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关于《内经》“时藏阴阳”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晶  苏建民 《中医杂志》1995,36(1):41-43
“时藏阴阳”理论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全面地阐述了人体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规律,以及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本文通过对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和1991、1992两年度北京地区地面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着重探讨“时藏阴阳”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少聪 《世界中医药》2008,3(3):165-166
《内经》为中医理论之渊薮,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其系统而科学的中医理论,丰富而精深的治法治则,为临证提供指导依据。纵观历代成功医家,均以《内经》理论为立说之根本。如仲景撰用《素问》《九卷》等而成《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尊为“医圣”;金元四大家宗《内经》而开风气之先,各成门派而影响深远;明末喻嘉言深究《内经》而标立新说,  相似文献   

3.
“精”是《黄帝内经》中出现率比较高的一个字。仅《素问》81篇就达140余次,而且义项颇多。既有与文学经典中相同的用法;又有古医籍本身特有的含义。为了正确理解原文经旨。笔者现数列《黄帝内经》中“精”的不同义项,用法分析如下,供读者参考。一、“精”字的渊源《说文》云:“精,择米也,从米青声”寥寥几个字,便点出了“精”字的造字本义和形声结构。这在古文典籍中是不乏其例证的。如:司马云:“简米曰精,简即柬俗作(?)者是也。”如:《庄子人世间》曰:“鼓(?)播精”。即用小簸  相似文献   

4.
本于《内经》从脑的生理,脑的谷精补养,脑与脏腑、体窍、运动与睡眠、思维活动、防病等方面论述“脑”为元神,总统全身,维持人体健康长寿的作用;并就脑在后世的影响和发展作以阐发,以论述“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正>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也是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必要物质。成人每日摄钠1~2 g就足以满足生理需要,而摄入过多就会对机体有害。祖国医学早在《内经》中就明确提出了过食咸味的盐会伤及血脉,这为我们从中医角度防治摄盐过多造成的疾病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内经》中关于经络的诊法和临床运用进行了总结和研究,阐述了经络的诊察方法,经络循行部位的病理反应,以及体表诊察方法在临床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7.
一、病至危重,针刺当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素问·奇病沦》亦云:”所谓无损不足者,身贏瘦,无用馋石也。”,说明当诸脉微小,或身体贏瘦,皆屑正气极衰,阴阳欲竭,为疾病危重状态,徒以针石,无力救生,必重用甘药,调补后天,固中气、壮生机,以恢复阴阳平衡。对于危重病症,并非绝对禁针。《灵枢·热病》篇治热邪亢盛,有”五十九刺”,以清热生津,复阳救急。又《甲乙经·卷十一》有”尸厥,死  相似文献   

8.
真气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在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说:“元气、原气、真气三者的内涵是同一的,都是指先天之气。”又说真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中医学中的“真气”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本文在《内经》162篇中共检出“真气”二字连读者23处,笔者对其逐条梳理,以明确其含义。  相似文献   

9.
10.
《内经》“七损八益”探究阎晓天(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主题词《内经》中医名词,注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一篇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认识自然界和人体的重要篇章,其中在论述如何调养人体阴阳之时开宗明义道:“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  相似文献   

11.
徐宁 《陕西中医》2009,30(9):1186-1188
目的:探讨《内经》中"正气"的含义及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文献学的方法对《内经》中11处"正气"二字连读者进行比较分析。结论:正气在《内经》有两种含义:有时指人体之气,与邪气相对峙,指人体中具有抗病、驱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有时指其来方向与时令方位一致的,但可使人感觉不适的四时之风,即正风,与实风、虚风不同。正气与真气、精气等须严格区分。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中医学发病观正气的强弱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内经》在12篇中明确提出23个“真气”。这23个“真气”,实际上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正气的概念,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抗御邪气《内经》中有13个“真气”是与邪气相提并论的,如《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已失,邪独内著”,《灵枢·邪客》“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此外《内经》还有103个“真”字,有30多个“真”字  相似文献   

