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乌司他丁在肝切除中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临床60例肝癌行肝叶切除术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5例,常规肝切除和护肝治疗;实验组35例,除同对照组治疗之外,术前ld到术后第7天静脉使用乌司他丁20万U。检测两组术前和术后第l、3、5、7天肝功能:胆红素(TB)、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ALJ)。结果 实验组在术中第一肝门阻断10min以上组和右半肝切除病例中,术后AST、ALT以及TB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术后l周内肝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乌司他丁对肝切除术后肝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在肝切除手术中应用单钳法联合第一肝门阻断技术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 年10 月至2009 年5 月因肝占位行传统开腹肝切除66 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双钳法联合第一肝门阻断切肝34 例(A 组),应用单钳法联合第一肝门阻断32 例(B 组),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第一肝门阻断时间和术后肝功能情况.结果 A 组和B 组术中中位出血量分别为325 mL 和300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47).A 组术中第一肝门阻断时间(25.76±5.90)min,明显长于B 组的(21.19±5.08)min(P=0.0229),相应的术后肝功能损害较B 组严重.结论 单钳法联合第一肝门阻断技术简单易行,采用该技术切肝能显著缩短第一肝门阻断时间且不增加术中失血量,能确实减轻肝门阻断造成的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3.
肝脏缺血预处理在肝癌围手术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在肝癌围手术期的作用.方法 IP组35例,对照组25例,IP组肝切除前采用10min/10 min的缺血预处理,肝门阻断方法(Pringle手法)、肝切除方法与步骤与对照组类似,比较两组术前、术后肝酶的变化、术中出血与输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的区别.结果 两组术中肝门阻断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无明显区别(P>0.05).术后两组肝酶均有明显升高,但IP组谷丙转氨酶在术后1 d、3 d、7 d的升高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25),IP组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肝癌手术时采用缺血预处理为一简单有效的保护肝功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简易选择性鞘外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应用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5日至2021年8月15日梅州市人民医院45例因左肝肿瘤行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肝血流阻断方式分为两组,A组采用简易选择性鞘外入肝血流阻断方法阻断(n=21),B组采用左肝Glisson蒂鞘内分离结扎方法阻断(n=24),比较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近期并发症及围手术期血白细胞数、肝功能等资料。结果 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白蛋白、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第1、3天白细胞数及术后第1天ALT、术后第3天AST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简易选择性鞘外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操作简便、安全可行,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门冬氨酸鸟氨酸(LOLA)对肝癌合并肝硬化半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6例肝癌合并肝硬化行半肝切除患者分为2组,仅治疗组于术后1~7 d静脉应用LOLA。全部患者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3、5、7、10、14 d抽外周静脉血检查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结果:治疗组术后1、3、5 d AL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5 d AS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7 d ALT恢复正常的比率高于对照组。LOLA对术后TB、DB无影响。两组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无差异(P=0.557)。结论:LOLA能促进肝癌肝硬化半肝切除术后肝脏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细胞内糖原含量及细胞膜ATP酶活力与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关系及相关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①对照组:术中只分离肝周围韧带,不作肝门阻断及再灌注;②I/R组:进行45 min的部分肝门阻断及60 min的再灌注.取下腔静脉血2 mL,并迅速切取缺血肝组织.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测定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七醛(MDA)、黄嘌呤氧化酶(XOD)、肝糖原、Na+K+-ATP酶、Ca2+-ATP酶、Mg2+-ATP酶等指标.结果 I/R组MDA、XOD较对照组升高;SOD、肝糖原、Na+K+-ATP酶、Ca2+-ATP酶下降(P<0.05).结论 肝I/R损伤与肝细胞生物能量缺乏、细胞膜离子泵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方法: 28例患者中,肝功能为Child A级18例,Child B级1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脾脏增大和脾功能亢进.8例采用选择性血流阻断切除肿瘤,20例采用第一肝门阻断切除肿瘤,其中采用左或右半肝切除联合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0例,左肝和(或)右肝不规则切除联合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8例.结果: 术后6例于半年内死亡,12例于3年内死亡,8例仍在随访中,1年后失访2例,术后随访病例中无上消化道出血发生,脾功能亢进得到改善.结论: 术前充分改善肝脏功能,肿瘤切除联合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单独肝尾状叶切除的方法和技术要点,总结逆行性肝尾状叶切除术治疗肝癌临床经验.方法 2009年9月和2010年8月分别对2例肝尾叶肿瘤患者进行了手术,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随访.结果 2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单独尾状叶切除.例1手术时间130 min,间歇阻断肝上肝下下腔静脉2次,分别为8 min和7 min,失血量1 500 mL,术后住院18d,无瘤存活已28个月;例2手术时间95min,第一肝门及肝上肝下下腔静脉未阻断,术中失血量约50 mL,术后住院14d,无瘤存活已37个月.结论 把握好指征和操作技巧,单独肝尾状叶切除治疗肝癌技术可行,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18 例肝血管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 组(n=6):对照组(C0)、NAC 预处理组(PR)和NAC 后处理组(PO),其中PR和PO 组分别于肝门阻断前和开放后给予NAC 120 mg/kg.