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动态MRI测量,观察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管内容、椎体及椎间盘的动态变化对过伸颈椎损伤发生中的意义。方法:对31例不同程度颈椎退行性变患者中立位MRI扫描后,再行过屈、过伸位扫描。测量三位置下C3-7各节段脊髓、硬膜囊中矢径、硬膜囊前间隙及椎管、椎体矢径,进行统计学处理后分析其动态变化。结果:高位颈椎(C4以上)脊髓、硬膜囊中失径在三位置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3-7以下则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或P&;lt;0.01),椎体水平三位置中测得中矢径数值大小排列为:过伸位&;gt;中立位&;gt;过屈位;在椎间隙水平。因退行性变、膨出或突出椎间盘及黄韧带的影响则相反为:过屈&;gt;中立&;gt;过伸,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本组有14例颈椎管狭窄其椎管、椎体比值&;lt;0.75,占45.16%(14/31)。结论:过伸位时颈脊髓和硬膜囊直径变粗,加上退行性变膨出或突出椎间盘和后方折叠内陷黄韧带致椎管容积相对狭窄加重,是过伸性颈椎损伤产生的机制所在,且常发生于下颈椎。对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者更易患过伸性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动态MRI测量,观察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管内容、椎体及椎间盘的动态变化对过伸颈椎损伤发生中的意义。方法:对31例不同程度颈椎退行性变患者中立位MRI扫描后,再行过屈、过伸位扫描。测量三位置下C各节段脊髓、硬膜囊中矢径、硬膜囊3~7前间隙及椎管、椎体矢径,进行统计学处理后分析其动态变化。结果:高位颈椎C4以上脊髓、硬膜囊中失径在三位置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4以下则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椎体水平三位置中测得中矢径数值大小排列为:过伸位>中立位>过屈位;在椎间隙水平,因退行性变、膨出或突出椎间盘及黄韧带的影响则相反为:过屈>中立>过伸,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本组有14例颈椎管狭窄其椎管、椎体比值<0.75,占45.16%(14/31)。结论:过伸位时颈脊髓和硬膜囊直径变粗,加上退行性变膨出或突出椎间盘和后方折叠内陷黄韧带致椎管容积相对狭窄加重,是过伸性颈椎损伤产生的机制所在,且常发生于下颈椎。对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者更易患过伸性损伤。  相似文献   

3.
动态颈段MRI在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常规MRI对脊髓型颈椎病的判断往往会出现与症状不一致的现象.可能是因为常规的中立仰卧位静态平扫忽略了在人体中承重和动态下脊髓的器质性改变.目的:评价动态颈段MRI对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的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一对照观察,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参试者:①正常组:正常人10名.②亚健康组:有颈肩部不适但可排除颈椎病的亚健康人20名.③MRI不支持组:有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体征但常规MRI未见异常者20名.④CSM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0名.4组受试者性别、年龄有可比性.方法:所有受试者进行JOA评分测定,并拍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进行颈段中立位及动态MRI检测,动态MRI检测体位包括过伸位和过屈位.主要观察指标:①JOA评分.②X射线片中测得的颈椎前凸角、椎管矢径、椎体及椎管矢径比.③颈段中立位及动态MRI中椎管矢径及脊髓矢径与椎管矢径比.④中立位及动态MRI下的脊髓受压呈波浪样压迹或串珠样改变例数.结果:70名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MRI不支持组、CSM组患者的JOA评分及颈椎前凸角、椎管矢径、椎体及椎管矢径比均小于正常组和亚健康组(P<0.05).②MRI检测中,所有受试者过伸位椎管矢径小于中立位,而脊髓矢径与椎管矢径比大于中立位(P<0.05).③CSM组动态MRI检测显示脊髓受压呈波浪样压迹或串珠样改变均为阳性结果;正常组均为阴性;MRI不支持组常规MRI均为阴性,而动态MRI检测均为阳性.结论:动态颈段MRI在诊断脊髓型颈椎病中灵敏度高于常规颈段MRI.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体位颈椎MRI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临床诊断为颈椎病的患者进行颈椎中立位、过屈位、过伸位MR检查,比较三种体位下颈椎椎间盘突出矢状径指数(SI)的差异。结果 30例中共发现颈椎椎间盘突出92个,两两组间比较,三种体位下S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屈位椎间盘突出程度最轻,过伸位椎间盘突出程度最重。结论 不同体位下颈椎MR检查显示椎间盘突出程度有所差异。多体位颈椎MRI对于临床选择颈椎病治疗方案有着重要意义,也为研究颈椎病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MRI在椎间盘平面和椎体平面测量颈脊髓值差异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颈脊髓的矢状径测量简单易行,能直接反映脊髓在椎管中状态,但目前对颈脊髓矢状径的测量多局限于椎体平面,椎间盘平面的测量较少见.目的:通过MRI分别对颈椎椎间盘平面和椎体平面的脊髓矢状径进行测量,比较椎间盘平面和椎体平面各测量值异同.