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和MRI诊断背部弹力纤维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放射科收治的背部弹力纤维瘤患者40例,接受CT和MRI检查,分析CT和MRI检查及病理结果。结果 40例患者中,CT检查发现病变66处,在病灶位置方面,双侧26例,右侧8例,左侧6例,双侧发病率为65.0%。CT增强扫描16例患者32个病灶中,10例患者20个病灶未强化,6例患者12个病灶轻度强化。背部弹力纤维瘤病灶平扫/增强CT值均显著低于前锯肌(P 0.05),均显著高于周围脂肪(P 0.05)。MRI平扫检查8例患者12个病灶,同时增强检查2例,在病灶位置方面,双侧4例,右侧2例,左侧2例,主要表现均为骨骼肌信号,有呈间隔状排列的条状长T2信号,脂肪高信号被脂肪抑制成像T1WI、T2WI抑制为低信号。术中见肿块无包膜,有脂肪组织覆盖在其表面,在肩胛下区背阔肌、菱形肌、前锯肌深部分布,基底在胸肋侧分布,与周围肌肉组织缺乏清晰的分界,与肋骨、肋间肌邻近。切面具有柔韧的质地,灶状颗粒相间,呈淡黄色和灰白色。镜下见脂肪组织灶状分布,有大量束状胶原纤维、粗大弹力纤维,苏木精-伊红染色弹力纤维呈粉红色。结论背部弹力纤维瘤病灶的平扫CT值和增强CT值均明显低于前锯肌,而高于周围脂肪; MRI脂肪抑制成像T1WI、T2WI抑制脂肪高信号为低信号。CT和MRI对该病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MR检查在背部弹力纤维瘤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弹力纤维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其中2例行增强CT检查,1例行MR平扫检查。分析弹力纤维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CT及MR)表现。结果:8例患者均为女性,5例病灶累及双侧,2例位于右侧,1例位于左侧。13个病灶均位于背部肩胛下角区肌肉深面。CT共发现13个病灶呈扁丘状或半圆形肿块,主要呈肌肉密度,内见条状脂肪密度沿病灶长轴间隔排列,边缘不规整,与肋骨及邻近肌肉分界不清,增强扫描4个病灶均未见确切强化;1个肿块MR信号不均,呈以等信号为主的肌纤维组织与高信号脂肪组织交替排列。结论:弹力纤维瘤有其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多数患者CT及MR检查即能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MRI诊断背部弹力纤维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背部弹力纤维瘤的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MRI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背部弹力纤维瘤,其中3例接受患侧肩部平扫,6例接受胸部平扫,5例接受胸部平扫及增强,2例同时进行了延迟增强扫描,分析其临床及MRI表现特点.结果 14例均为女性,年龄47~78岁,病灶均位于背部肩胛下角区肌肉深面与胸壁之间的脂肪间隙内,14例中有9例为双侧病灶,除了临床表现为双侧病变的5例外,4例为临床表现为单侧病变而胸部MR检查发现对侧有较小的亚临床阶段病灶.MR检查共发现23个病灶.背部弹力纤维瘤在轴位及冠状位呈扁丘状,矢状位呈类圆形;T1WI和T2WI均呈条纹状间隔排列的骨骼肌样低信号和脂肪样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脂肪样高信号被抑制,7个病灶内见小的局灶性囊变;病变边缘不整.增强扫描中5例9个病灶见条纹状、斑片状中等强化,2例4个病灶延迟增强扫描呈进行性强化.结论 中老年女性双侧或单侧肩胛下角区扁丘状肿块,MRI表现为骨骼肌样低信号与脂肪样高信号条纹状间隔排列、条纹状及斑片状中等强化者,应考虑背部弹力纤维瘤.双侧同时检查有利于发现亚临床阶段病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背部弹力纤维瘤的CT和MRI表现特点,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背部弹力纤维瘤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本组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男4例,女4例,年龄30~68岁.包括CT检查4例,MRI检查8例,总结临床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8例背部弹力纤维瘤发生于左侧3例、右侧3例和双侧2例,肿瘤均位于肩胛下区,呈扁平椭圆形贴于胸壁,在CT和MRI上表现为肌肉样密度(信号)的软组织肿块,内散在分布条片状脂肪样密度(信号)灶,增强扫描肿块轻度不均匀强化.结论 背部弹力纤维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诊断特征性,不难做出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诊断背部弹力纤维瘤(elastofibroma dorsi,EFD)的影像学特点。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EFD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其中8例行CT增强检查,4例行MRI检查,1例同时行MRI增强检查,3例MRI平扫检查,并分别测量EFD、前锯肌及周围脂肪CT平扫及增强后CT值进行比较,分析EFD的临床特点及CT、MRI表现。结果 20例患者中,13例病灶位于双侧,4例病灶位于右侧,3例病灶位于左侧,CT共发现33处病灶,并均位于背部肩胛下角肌肉深面,均呈扁丘状或半圆形肿块,主要以肌肉样密度为主,病灶内见条纹状脂肪密度沿病灶长轴间隔排列;病灶边缘毛糙不整,周围脂肪间隙模糊不清,CT增强扫描3例轻度强化,5例无强化;EFD与前锯肌、EFD与周围脂肪间平扫及增强CT值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MRI平扫信号不均匀,呈等信号为主的肌组织与高信号的脂肪组织交错排列,MRI增强扫描1例呈不均匀中度强化。