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手术选择性融合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疗效。方法将80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随机分为2组。手术组患者给予后路手术选择性融合固定,非手术组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案。比较2组患者疼痛、脊柱功能、影像学参数与生活质量。结果手术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与末期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评分、Cobb角、冠状面失衡值(CSVL)、顶锥侧方滑移距离(LO)、矢状面失衡值(SVA)与骨盆倾斜角(PT)水平均显著低于非手术组(P 0. 01),日本骨科协会疼痛分数(JOA)评分、腰椎前凸角(LL)与骶骨倾斜角(SS)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手术组(P 0. 01)。末期随访时,手术组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非手术组(P 0. 01)。结论后路手术选择性融合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5):2881-2882
我院60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采用半椎体切除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前、后Cobb角及矫形率变化等情况。结果经治疗后,在手术后即刻、手术后末次随访时,患者冠状面局部侧凸Cobb角、冠状面整体侧弯Cobb角、头侧代偿弯Cobb角、尾侧代偿弯Cobb角、顶椎偏移、躯干偏移、SVA、矢状面后凸Cobb角较手术前明显减少,经治疗后患者后、侧凸均明显好转且术后未发生明显并发症。应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疗效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3.
《临床医学》2021,41(8)
目的 探讨腰椎侧前方入路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对脊柱功能、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8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兖州院区收治的70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采用腰椎滑脱复位手术,观察组采用腰椎侧前方入路手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术后3个月脊柱功能(巴氏功能活动指数和巴氏病情活动指数)、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脊柱矢状面平衡(SVA)]、腰痛与下肢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0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前,两组患者巴氏功能活动指数、巴氏病情活动指数得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3个月,两组巴氏功能活动指数、巴氏病情活动指数得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前,两组LL、PI、PT、SS、SVA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LL、PT、SS、SVA均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前,两组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3个月,两组VAS、OD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腰椎侧前方入路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可有效促进脊柱功能恢复,且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腰骶椎融合术后脊柱骨盆参数变化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共85例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经腰骶椎体间融合手术,随访(24.00±2.18)个月,根据术前及末次随访SVA(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50 mm分为平衡组,SVA> 50 mm分为非平衡组,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脊柱骨盆相关参数,并进行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与SF-36(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在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统计学分析脊柱骨盆参数变化及其临床疗效。结果 在术前分组中,非平衡组SVA术前术后比较明显改善(P <0.01),平衡组术前术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ODI、SF-36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 <0.0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术后分组中,两组之间ODI、SF-36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平衡组优于非平衡组;两组之间△L...  相似文献   

5.
背景:成人脊柱侧弯患者健康生活状态的相关评价与患者的放射学参数结合,以此来指导外科手术并预测治疗结果,而这些放射学参数是如何影响成人脊柱侧弯治疗结果的目前尚无报道。
  目的:评价成人脊柱侧弯患者手术前后放射学参数变化与健康生活状况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68例成人脊柱侧弯患者,男18例,女50例;年龄20-88岁,平均58.5岁。所有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均拍摄全脊柱站立前后位和侧位 X 射线片并采集完整的 ODI调查表。测量患者的放射学参数包括重力线、C7铅垂线、Cobb 角、腰椎前凸角、冠状面侧方滑脱的距离、骨盆入射角、骶骨倾斜角和骨盆倾斜角。分析放射学参数和ODI值的相关性使用Pearson’s 相关分析。
  结果与结论:随访时间6-14个月。患者ODI值术前50.6±16.8,术后41.1±19.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01)。Cobb角的平均值术前26°,术后10.7°;侧方移位距离平均值术前4.9 mm,术后接近0 mm。矢状面上,术前和术后C7铅垂线与ODI值之间有明显相关性,术后重力线数值和ODI值之间有相关性。冠状面上,术前Cobb角和术后腰椎前凸角与ODI数值之间有相关性。骨盆倾斜角的改变和骶骨倾斜角相等,而骨盆入射角在术后没有变化。提示评价脊柱平衡和患者健康生活状态的相关性,使用重力线并不优于C7铅垂线。患者术后放射学参数的改善并不预示着症状的缓解。骶骨倾斜角角度的丢失和骨盆的后倾在成人脊柱侧弯中更加常见,通过手术并不能明显的改变骶骨倾斜角、骨盆的后倾、腰椎前凸以及脊柱的矢状面平衡。  相似文献   

6.