13.
一、五味先走其所喜《灵枢·五味》曰:“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成,先走肾。”五味入胃先走其所喜之脏,说明某味时某脏有一定的亲和性。对于这一亲和性的产生,《内经》以天人相应、同气相求的观点予以解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  相似文献   

14.
《陕西中医》2016,(8):1082-1083
目的:探讨《内经》中"病气逆乘"导致心痛的病因、证治及针刺治疗,指导现代中医心病临床。方法:通过对《内经》、《医学心悟》、《类证治裁·心痛》、《三因极-病证方论》、《类经·针刺类》、《难经》有关心痛的记载进行研读。结合临床进行理论探析。结果:"病气逆乘"导致心痛有四:经气逆乱、经脉经气厥逆、五脏之经气厥逆、真心痛。临床上要重视"病气逆乘"导致心痛的病机及针刺治疗,进一步验证《内经》中"病气逆乘"导致心痛及针刺治疗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内经·素问》文词古奥,言简意深,历代注家都有注错之处。1978年版高校教材虽经诸多专家审定,仍不免错漏。笔者颂读之余,对其中四则剖释如次,以供参考。一、“四维相代,阳气乃竭。”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维,本义为绳子,引指对事物起重要作用的东西。四维,指前文所说的寒、暑、湿、气这四种对人身阳  相似文献   

16.
“独取寸口”渊源于《内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瑶 《浙江中医杂志》1997,32(8):363-364
寸口,亦称气口或脉口,是中医最常用的切脉部位。关于切脉的部位,中医历来有多种说法,主要有遍诊全身上(头)、中(手)、下(足)三部有关动脉以分峰天、地、人的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跌阳三部诊法,以及独取寸口诊法。然而后世何以取“寸口”为诊脉之主要部位?历代医家大多认为渊源于《难经》“独取寸口”之说。笔者通过系统整理《内经》中有关脉法的论述,发现《内经》论诊脉部位虽有三部九候,然独以“寸口”为重,其中明确论及寸口(气口、脉口)条文达SO多处,早已阐明了寸口脉对于诊病和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意义,由此认…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源头活水,被尊崇为"医家之宗",它并非是一门单纯的理论课程,而是一部指导临床的重要课程.  相似文献   

18.
《内经》“血脉气化”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在描述经脉时大量引用了“血气”或“气血”等词,对此国内学者一般认为是“血”与“气”二词的连用,是词语从单个词素向复合词语转化的表现。笔者认为,这不仅是构词上的问题,还反映了某种思想,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1 言“血气”,重在“气” 《内经》言经脉之“气”与“血”,只有多少之别,并无有无之分,大致有“多气多血”、“多气少血”、“少血多气”、“少血少气”四类(《灵枢·九针诊》)。《素问》、《灵枢》、《太素》、《甲乙经》等对此记载虽不十分一致,但直至《甲乙经》  相似文献   

19.
外感发热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症候之一 ,中医针刺治热在当今临床上已属罕见 ,在开展中医急诊研究中 ,如能对针刺退热的机理进行探讨 ,则对众多高热病人无疑是多了一种治疗方法的选择。从《内经》的针刺治疗热病论述来看 ,其中亦有可以为今日借鉴之处 ,故归纳其特色如下。1 .热病症不同 针具要慎选外感热病在《内经》中已有诸多论述 ,如《素问·热论》、《评热病论》、《灵枢·热病》等 ,其中对热病的观察相当细致 ,并已有表里、经络、脏腑的辨证雏型。在论及治疗时 ,亦区别诊治 ,其针具的选择是为首要 ,不同的针具可针刺不同的部位 ,疗效就大…  相似文献   

20.
胡向阳 《陕西中医》2010,31(5):606-607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气血把上下内外紧密联系起来,同时与自然界的日月、四季、昼夜也息息相关。亚健康状态是阴阳二者之间暂时的失稳或失衡,即阴阳失调。《内经》阴阳调和理论对亚健康的预防和调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