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分析,于2006-03/2007-04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完成.参试者:选取门诊招募的无颈脊髓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志愿者120例,男48例,女72例;年龄17~71岁,平均41.4岁.方法:所有受试者行颈椎MRI检查,在MRI片上,对各节段(椎体平面和椎间盘平面)颈脊髓矢状径、颈椎管有效矢状径进行测量,并计算颈脊髓矢状径与颈椎管有效矢状径的比值.主要观察指标:椎体平面脊髓矢状径,椎间盘平面脊髓矢状径,椎体平面椎管有效矢状径,椎间盘节段椎管有效矢状径,同节段脊髓矢状径和有效椎管矢状径的比值.结果:椎体平面平均脊髓矢状径大于椎间盘平面平均脊髓矢状径(t=2.42,P<0.01);椎体平面平均椎管有效矢状径大于椎间盘平面平均椎管有效矢状径(t=2.67,P<0.01):椎体平面平均脊髓和椎管有效矢状径比值、椎间盘平面平均脊髓和椎管有效矢状径比值及全部节段的平均脊髓和有效椎管有效矢状径比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F=0.703,P=0.495).结论:椎间盘平面的脊髓矢状径和颈椎管有效矢状径与椎体节段是明显不同的,在测量中不能忽视椎间盘平面的测量;颈脊髓矢状径和椎管有效矢状径比值可作为评价颈脊髓病变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平山病在颈椎过屈位MRI及颈椎X线侧位片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23例平山病患者和12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过屈位MRI扫描,18例平山病患者颈椎侧位X线片,总结影像学特点。结果:①病例组相邻两椎体后缘角度总体比较有差异,AC5-6最大。②病例组23例(100%)均出现低位颈髓的萎缩。③病例组23例(100%)出现低位脊髓变扁。④脊髓受累分布,C6 23例,C5 18例,C7 11例,C4 1例。⑤C6水平颈髓前后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变窄。⑥病例组14例(61%)出现低位颈椎椎管内硬膜后方T2WI异常信号。⑦颈椎曲度变直8例(44%),反弓7例(39%),前凸3例(17%)。结论:颈椎过屈位MRI对诊断平山病有重要意义,颈椎侧位X线曲度异常对平山病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平山病患者自然位和过屈位时颈椎MRI影像学表现及过屈位脊膜后间隙大小对平山病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9例临床确诊为平山病患者和10名健康志愿者行自然位和过屈位MR扫描,观察其影像学表现,测量过屈位平山病和对照组脊膜后间隙大小。结果自然位平山病患者颈椎曲度异常,低位脊髓出现萎缩、扁平。过屈位时颈髓前移、变扁,脊膜后间隙出现异常信号,增强后显著强化。平山病和对照组过屈位脊膜后间隙分别为(6.8±0.5 mm)和(4.2±0.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平山病患者过屈位颈椎脊膜后间隙增宽并见异常信号,结合自然位和过屈位MRI影像学特点可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损伤病例的MRI资料。从矢状位和轴位图像观察记录:脊髓损伤的长度,脊髓损伤处椎间盘突出最大径,椎间盘突出类型,脊髓损伤处椎管前后径、黄韧带厚度、椎体后缘骨赘有无和脊髓损伤节段,同时记录患者的年龄和性别。以脊髓损伤长度为应变量,以性别、年龄、椎间盘突出最大径、椎管前后径、椎间盘突出类型、黄韧带厚度、椎体后缘骨赘有无、脊髓损伤节段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①44例中,脊髓损伤的长度为3~22mm,椎间盘突出的最大径为4~8mm,椎管前后径为4~9mm,黄韧带厚度为2—7mm,脊髓损伤平面位于C。~C,水平。②颈脊髓损伤的程度与颈椎间盘突出程度、颈椎管径前后径、颈椎黄韧带的厚度、颈脊髓损伤节段相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损伤的程度与颈椎间盘突出程度正相关,与颈椎管径前后径负相关,与颈椎黄韧带的厚度、颈脊髓损伤节段相关,与椎间盘突出的类型、椎体后缘有无骨赘、性别和年龄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非常规MR检查技术于颈椎检查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颈椎病患者50例作为观察研究对象,依次采用常规MR检查方法、非常规MR检查技术,即动态MRI(过屈-过伸位)、斜矢状MRI在颈椎检查,分析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下颈椎活动度差异性,判断常规MR检查与非常规MR检查技术三级椎管狭窄的显示率差异,由此来确定非常规MR检查技术在颈椎检查当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常规MR检查方法患者颈椎活动度比非常规MR检查技术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常规MR检查技术下颈椎病患者C2~7各节段椎管狭窄等级中,过屈、中立、过伸位显示的Ⅲ级椎管狭窄节段数分别是12个、25个、64个,分别占全部节段数(50×5)的4.8%、10.0%、25.6%,其中过伸位检查临床意义巨大,与中立位、过屈位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常规MR检查技术在颈椎检查当中的应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颈椎病诊断的准确性,可作为常规MR检查技术的有效补充手段积极予以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MRI测量指标、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与日本骨科协会颈髓功能评分标准的相关性,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自身免疫反应在脊髓型颈椎病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收集2004-06/2005-03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门诊和住院的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依据日本骨科协会颈髓功能评分划分为脊髓型颈椎病中重度组(0~12分)18例,脊髓型颈椎病轻度组(13~17分)12例.