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观察应用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壳聚糖导管修复大鼠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成年Wistar大鼠25 只分为假手术组(n=10)、单纯损伤组(n=5)和人工神经修复组(n=10)。假手术组仅暴露坐骨神经5 mm,单纯损伤组暴露坐骨神经并切断,人工神经修复组以复合bFGF-壳聚糖导管桥接缺损。术后对实验动物的坐骨神经进行大体观察,对运动进行行为观察,以及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评价神经再生情况和靶肌肉恢复情况。结果术后5 周,与单纯损伤组相比,人工神经修复组运动功能有一定程度恢复。人工神经修复组再生的坐骨神经已经通过bFGF-壳聚糖导管越过缺损并与远端相连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坐骨神经再生段可观察到神经微丝(NF)阳性和S-100 阳性纤维。应用Masson 染色方法,可观察到人工神经修复组腓肠肌去纤维化程度相对于单纯损伤组有明显改善。结论应用bFGF-壳聚糖导管能有效修复周围神经损伤并使大鼠运动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是否能够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与再生,期待为周围神经损伤药物治疗提供一个新思路。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2组:每组16只,其中实验组为CCK-8治疗组、对照组为生理盐水治疗组,采用右侧坐骨神经离断后缝合外膜的损伤模型。CCK-8组大鼠腹腔注射CCK-8(8nmol/kg),每天1次,连续7d,对照组则用生理盐水代替CCK-8。在术后第4周、12周观察大鼠失神经改变情况及再生神经的大体形态;步态分析测定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恢复率(SFI%);神经电生理测定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MNCV%)和小腿腓肠肌复合动作电位波幅恢复率(CMAP%);切取损伤远端神经,半薄切片行HE及固绿髓鞘染色,观察再生神经的组织学变化;再生有髓神经纤维计数恢复率测定以检测神经再生情况;腓肠肌湿重恢复率测定CCK-8防止骨骼肌萎缩的作用。结果 (1)大体形态:术后第12周,CCK-8组再生坐骨神经粗细基本正常,对照组则较细;神经吻合口与周围组织黏连明显减轻,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2)术后第4周、第12周,分别测定SFI%、MNCV%、CMAP%、再生有髓纤维计数恢复率、腓肠肌湿重恢复率,CCK-8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织学光镜观察:术后第4周,CCK-8组较对照组再生纤维排列规则、密集;术后第12周,CCK-8组较对照组再生纤维排列规则、均匀、髓鞘厚。结论应用CCK-8能有效地促进周围神经再生,有利于再生神经纤维传导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且再生纤维数量及质量优于对照组,能有效防止神经损伤后骨骼肌萎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导管联合人雪旺细胞修复大鼠外周神经损伤的作用。方法:60只大鼠建立外周神经损伤模型,随机分为自体神经移植组、单纯导管修复组、联合修复组各20只,分别采取自体神经移植、单纯导管修复、雪旺细胞联合神经导管修复治疗,治疗后13周测定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Jitter值,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再生神经中段髓鞘化轴突。结果:治疗后第13周,自体神经移植组的SFI和Jitter值小于联合修复组,联合修复组的SFI和Jitter值小于单纯导管修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自体神经移植组、单纯导管修复组、联合修复组的髓鞘厚度分别为(3.01±0.27)、(2.22±1.10)、(2.63±1.17)μm,联合修复组的髓鞘厚度小于自体神经移植组,大于单纯导管修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导管联合人雪旺细胞修复大鼠外周神经损伤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用结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壳聚糖导管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再生的情况。方法实验组10只成年Wistar大鼠造成10 mm坐骨神经缺损后,以结合bFGF的壳聚糖导管作桥梁桥接神经两断端,以假手术组和单纯损伤组(造成10 mm坐骨神经缺损后,不加以任何干预措施)各10只大鼠为对照。术后3个月,通过大体观察、形态学及电生理检查观察损伤神经的再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实验组大鼠新生的神经纤维已通过缺损部位,手术局部未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单纯损伤组。结论结合bFGF的壳聚糖导管对缺损的坐骨神经修复具有良好的桥梁作用和促进神经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许旺细胞是周围神经系统中惟一的神经胶质细胞,在周围神经再生中有重要的作用,但其存在增殖能力差,需要异体取材,体外培养困难和活性下降等缺点.目的:分析利用人骨髓基质干细胞经诱导分化为许旺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神经修复神经缺损的可能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对照观察,2004-03/2005-04在黑龙江省兽医药研究所完成.材料:8周龄雌性Wistar大鼠24只.建立10 mm坐骨神经缺损的动物模型.方法:24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组织工程化神经移植组、单纯聚乳酸导管移植组、自体神经移植组,每组8只.组织工程化神经移植组:经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许旺细胞与天然细胞外基质凝胶及可降解聚乳酸导管构建组织工程化神经桥接神经缺损;单纯聚乳酸导管移植组;单纯将细胞外基质凝胶注入可降解聚乳酸导管桥接神经缺损:自体神经移植组:将截取的10 mm神经旋转180°后,行断端吻合.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12周进行神经电生理、新生神经组织学观察和轴突计数等检测坐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诱导后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许旺细胞形态及特性.移植后12周,再生神经已通过缺损区长至远端.组织工程化神经移植组、自体神经移植组各项检测指标均优于单纯聚乳酸导管移植组(P<0.05),组织工程化神经移植组、自体神经移植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组织工程化神经移植组、自体神经移植组聚乳酸导管降解吸收明显.结论: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可诱导分化为许旺细胞,利用其与细胞外基质及可降解聚乳酸导管构建组织工程化神经可修复周围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6.
