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都地区社区老人睡眠质量及人际关系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方法方便抽样,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246名社区老人进行调查。结果总体幸福感得分较高(88.17±9.76)分,不同性别社区老人总体幸福感各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已婚老人"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及"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维度得分显著高于非已婚老人(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主观睡眠质量、使用睡眠辅助药物、人际关系总分为幸福感的主要负向预测因子,与方程中其他项目一起共同解释社区老人总体幸福感62.9%的变异。结论成都地区社区老人总体幸福感较好,良好婚姻状态者更佳,而睡眠质量及人际关系为其重要影响因素。因此社区工作者应加强对异常婚姻状况老人的关注,并积极针对睡眠问题提供咨询和帮助,同时应综合分析社区资源,增加老人交流机会,协助社区老人提高幸福感,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对居家失能老人开展综合家庭病床管理模式的建设,分析其对居家失能老人的管理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12月在建家庭病床中符合本研究的居家失能老人98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辖区传统家庭病床管理,干预组给予综合家庭病床管理。比较两组在干预期间的年门诊率、急诊率,两组干预前后居家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及心理状态评分。结果 干预组门诊率为51.02%,急诊率为18.37%,低于对照组(分别为73.47%34.69%,P<0.05);在干预后,干预组自理能力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干预组SAS和SD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对居家失能老人开展综合家庭病床管理,可降低居家失能老人年门诊率和急诊率,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居家失能老人的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空巢老人的抑郁症状、孤独感及幸福感的影响.方法 使用老年抑郁量表(GDS)筛选出80例有抑郁症状的空巢老人,分成干预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对干预组进行为期6个月的心理干预,于干预前和干预后用GDS、UCLA孤独量表(UCLA)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量表(MUNSH)进行测试,比较干预前后的测试结果,并将干预后的结果与同期的对照组及104名无抑郁的空巢老人(无抑郁组)比较.结果 ①心理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之间的GDS、UCLA和MUNSH无显著差异;②干预组心理干预后的GDS总分、UCLA总分低于干预前(P<0.05),MUNSH总分高于干预前(P<0.05);对照组6个月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③干预组干预后的GDS总分、UCLA总分低于同时期的对照组,MUNSH总分高于对照组(均P<0.01);④干预组干预后的GDS总分、UCLA总分高于无抑郁组(P<0.05),MUNSH总分与无抑郁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减轻空巢老人的抑郁和孤独感,增强其幸福感,但远期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社区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探索适合社区老人心理干预的方法。方法将北京市西城区2342名6080岁社区老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用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方法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观察其自然变化。结果干预前两组各项得分无显著性差异。干预后干预组正性情感、正性体验、幸福感总分均高于对照组;而负性情感得分、负性体验得分、负性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提高社区老年人幸福感水平,对主观幸福感较低的社区老年人进行心理干预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邯郸市社区失能老人对家庭型医养护一体化的需求现状。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邯郸市4个社区的失能老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邯郸市社区失能老人对家庭型医养护一体化需求情况居前4位的是医护人员上门服务、定期体检、紧急救护、建立健康档案;年龄、收入水平和受照护时间会影响社区失能老人对医养护一体化服务的需求内容。结论医养护一体化养老模式集医疗、养老、康复、健康管理于一体,能够提供不同层面的医疗服务,满足失能老人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6.
