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SCI)是指临床上无明显脑卒中发作史,而影像学检查却有梗死病灶或有与卒中病史无关的梗死灶。SCI普遍存在,老年人更为常见,并可演变为有症状脑卒中或血管性痴呆,故SCI尽早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高半胱氨酸(hyperhomocys-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次主要对静息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并已确诊的静息性脑梗死的患者5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首次缺血性卒中患者5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组,其中实验组患者通过头颅DWI(磁共振)成像显示梗死病灶为急性期的作为缺血性卒中(A组)13例,以及合并陈旧性腔梗(B组)37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得出,观察组与B组患者的年龄明显大于A组,P0.05,两组数据的对比差异性具有统计学的意义;静息性脑梗死患者的MRI影像学显示为腔隙性小梗死灶和梗死灶,大部分分布在基底核区、双侧额顶叶以及侧脑室旁。结论:通过分析静息性脑梗死的影像学特点得出,其危险因素可推测与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3.
无症状性脑梗死(SCI)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未出现神经系统局灶性损害的症状和体征,往往在CT和MR检查中发现,个别病例仅在脑病理检查中发现梗死灶,不易引起临床医师及患者的注意,易误诊、漏诊。作为症状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SCI有进展为症状性脑梗死的风险,故应重视高危人群的筛查,对SCI积极进行干预。本文对SCI的流行病学特征、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影像学特点、分型、鉴别诊断及防治进行综述,以期提高SCI的检出率,总结科学干预方法,降低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正>进展性卒中(SIP)是指卒中发病后一周内经临床治疗病情仍进行性加重直至出现较严重的神经功能缺失。包括多种脑梗死类型:大面积脑梗死、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脑深部小梗死及分水岭区梗死等。[1]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WHO的国际疾病分类和中国通用的脑血管疾病分类以及国外常用的TOAST分类法都是基于病理生理的分类方法,北京等地区尚未见到有关人脑梗死影像学分型的报道。目的:回顾分析北京市急性脑梗死磁共振显示的亚型分布情况,使北京市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得到更准确的病因学和个体化治疗。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回顾性病例分析。单位: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对象:实验于2004-01/12在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北京朝阳医院、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和北京积水潭医院完成。选取因缺血性卒中在各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602例,男352例,女250例_平均年龄(65.6±10.2)岁。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市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上述4个区5家医院2004年接诊的60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内容包括病史特征、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头颅磁共振成像结果和症状相对应的最大梗死面积,将患者进行脑卒中分型。大梗死:超过1个脑叶,5.0cm以上;中梗死:<1个脑叶,3.1~5.0cm;小梗死:1.6~3.0cm;腔隙梗死:<1.5cm。主要观察指标:各组患者MRI分型构成比。结果:60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全部纳入结果分析。北京市5家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腔隙性梗死者为280例,其亚型构成为46.5%;小梗死者229例,亚型构成为38.1%;中梗死者为57例,亚型构成为9.4%;大梗死者为36例,亚型构成为6%。腔隙性梗死与其余各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北京市急性脑梗死的分布以腔隙性梗死为多发,提示小动脉病变是北京市缺血性卒中的最主要病理改变,可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分型、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6.
无症状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是指无卒中病史,无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有影像学或尸检发现的梗死灶,包括2种情况:一是无卒中史人群中存在的脑梗死灶;二是卒中患者中存在的不能解释其他症状、体征的梗死灶。所谓的无症状主要是指无定位体征,并不排除如头痛、头昏、智能减退等一般症状。我院2005—2008年对236例无症状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治及预防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和分布,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脑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6/2005-08在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治疗的50例脑血管造影证实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狭窄率>50%,不伴有同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具有≥1个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对其脑梗死模式进行分类观察。结果:5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神经影像学资料分析显示,皮质下梗死最常见,其中深穿支梗死44%、内交界区梗死42%;皮质支梗死和区域性梗死各占6%和2%;散发皮质小梗死14%;外交界区梗死中前交界区梗死12%、后交界区梗死24%。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可以表现为多种脑梗死模式,提示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脑梗死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SCI)与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ID)的相关因素和患病率。方法以脑部CT或MRI检查有脑梗死而无相关临床症状者诊断为SCI,设对照组,随访10年,分别观察MID患病率及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SCI组MID患病率为48.30%,对照组24%,两组差异显著(P<0.01)。相关因素两组均以高血压病为首。结论SCI临床并非少见,在伴有脑血管相关因素时出现记忆、认知和神经运动功能障碍应首先考虑MID。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炎症因子和S100钙结合蛋白B(S100B)与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梗死体积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1年1月至12月遂宁市中医院收治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根据入院后病情恶化情况将其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n=43)和非进展性脑梗死组(n=53)。根据入院时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不同将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组(n=8,<4分)、中度神经功能缺损组(n=21,4~15分)、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n=14,>15分)。根据梗死体积不同将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大梗死灶组(n=6,>10 cm3)、纳入中梗死灶组(n=14,4~10 cm3)、小梗死灶组(n=23,<4 cm3)。