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曜 《内蒙古中医药》2014,(10):122-123
中医学的消渴临床多见渴而多饮、饥而多食、小便频数、或尿有甜味、消瘦等症,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虚,燥热偏盛,病变脏腑以肺、胃、肾为主。中医治疗消渴的历史源远流长,历代皆有治疗本病的名方,现对此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2.
蓝林达 《家庭中医药》2005,12(11):18-19
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证范畴。消渴是指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或劳欲过度等引起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其临床常见的分型方法是:以烦渴多饮为主症,兼见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者,称为上消证,即肺热伤津型。以多食善饥为主症,兼见形体消瘦、  相似文献   

3.
尤金亮 《河北中医》2007,29(4):321-322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以多饮、多食、多尿与机体日益消瘦为主的三多一少症状,属中医学消渴范畴.  相似文献   

4.
胡建平  李瑛 《江西中医药》2004,35(10):25-26
消渴,症状表现以“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少)为主,其病机变化主要为脏腑功能失调,阴血津液亏虚,燥热内生。历来医家多责之于肺、胃、肾三脏而以上、中、下三消分治。然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其功主疏泄,调畅气机,疏达情志,从消渴之病因病机及发病特点来看,肝脏的病理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消渴之辨证论治首重肝脏。  相似文献   

5.
消渴之名最早载于《内经》,其《素问·奇病论》对消渴的认识较为全面,从消渴的症状、形成的病因、发病的机制、相应的治疗方法、饮食调护以及预防并发症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认识,指出消渴的症状以口甘为主,甚至见胸闷、烦躁等症;其病因为饮食失调,尤其强调多食肥美之品所致;其病机责之于脾失运化,津液停滞,泛溢于外,以佩兰等芳香化湿之品以祛除积滞之陈气;并对热中消渴之病提出了用药禁忌以及消渴的变证,如禁食膏粱厚味之品,也包括如辛温芳香、金石类药,以预防发狂。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以多饮 ,多食 ,多尿 ,身体消瘦或尿浊 ,尿有甜味为特征。古时有“消瘅”“消渴”“肺消”“消中”等名称。其在现代医学中 ,除“三多一少”症状外 ,还要加上“血糖升高”这一指标。 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异常性疾病。初起主证常为多饮、多食、多尿。病机当责之为肾气 (阳 )虚弱 ,气化乏力 ,津液失摄 ,肾阴不足 ,相火上腾 ,消耗津液与谷物。随着病情迁变 ,津液代谢更加紊乱 ,浊中之清 (尿糖 )不断外泄 ,清中之浊 (血糖 )停积脉道 ,阻滞血行 ,表现为全身机能衰退的气阴两虚证。部分患者“三多一少”症状反而不明…  相似文献   

7.
消渴症又称三消,根据临床出现的主证,分上消,中消,下消。上消又称膈消,病在心肺。素问气厥论:“心移热于肺,傅为鬲消。”盖心肺居于膈上,心火消煉肺金,而玫肺阴耗損,故渴。上消渴而多飲是主证,并见咽干口热,舌上赤裂,纳谷不馨,脈象濡大而数。中消,又名脾癉。盖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不生津,胃火独熾,以致津液内涸。中消多食善飢是主证,但多食不为肌肉,日渐(?)赢;并见口渴,小溲频数,大便艰结,脈象细数。下消,又名腎消,病在肝腎,皆由于快情縱慾,极意房中,腎气下虚,腎为水臓,津液不能上资,故亦善渴数飮,下消飲一溲二  相似文献   

8.
消渴,现代医学主要是指糖尿病(DM)。是因恣食肥甘,或情志过极,房事不节,热病之后,郁热内蕴,气化失常,津液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而下泄,阴虚燥热。以口渴多饮,多食而瘦,尿多而甜为主要表现的脾系疾病。可发展为消渴厥。现代医学指出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或者相对减少,或者胰岛素的靶细胞不能发挥正常生理作用,体内葡萄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其主要特征是长期高血糖。随着病程延长,体内的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可以导致眼、肾、神经、血管及心脏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如得不到合理治疗,则最后导致双目失明、尿…  相似文献   

9.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内经》集上古医学之大成,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表现、临证分型、预后转归及防治调护多有论述,并初步形成辨证施治的体系,成为后世防治消渴病的理论渊源。1 病名 消渴之病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其曰“脾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究“消渴”之含义,包括“病”、“症”与病理机制等三个方面,散见于十四篇之中。其中,“病”指具有典型症状的消渴病,如消中、消瘅、肺消、鬲消、食(亻亦)等病名;“症”指渴饮、善食易饥的症状,即消渴候;病理机制指胃肠结热、津液消耗,  相似文献   

10.
张振 《家庭中医药》2019,26(11):33-35
<正>古代虽然没有糖尿病这个病名,但中医对糖尿病的关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医把喝得多、吃得多、尿得多和肌肉消瘦等糖尿病的部分典型症状称为消渴。消渴就是因渴而消瘦的意思。那为什么会出现消渴呢?是因为肾阴不足,造成虚火上炎,热灼了津液,人体津液少了,  相似文献   

