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少年型肾消耗病(NPHP)的表型特征及其分子致病机制。 方法选择2020年3月和8月,分别在西安市儿童医院被确诊为NPHP的2例患儿[患儿1(13岁女童)、患儿2(10岁男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这2例患儿的NPHP表型、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及Sanger测序与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进行NPHP致病突变基因位点分析和家系验证。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西安市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规定,并通过该伦理委员会审查及批准(审批文号:伦20210023),并且征得受试儿家属知情同意。 结果①2例患儿临床表现均为多饮、多尿、生长发育迟缓伴肾功能异常。②2个非血亲家系的2例患儿中,检测到相同的NPHP1基因"纯合"突变(c.1756C>T),并且只在各自系谱的母亲NPHP1基因中检测到其中一个点突变。③对2例患儿及其各自父亲的NPHP1基因进行拷贝数变异(CNV)分析结果显示,2例患儿在2号染色体2q13存在覆盖NPHP1基因1~20号外显子的杂合缺失,均遗传自各自系谱父亲的NPHP1基因突变。 结论NPHP患儿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NPHP患儿的复杂突变,为临床对该病患儿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分子致病依据,并为家系提供遗传咨询。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9例胎儿2q13微缺失异常的孕妇产前临床资料,探讨遗传学分析结果与胎儿超声表型及孕妇高危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2017年1月至2022年11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市第一医院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NP array)技术检出9例胎儿存在2q13复发性区域(包含NPHP1基因)的微缺失,分析其产前行介入性诊断的指征及胎儿表型、遗传来源、妊娠结局等。结果 9例胎儿存在2q13复发性区域的微缺失均发生于含有NPHP1基因的区域,1例孕妇高龄,1例孕妇高龄及唐氏筛查提示高风险合并胎儿超声异常,1例不良妊娠史合并胎儿超声异常,6例胎儿超声异常;其中3例进行了家系验证,2例遗传自双亲一方,1例为新发突变。9例中2例引产,5例随访无明显异常,1例胎儿出生后有肺囊腺瘤,1例失访。结论 2q13复发性区域(包含NPHP1基因)的微缺失胎儿超声表型多样,胎儿可表现为肾、心脏、肺、鼻骨等器官异常。出生后可表现正常,也可能随成长而发生幼发性肾血管病,NPHP1基因为其发病的主要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3.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病毒引起的多器官损害性疾病,除肾脏外,常累及肝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劳动力,是我国重点防治的Ⅰ类急性传染病.1991~2000年,我院收治HFRS 52例,其中并发肝脏损害4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扩张性心肌病是一种主要累及心肌的原因不明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病毒感染、免疫调节异常、遗传因素等病因有关,近年来国内外发病率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预后极差。已有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基因筛查选择易感基因进行干预来治疗此病,本文对近些年已研究过的与扩张性心肌病发病机制相关的基因进行综述,为从基因水平寻找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TandemRepeatSTR)即微卫星位点,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基因组、以2~6个碱基为单位的串联重复排列的序列。STR具有高度多态性,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遗传标记,广泛应用于连锁图和单基因病等遗传病的相关基因定位。  相似文献   

6.
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即微卫星位点,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基因组、以2~6个碱基为单位的串联重复排列的序列。STR具有高度多态性,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遗传标记,广泛应用于连锁图和单基因病等遗传病的相关基因定位。  相似文献   

7.
遗传外重新编程(epigeneticreprogramming)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题,它主要涉及基因组DNA的甲基化/去甲基化和核小体核心组蛋白的甲基化和乙酰化,还有相关的基因印记。大量的体外实验表明,遗传外重新编程在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中起关键性的作用,由此推测克隆胚胎的低成功率(大量重组卵卵裂受阻、囊胚形成受阻)的原因可能是遗传外重新编程的不彻底性。就遗传外重新编程中的基因组DNA甲基化/去甲基化过程及遗传外重新编程与克隆的关系作简要的阐明。  相似文献   

8.
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即微卫星位点,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基因组、以2~6个碱基为单位的串联重复排列的序列.STR具有高度多态性,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遗传标记,广泛应用于连锁图和单基因病等遗传病的相关基因定位.  相似文献   

9.
遗传外重新编程(epigenetic reprogramming)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题,它主要涉及基因组DNA的甲基化/去甲基化和核小体核心组蛋白的甲基化和乙酰化,还有相关的基因印记.大量的体外实验表明,遗传外重新编程在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中起关键性的作用,由此推测克隆胚胎的低成功率(大量重组卵卵裂受阻、囊胚形成受阻)的原因可能是遗传外重新编程的不彻底性.就遗传外重新编程中的基因组DNA甲基化/去甲基化过程及遗传外重新编程与克隆的关系作简要的阐明.  相似文献   