结论背部弹力纤维瘤具有典型的发病部位,根据CT及MRI影像表现均可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CT诊断背部弹力纤维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背部弹力纤维瘤(EFD)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接受胸部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EFD患者,其中10例接受CT平扫,2例(4个肿块)同时接受CT增强扫描。分析EFD的临床特点及CT表现特征。结果 12例患者均为女性,临床表现为9例病灶位于右侧、1例位于左侧、2例病灶累及双侧。10例临床表现为单侧肿块者CT检查均在对侧同一位置发现较小的亚临床阶段病灶,均位于背部肩胛下角区肌肉深面。CT共发现24个病灶EFD呈扁丘状或半圆形肿块,主要呈肌样密度,内见脂肪密度沿病灶长轴呈条纹状间隔排列(16个病灶)或呈不规则岛状分布(8个病灶);边缘不规整,可见索条状肌样密度影向周围脂肪间隙移行,与肋骨及前锯肌近肩胛骨附着处分界不清,脂肪间隙消失;其他部位脂肪间隙浑浊(16个病灶)或清晰(8个病灶)。增强扫描中1个病灶见斑片状轻度强化,3个病灶未见强化。结论中老年女性单侧或双侧肩胛下角区无症状性扁丘状肿块,CT表现为肌样密度伴条纹状脂肪间隔排列、无强化或轻度斑片状强化者,应考虑EFD。应双侧同时检查,以利于发现亚临床阶段病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髋周的侵袭性软组织肿瘤的MRI表现,探讨MRI对髋周软组织肿瘤术前诊断的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髋周侵袭性软组织肿瘤,男12例,女7例,平均年龄45.2岁。所有病例均行常规MRI平扫及Gd—DTPA增强扫描,分析其MR表现。结果侵袭性纤维瘤病5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5例,滑膜肉瘤2例,脂肪肉瘤4例,淋巴瘤1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转移瘤1例。侵袭性纤维瘤病边界不清,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其内见星芒状低信号带。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脂肪肉瘤T1WI信号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或高信号,其内见点状或片状明显高信号区。病灶周围肌肉常有水肿信号。增强扫描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滑膜肉瘤内见液平,肿块呈多结节样。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淋巴瘤与转移瘤周围肌肉水肿显著。结论MRI对髋周软组织肿瘤术前诊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韧带样纤维瘤(DT)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DT患者的临床特征、CT、MRI及病理表现。结果 32例DT患者共38个病灶,其中84.21%(32/38)边界不清楚,39.47%(15/38)包绕侵犯血管神经,15.79%(6/38)有骨质侵犯。对11例进行CT检查,共发现14个病灶,平扫呈稍低密度,均未见坏死及钙化,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等于或稍低于邻近肌肉组织。对21例进行MR检查,共发现24个病灶,T1WI上呈等或稍低于肌肉的信号,T2WI呈高于肌肉低于脂肪信号,增强扫描呈中等或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中87.50%(21/24)可见条状或带状T1WI及T2WI低信号,增强后未见强化。组织学上肿瘤组织内纤维母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排列,偶见核分裂,细胞间可见胶原组织包绕。结论 T1WI、T2WI呈条带状低信号,且增强扫描不强化是DT的特征性MRI表现。CT检查可以帮助了解病灶的侵犯范围,为鉴别诊断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扁桃体癌的CT和MRI影像特征,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或组织活检病理证实的扁桃体癌患者CT和MRI影像学资料,其中行CT平扫18例,CT平扫+增强扫描6例,MRI平扫+增强扫描4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3例。结果病灶均为单发,形态不规则20例,呈椭圆形8例,圆形3例;边界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17例,边界较清晰14例;CT表现为扁桃体区软组织肿块,肿瘤呈稍低密度;MRI显示T1WI肿瘤呈等信号,信号强度类似或稍低于肌肉信号,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信号强度高于肌肉信号,增强扫描多数不均匀强化。结论 CT和MRI可清晰显示扁桃体癌的形态、范围,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和侵犯周围组织,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神经鞘瘤患者,包括12例良性、1例恶性病变;13例均接受平扫、2例接受增强CT扫描;10例接受平扫、6例接受平扫及增强MR扫描;观察病灶CT及MRI表现。