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介入治疗技术和器材的进步,冠状动脉分叉病变(bifurcation coronary lesions,BCL)在经皮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高,有资料显示,目前BCL已占所有支架治疗的15%,尤其是近年来药物涂层支架(drug eluting stents,DES)的应用,大大降低了PCI后再狭窄率(restenosis rates,RR),过去需要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治疗的BCL患者,目前大多数可以通过PCI治疗。尽管如此,目前BCL仍是PCI领域的难点之一,无论在操作方法上,还是器材选用上,尚有不同看法。笔者通过复习文献,介绍近年来有关BCL介入治疗方面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拘禁球囊技术(JBT)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 通过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收集使用JBT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相关研究文献。应用meta分析对所收集的文献进行综合定量评价,以使用JBT作为JBT组,并取传统边支保护技术(拘禁导丝或边支球囊对吻)的作为对照组,运用REVMAN5.3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共纳入文献9篇,累计病例JBT组380例,对照组36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JBT组缩短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手术时间(WMD=-20.41, 95%CI=-24.00~-16.82, P<0.05); JBT组减少了边支闭塞、夹层或慢血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RR=0.40, 95%CI=0.24~0.66,P<0.05),未能降低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严重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RR=0.58, 95%CI=0.31~1.07,P=0.08)。结论 与传统边支保护技术比较,JBT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边支闭塞、夹层或慢血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未减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陈风 《临床荟萃》2004,19(1):2-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闭塞病变介入治疗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45例行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闭塞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45例患者的47支闭塞病变经介入治疗后37支开通,病变治疗成功率78.7%.病例治疗成功率80%(36/45)。血管闭塞时间1个月内的病变治疗成功率为96%,1~3个月的成功率为70%,大于3个月的成功率为50%。A型解剖性病变的成功率为80.9%,B型解剖性病变的成功率为64.3%,功能性闭塞病变成功率为91.7%。结论 冠状动脉闭塞的时间和病变局部形态特征是影响介入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心肌梗死病史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介入治疗的影响.方法 对87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示CTO并接受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史及临床资料分为有陈旧心肌梗死病史组及无心肌梗死病史组,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造影基本资料及即刻介入手术成功率、入院期间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无心肌梗死病史组即刻介入手术成功率为83.6%,有陈旧心肌梗死病史组为59.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有心肌梗死病史组除心功能不全者较多外(25%与5%,P=0.008),年龄、性别、易患因素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造影资料显示2组病变血管组成(病变血管数目、闭塞血管位置)无明显差异.有陈旧心肌梗死组病变多表现为"突然型"闭塞,提示造成介入治疗成功率不同的原因与病变的病理组成有关.结论 有心肌梗死病史者的CTO介入治疗成功率低,与血管闭塞形态有关,了解病史可以指导合理地选择导丝以增加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total occlusion,CTO)是当前冠脉介入热点之一,成功的CTO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可以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左室功能;减少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需要。随着新的理念,策略及器械的改进,PCI开通CTO病变成功率逐渐提高,并发症相对减少。本文将对PCI开通CTO病变意义及介入技术热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指位于血管分叉部位、狭窄程度≥50%的病变,可同时或单独累及主支和重要分支血管。分叉病变最大的特点是在处理主支血管病变时,由于斑块再分布、支架嵴移行等原因易导致邻近分支血管受累。在制定分叉病变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策略时,首先应对分支血管的重要性及受累甚至闭塞的可能性进行预判。重要分支一般指直径大于2.5mm且为较大范围心肌的供血血管,也指供应重要区域的细小血管(如供应窦房结、房室结等传导系统的分支血管)、重要侧支血管的供血血管、心肌梗死后或心功能不全患者存活心肌的供血血管等,因而重要分支可定义为必须保持通畅的分支血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的临床观察要点和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09年4月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行介入治疗的患者289例,做好重点交接班,做好严密监护,及时有效的处置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并发症及冠心病危险事件的发生减少。