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旨在介绍从瘀血方面对顽固性肾性水肿病因病机认识及临床治疗用药经验。临床上诸多疾病均可有血瘀证,如胸痹、水肿、腰痛等,这主要与多种因素均可致瘀有关,各种致病因素发展到一定阶段均导致瘀血出现,因此临床上对血瘀证论治及其重要。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认为,水肿除需考虑一般病因引起,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也不能忽略瘀血的存在,瘀血既为病理产物,又为其致病因素,临床上以健脾补肾、活血化瘀、行气利水为治疗原则。本文将介绍顽固性肾性水肿定义、瘀血理论成因、兼瘀血的不同证型及用药、典型病例,探讨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从瘀血理论辨证论治顽固性肾性水肿的临床用药,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好的中医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国医大师诊治肝郁证候的医案,发掘肝郁证候的诊治规律。方法:检索1999年12月至2020年11月收录于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的国医大师肝郁证候医案,运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分析40位国医大师共258则医案,肝郁证候主要表现为失眠、烦躁、食少、疲乏、月经异常等,常兼夹脾虚、血瘀、湿热、痰湿等证候,遣方用药多以柴胡疏肝散、四逆散、逍遥丸、温胆汤等为基础方,根据兼夹证候具体化裁。结论:国医大师针对肝郁证候治疗的用药平实,重在辨治与精准用药,其理论与诊治经验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3.
李俊文 《河南中医》2016,(3):437-438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芪苈强心胶囊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138例。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滴丸口服治疗,治疗组给予芪苈强心胶囊口服治疗。结果:对照组中瘀血阻滞证有效率54.35%,气虚血瘀证有效率44.00%,气滞血瘀证有效率40.47%,瘀血阻滞证临床疗效优于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P0.05);治疗组中气虚血瘀证有效率62.50%,气滞血瘀证有效率44.19%,瘀血阻滞证有效率40.43%,气虚血瘀证临床疗效优于气滞血瘀证、瘀血阻滞证(P0.05);对照组瘀血阻滞证不良反应发生率优于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P0.05);治疗组气虚血瘀证不良反应发生率优于气滞血瘀证、瘀血阻滞证(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瘀血阻滞证冠心病疗效显著,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冠心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从血瘀的病因病机、兼夹血瘀的不同证型的治法与方药等方面总结国医大师张学文对血瘀证的论治经验。张学文认为血瘀证的主要病因病机是外邪致瘀、七情内伤致瘀、气血阴阳虚致瘀、痰饮内阻致瘀、各种出血致瘀,临床常见兼夹血瘀的证型有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痰瘀互结证、热毒瘀结证、风痰瘀阻证,治疗上当予理气祛瘀、补气化瘀、温经化瘀、化痰活血、清热解毒化瘀、祛风化痰与活血通络,全面认识血瘀证对于临床上诸多疾病的治疗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赵惠 《环球中医药》2014,7(1):57-58
介绍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治疗胃痛的临床经验。指出临证运用游山散治疗时必须抓住胃痛具有瘀血为主兼有湿浊中阻的证候,强调“见瘀休治瘀”,要求治瘀求因、定位,从而把握疾病的本质,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山东中医杂志》2016,(4):341-343
张梅奎教授幼承家父真传,后师承国医大师张学文,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基础及临床研究工作,临证经验丰富,在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观点,辨病与辨证有机结合,用药灵活,组方严谨,疗效显著。兹从六种心脑血管疾病的证治对其经验进行了总结: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眩晕宁汤治疗瘀血阻窍型眩晕;补阳还五汤加减治急性期中风;治癫方调理气血抗癫痫;郁宁汤疏肝解郁治失眠;还少方益肾活血治痴呆。  相似文献   

7.
国医大师夏桂成在长期的临证过程中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论治形成了独到的见解。总结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辨证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临证经验,并验之临床。病机方面夏桂成教授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痛经是以肾虚,尤以肾阳偏虚为致病之本,以血瘀不通为致病之标,治疗方面倡导补肾调周以治本,化瘀通经以治标,主张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并提倡调畅情志,配合饮食宜忌。  相似文献   

8.
岳姣姣  李华华  孙宏新 《新中医》2021,53(22):224-227
多发性硬化症状复杂,病情反复,且无明显规律性,临床治疗十分棘手。国医大师张磊教授根据“久病必有瘀”的理论,认为瘀血在多发性硬化的病程中既是病理产物亦是致病因素,临证独创瘀血理论,并从气郁化火致瘀、气虚致瘀、痰湿致瘀、瘀热互结辨证治疗本病,收效颇佳。  相似文献   