结果 13例均为单发病灶,平扫CT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n=11)或稍低密度(n=2),5个病灶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8例累及鼻腔及鼻窦,邻近骨质受压变形、吸收,5例局限于鼻腔内;增强CT显示2个病灶(2/2)均呈轻度不均匀强化。10例平扫MRI显示病灶信号不均匀,8个呈等T1WI、T2WI信号,2个呈低T1WI及稍高T2WI信号;9个病灶内见混杂斑片状低T1WI、高T2WI信号,其中5个内见斑点状、条状T1WI及低T2WI信号,6个病灶边缘见不连续T2WI低信号;增强MRI显示6个病灶(6/6)均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其内散在异常信号区呈轻度强化或无强化,4个病灶边缘轻度强化、1个明显强化、1个未强化。结论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其MRI表现则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韧带样纤维瘤的CT及MRI特征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韧带样纤维瘤共27例影像学及病理资料,CT检查12例,MRI检查14例,另1例行CT及MRI检查;全部病例均行增强扫描。结果27例共30个病灶,16个病灶发生于腹壁,14个病灶发生于腹壁外。形态:全部病灶均沿肌纤维长轴生长,20个呈梭形或类圆形,10个不规则形;7个边界较清,23个边界不清。与肌肉密度、信号相比:CT上10个病灶呈稍低密度,3个呈等密度,9个渐进性中度强化,4个不均匀性强化;T1WI上9个病灶呈等信号,9个病灶呈稍低信号;T2WI上15个呈高或稍高信号,3个呈混杂信号;STIR上均呈较高信号,15个内部见条片状低信号;增强扫描所有病灶不均匀性渐进性中度强化,其中12个内部条状斑片状的低信号未见明显强化。病理上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由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组成,内部见致密纤维组织及胶原组织,部分见黏液沉积。结论韧带样纤维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征,肿瘤多呈浸润生长,瘤内出现特征性稍低密度或条带状低信号,无液化坏死区,渐进性中度强化。  相似文献   

12.
硬纤维瘤MRI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硬纤维瘤部位、形状、边界、T1WI和T2WI信号强度、均匀性、增强效果等征象,总结硬纤维瘤的MRI表现。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硬纤维瘤8例MRI资料,与组织病理学进行对照分析。MRI平扫采用常规T1WI、T2WI,4例使用STIR序列扫描,其中7例行增强扫描。结果:①6例发生于臀部,1例发生于右侧胸壁,1例发生于左股骨周围软组织内;②硬纤维瘤形状大小不一,7例形态不规则,1例为椭圆形;③6例瘤体与周围软组织分界不清,2例边界清楚;④与肌肉信号相比,T1WI上6例病灶呈等信号,2例稍低信号;T2WI上4例高信号,4例稍高信号,但均低于脂肪,且其内信号不均。4例行STIR扫描呈高信号。7例增强扫描中,2例病灶明显均匀强化,5例不均强化。结论:硬纤维瘤在MRI表现上有一定的规律性,对大多数病例进行定性诊断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头颈部丛状神经纤维瘤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丛状神经纤维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头颈部丛状神经纤维瘤15例,分析其CT和MRI表现。15例中5例行CT检查,9例行MRI检查,1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 15位患者共17例丛状神经纤维瘤,7例为表浅型,病灶位于皮肤及皮下脂肪层,边界清楚;10例为侵袭型,同时累及皮肤、皮下脂肪层及脂肪层深面的软组织,边界不清。表浅型多位于头皮区(n=5),病灶与肌肉呈等密度,MRI呈T1WI等T2WI稍高信号,内夹杂脂肪信号,增强轻至中度强化,内可见被包绕的纤细血管影;侵袭型病灶多位于颌面部(n=10),呈串珠状、索条状分布,CT呈不均匀较低密度,MR T_1WI呈不均匀等信号,T2WI呈稍高或高信号,可伴有"靶征"。CT增强肿瘤强化不明显,MRI增强中度至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头颈部丛状神经纤维瘤多为表浅型和侵袭型,位于头皮者多为表浅型,位于颌面部者多为侵袭型,表浅型与侵袭型病灶CT及MRI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侵袭性纤维瘤病(AF)的CT及MRI影像学特点及与病理的关系,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F(12例原发,2例复发)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表现,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CT平扫,4例病灶呈稍高密度,8例呈等密度,2例呈稍低密度;边界清晰3例,模糊9例;增强病灶均呈明显强化,未见包膜。MRI 检查,4例病灶局限于单一肌肉,10 例累及多块肌肉;3例肿瘤境界清楚、有不完整包膜,11例境界不清、无包膜、边缘呈爪状生长;与肌肉比较,病灶平扫T1WI呈等信号4例、呈低信号10例,T2WI均呈高信号;增强检查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MRI信号的差异主要反映了病灶的组织学成分的不同,MRI 比CT更精确地显示病灶的形态、范围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FNH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个FNH病灶的影像学资料,包括CT检查13例,MRI检查10例,其中3例同时做了CT及MRI检查。