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陕西中医》2016,(1):105-106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纳入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0例,根据康复训练方案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进行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对照组进行肌电生物反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MBI、IEMG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FMA、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侧肱二、三头肌最大等长收缩时IEMG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显著提高偏瘫患者上肢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采用Brunnstorm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Brunnstorm评分、FMA评分、MBI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结合坐站平衡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两组均用坐站平衡训练,研究组加用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结合坐站平衡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基础药物+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每日1次,每周5次,4周为1个疗程,采用Fugle-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并同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组治疗后FMA、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及MBI评分均较对照组上升明显,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Rood技术结合关节腔注射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方法:将72例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均采用Rood技术训练4周,治疗组则配合关节腔注射治疗,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FMA、MBI、VAS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Rood技术结合关节腔注射可明显减轻脑卒中偏瘫肩痛,促进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上肢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量表(MBI)评定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及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及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作业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穴位注射及针刺疗法。结果:两组治疗前简式FMA积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阶段简式FMA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改良Barthel指数情况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改良Barthel指数情况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及穴位注射疗法能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臭氧穴位注射疗法结合常规康复方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位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臭氧穴位(肩髃、肩髎、阿是穴)注射疗法,均治疗4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简化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量表)中的上肢运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MBI,改良Barthel指数)作为观察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VAS评分、FMA量表、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FMA量表、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量表、MBI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增加,VA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臭氧穴位注射疗法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减轻疼痛,疗效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9.
王新宇 《中国针灸》2007,27(3):179-181
目的:探寻改善脑卒中病人上肢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有效方法。方法:将57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入改良穴位配合康复训练组(A组)148例、康复训练组(B组)142例、常规穴位配合康复训练组(C组)144例和药物组(D组)144例4个研究组。用Fugl-Meyer(FMA)评分系统评估患者上肢运动能力,用Barthel指数(BM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并研究其治疗前后变化。结果:各组治疗后FMA、BM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各组之间治疗后比较,A组明显优于B、C组(P<0.05),B、C组之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改良穴位配合康复训练极大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的机能恢复,是目前治疗脑卒中的高效率治疗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11月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给予单一生物反馈治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治疗。比较2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FMA上肢功能评分;治疗前后患者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IEMG评分、功能独立性。结果观察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FMA上肢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上肢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IEMG评分、功能独立性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IEMG评分、功能独立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功能独立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Bobath技术结合镜像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进行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新Bobath技术及镜像训练技术,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对患者偏瘫上肢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的FMA、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Bobath技术结合镜像训练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能够更加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偏瘫上肢的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表里两经推拿法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5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治疗组给予表里两经推拿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疗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Fugl-Meyer值及Barthel指数评定两组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值及Barthel指数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里两经推拿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痉挛状态具有较好疗效,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芮康乐 《新中医》2020,52(7):123-125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疗效及对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与对照组33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和早期康复运动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电针治疗,观察组给予温针灸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评估对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00%,高于对照组的51.52%,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上、下肢Ashworth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上、下肢Ashworth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上、下肢Fugl-Meyer(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上升,且观察组上、下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与治疗前比较上升,且观察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实施温针灸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血栓通对脑卒中后肢体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表面肌电图的影响.方法:将70例脑卒中后肢体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2组均予西医常规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穴位注射血栓通注射液(取穴为环跳、殷门、足三里、丰隆)治疗,隔天1次,1周3次.2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并检测2组股四头肌、腓肠肌及胫骨前肌的表面肌电图积分肌电值(iEMG).结果:2组CSI、FMA、MBI评分及各项iEMG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血栓通注射液能减轻脑卒中后肢体偏瘫患者痉挛程度,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表面肌电信号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灸、穴位按摩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气虚阻络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于本院就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则加用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中医证候积分,观察治疗后患者肌力的变化情况,用Fugl-Meyer(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分别评定治疗前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93.0%)与对照组(74.4%)相比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肌力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FMA、MBI、SS-QOL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结论针灸、穴位按摩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气虚阻络型脑卒中偏瘫患者有确切疗效,利于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肌力,提高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纳干法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常规循经针刺治疗,观察组接受子午流注纳干法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阿什沃思量表(MA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午流注纳干法针刺疗法可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程度,提高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李建军  王争胜  葛健文 《新中医》2021,53(19):169-172
目的:观察皮内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 例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 例。2 组均给予内科基础治疗和上肢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加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皮内针治疗。采用改良Ashworth 量表(MAS)、Fugl-Meyer 评定法(FMA)、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 指数(BI) 量表对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痉挛情况进行评分。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患者上肢MAS 分级均有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患者上肢FMA 评分与BI 量表评分均升高(P<0.01),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高于对照组的82.35%(P<0.05)。结论:皮内针疗法可有效缓解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与常规针刺相比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解语丹化裁内服、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风痰瘀阻证脑卒中后偏瘫患者FMA、MBI、SS-QOL评分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则加用解语丹化裁内服联合针灸治疗。对比2组临床治疗的有效率,评价主要中医证候积分,用神经功能检查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用Fugl-Meyer(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对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均<0.05),而FMA、MBI、SS-QOL评分则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解语丹化裁内服、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利于缓解风痰瘀阻证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头皮针结合生物刺激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7例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配合生物刺激反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头皮针治疗,6次为一个疗程,治疗8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FMA积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并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47%,高于对照组的7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MA积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针结合生物刺激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疗效显著,可促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电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采用相同的基础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电针,1次/天,5次/周,1周1个疗程,共治疗6周。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用Fugl-Meyer(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Brunnstrom偏瘫手功能分级量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Brunnstrom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 0. 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和对照组FMA评分、MBI评分、Brunnstrom分级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 0. 05);治疗后试验组FMA评分和MBI评分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 0. 05),试验组ADL临床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间Brunnstrom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电针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其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