11.
玄府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津液的正常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玄府贵在宣通,若其闭塞郁结,阳气不得泄越宣通,郁热蕴结三焦,易致消渴发生。消渴上可口渴多饮,中则多食易饥,下即多尿。因此,治疗消渴重在以宣通玄府为法,以辛甘热或辛苦寒之性味药组方治疗。  相似文献   

12.
消渴证(西医的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一般有多饮、多食、多尿或尿甜、消瘦为主证。朝医四象医学里根据邪在部位可分为上、中、下三消。本病的病因及病机是淫欲恣情,或喜怒不慎,或耗神过度,或病后血虚,食欲不节。邪在上焦则胃中津液不能荣舌本而为上消;邪在中焦则所食之物随火而化为中消;邪在下焦则肠胃燥热,肾水下泄  相似文献   

13.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腹泻亦称消化不良,是2岁左右小儿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季最为多见,由于患儿脾胃不足,故无论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或致病性大肠杆菌、病毒等感染,均可引起脾胃功能失调而致腹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水样或兼有不消化的乳食残渣为主症,病情严重如治疗不当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津液耗损阴竭阳脱的危症,临床必须重视.  相似文献   

14.
王莉珍 《河北中医》1996,18(6):38-39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概况王莉珍(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200137)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糖代谢紊乱为主的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饮、多食、多原与肌体日益消瘦为主的三多一少症状,属于中医“消渴、水肿,消痹”等范围。现代对本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消渴在中医学中常指代糖尿病,是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状,其主要特征为高血糖及尿糖。消渴和胸痹本属两个独立的疾病,但是消渴迁延日久多可伴发胸闷、胸痛等症状,导致消渴症和胸痹合并发生,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青岛市中医医院李光善教授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治疗消渴胸痹获得了很好的疗效。他多从五脏气机失常角度出发,认为五脏气机失常、心脉痹阻是消渴胸痹的关键病机。同时,气、血、津液在病理功能上又相互影响。五脏气机运行失常的同时也可导致全身血与津液运行失常,造成痰、瘀等病理产物。反之,瘀血、痰浊等有形之邪又可影响五脏气机的运行,病程迁延日久,气滞、痰浊、瘀血又可兼夹转化,分析病因,寻找病机,进行治疗;同时临床实践中联合黄帝内针针法通经络之气,以调脏腑。文章总结介绍李光善教授治疗消渴胸痹的经验,以期待为临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正糖尿病以多尿、多饮、多食、疲乏等为主要表现,为临床常见疾病。中医古籍记载为"消渴",病机多以燥热偏盛,津液耗伤立论,治疗多从"三消"入手。然痰湿与消渴亦互为因果[1]。关于湿浊与消渴,《素问·奇病论》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指出过食肥甘,脾胃功能障碍为消渴的发病原因之一。《临证指南医案》载"治之以兰,除陈气也"[2],指出治疗消渴病应涤甘肥、醒脾气、化湿浊。有研究表明,肥胖型2型糖尿病脾虚湿困证  相似文献   

17.
介绍温伟波教授治疗津液病的学术经验。温教授认为津液病不外乎津液不足及津液运行障碍两个方面,消渴、肥胖、汗证等津液运行障碍所致津液病的发生发展与脾关系最为密切,多因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或禀赋不足,脾气虚弱,导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蕴久化热而成,提出了补益脾气,清热化湿的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18.
婴幼儿腹泻,亦称消化不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水样,或兼有不消化的乳食残渣为主症.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季为多.病情严重的婴幼儿如治疗不及时,可影响生长和发育,甚至导致津液耗损、阴竭阳脱的危症.本病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和脾胃虚弱等多见,其主要病变在于脾胃,因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精微,如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合污而下至成泄泻.  相似文献   

19.
自拟“三参降糖汤”治疗消渴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彦秀 《光明中医》2010,25(11):2114-2114
<正>消渴是因恣食肥甘,或情志过极,房事不节,热病之后等,郁热内蕴,气化失常,津液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而下泄,阴虚燥热所致,以口渴、多饮、多食、消瘦,尿多而甜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糖尿病。通过临床应用自拟"三参降糖汤"治疗该病47例,经临床观察,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晓倪  建辉 《家庭中医药》2005,12(9):16-16
1.问饮食多少,可知脾胃的盛衰;问口味好恶.可察脏腑 的虚实。 么问口渴与饮水情况.可以了解病人津液的盛衰和输布障 碍.以及病性的寒热虚实。 3.口渴多饮是津液大仿的表现,可见于热证、虚证。大 渴引饮二便量多.兼见能食消瘦者,为消渴病。 4.渴不多饮生要是轻度伤津液或津液输布阵碍的表现.可 见于阴虚、湿热、疡血等证。 5.口干但不欲饮.兼见潮热益汗,颧红舌红等症,属阴应 证。因阴虚津少不能上承于口故口千。但无畜热耗津 故不欲饮。 6.渴吞热饮. 有振水音者, 致。 饮篮不多.或水入即吐,兼见头晕目盼.胃肠 属痰饮内停。因饮那内停,津液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