背景: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是临床上一大难题,由于自体神经移植有一定的局限性,人工神经修复材料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选择.目的:探讨静电纺丝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丝素-胶原纳米神经导管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可能性.方法:雌性SD大鼠36只,制备约10 mm的坐骨神经缺损,分别采用倒转自体神经、静电纺丝PLGA-丝素-胶原神经导管、单纯 PLGA 神经导管桥接,术后12周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测定、光镜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和图像分析对比,了解神经再生的情况.结果与结论:静电纺丝法制备成的纳米神经导管管壁疏松多孔,能够模拟细胞外基质的结构.静电纺丝 PLGA-丝素-胶原神经导管组在促进坐骨神经再生、提高再生神经髓鞘化、加速再生神经功能重建等方面均优于单纯 PLGA导管组,比自体神经移植组略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促周围神经再生。方法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实验分为2组:对照组为未经诱导 BMSCs 组,实验组为 GDNF 基因诱导后 BMSCs组。每组20只 SD 大鼠。①术后4周和8周观察坐骨神经指数和腓肠肌湿质量恢复率。②术后8周测量再生神经纤维轴突直径、髓鞘厚度及有髓神经纤维计数。③术后4周腓肠肌肌细胞行 DAPI 染色。④术后8周坐骨神经扫面电镜观察神经丝再生交联情况。结果经 GDNF 基因诱导 BMSCs 组各方面检测指标均较对照组为好,其中诱导后实验组扫描电镜下观察周围神经再生更加明显。结论GDNF 基因诱导的间充质干细胞对周围神经再生有着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复方丹参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对大鼠再生神经局部微循环的作用并探讨改善微循环对早期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16只大鼠随机分成A、B2组,用壳聚糖神经导管桥接右侧8mm长的坐骨神经缺损。术后2周A组开始腹腔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0.3ml,每日1次。连续治疗3周;B组无任何治疗。术后6周,进行大体观察。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微循环和组织学检测。结果:2组的再生神经均已越过远端缝合口,A组再生神经的微循环指标与有髓神经纤维数、有髓神经纤维密度均显著高于B组。结论:在周围神经再生的早期给予复方丹参治疗可改善局部的微循环并促进神经的再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超短波治疗对大鼠坐骨神经钳夹伤后神经传导速度(MCV)及其相应水平脊髓运动神经元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SD大鼠,钳夹其坐骨神经制作周围神经损伤模型,然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24只和假手术组12只。实验组术后对其坐骨神经钳夹伤处进行超短波辐射。对照组术后进行无效辐射。假手术组仅暴露单侧坐骨神经。三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2、4和6周末采用电生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超短波治疗对大鼠坐骨神经MCV及其L4~5脊髓运动神经元VEGF阳性染色颗粒及吸光度水平的变化。结果术后1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损伤侧坐骨神经MCV值均未测出,术后2周起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损伤侧坐骨神经MCV值可测出,且超短波治疗组大鼠术后2、4、6周其损伤侧坐骨神经MCV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超短波治疗组大鼠L4~5脊髓运动神经元VEGF阳性染色颗粒平均积分吸光度值(IOD)在术后各同一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短波能促进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MCV的恢复,增加其损伤脊髓运动神经元中VEGF的表达,改善组织缺血缺氧,对大鼠坐骨神经钳夹伤后神经的修复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应用预制的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5mm缺损。术后12周,分别进行显微解剖观察,再生轴突神经电生理测定,再生轴突生长和成熟情况的组织学观察及其图像分析处理。结果: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移植体结构完整,组织相容性良好。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移植组与自体神经移植组相比相对动作电位幅值恢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再生轴突在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移植体内生长良好,并可见较好的髓鞘结构形成。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移植组与自体神经移植组相比再生轴突密度恢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可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5mm缺损。  相似文献   

11.