根据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不同将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32,<3分)、预后不良组(n=11,3~6分)。测定血清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和S100B水平,分析血清炎症因子和S...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通过对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头CT、头MRA及头MRI的观察分析,并与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进行比较。结果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有其相对独特的影像学特点:头MRA示多伴有颅内主要动脉闭塞或/和狭窄,且病变程度重,但头MRI及头CT提示病变较轻,多位于各脑叶皮层或皮层一皮层下单发或多发的梗死灶,且很大一部分属于分水岭梗死。结论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有其相对独特的影像学特点,可与临床资料相结合,为缺血性卒中的进展与否提供一些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miR-409-3p诊断价值分析及其对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于陕西省人民医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发病住院治疗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80名作为对照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将ACI患者分为轻度组(NIHSS<4分,n=46)、中度组(4分≤NIHSS≤15分,n=45)和重度组(NIHSS>15分,n=29);并根据ACI患者的MRI影像学检查结果,采用Pullicino法评价梗死体积,分为小梗死组(梗死体积<5 cm3,n=60),中梗死组(5 cm3≤梗死体积<10 cm3,n=30)和大梗死组(梗死体积≥10 cm3,n=20)。比较miR-409-3p在研究组与对照组的血清表达水平、ACI患者不同NIHSS分组间血清表达水平及ACI患者不同梗死体积组间血清表达水平;分析ACI患者血清miR-409-3p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肿瘤卒中误诊为出血性脑梗死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2008年收治的12例误诊为出血性脑梗死的脑肿瘤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结果:12例脑肿瘤卒中病例均为急性起病,其早期头颅CT平扫改变与出血性脑梗死表现相似,但在治疗后平扫及增强CT等影像学检查均提示有脑肿瘤卒中可能,分析临床资料或影像学资料后确诊为脑肿瘤卒中。结论:脑肿瘤卒中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不典型时,临床上容易误诊为出血性脑梗死,通过合理的影像学检查及细致的临床分析,能够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后早发性癫痫和晚发性癫痫首次发作后再次发作的差异及其与梗死灶部位、大小的关系。方法:选择神经内科2006年9月—2010年1月首诊为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408例,随访时间1年。其中继发癫痫42例,分为早发性癫痫组(18例)和晚发性癫痫组(24例)。分析比较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晚期首次癫痫发作后再次发作的差异及其与梗死灶部位、大小的关系。结果:早发性癫痫和晚发性癫痫首次癫痫发作后再次发作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皮质梗死是缺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P〈0.05);梗死灶直径≥4 cm与〈4 cm分别发生早发性癫痫和晚发性癫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晚发性癫痫更容易反复发作;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的发作与影像学检查显示的梗死灶部位相关(累及皮质的梗死),与影像学检查显示的梗死灶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广东顺德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经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后中医证候的分布及其规律性.方法以2001-10/2004-10广东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1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发病3 d内接受资深中医师辨证和量化评分参照<中风辨证诊断标准>,将脑梗死分为6个中医证型①气虚证.②阴虚阳亢证.③风证.④火热证.⑤痰证.⑥血瘀证.以证型评分≥7分为证型诊断确立,最高分为30分.还将上述6个证型分为虚实证,其中阴虚阳亢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属于实证,气虚证属于虚证,而风证属于有虚有实或虚实夹杂之证.患者同时接受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调查,分为前全循环梗死、部分前循环梗死、后循环梗死和腔隙性梗死4型.比较不同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脑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型构成、中医虚实证型分布和各种中医证型组合例数分布情况. 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92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分布192例中前全循环梗死15例(7.8%);部分前循环梗死26例(13.5%);后循环梗死17例(8.8%);腔隙性梗死134例(69.8%).②不同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患者的中医证型构成前全循环梗死组中以火热证和风证分布最多,气虚证分布最少;部分前循环梗死组中风证和痰证最为多,气虚证和阴虚阳亢证偏少;风证和火热证在后循环梗死组中分布较多,后者中阴虚阳亢和气虚证分布较少;腔隙性梗死组中最多为风证和血瘀证,余下各项分布较不明显.③不同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患者的中医虚实证型分布各个亚型中的实证和虚实夹杂证例数均明显多于虚证(P<0.05),但各个亚型中实证和虚实夹杂证之间分布无明显区别(P>0.05).④不同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患者各种中医证型组合例数分布前全循环梗死组亚型组的中医单一证型者明显少于3种证型组合者,而腔隙性梗死组中中医单一征型者明显多于3种和4种证型组合者(P<0.05),余下各亚组中不同证型组合间无显著区别(P>0.05).结论①急性脑梗死患者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中腔隙性脑梗死最多,次之为部分前循环梗死组和后循环梗死组,而前全循环梗死组最少,且无论是哪一种分型,中医证型分布在前位的均有风证、痰证或火热证.②各亚型之间中医虚、实证分布较均匀,说明仅以虚实很难反映病情及预后程度.③病情重者(前全循环梗死亚型组)的中医单一证型者明显少于3种证型组合者,而病情轻者(腔隙性梗死组)中医单一征型者明显多于3种和4种证型组合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急性脑梗死病人高分辨率靶扫描MRI(HRT-MRI)影像表现进行总结,并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被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96例,其均为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且均在发病24 h内完成常规MRI序列扫描、DWI、梗死区HRT-MRI扫描,根据梗死面积将其分为腔隙性梗死组37例、小面积梗死组30例和大面积梗死组29例,比较各组患者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腔隙性梗死组患者在HRT-MRI的T1WI图像可见小动脉扩张、管壁增厚、边缘清晰,小面积梗死组患者中有11例表现为管壁增厚、边缘模糊,其余19例表现特征与腔隙性梗死组患者相似,大面积梗死组患者表现为梗死区微小动脉迂曲、明显扩张、管壁增厚,呈现为高信号;以HRT-MRI微血管影像特征为评价依据,大面积脑梗死组患者血管壁的连续性最低,并且血管壁模糊,合并出血的概率较高,提示损伤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断时,采用HRT-MRI检查诊断,能够将患者梗死区的影像学变化情况清晰地反映出来,为诊断人员准确评估梗死区微血管的损伤状况及梗死后出血转化风险等提供了准确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6.