10.
遗传外重新编程(epigenetic reprogramming)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题,它主要涉及基因组DNA的甲基化/去甲基化和核小体核心组蛋白的甲基化和乙酰化,还有相关的基因印记。大量的体外实验表明,遗传外重新编程在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中起关键性的作用,由此推测克隆胚胎的低成功率(大量重组卵卵裂受阻、囊胚形成受阻)的原因可能是遗传外重新编程的不彻底性。就遗传外重新编程中的基因组DNA甲基化/去甲基化过程及遗传外重新编程与克隆的关系作简要的阐明。  相似文献   

11.
低血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HR)又称家族性低磷血症或肾性低血磷性佝偻病,是一种以肾磷酸盐丢失、维生素D代谢及骨矿化障碍为特征的单基因遗传性疾病。根据疾病是否受FGF23因子调控,可将疾病大体分为FGF23依赖性HR和非FGF23依赖性HR两大类。目前已经发现多个明确与HR相关的致病基因,包括X-性连锁、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本文就低血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分型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低血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HR)又称家族性低磷血症或肾性低血磷性佝偻病,是一种以肾磷酸盐丢失、维生素D代谢及骨矿化障碍为特征的单基因遗传性疾病。根据疾病是否受FGF23因子调控,可将疾病大体分为FGF23依赖性HR和非FGF23依赖性HR两大类。目前已经发现多个明确与HR相关的致病基因,包括X-性连锁、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本文就低血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分型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及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1-12月患者尿液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23种β-内酰胺酶基因、1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6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8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9种噬菌体原遗传标记以及与细菌细胞分裂相关的2种基因(dicB、kilR),与细菌致病性相关的2种基因(hofQ、ompT)。结果 20株大肠埃希菌共检出3种β-内酰胺酶基因、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1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7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6种噬菌体原遗传标记、2种与细菌细胞分裂相关的基因、2种与细菌致病性相关的基因;20株大肠埃希菌全部基因检测结果的样本聚类分析示,1、4、9、10号株为一簇,其余为另一簇。结论对大肠埃希菌尿液分离株进行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噬菌体原遗传标记以及与细菌细胞分裂相关的基因,与细菌致病性相关的基因检测与分析,国内为首次,从样本聚类分析图可见,虽无克隆传播,但6、12号株与7、18号株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有医院感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大肠埃希菌45种获得性耐药基因和7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基因的存在状况,以及获得性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基因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3月-2008年10月患者尿液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萄共6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分析45种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获得性耐药基因和7种整合子、转座子、插入序列、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基因,并用指标聚类分析(SPSS法),分析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获得性耐药基因与整合子、转座子、插入序列、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基因的相关性.结果 60株大肠埃希菌共检测到10种获得性耐药基因(包括3种β-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6种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1种喹诺酮类获得性耐药基因);且7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基因均有检出,包括1种整合子基因遗传标记基因、4种转座子和插入序列基因遗传标记基因、两种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基因,其余35种基因均未检测到;SPSS法将上述阳性检出基因分成A和B两大簇群.结论 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表型与获得性耐药基因相关,且可移动遗传元件的水平转移使细菌的耐药性在同种细菌菌株之间甚至不同种细菌菌株之间得以快速传播;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基因的指标聚类分析显示,在A簇群中,aadA5与intⅠ 1、CTX-M-55与ISEcp1、TEM-1与IS26较为相关,并有可能位于携带traA、trbC性毛基因的接合性质粒上,在B簇群中,aac(6')-Ⅰb与Tn21较为相关.  相似文献   