结论:严密的监护可及早发现病情变化,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提高了介入治疗的成功率,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冠脉)慢性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成功对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CTO 87例,57例成功开通闭塞冠脉并置入支架(开通组),30例闭塞冠脉未开通(未开通组).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及预后.结果 两组临床随访6~60个月,开通组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未开通组,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介入治疗可改善冠脉CTO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冠心病介入治疗蓬勃发展,介入治疗技术日臻成熟,复杂病变介入治疗逐步增多,对于慢性完全闭塞血管的介入治疗特点以及其安全性值得更进一步分析,本研究对于我院135例冠心病患者有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的介入治疗进行回顾分析.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被公认为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的难点,曾经是PCI的禁忌证。然而PCI医师对CTO的尝试持续超过30年,过去10余年来,得益于导丝通过技术的提高、新器械的使用以及对病理解剖理解的加深,CTO PCI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CTO成为冠脉介入领域全球性的热点,包括中国在内,越来越多的国家投入或涉足CTO PCI领域。本文就CTO PCI相关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病变一直困扰着介入医生,在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中CTO病变发生率为15%~20%,临床证据表明成功开通闭塞的血管对患者的预后有积极作用。各种理念、技术、器械的发展层出不穷,使CTO病变介入治疗水平不断提高。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国内外多项最新研究,总结CTO病变的诊疗现状,同时结合相关共识指南,对CTO病变的介入治疗做一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分叉病变PCI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被明确诊断为分叉病变无重要器官病变可耐受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在PCI术中采用分支球囊保护技术,对照组在PCI术中不采用分支球囊保护技术。观察手术一般情况、术中并发症、住院及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观察组PCI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放射线量、手术靶血管支架植入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中分支受累情况及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支球囊保护技术是一种操作简单、方便,能提高分叉病变PCI成功率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尤其是真性分叉病变治疗中可以合理采用。  相似文献   

13.
赵华丽  郝清卿 《临床荟萃》2007,22(8):551-554
目的探讨再灌注介入治疗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81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符合CTO病变患者,根据是否对CTO冠状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将患者分为PCI治疗组(37例)和药物保守治疗组(44例);在冠脉造影术后1周和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校正的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和左室质量指数(LVMI),评价左室重构情况。结果两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造影后1周时,两组LVEDVI、LVESVI和LVMI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时,PCI治疗组LVEDVI较前降低[(77.67±15.37)ml/m2vs(70.24±9.85)ml/m2(P<0.05)],药物保守治疗组LVEDVI、LVESVI和LVMI均较前有明显升高[LVEDVI(79.98±13.75)ml/m2vs(88.77±15.59)ml/m2,LVESVI(37.55±12.93)ml/m2vs(43.52±12.88)ml/m2,LVMI(108.18±14.51)g/m2vs(118.86±21.60)g/m2(P<0.05或P<0.01)],PCI治疗组较药物保守治疗组LVEDVI、LVESVI、LVMI均有显著降低[LVEDVI(70.24±9.85)ml/m2vs(88.77±15.59)ml/m2,LVESVI(28.62±7.01)ml/m2vs(43.52±12.88)ml/m2,LVMI(102.86±17.44)g/m2vs(118.86±21.60)g/m2(P<0.01)]。结论对于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晚期再灌注介入治疗可以阻抑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中的护理。方法实施积极的术前护理及术中配合,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术后做好病情观察及抗栓治疗的护理。结果本组12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均顺利完成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其中:1例患者术中发生2型夹层,2例患者回旋支开口球囊阻塞过程中,出现胸痛、血压下降,经球囊回抽后胸痛缓解,血压恢复正常。患者均安全出院。结论术前心理护理和准备、术中严密监护以及术后强化抗栓护理,是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分支拘禁球囊术保护联合单支架跨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非左主干真性分叉病变患者30例,在IVUS指导下行分支拘禁球囊术保护及主支单支架横跨支架置入术,12月内完成随访,观察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并完成IVUS复查。结果术后一年内,2例发作心绞痛,加强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非靶血管病变,并完成血运重建。2例因心力衰竭发作需住院治疗。