分布于室管膜下和白质区;Ⅲ型4例,其中2例合并肾脏错构瘤,1例合并脑内巨细胞星形细胞瘤,1例合并小脑蚓部血管畸形。结论对TS进行影像学分型是必要的,影像学发现的结节位置及合并症是鸭预后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性脑膜瘤的CT和MRI特征.资料与方法 对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多发性脑膜瘤的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多发性脑膜瘤双发16例,多发7例(平均4.7个),共61个肿瘤.CT平扫为颅内多发的等或略高密度病灶,MRI T1WI病灶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CT和MRI对颅内多发性脑膜瘤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颅内畸胎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颅内畸胎瘤的CT、MRI表现 ,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分析 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畸胎瘤资料 ,4例术前均行MRI扫描 ,3例并行CT扫描。结果 1例单纯原发畸胎瘤 ,2例畸胎瘤破裂 ,1例畸胎瘤混合胶质瘤。畸胎瘤在影像学上具有特征性表现 ,CT可以清楚显示畸胎瘤内钙化灶及脂肪密度。MRI对脂肪信号特别敏感 ,尤其脂肪抑制序列可以鉴别脂肪和出血。结论 颅内畸胎瘤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可表现为单纯原发畸胎瘤 ,畸胎瘤也可以破裂 ,亦可合并其他肿瘤 ,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CT、MRI对颅内畸胎瘤术前可以作出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9.
MRI与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检测小肝细胞癌:受试者特性曲线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MDCT)与MRI动态增强扫描对患有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患者中对小肝细胞癌(SHCC)检出的敏感性,评价不同影像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37例纳入研究组,其中24例明确诊断SHCC,共43个病灶;MDCT快流率注射对比剂碘海醇后行多期扫描;MRI采用SE序列加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FMPSPGR),行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后动态扫描。对结果行受试者特性(ROC)曲线分析并统计检出敏感性。结果分析ROC曲线,MDCT快速注射对比剂后多期扫描对SHCC的诊断效率高于MR动态扫描,但曲线下面积Az值,两种方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瘤径≤1cm的微小肝癌(MHCC)检出敏感性,MDCT和MRI分别为90·0%、95·0%和70·0%、85·0%;对SHCC的阳性预测值MDCT增强后多期扫描略高于MR动态增强扫描,分别为97·5%、97·6%和90·7%、94·7%。结论对于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病人的随访,建议采用MDCT增强后多期扫描,为及早发现SHCC或MHCC及早期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