<正>退行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是指骨骼发育成熟之后的成人,主要由于椎间盘不对称性楔形变,相对应的小关节突关节退变及脊柱其他附件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的脊柱失衡并侧凸。常伴有冠状位移位Cobb角>10°、旋转性半脱位和椎体矢状位滑脱即脊柱的三维旋转畸形。不仅影  相似文献   

7.
严重脊柱侧凸病人围手术期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2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脊柱侧凸是脊柱在三维空间上的严重复杂畸形 ,冠状面上Cobb角≥ 90°,表现为头部偏离骨盆中心 ,双肩不等高 ,躯干倾斜或塌陷 ,常伴有心肺功能减退 ,严重的后凸畸形压迫脊髓引起不全性瘫痪[1] 。1997年 7月我院开展分期手术治疗 ,重建躯干平衡。护理组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断评估 ,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人的健康问题和预防潜在的健康问题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专科护理质量 ,现将我科 2 0 0例围手术期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总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 79例 ,女 12 1例 ,年龄 9~34岁 ,平均年龄 17岁。冠状面Cobb角 90~ 170° ,…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脊柱-骨盆矢状参数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扬州市中医院脊柱科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腰椎压缩性骨折行椎体强化手术患者100例,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PVP手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12个月)患者脊柱骨盆参数及疗效,分析PVP手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12个月)脊柱-骨盆矢状参数与疗效(ODI指数、VA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椎体强化术后1周、末次随访(≥12个月)较术前骨盆入射角(PI)、腰椎前凸角(LL)、胸腰后凸角(TLK)、骶骨倾斜角(SS)增大,骨盆倾斜角(PT)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指数、VA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PVP末次随访(>12个月)时脊柱-骨盆矢状参数与ODI、VAS评分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S、PT、LL的变化与ODI、VAS评分改善有显著相关性(P<0.05);TLK与ODI、VAS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椎体强化术能迅速改善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手术疗效显著;早期及中长期的疗效的改善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恢复呈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矫形方式对儿童先天性下腰椎和腰骶段半椎体畸形冠状面平衡的影响及疗效。方法将20例先天性下腰椎和腰骶段半椎体畸形患儿纳入研究,按术前冠状面平衡状况分为A组(平衡)、B组(对侧偏离失衡)、C组(同侧偏离失衡)。均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A组行凸侧与凹侧压缩、撑开均等正畸;B组行单纯压缩;C组增加L_5/S_1反向凸侧撑开、凹侧压缩正畸。至少随访24个月,观察正畸情况。结果术后A组5例维持冠状面平衡,B组仅1例未纠正平衡,C组全部平衡;末次随访冠状面、矢状面Cobb角以及冠状面、矢状面平衡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改善;末次随访盆骨倾斜角为(1.09±1.0)°,与术前差异显著(P0.05)。末次随访冠状面、矢状面Cobb角正畸率分别为(68.34±9.25)%、(45.63±7.75)%。三组均无明显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冠状面失衡在儿童先天性下腰椎和腰骶半椎体畸形中较常见,一期后路半椎体联合椎弓根钉植骨具有一定疗效,需在术中根据患者冠状面排列情况进行恰当的正畸操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胸腰椎前路手术体位的摆放与手术过程中发生脊柱侧方成角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为术者在手术中确定植入椎体螺钉的正确角度提供参考,从而减少术后出现脊柱侧方成角畸形.方法 前瞻性研究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经前路手术治疗的6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测量每一位患者的体质量、胸宽、臀宽,并在术前、正侧卧位后、腰桥后(18例使用了腰桥)、使用撑开器等后进行X线透视,测量切骨减压椎临近上椎骨上终板与临近下椎骨下终板的成角(冠状面Cobb角).结果 全部病例在摆放体位后和使用撑开器后冠状面Cobb角均值分别为(4.79±1.08)°和(4.82±4.70)°;腰桥组和无腰桥组冠状面Cobb角均值分别为(3.03±2.60)°和(3.67±0.6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胸宽与臀宽比值<1组和比值≥1组的患者前路体位后冠状面Cobb角的均值分别为(1.01±0.02)°和(0.92±0.04)°,2组比较差异显著;女性组和男性组前路体位后冠状面Cobb角的均值分别为(4.79±1.16)°和(4.98±0.8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重指数< 25组和体质量指数≥25组的患者前路体位后冠状面Cobb角的均值分别为(3.67±0.97)°和(2.30±0.3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胸腰椎前路手术患者摆放正侧卧体位后脊柱均会向对侧侧方成角,撑开器撑开后脊柱向同侧侧方成角明显加大,使用腰桥更加重此趋势.该体位后发生脊柱侧方成角与患者的体形、性别、体重指数有关,即臀部较宽、女性、体质量较轻的患者冠状面Cobb角较大,反之则小.临床中在摆放该体位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影响因素,根据患者的体形、性别和体质量的差异选择不同高度的垫枕,为术者选择植入椎体螺钉的正确角度提供方便,可避免术后侧方成角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后路单侧椎体次全切截骨矫形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及对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依据手术方法分为传统后路全椎体切除术组(传统手术组)和改良后路单侧椎体次全切截骨矫形术组(改良手术组),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腰痛程度、矢状位垂直轴(SVA)、后凸Cobb角、腰椎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改良手术组的术中出血量、自体血回输量均显著少于传统手术组,手术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传统手术组(P<0.05)。