结果18例为单发病灶,2例为多发病灶。CT及MRI检出病灶数均为14个。CT平扫低密度9个,等密度5个。MRI平扫T1WI低信号10个,等信号4个;T2WI显示14个均呈高或稍高信号。所有病灶实质动脉期cT及MRI均明显强化。cT显示门脉期9个等密度,4个稍高密度,1个低密度;延迟期11个等密度,2个稍高密度,1个稍低密度。MRI显示门脉期高信号11个,等信号3个;延迟期高信号10个,等信号4个。CT多期扫描8个病灶伴有中央瘢痕,7个周边有扭曲、增粗血供,3个有假包膜。MRI多期扫描9个病灶伴有中央瘢痕,6个周边有扭曲、增粗血供,5个有假包膜。结论CT及MRI多期扫描可充分反映FNH的供血特点及病理特征,在FNH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RI在腹外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6例腹外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总结腹外韧带样型纤维瘤病MRI的影像学特点.结果26例中,与周围肌肉比较T1WI呈稍低信号17例(65%),9例呈等信号(35%),其中20例在T1WI见条状低信号(77%).在26例中T2WI信号强度高于肌肉而低于脂肪,其内可见条状低信号(100%).增强扫描肿块呈明显强化,其中20例见条状无强化(77%).结论在T2WI上信号的强度及其胶原纤维低信号易观察,对腹外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有重要的价值,结合其他序列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CT号:0078,MRI号:10728 女性,49岁。头晕头痛一年,右侧听觉下降伴行走不稳2月。体检:一般情况好,体温正常,右侧听力明显减退,左侧正常。 CT表现:头颅CT平扫,骨窗和脑窗示右后颅窝巨大肿块,呈等、低混杂密度,无明确脂肪密度影和钙化灶,肿块侵入右枕骨内板和板障,形成局部骨质缺损。MRI表现:头颅平扫和增强扫描,肿块信号不均,T_1WI以稍低信号为主,内有散在的灶性高信号,T_2WI呈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肿块内呈T1WI稍高信号、T2WI稍低信号的部分呈星芒状政变,增强后肿块无强化。右小脑半球受压移位。  相似文献   

18.
脑海绵状血管瘤32例影像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CT影像特征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2例均行MRI常规扫描,8例增强扫描,31例共有39个结节状或圆形病灶,分别呈T1加权像(WI)、T2WI高或低混合信号,T1WI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T1WI、T2WI均高信号,T1WI、T2WI均低信号;1例7个痛灶呈散在分布圆点形,T1WI、T2WI均低信号.16例行CT检查,显示20个病灶,均为较高密度病灶或不均匀稍高密度.结论: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显示信号具有特征性,多数脑海绵状血管瘤结合MRI及CT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韧带样型纤维瘤(DF)的影像学特征及病理学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韧带样型纤维瘤14例,6例行CT检查,其中 3 例增强检查;8例行 MRI 检查,其中7例增强.分析CT及MRI表现,并对肿瘤的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肿瘤平均直径6.2cm.肿瘤形态为不规则形或分叶状11例(11/16).肿瘤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或部分分界不清的9例(9/16).7个肿瘤在CT上呈稍低或等密度,3例增强后呈中度或高度强化.9例病灶在T1WI图像上呈等或稍低信号,在T2WI上呈稍高信号,8个病灶呈中度或高度强化.9个病灶内有条索状、片状的长T1、短T2区域,增强后未见强化.光镜下瘤细胞长梭形,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少见,呈侵袭性生长,浸润周围的横纹肌及脂肪组织,伴胶原纤维增生及程度不等的透明变性、黏液变性.结论 韧带样型纤维瘤影像学变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认识其病理学改变有助于解释该病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率,磁共振对手术切除范围的判断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0.
眼眶孤立性纤维瘤的CT及MRI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眼眶孤立性纤维瘤(SFT)的CT及MRI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SFT的CT及MRI资料.结果 7例SFT均为单发,边缘界限清晰,病灶最大直径17~4 5 mm;跨肌锥内、外生长1例,肌锥外2例,肌锥内4例. 6例接受CT平扫,均表现为等密度肿块,内未见出血、囊变及钙化. 4例接受MR平扫,其中3例T1WI呈等信号,1例呈稍低信号;3例T2WI呈稍高信号,1例呈等信号;2例于T2Wl可见小囊样高信号囊变区;4例于T1WI或T2WI可见管状或分支状的血管流空信号. 6例CT或MRI增强后明显强化,其中3例CT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结论 增强后病灶呈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及MR见流空信号是眼眶SFT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