电磁场促进周围神经再生作用机制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电磁场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作用的机制。方法 以60只Wistar大鼠左侧坐骨神经重度钳夹伤为模型,应用随机数表进行随机化,将大鼠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电磁场治疗。术后不同时期测定大鼠坐骨神经的电生理指标并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电磁场治疗加速了损伤神经远段Wallerian变性进程,促进雪旺氏细胞增殖,促进轴索及髓鞘再生,加速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恢复。结论 电磁场可能是通过对周围神经再生过程中多环节的调控和促进,通过多种协同机制,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应用预制的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5mm缺损。术后12周,分别进行显微解剖观察,再生轴突神经电生理测定,再生轴突生长和成熟情况的组织学观察及其图像分析处理。结果: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移植体结构完整,组织相容性良好: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移植组与自体神经移植组相比相对动作电位幅值恢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再生轴突在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移植体内生长良好,并可见较好的髓鞘结构形成。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移植组与自体神经移植组相比再生轴突密度恢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可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5mm缺损;  相似文献   

13.
曹希勤  刁凤声  田迪 《中国康复》2010,25(4):250-252
目的:观察复原再生汤对大鼠周围神经损伤的再生作用。方法:Wistar大鼠60只,采用钳夹左侧坐骨神经建立周围神经损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各20只,分别用复原再生汤(F组)、甲钴胺加VitB1(M组)及生理盐水(K组)灌胃。给药4周后进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神经电生理学、肌肉及神经组织形态学的检测。结果:给药4周后,F组大鼠SFI指数、神经传导速度及复合肌肉诱发电位振幅及小腿三头肌湿重、肌细胞截面积、有髓神经轴突计数等恢复率均显著优于M组及K组,M组优于K组(均P0.05)。结论:复原再生汤可促进大鼠周围神经损伤早期的修复、再生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壳聚糖神经导管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修复大鼠13mm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2-10/2004-08在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九室及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实验分组:Wistar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实验组、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10只。壳聚糖神经导管桥接大鼠右侧13mm坐骨神经缺损。实验组无菌条件下抽取股骨髓腔内骨髓组织,贴壁分离法纯化、增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1×109L-1细胞浓度与细胞外基质凝胶混合,植入自体神经再生室内;细胞外基质凝胶组神经再生室内植入细胞外基质凝胶,生理盐水对照组神经再生室内植入生理盐水。实验评估:术后12周观察以下指标:①大体观察:观察再生神经。②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测定:选择印迹清晰的足印分别测量正常足(N)和伤侧足(E)的3个指标:足印长度(PL):足尖到足跟的最大距离;足趾宽度(TS):第1~5趾的距离;中间足趾宽度(IT):第2~4趾的距离。结果精确到0.1mm。坐骨神经指数=-38.3[(EPL-NPL)/NPL] 109.5[(ETS-NTS)/NTS]] 13.3[(EIT-NIT)/NIT]-8.8。坐骨神经指数值为0~-11%表示神经功能完全正常,-100%表示神经功能完全丧失,-11%~-100%表示部分神经功能恢复。③电生理检测:检测患侧小腿三头肌肌电图,检测再生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和波幅。④腓肠肌湿质量恢复率:腓肠肌湿质量恢复率(%)=手术侧腓肠肌湿质量/对侧正常腓肠肌湿质量×100%。⑤神经组织学检查:苏木精-伊红及Loyez苏木精髓鞘染色,光镜下观察再生神经横断面再生神经髓鞘的形成;Loyez苏木精髓鞘染色及Bielschowsky改良镀银染色,观察纵向切片再生神经神经纤维;神经细丝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再生的神经轴突染色。随机选取部分正常坐骨神经作为正常对照。⑥透射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的超微结构。⑦再生神经纤维图像分析:观察再生神经有效神经截面积、有髓神经纤维数目、有髓神经纤维密度、有髓神经纤维直径、髓鞘厚度。结果: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大体观察:术后12周,实验组及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导管内均有再生神经生成,外形似正常神经,直径较正常神经细,生理盐水对照组导管内无再生神经通过间隙。②坐骨神经指数:术后8,12周实验组坐骨神经指数高于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分别为(-72.18±3.11)%,(-76.85±2.76)%;(-62.91±2.87)%,(-69.63±2.5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7.85,P<0.01)。③电生理检查:术后12周实验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明显高于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分别为(41.29±3.83),(32.64±3.52)m/s;(3.21±0.34),(2.85±0.22)mV],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6.39,P<0.01)。