三组患者均于切皮前(T0)、肝门阻断开放后1 h(T1)及6 h(T2)抽血检测谷丙转氨酶活性(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并于肝门阻断开放后1 h(T1)取肝组织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及核因子κB(NF-κB)活性.结果 肝门阻断开放后1 h(T1)和6 h(T6),各组的ALT 和AST 水平均明显高于肝门阻断前(T0)水平(P<0.01);与对照组相比,PR 和PO 组的MDA 含量在肝门阻断开放后1 h(T1)明显减少(P<0.01),但NF-κB 的活性仅在PR 组显示有明显的降低(P<0.01).结论 NAC 预处理可有效防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抑制再灌注后NF-κB 的启动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入半肝血流联合区域肝静脉阻断技术在肝切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入半肝血流联合切除肝组织区域肝静脉阻断技术切肝34 病例资料,包括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本组34 病例应用该技术,术后肝功能损伤轻,术中出血少,恢复快,无术后出血、肝肾功能衰竭、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入半肝血流联合区域肝静脉阻断技术是一种安全可行、术中出血少、术后肝功能损害轻及恢复快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切除围手术期使用地塞米松保护肝功能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方法 以本科施行肝切除术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分成治疗组131例(使用地塞米松)和对照组125例(未用地塞米松),治疗组于手术当天,麻醉前静推10 mg地塞米松,术后1~3 d,每天静推10 mg地塞米松.在肝切除术前后不同时期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和总胆红素(TBIL),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3、7 d,治疗组的AST、ALT、TBIL均不同程度的低于对照组,术后3、7 d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胸水、腹水等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肝切除围手术期使用地塞米松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下腹腔镜半肝切除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解剖患侧肝门,在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下,采用腹腔镜多功能手术解剖器(LPMOD)刮吸断肝技术行完全腹腔镜半肝切除术9例。包括左半肝切除7例,右半肝切除2例。结果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210~380min,(267.8±57.2)min,其中解剖肝门时间20—70min,(49.4±17.4)min,切肝时间90~170min,(113.3±30.8)min,术中出血100~1100ml,(440.0±340.4)ml,术后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值53~374U/L,(214.8±124.4)U/L,恢复正常时间4—11d,(6.1±2.1)d,术后住院时间7~14d,(9.7±2.0)d,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下行腹腔镜半肝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前瞻性分析研究不阻断肝血流状态下行左半肝切除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32例左半肝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n=16肝切除时阻断入肝血流);B组(n=16肝切除时不阻断入肝血流)。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及手术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等临床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不阻断肝血流组患者术后1、3天ALT、AST水平明显低于阻断肝血流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不阻断肝血流的左半肝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手术切除方法,但其总体疗效并不优于阻断肝血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3种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即Pringle法(A组)、半肝阻断法(B组)、单纯门静脉阻断法(C组)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行肝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采用不同的阻断方法,对3组手术前后肝功能变化及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B组中1例因分离单侧肝门困难而改用Pringle法;179例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术中出血量3组间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3、7天B组和C组的肝功能改变(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蛋白水平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3种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在切肝过程中,控制术中出血效果满意,切肝过程中采用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较Pringle法对术后肝功能损伤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大鼠部分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切除对残肝再生的影响.方法 将7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肝脏左叶和中叶(约占全肝70%)切除组(Control组)、肝脏左叶和中叶缺血10min再灌注30min后切除组(I10R30组)、类推得到I60R30组、I90R30组、I90R60组.术后6、12、24h等时间点,测定再生肝重量(RLW);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含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残肝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表达.结果 术后12h,I60R30、I90R30和I90R60组RLW值分别为(1.80±0.03)%、(1.82±0.10)%、(1.87±0.05)%;Ki-67值分别为(58.35±2.18)%、(59.73±3.06)%、(62.65±2.2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缺血再灌注干预各组ALT和AS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h和12h,I60R30、I90R30和I90R60组TNF-α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大鼠即将被切除的肝脏先缺血再灌注后切除,对残肝再生具有促进作用;诱导产生的TNF-α表达量增多是促进肝再生的原因之一.