无症状性脑梗死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SBI)是指无卒中病史,无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由影像学或尸检发现的梗死灶。并不排出如头痛、头晕、职能障碍等一般症状。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无症状脑梗死的检出率日益增多。由于SBI可以演变为有症状性脑卒中,也可缓慢引起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其临床意义渐受重视。现将我院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诊治的80例SB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静息性脑梗死(SBI)的危险因素及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SBI患者(A组)44例及第1次缺血性卒中患者(B组)70例,B组中经头颅DWI成像发现只有急性期梗死病灶的,设为纯缺血性卒中(B1亚组)19例,合并有SBI(多为陈旧性腔梗)的为B2亚组51例。收集2组的病历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A组及B2亚组患者年龄大于B1亚组(均P0.05)。SBI患者MRI影像上表现为腔隙性梗死灶和小梗死灶,多分布在双侧额顶叶、基底核区及侧脑室旁。结论:年龄可能是SB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入选2013年6-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12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脑梗死类型分为进展性脑梗死(PCI)组105例和稳定性脑梗死(SCI)组107例,选取同期100名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组研究对象的HIF-1α、TNF-α及HGF;将PCI组患者按照神经功能或梗死病灶大小分组,比较各组间HIF-1α、TNF-α及HGF水平差异.结果 PCI组HIF-1α、TNF-α、HGF分别为(2.3±1.3) ng/L、(4.0±0.5)mg/L、(1.4±0.3)μg/L,显著高于SCI组[(1.1±0.5)ng/L、(3.1±1.3) mg/L、(0.7±0.4) μ#L]和健康对照组[(0.5 ±0.1)ng/L、(1.8±0.4)mg/L、(0.4±0.1)μ昏/L],SCI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14、5.42、1.32,P均<0.01);PCI轻度组患者HIF-1α、TNF-α、HGF分别为(0.7±0.3) ng/L、(2.9±0.3)mg/L、(0.7±0.5)μg/L,均显著低于中度组[(1.4±0.5)ng/L、(4.9±0.5)mg/L、(1.7±0.4)μg/L]和重度组[(1.4±0.5) ng/L、(4.9±0.5)mg/L、(1.9±0.4) μg/L,中度组显著低于重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93、4.32、2.31,P均<0.01);PCI小梗死灶组患者HIF-1α、TNF-α、HGF分别为(0.6 ±0.4)ng/L、(2.7 ±0.4)mg/L、(0.7±0.4)μg/L,均显著低于中梗死灶组[(1.1±0.5)ng/L、(4.4±0.5) mg/L、(1.1±0.2)μg/L]和大梗死灶组[(1.4±0.6)ng/L、(4.8±0.6)mg/L、(1.9±0.5)μg/L];中梗死灶组显著低于大梗死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71、2.09、2.45,P均<0.01).结论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IF-1仪、TNF-α及HGF水平明显增高,且各指标与进展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梗死灶大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选择2005年5月~2007年1月于我科住院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56例为脑梗死组,均经头颅CT/MRI 证实,男31例,女25例;年龄37~78岁,平均(57±6.2)岁;单发性梗死19例,腔隙性梗死15例,多发性梗死9例,大面积梗死13例;伴高血压26例,糖尿病18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与磁共振成像分型的对应关系。方法采用单盲法,回顾性比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神经内科脑卒中登记库2007年1月~2009年2月2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OCSP分型情况及其磁共振成像分型特征。结果 OCSP分型结果显示,32例(11.3%)为完全性前循环梗死(TACI),86例(30.5%)为部分性前循环梗死(PACI),111例(39.4%)为腔隙性梗死(LACI),53例(18.8%)为后循环梗死(POCI)。核磁共振结果显示,201例患者的临床分型与影像学分型一致,分型总准确率为71.3%。各亚型分型准确率分别为TACI77%(27/35)、PACI79%(42/53)、LACI69%(95/137)、POCI65%(37/57)。结论 OCSP分型能正确预测梗阻部位和大小,与磁共振检查结果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