IVUS复查主支和边支两组血管管腔丢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支拘禁球囊术保护联合主支单支架越跨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围术期的护理重点,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方法回顾性总结2003年1月至2010年2月行PCI治疗的824例冠状动脉CTO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护理措施,重点分析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预防、护理对策。结果 824例患者共处理冠状动脉CTO病变875处,成功开通731处,成功率为83.5%(731/875);并发症发生情况:冠状动脉穿孔8例,心脏压塞5例,急性心肌梗死4例,心力衰竭发生或加重7例,术中严重心律失常53例,术后2d因脑出血死亡1例。结论对冠状动脉CTO患者PCI围术期容易出现的严重并发症进行重点护理和预防,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减轻并发症严重程度的有效措施,是提高PCI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采用药物涂层球囊(DCB)的拘禁球囊技术(JBT)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PCI中保护边支的安全性、即刻疗效和远期疗效。方法将6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分为DCB组(29例)与普通球囊(CB)组(31例)。DCB组采用DCB在JBT条件下处理边支,CB组采用CB在JBT条件下处理边支。对比2组手术的安全性、即刻疗效和远期疗效。结果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术后9个月,DCB组边支的血管最小管径大于CB组[(1.987±0.206) cm vs.(1.840±0.186)cm,P <0.05],DCB组边支的晚期管腔丢失小于CB组[(0.003±0.074)cm vs.(0.062±0.064)cm,P <0.05],DCB组LVEF恢复情况优于CB组[(56.07±4.527)%vs.(52.61±3.65)%,P <0.05]。结论与CB比较,DCB在JBT条件下对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边支介入治疗安全有效,能保护边支血管,提高患者心脏收缩功能,远期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国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的介入治疗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入选2017年中国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俱乐部(CTOCC)的CTO患者40例,分析介入治疗过程的特点以及操作成功率。结果:40例患者闭塞时间为3~56个月,均为首次介入治疗失败者,J-CTO评分均≥3分,术前均行冠状动脉CT检查,双侧造影使用率为100%。通过前向技术成功开通血管23例,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正向钢丝技术及平行导引钢丝技术为术者最常采用的正向技术,其中5例患者采用正向内膜下重回真腔(antegrade dissection reentry,ADR)技术4例获得成功;逆向导丝通过法成功完成介入治疗14例,使用Reverse CART技术10例。术中使用平均钢丝数为5.07根,术者最常用软导丝是Sion系列钢丝35例(82.5%),其次为Runthrough钢丝22例(55%),再次为锥形导丝Fielder系列钢丝15例(37.5%),成功通过病变5例(12.5%)。使用硬导引钢丝通过病变32例(80%),通过CTO病变术者最常使用的硬导引钢丝为Gaia系列钢丝23例(57.5%),其次为Conquest系列导引钢丝19例(47.5%),再者为Pilot系列钢丝18例(45.0%)。术中微导管使用率为100%,其中Cosair导管最常使用(33例,82.5%)。操作中IVUS使用22例(55%),主要用于判断导丝远端是否位于真腔、植入支架时管腔直径判断及寻找闭塞血管入口。40例患者平均球囊使用3.24个,平均植入支架2.53个,均为药物洗脱支架,PCI成功37例,未成功3例,PCI成功率达92.5%。住院期间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结论:2017年CTOCC病例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于目前国内外CTO介入治疗的平均成功率;这得益于术者经验丰富、术前充分阅片、冠脉CT使用率高、术中IVUS充分使用以及合理的使用导丝、器械及合理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总结372例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治疗前充分准备,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治疗后加强病情观察,做好穿刺侧肢体护理,对并发症有效评估、及时处理,重视出院指导.372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治疗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评价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即兴支架术后常规球囊对吻扩张(kissing balloon inflation,KBI)与不进行KBI(non-KBI)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trials.gov、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同时查阅心血管相关网站。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17年11月,收集已公布随访数据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3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资料,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7项研究,共包含1488例患者(KBI组741例,non-KBI组747例)。KBI组与non-KBI组在长期临床随访中发生靶病变血运重建(RR1.22,95%CI 0.82~1.81,P=0.32)、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RR1.21,95%CI0.57~1.68,P=0.25)、心原性死亡(RR2.18,95%CI 0.77~6.22,P=0.14)、心肌梗死(RR1.01,95%CI 0.54~1.90,P=0.97)及支架内血栓(RR1.19,95%CI0.36~3.86,P=0.78)的风险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即兴支架术后常规进行KBI未能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但仍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去验证合适时机下运用优化KBI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