郭飏  尚少梅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5):3341-3343
增龄老化性失能指随着增龄各系统生理功能不受病理影响而自然地相应降低〔1〕。截止2010年底,我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约3 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0%〔2〕。本文对失能老人健康管理现状进行了相关文献的回顾,探索新形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长株潭地区社区失能老年人现状及生活满意度。方法对582名社区老年人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和自制长株潭地区社区失能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长株潭地区轻度、中度和重度失能老年人分别占65.64%、28.52%、5.84%;其生活满意度与失能程度、医保类型、健康管理形式等因素有关。结论所在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级别越高,失能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越高,有效的生活保健指导能提高失能老年人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正老龄化是全世界需要面对的共同问题,而失能老人或半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问题则是重中之重。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加上当前的相关制度、配套设施建设尚不完善,使得家庭照护仍然是大多数失能、半失能家庭的首选。然而针对失能老人及其照护者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且当前关注点多聚焦失能老人这一群体,而忽视了失能老人家庭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天津市社区居家失能老人生命质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结合便利抽样方法,应用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和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对天津市345例社区居家失能老人进行入户调查。结果失能老人生命质量显著低于普通人群,且性别、文化程度、失能程度、失能时间、患慢性病情况、是否经历脑卒中发作、对康复的期望等因素对天津市居家失能老人的生命质量存在显著影响(P0.05,P0.01)。结论针对影响失能老人生命质量的因素采取干预措施,发展以家庭养老为主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空巢老人的慢性病患病率高,如何使老人得到合理有效的治疗是社会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就空巢老人问题和老年人心理问题进行调查,了解空巢老人的焦虑抑郁状况,并进行社区干预,探讨社区干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许昌市720例特困老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对许昌市各区县随机抽取的特困老人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特困老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评分为(92.27±17.15)分.其中生活完全自理的有508人(占70.6%),轻度功能障碍的有155人...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失能老人跌倒的影响因素及生存质量。方法选取失能老人230例,统计记录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尿失禁、是否独居、听力及视力功能是否正常、是否使用辅助器械、步态是否平衡、身体活跃程度及服药情况。统计记录入选失能老人中跌倒发生率,并分析导致失能老人跌倒的危险因素;同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WHOQOL-BREAF)评估发生跌倒的失能老人和未发生跌倒的失能老人生存质量。结果 230例失能老人中有95例(41.30%)发生跌倒;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跌倒失能老人年龄≥75岁、独居、使用辅助器械、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尿失禁、听力下降、视力下降、多重用药、身体活跃、步态不平衡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未发生跌倒失能老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跌倒失能老人性别比例与未发生跌倒失能老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5岁、独居、使用辅助器械、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尿失禁、听力下降、视力下降、多重用药、身体活跃、步态不平衡是导致失能老人跌倒的危险因素(OR1,P0.05);发生跌倒失能老人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独立性领域、精神支柱领域评分均低于未发生跌倒失能老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能老人跌倒发生率较高,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年龄≥75岁、独居、使用辅助器械、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尿失禁、听力下降、视力下降、多重用药、身体活跃、步态不平衡是导致失能老人跌倒的危险因素,因此临床积极予以有效评估并建立科学防跌倒生活行为,对降低失能老人跌倒发生率,改善失能老人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社区退休老人交往频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天津市南开区某社区60岁以上退休老人203名,采用费城老年中心信心量表(PGC)和自编交往频度评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t检验结果表明,与子女、亲朋、邻居交往频度高的退休老人其主观幸福感高于交往频度低者.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与朋友、邻居交往频度和住房面积、月平均收入、文化程度、居住状况对退休老人主观幸福感均见到显著影响,与邻居交往频度这一变量的影响程度大于其他变量.结论 交往频度是影响退休老人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由邻居获得的交往对提高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正>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 000万人,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5%,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达1 240万人左右,占总体老年人口的6.05%~(〔1〕)。