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before partial hepatectomy on liver regeneration in rats. Methods Seventy-five male healthy SD rats were randomly classified into 5 groups: group control, in which rats were only subjected to 70% hepatectomy; group I10R30, 70% liver hepatectomy after 10 min of ischemia and 30 min of reperfusion in the resected liver; By analogy, group I60R30, group I90R30 and group I90R60 were constructed. At 6th, 12th and 24th h after operation, RLW was determined; serum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and aspartate transaminase (AST) activities were measured by using autoanalyzer; the levels of serum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 were determined by ELISA and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Ki-67 was detected by using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s in the residual liver tissues. Results At 12th h after partial hepatectomy, the rate of RLW in group I60R30, group I90R30 and group I90R60 was (1.80±0.03)%, (1.82±0.10)%, (1.87±0.05)% respectively; the rate of Ki-67 was (58.35±2.18)%, (59.73±3.06)%, (62.65±2.24)% respectively,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group control (P<0.05). The levels of ALT and AST in rats with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were higher than in the group control (P<0.05). At 6th h and 12th h after operation,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TNF-α in groups I60R30, I90R30 and I90R60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group control (P<0.05). Conclusion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in the resected liver before partial hepatectomy could improve liver regeneration of the remnant liver in rats. The high expression of induced TNF-α may be one of the reason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右肝蒂Glisson鞘外血流阻断在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湖南省人民医院行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共71例,按血流阻断方式分为两组,A组采用右肝蒂Glisson鞘外血流阻断(n=30),B组采用Pringle血流阻断(n=41),比较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近期并发症及围术期白细胞计数、肝功能等。结果 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白蛋白和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住院时间较B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第1、3天白细胞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第7天两组白细胞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第1、3、7天ALT、AST、TBIL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肝蒂Glisson鞘外血流阻断在腹腔镜右半肝切除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并且对患者术后肝功能影响更小、患者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辅助部分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及复发率随访研究。方法以2013年3月~2015年10月我院肝胆外科收治的60例原发性肝癌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部分肝切除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联合射频消融术辅助治疗,观察2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创面平均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术后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短,而创面平均出血量较对照组显著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ALT、TBi L、AST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组ALT、TBi L、AST较术前明显降低,且术后研究组各项指标的变化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术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随访复发率较对照组显著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术在原发性肝癌患者部分肝切除术中有明显积极作用,符合现代无血肝切除的理念,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康复时间短、保护肝功能、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低的优势,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经门静脉预处理对肝部分切除术患者术中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拟在全麻下行肝部分切除术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5~64岁,体重55~70 kg,ASAⅡ级,肝功能Child-Pugh A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每组20例。DP组在游离出门静脉后经门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1.0μg/kg,DJ组在游离出门静脉后经颈内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1.0μg/kg,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肝门阻断前10 min、肝门开放后1、6、12、24 h经颈内静脉采血检测血清ALT、AST、TNF-α、IL-33、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血红素氧合酶-1(HO-1)浓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肝门阻断前10 min比较,肝门开放后1、6、12、24 h三组血清ALT、AST、TNF-α、IL-33、HMGB1和HO-1浓度明显升高,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肝门开放后1、6、12、24 h DP组和DJ组血清ALT、AST、TNF-α、IL-33、HMGB1浓度明显降低,HO-1浓度和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与DJ组比较,肝门开放后1、6、12、24 h DP组血清ALT、AST、TNF-α、IL-33、HMGB1浓度明显降低,HO-1浓度和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结论经门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能更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增强机体抗炎抗氧化能力,减轻肝部分切除术患者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