9.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内科常见疾病之一,西医治疗以抑酸护胃,保护胃黏膜,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为主,而西药胃肠道反应重,易导致消化不良。张照兰教授继承并发展国医大师李振华的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脾胃虚弱、酿生湿热、瘀血内阻所致,从中医学角度辨证论治,随证加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张学文教授系我国著名中医内科学专家,脑病专家,中医急症专家,首届国医大师,对中风病和瘀血证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与诊疗方法,本文将从个案分析总结其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痹证是临床顽病,害人尤甚。脉痹为五体痹之一,西医学静脉炎、大动脉炎及雷诺病等疾患属"脉痹"范畴,中医药对此具有独特优势。李艳教授传承国医大师李济仁治痹思想,认为脉痹发病内有气血不足,外受风寒湿热之邪,基本病理改变为虚、痰、瘀。初期偏于祛邪,后期多予扶正。临证时予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治疗阳虚血瘀证,除湿化痰、活血通络治疗痰湿阻络证,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治疗气血两虚证,清热解毒、凉血化瘀通络治疗热毒血瘀证。  相似文献   

12.
活血化瘀是针对中医辨证属于血瘀证的治疗法则,但在皮肤科临床所见血瘀证一般很少单独发生,往往与其发生瘀血的原因及瘀血造成的后果并存。所以对皮肤病患者除皮损辨证外,还要进行整体辨证(包括脉诊、舌诊等方法)。在辨别是否为血瘀证的同时,还应注意以血瘀为主的病证和某些疾病中挟有瘀血现象的区别,前者以血瘀为主要矛盾,后者则属于  相似文献   

13.
胃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可归属于中医“噎膈”“反胃”等范畴。徐景藩、周仲瑛、张镜人等当代国医大师认为胃癌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基本病因为脾胃虚弱、气血亏虚,兼有阴虚、血瘀、气滞、痰浊等其他因素;治疗上注重正邪兼顾,同时各自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该文通过整理、总结各位国医大师辨治胃癌的经验,为胃癌的中医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和梳理20位国医大师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经验,分析和探讨其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收集、整理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及国医大师丛书中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的文献,建立临床医案和经验方数据库,Excel 2007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获取国医大师证候、治法、药物频次、类别及性味归经,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具有积极意义。结论国医大师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经验丰富,效果显著,为临床选方施治提供依据,值得继承发挥。  相似文献   

15.
《陕西中医》2017,(1):101-102
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认为"虚-瘀-火"是心律失常重要的病因病机,凉血清热是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重要治疗原则。临床治疗分6种证型论治,疗效显著。张老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经验是传承国医大师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周海哲 《新中医》2015,47(4):323-324
分析《金匮要略》中"血不利则为水"的病机和意义,探讨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针对中风、解颅等脑病提出的颅脑水瘀证。强调颅脑水瘀证中瘀血与水湿互结,相互影响,因而病情复杂难愈。并自拟脑窍通口服液,针对颅脑水瘀证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7.
慢性心衰病因病机复杂多变,现分析国医大师郭子光、广东省名中医吴伟各1则治疗阳虚血瘀水停型慢性心衰的验案。探讨温阳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阳气虚乏血瘀水停型慢性心衰的经验,以期为临床治疗慢性心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介绍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治疗肺癌的经验。熊教授认为,肺癌的病因病机以正虚为本,夹气滞、痰饮及瘀血互结而成。结合熊教授相关论文及医案分析发现,熊教授将肺癌主要辨为痰热壅肺、肺气上逆及气阴两虚3个证型,且临证时灵活将方药进行加减化裁,收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19.
张尤  陈炜 《陕西中医》2023,(12):1788-1791
总结国医大师韩明向论治肺癌的经验。韩教授认为该病属“本虚标实”的疾病,即气虚为发病之本,主要责之于肺、脾、肾气虚的病机特点;浊毒、痰饮、瘀血病理产物的积聚是发病的直接原因。随疾病治疗手段或复发转移的病程变化,其外在表现常为多证相兼,即气虚毒结证、气阴两虚证、气虚痰湿证、气虚血瘀证。治疗以益气扶正、标本兼顾为要点,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基础;以化痰通络、活血行瘀为主线;以补益三脏、养阴增液为根本。韩教授对肺癌治则不断总结创新,主张培土生金、金水相生法,自创芪玉三龙汤论治肺癌,具有改善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延长生存期等优势,经验丰富,疗效甚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国医大师治疗郁证的药物配伍与核心处方。方法:检索并整理期刊文献、古今医案云平台V1.5中的国医大师治疗郁证的医案,筛选录入后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医案数据库,采用频数统计、复杂网络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方法,分析医案的组方用药频次、药性、核心证型、基础方等。结果:最终纳入159个医案,涉及药物共370种。共得到高频中药15种,以茯苓、柴胡最多,所用药物多为温、平,归肝、脾经; 症状多见弦细脉、舌红,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药对关联规则11条,四诊症状-中药关联规则13条,配伍多见柴胡-黄芩、白术-茯苓。所治证型主要包括“肝郁脾虚证”“心肝火旺证”“肝阳上亢证”“寒湿痹阻证”与“气虚血瘀证”,基础方中以疏肝理气、健脾益气的药物为主。结论:本研究挖掘与分析国医大师治疗郁证医案的药物配伍与核心处方,为临床诊治用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