实验组、细胞外基质凝胶组腓肠肌肌电图呈部分失神经电位表现,生理盐水对照组则为完全失神经电位。④腓肠肌湿质量恢复率:实验组、细胞外基质凝胶组腓肠肌湿质量恢复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为(69.32±2.65)%,(66.72±1.75)%,(53.41±1.97)%],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9.32,P<0.01),实验组与细胞外基质凝胶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6.25,P<0.05)。⑤组织学检查:术后12周实验组、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再生神经纤维排列整齐、密集,神经导管交界处无瘢痕,实验组再生神经纤维多且直径较粗大,排列更为规则。⑥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组和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均见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⑦再生神经纤维图像分析:术后12周实验组有髓神经纤维密度、神经纤维有效面积、有髓神经纤维数量、直径及髓鞘厚度均优于细胞外基质凝胶组。结论:壳聚糖神经导管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并可以作为种子细胞构建人工神经应用于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自体成肌细胞在神经再生室中的作用,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2-08/2003-08在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九室完成。①成年Wistar大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成肌细胞组、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10只。②切除大鼠右坐骨神经6mm,断端分别套入硅胶管,使神经两断端在硅胶管内相距13mm。③成肌细胞组:快速分离骨骼肌成肌细胞,差速贴壁法纯化、增殖,按1×109L-1细胞浓度与细胞外基质凝胶混合,植入神经再生室内;细胞外基质凝胶组:神经再生室内植入细胞外基质凝胶;生理盐水组:神经再生室内植入生理盐水。④术后4,8,12周进行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测定;术后12周进行大体观察、电生理检测、腓肠肌湿重、神经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结蛋白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细胞平均达98.01%。②大体观察:术后12周,成肌细胞组和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均可见再生神经,外形似正常神经,直径较正常的神经干细,成肌细胞组略粗于细胞外基质凝胶组。生理盐水组导管内无再生神经通过间隙。③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术后8,12周,成肌细胞组显著高于细胞外基质凝胶组(8周:-71.788±3.569,-76.986±2.266;12周:-61.847±2.914,-69.527±1.765;P均<0.01)。④电生理检查:术后12周,成肌细胞组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明显高于细胞外基质凝胶组,成肌细胞组、细胞外基质凝胶组腓肠肌肌电图呈部分失神经电位表现,生理盐水组则为完全失神经电位。⑤腓肠肌湿重恢复率:成肌细胞组明显好于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和生理盐水组。⑥组织学检查:术后12周,成肌细胞组、细胞外基质凝胶组的再生神经纤维排列整齐、密集,神经导管交界处无瘢痕,成肌细胞组的再生神经纤维多且直径较粗大,排列更为规则。⑦透射电镜观察:成肌细胞组和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均见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⑧再生神经纤维图像分析:术后12周,在有髓神经纤维密度、神经纤维有效面积、有髓神经纤维数量、直径及髓鞘厚度等指标上成肌细胞组均优于细胞外基质凝胶组。结论:自体成肌细胞能够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可以作为种子细胞应用于外周神经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小剂量超短波对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再生神经传导速度、患侧胫前肌湿重比率、患侧L4脊髓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表达,来观察小剂量超短波对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术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组(n=4),对照组(n=16)及实验组(n=16),对照组采用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cm 缺损,实验组于术后第2天开始给予小剂量超短波治疗,7min/天,1次/天,直至取材,后两组分别于术后第2、4、8、12周时检测患侧L4脊髓内BDNF及CGRP蛋白表达,术后第12周时行患侧胫前肌湿重比率及再生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①对照组术后第2周时患侧L4脊髓内BDNF表达已开始增高,第4周时达高峰,第8周后逐渐降低,第12周时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只有在第8周时BDNF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时间点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对照组患侧L4脊髓内CGRP蛋白表达与BDNF表达趋势基本一致,实验组在术后各时间点脊髓内CGRP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术后第12周时实验组再生神经传导速度加快,波幅升高,潜伏时缩短,胫前肌湿重比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小剂量超短波可以促进大鼠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术后神经髓鞘及轴索的再生,此作用可能与小剂量超短波上调患侧脊髓内CGRP蛋白的表达,延长BDNF表达的高峰持续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7.