治疗后,改良手术组的VAS、ODI评分均显著低于传统手术组,SVA显著短于传统手术组,后凸Cobb角显著小于传统手术组(P<0.05)。改良手术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结论改良后路单侧椎体次全切截骨矫形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背景:半椎体畸形是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最常见的原因,半椎体切除可以直接去除致畸因素,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目的:观察和评价经后路Ⅰ期半椎体切除,并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椎体半椎体畸形引起的前后Cobb角的变化,来评价治疗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纳入2008/2010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住院的11例由单个半椎体引起侧后凸畸形的青少年患者,均经Ⅰ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及椎弓根钉内固定修复.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1.0~2.0年,术后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示冠状面Cobb角由修复前的(49.2±12.8)°改善至(16.5±5.8)°,平均矫正率达66.5%,矢状面Cobb角由修复前的(35.7±6.2)°改善至(14.1±1.9)°,平均矫正率达60.5%.终末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19.0±5.8)°,丢失2.8°;矢状面Cobb角(14.4±1.9)°,无明显丢失.且在随访过程中未发生神经系统损伤、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说明经后路Ⅰ期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修复半椎体畸形所引起的脊柱侧后凸畸形矫形效果满意,丢失率低,融合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后路手术矫治退变性脊柱侧凸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1998年3月至2010年6月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31例,行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椎间Cage植入,后外侧植骨融合,回顾性分析其手术方法与效果.观察手术前后Cobb角、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采用VAS评分、ODI、VOA评分对手术前后疼痛症状、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腰腿痛均消失,下肢麻木等症状减轻,随访6个月至4.4年,植骨融合良好,矫正度数与椎间隙高度无明显丢失.手术前、后侧凸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冠状面Cobb角38°~56°,平均46.3°±9.2°,术后即刻21.7°±4.2°,矫正率51.5%,末次随访23.9°±5.8°,矫形率45.8%;腰椎矢状面曲度Cobb角-12°~42°,平均27.6°±5.1°,术后即刻-32°~-3°,平均-18.2°±4.9°,末次随访-42° ~-11°,平均-26.4°±8.3°.冠状面平衡C7PL与CSVL间距3.5 ~15.2 cm,平均(8.6±6.1)cm,术后即刻-3.9~1.8 cm,平均(-1.8±1.1)cm,末次随访-2.2~1.5 cm,平均(-1.4±0.9)cm,术后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重建良好.VAS评分、ODI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OA评分本组患者术后疗效为优19例,良7例,可3例,差2例(翻修手术后症状改善最后评分良),优良率为83.9%.结论 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彻底减压,通过矫形使脊柱重新获得稳定,椎弓根钉棒固定及椎间融合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双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对手术区域冠状面侧凸Cobb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病例。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单数行单侧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单侧PKP患者40例),偶数行双侧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双侧PKP患者35例),同时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骨折椎体数、骨折节段、腰痛时间,评估术前和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测量术前和术后手术区域冠状面侧凸Cobb角。统计两治疗组病例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的临床资料,分析对比两组间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相关性及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2~36个月,平均24.6个月,VAS评分:两组组内术后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术前,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DI:术后末次随访与本组术后1周、术前,术后1周与术前数据比较,两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面侧凸Cobb角组内术后1周与术前、末次随访,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组间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双侧穿刺组冠状面侧凸Cobb角度纠正与ODI呈正相关(r=0.881,P<0.05)。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单侧或双侧经椎弓根行PKP的方法均可缓解疼痛,随着时间的延长,在纠正手术区域横断面侧凸畸形、ODI方面经双侧的方法疗效要优于单侧。  相似文献   

15.