向失能老人提供长期照护(LTC)服务项目,维护其自尊,提高生存质量,增强失能老人生活自理能力,成为普遍受关注的问题。1 LTC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将LTC定义为,由非专业护理者和专业人员进行的护理活动,以保证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人能获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唐山市社区老年人常见慢性病高血压、心脏病、脑卒中与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关系及其ADL的丧失率。方法采ADL量表对唐山市社区1 500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走访调查。结果唐山社区老年人躯体ADL丧失率19.5%,工具性ADL丧失率33.5%,ADL总丧失率达35.14%,患高血压、心脏病、脑卒中的老年人ADL丧失率显著高(P0.05)。且3种常见慢性病老年人ADL丧失率由高到低占据前5项的依次为乘公共汽车,处理自己的财物,梳头、刷牙等,做家务,做饭菜,主要为工具性ADL的丧失。结论患慢性病的老年人ADL丧失率高,自理能力差,提示应加强老年慢病管理,尤其是改善其工具性ADL,提高慢病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其他慢性病数目对中国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ADL)受损风险的影响。方法将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02年募集的未发生ADL受损的老年人10 563人的调查信息作为基线数据,基线数据主要包括老年人的个体特征、高血压和其合并慢性病数目情况,并将这些老年人分为不患任何慢性病、1种慢性病(指不包括高血压的慢性病)、≥2种慢性病、单纯高血压、高血压合并1种慢性病、高血压合并≥2种慢性病,共6个亚组。该老年队列人群ADL受损结局分别于2005、2008、2011、2014年进行随访。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高血压及合并其他慢性病对老年人ADL受损风险的影响。结果老年人10 563人中,基线调查时老年人患高血压1 577例(14.92%),随访结束时老年人出现ADL受损2 131例(20.17%),队列观察结束时ADL完好的累积概率为40.03%。调整混杂因素影响后,与不患慢性病的老年人相比,年龄≥65岁老年人单纯高血压可增加ADL受损风险38%(HR=1.38,95%CI 1.14~1.68),高血压合并1种慢性病增加ADL受损的风险42%(HR=1.42,95%CI 1.17~1.71),高血压合并≥2种慢性病增加ADL受损风险54%(HR=1.54, 95%CI 1.28~1.86),ADL受损风险随着高血压合并慢性病数量的增加而升高,并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回归系数为0.09,P0.001)。结论高血压是导致老年人ADL受损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合并慢性病数增加导致ADL受损风险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农村失能老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社会参与(SP)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ADL和SP量表(LIFE-H)和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对167例农村失能老人进行调查。结果 ADL得分、SP总分及LIFE-H总分均与SF-36量表的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精力、精神健康、社会功能方面呈正相关(P<0.05)。经分层回归分析,控制人口学变量后,ADL可独立预测生理综合评分的10.7%、心理综合评分的12.8%、SF-36总分的13.3%,SP的预测能力分别为2.1%、3.8%、3.6%。结论增加农村失能老人的ADL能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SP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ADL)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美国老年人资源与服务评估量表(ORAS)中文版对329名社区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社区老年人的主要健康问题为精神健康、ADL、经济状况和社会健康,损害比例分别为28.8%、15.6%、21.3%、19.5%。ADL与躯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密切相关(P0.05)。ADL下降率为24.9%,其中生理性ADL(PADL)下降率明显低于工具性ADL(IADL)(P0.05)。多元回归模型显示,ADL的影响因素有高血压、年龄、生理失能、是否参加社会服务或娱乐活动、糖尿病、体重指数(BMI)。不同ADL老年人各项卫生服务需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社区老年人ADL及IADL有明显下降趋势,且随年龄的增加下降趋势越明显。高龄,高BMI,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存在生理失能是社区老年人ADL下降的危险因素,而参加社区服务与娱乐活动是老年人ADL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青浦区朱家角镇社区失能老人健康现状,了解其不同照料项目的需求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量表对上海市某社区服务中心256例失能老人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失能老人对不同照料项目的需求.结果:256例失能老人在自我照顾、日常活动及行动方面中度失能所占比例最多,其中自我照顾占45.31%(116/256)、日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瑜伽对社区老年人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老年人随机分为瑜伽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分别采用Hatha瑜伽练习和健身快走练习16 w,3次/w,1 h/次。以闭眼单足站立(TIME-SLC)、站立-行走测试(TUGT)、平衡木行走、多方向伸展测试(MDRT)为测评依据,对受试者进行训练前、后、停止练习8 w后的测定指数进行测评。结果 1训练16 w后,瑜伽组和对照组TUGT均显著下降(P0.01),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瑜伽组平衡木行走时间较训练前均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平衡木走有下降趋势,但无显著变化(P0.05);瑜伽组TIME-SLC和MDRT指标较训练前均显著上升(P0.01),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TIME-SLC也显著上升(P0.05),组间有差异(P0.05)。2停止训练8 w后,两组组内各项指标与停训前后比较,瑜珈组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TIME-SLC下降趋势。结论 Hatha瑜伽、健身快走都能提高社区老年人的平衡能力。Hatha瑜伽作用优于健身快走,在停止训练的一段时间后,更能维持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