背景:作者前期已经成功将无细胞神经移植物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人工神经,并证明可以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目的:构建组织工程人工神经,观察和验证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构建大鼠坐骨神经15 mm缺损模型.随机分成3组,每组20只.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实验组采用组织工程人工神经,空白对照组采用无细胞组织工程神经支架,自体神经对照组采用自体神经移植.桥接后12周通过大体观察、胫骨前肌湿质量、组织学等方法分析坐骨神经组织学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桥接术后12周:实验组大鼠肢体可以支撑着地,钳夹大鼠手术侧足底皮肤出现逃避反射,足底皮肤s.100蛋白染色呈阳性反应.实验组与自体神经移植组胫骨前肌湿质量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实验显示脊髓、后根神经节均可见数量不等的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阳性细胞.实验组移植物与自体神经移植组有髓神经纤维数、髓鞘厚度、神经组织面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实验结果验证了无细胞神经移植物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人工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可以促进神经组织学的修复重建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分子化合物丙戊酸对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7/10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选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丙戊酸组3组(n=5)。模型组和丙戊酸组大鼠切断右侧坐骨神经制备单纯坐骨神经轴突切断模型,然后即刻行神经吻合术,假手术组不切断坐骨神经。丙戊酸组大鼠在神经修复术后喂食含丙戊酸水(300mg/(kg·d))16周,使血浆浓度达到50mg/L。16周后,各组大鼠取坐骨神经及双侧胫骨前肌进行组织形态学检查,观察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和神经再支配的肌纤维数量及大小。结果:15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模型组和丙戊酸组再生的单个有髓神经纤维的大小明显小于假手术组(P<0.001);模型组和丙戊酸组中再生神经有髓纤维数量是假手术组的3倍(P<0.001);丙戊酸组大鼠中有髓神经纤维数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②模型组和丙戊酸组大鼠神经再支配胫骨前肌中单个肌纤维大小明显小于假手术组(P<0.05),丙戊酸组再支配胫骨前肌肌纤维数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丙戊酸并不能影响神经再支配肌肉组织中肌纤维的大小,但可使神经再支配肌肉中肌纤维数量显著增加,进而增强大鼠坐骨神经再生能力,提示丙戊酸对人体周围神经损伤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背景周围神经纤维再生环境的改变,可以促进神经纤维的再生速度,加速神经功能的恢复.物理疗法可改善损伤部位局部微循环的流速,增进和刺激创伤的恢复进程,因此,对不同物理疗法的选择和照射剂量的控制,可否促进神经纤维再生速度?目的观察不同物理方法照射对大鼠受损神经纤维再生的促进作用.设计随机分组对照的动物实验.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实验室.对象实验于2001-09/2002-09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实验室完成,雄性SD大鼠15只,体质量185~220 g.干预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生物频谱组5只,红外线照射组5只,分别给予相应的物理照射.损伤对照组5只不做照射.3组动物分别在手术后第14天,取手术侧坐骨神经段切片,以光镜下观察受损神经纤维溃变率的减少间接了解物理疗法对神经受损后的保护功能.主要观察指标神经断裂处及靠近脊髓侧4点(1,2,3,4 mm)和远离脊髓侧4点(1,2,3,4 mm)受损处神经纤维的溃变率.结果15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生物频谱组和红外线照射组的坐骨神经纤维与对照组在断裂处的远离脊髓侧神经纤维溃变率无差异(均为100%).②在断裂处生物频谱组和红外线组的神经纤维溃变率明显降低(68%,89%),对照组最高(100%).③3组靠近脊髓侧4点神经纤维溃变率呈递减趋势,即越靠近脊髓侧溃变率越低;并且生物频谱组最低,红外线组次之,对照组最高.结论受损周围神经修复后,选用物理疗法辅助治疗可使溃变的神经纤维数量减少,有促进和加快神经纤维恢复的作用,其中生物频谱照射法效果更好些.  相似文献   

20.
毫米波促进周围神经损伤轴突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毫米波对周围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雄性大白鼠制作成左侧坐骨神经部分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神经损伤24h后,用毫米波辐射损伤部位,每周5次,每次30min,直至取材的前一天。组织学观察毫米波对大鼠坐骨神经部分损伤后轴突再生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在术后2,4,6周有髓纤维横截面积均显著大于对照组。电镜观察,治疗组在术后4周和6周的神经再生数目和成熟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毫米波能够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轴突的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