背景:椎体环截是近年来提出较多的脊柱矫形概念,因其操作技巧要求高,难度大,并发症多,既往相关文献报道角度各不相同,很多研究者注重并发症分析,究其原因与操作步骤及方式有关。目的:分析单纯后路椎体环截及螺钉置入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单纯后路椎体环截及螺钉置入治疗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切除椎体1.6个,随访15-64个月,分析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最后一次随访时Cobb角(冠状面及矢状面),并对手术相关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纳入的脊柱畸形患者共分5类,其中脊柱侧后凸畸形11例,重度侧凸畸形20例,先天性脊柱畸形4例,球状后凸畸形3例,角状后凸畸形10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平均冠状面畸形角度由84°矫正到35°,总的矫正率达到54%。治疗前平均矢状面畸形角度由90°矫正到42°,矢状面 Cobb 平均减小了48°。手术时间平均545 min(204-1355 min),术中平均估计失血量1610 mL(50-8244 mL),平均失血量达65%。31例治疗后出现并发症,其中13例术中神经功能异常(通过电生理监测及唤醒实验发现),及时处理后患者未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提示单纯后路椎体环截及螺钉置入治疗重度脊柱畸形效果良好,但并发症高,操作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柱截骨矫形技术用于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后凸(AIS)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AIS 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接受脊柱截骨矫形技术的患者36例为研究组,接受棘突拉钩复位技术的患者28例为对照组。比较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脊柱冠状面Cobb角和脊柱偏移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显著改善,且研究组的脊柱冠状面Cobb角和脊柱偏移距离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78%,低于对照组的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截骨矫形技术在AIS的治疗中临床疗效显著,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值得在骨科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7.
脊柱侧凸是一种由于椎体序列复杂移位而导致的三维脊柱畸形,即冠状面上的侧凸、矢状面上胸后凸减少或加大,胸腰段后凸或腰段前凸消失以及轴状面上的旋转畸形。于1998年1月~2001年11月,应用椎弓根螺钉及棒系统治疗脊柱侧凸畸形12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全组12例。男3例,女9例。年龄5~23岁,平均15岁。侧凸类型为特发性侧凸8例(其中KingⅠ型1例,KingⅡ型3例,KingⅢ型4例),先天性侧凸4例。术前冠状面畸形(Cobb法)为40°~105°,平均65°。矢状面后凸(Cobb法)为-11°~58°,平均45°。旋转畸形Nash-Moe法为Ⅰ~Ⅲ度…  相似文献   

18.
成人脊柱侧凸手术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成人脊柱侧凸是指骨骼发育成熟以后出现的冠状面偏离中线,Cobb角〉10°的脊柱侧凸。据报道,脊柱侧凸在成人中的发病率为2%~32%,其好发人群多为老年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其疼痛等神经症状比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相对明显,手术畸形矫正率明显减低,并发症相对增多。手术时间长,出血量较多,因此除需准确的把握适应证和良好的手术操作技术外,良好的手术配合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1月—2016年6月收治的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53例,根据不同融合节段,分为长节段融合内固定组(长节段组)27例与短节段融合内固定组(短节段组)26例。比较减压节段、融合节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年Cobb's角、冠状面平衡和矢状面平衡情况及其改善率,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长节段组比较,短节段组融合节段、术中出血量均减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年Cobb's角、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1年Cobb's角、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降低(P0.05);与短节段组比较,长节段组治疗后1年Cobb's角改善率、冠状面平衡改善率均明显升高(P0.05)。长节段组、短节段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7.04%(10/27)、26.92%(7/26)(P0.05)。结论临床应根据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具体特征,选择合适的节段融合内固定术,以改善预后,减少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脊椎创伤患者采用PCS椎弓根螺钉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术后损伤椎体Cobb’s角、ODI评分进行评析。方法 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骨外科诊治的的脊椎创伤性骨折患者78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探究组和参照组,各39例;两组确诊后均行内固定术治疗,参照组应用常规椎弓根螺钉,探究组应用PCS椎弓根螺钉,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手术情况,并在术后随访6个月,测定两组损伤椎体Cobb’s角、ODI评分及椎体前缘高度,掌握术后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术后疼痛度、术后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参照组(P 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前Cobb's角、ODI评分及椎体前缘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探究组Cobb's角、ODI评分及椎体前缘高度均优于参照组(P 0.05)。探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参照组发生率为2.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脊椎创伤性骨折治疗中应用PCS椎弓根螺钉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可促进损伤椎体恢复,预后良好,整体优于常规椎弓根螺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