15.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是指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引起肾实质损伤而导致的一种疾病,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近年来HSPN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儿童HSPN居小儿泌尿系统疾病第4位,在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共用肾通道的微创经皮肾外多通道肾镜取石治疗复杂肾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18例经皮肾单通道不能取净结石的复杂肾结石,采用经皮肾外多通道并共用肾通道取石.先行微创经皮.肾单通道取石,再根据剩余结石位置、大小和原肾通道方向,在肾外另建立1~2个经皮肾外通道,沿原.肾通道放入输尿管镜取石.结果 18例均获得成功,穿刺和取石手术时间115~180min,平均(150±20)min.术中出血量20~400ml,平均(183±55)ml,均未输血,无严重并发症.16例结石一次取净,2例残留小结石,分别于术后30 d和45d自行排出.随访8~12个月,均无结石残留,原肾积水明显消退,血肌酐正常.结论 共用肾通道的微创经皮肾外多通道肾镜取石治疗复杂肾结石安全有效,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肾脏纤维化是各种原发或继发性肾脏病持续进展,导致正常肾脏组织结构被细胞外基质所取代,伴肾功能进行性不可逆性损害的病理过程,是引起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原因和病理基础之一。ESRD患者需要接受RRT以延长生命,消耗大量医学资源。近年来对肾脏纤维化机制的有关研究很多,但涉及的信号通路和驱动基因在很大程度上还不清楚。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影响肾脏纤维化发病的关键基因和通路,为进一步动物实验研究其功能和参与的调控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在公共基因芯片数据库(GEO)中下载肾脏纤维化相关基因表达谱数据(GSE66494)。该芯片包括53例肾脏纤维化患者组织样本及8例正常人肾脏组织。我们利用GEO2R工具对肾纤维化患者组织与正常组织中表达的基因进行差异分析,并利用DAVID工具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GO、KEGG)。我们还通过生物信息学工具STRING v10.5构建差异基因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利用Cytoscape对蛋白质互作网络进行可视化并筛选核心基因。结果通过对53例肾纤维化组织与正常组织基因表达谱数据进行差异分析,我们从GSE66494数据集中共筛选出514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138个在肾纤维化组织中上调,376个在肾纤维化组织中下调。GO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外组成成分,急性期反应以及物质运输相关生物学过程等。KEGG结果显示差异表达的基因参与调控的显著的信号通路主要包括:胰腺分泌,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非洲锥虫病,PPAR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以及疟疾通路。通过构建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我们从差异表达基因中筛选出了10个核心基因包括ALB,TOP2A,MYC,FOS,PLG,IL10,CCNB2,REN,PTGS2,TAC1。结论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发现了在正常组织与肾纤维化组织中差异表达的514个基因,并发现了其调控的重要的信号通路。以上这些差异基因尤其是核心基因,和信号通路,可能是参与肾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和通路,这为肾脏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或新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产ESBLs大肠埃希菌其水平获得性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MGEs)的携带状况,并分析各种水平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各种MGEs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3年分离到的2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测了25种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相关的酶基因、12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相关的酶基因、1种消毒剂与磺胺耐药重叠基因以及9种可移动遗传元件(MGEs)遗传标记,并用指标聚类分析法探讨水平获得性耐药基因和MGEs遗传标记的相关性。结果 2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共检出6种β-内酰胺酶基因、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1种消毒剂与磺胺耐药重叠基因以及7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指标聚类分析(UPGMA法)提示β-内酰胺酶基因blaTEM、blaCTX-M-9 cluster,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Ⅱ、aac(6′)-Ⅰb、aadA5,消毒剂与磺胺耐药重叠基因qacE△1-sul1与可移动遗传元件intⅠ1、ISEcp1、IS26、IS903、traA、trbC可能存在关联,其中消毒剂与磺胺耐药重叠基因qacE△1-sul1与Ⅰ类整合子的整合酶基因intⅠ1存在高度关联。结论产ESBLs大肠埃希菌携带获得性耐药基因可导致对相关抗菌药物耐药,且可移动遗传元件的水平转移使细菌耐药性在同种细菌之间甚至不同种细菌菌株之间得以快速传播;指标聚类分析提示β-内酰胺酶基因blaTEM、blaCTX-M-9 cluster,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Ⅱ、aac(6′)-Ⅰb、aadA5,消毒剂与磺胺耐药重叠基因qacE△1-sul1为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  相似文献   

19.
恶性高血压是高血压急症中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率占高血压人群的1%~4%,大多是在原有的良性高血压基础上急剧演变而来,但也可发生于以往血压正常者。恶性高血压的临床特征包括:(1)血压明显升高,通常舒张压>130mmHg(16.9kPa);(2)广泛累及全身小动脉,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心、肾等脏器受损,其中以肾脏损害最为显著;(3)眼底改变包括视网膜出血、棉絮状渗出及视乳头水肿等;(4)如不及时治疗则预后不佳,多死于尿毒症。恶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恶性高血压的病理生理过程中,严重升高的血压和激活的肾素—血管紧张…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Survivin和cyclin-D1蛋白的表达,探讨其与肾癌生物学特征的内在联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和20例正常肾组织中Survivin和cyclin-D1的表达。结果60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Survivin和cyclin-D1的表达阳性检测率分别为65.0%(39/60)和73.3%(44/60),而在20例正常肾组织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1/20)和25.0%(5/20)。Survivin和cyclin-D1的阳性表达与肾透明细胞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Survivin的阳性表达和cyclin-D1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结论Survivin和cyclin-D1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协同的作用。其检测可以为肾透明细胞癌的早期诊断、判定其恶性程度和预后以及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