以20例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血清中IgG、IgA、IgM和补体C3的含量,并对椎间盘高度、椎体水平硬膜囊中矢径、椎体水平脊髓中矢径、椎体水平硬膜囊前间隙等各项指标进行测量.同时检测正常对照组20例血清中IgG、IgA、IgM和补体C3的含量.采用配对t检验、秩和检验对各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纳入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程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各部位椎间盘高度、椎体水平硬膜囊中矢径、椎体水平脊髓中矢径、椎体水平硬膜囊前间隙的比较:与脊髓型颈椎病中重度组比较,轻度组以上各指标均基本相近(t=0.45~0.90,P>0.05;t=0.09~0.89,P>0.05;t=0.23~0.66,P>0.05;t=0.31~0.94,P>0.05).②不同程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比较:与脊髓型颈椎病中重度组比较,脊髓型颈椎病轻度组IgG含量明显降低(t=0.02,P<0.05),而IgA、IgM和补体C3的含量基本相近(t=0.11~0.42,P>0.05).③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与正常人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比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脊髓型颈椎病中重度组+轻度组IgG含量明显升高(t=0.00,P<0.01),而IgA、IgM和补体C3的含量基本相近(t=0.15~0.78,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MRI测量指标反映出的脊髓受压迫程度与临床症状不一致,其自身免疫水平可能影响到日本骨科协会颈髓功能评分的高低,提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的轻重与自身免疫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脊髓型颈椎病中,脊髓受压往往来源于脊髓腹侧。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为间接脊髓减压方法。本研究描述颈椎后路术中超声监测的颈脊髓形态,探讨颈后路术中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2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术中椎管减压完成后行实时超声检查,观察颈脊髓及硬膜囊的声像图表现,测量脊髓未受压及受压最严重处的硬膜囊、脊髓矢状径并与术后颈椎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上对应节段的硬膜囊、脊髓矢状径比较。结果椎管成形术脊髓减压完成后,去除了椎板等骨性结构的遮挡,术中超声能够清晰显示颈脊髓硬膜囊和脊髓的形态。术中超声测量20例患者的受压最严重处颈髓节段的硬膜囊及脊髓的矢状径测量值分别的(8.57±1.85)mm与(4.79±1.09)mm,术后相应颈髓节段MRI测量,受压最严重处颈髓节段的硬膜囊及脊髓的矢状径测量值分别为(8.53±1.54)mm与(4.67±0.85)mm(硬膜囊、脊髓矢状径测量值P值分别为0.94和0.68)。术中超声测量脊髓未受压处硬膜囊与脊髓的矢状径为(11.4±1.19)mm与(6.45±1.3)mm,术后相应颈髓节段MRI测量未受压处颈髓节段的硬膜囊及脊髓的矢状径分别为(10.89±1.53)mm与(6.1±0.69)mm(硬膜囊、脊髓矢状径测量值P值分别为0.25和0.29)。术后MRI测量与术中超声测量的数值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术中超声检查能够清晰显示颈椎硬膜囊与脊髓的形态,测量数值与术后MRI提供的影像结果一致。颈后路术中超声能够实时判断硬膜囊、脊髓腹侧受压情况,并提供硬膜囊减压完全与否的即刻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背景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是一项脊柱微创手术新技术,逐步在临床广泛应用.目的评价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前后对照观察研究.单位暨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对象2001-10/2003-04暨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侧旁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8例,29个椎间盘,男17例,女11例.干预在X射线监视下,9号穿刺导针颈前穿刺,将400μm光导纤维导入病损椎间盘内,使用波长1060nm的NDYAG激光,输出功率15 W,对髓核进行汽化、减压,接受激光剂量为500~950 J.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及术后6个月手术椎间盘相邻椎体前后横向位移及成角情况.结果过屈位、过伸位手术前后手术椎间盘相邻椎体的位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8117~0.827 2,P>0.05);其相邻椎体角度大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768 7~0.827 1,P>0.05).结论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侧旁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操作简易,损伤小,影响颈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郭旭  李跃  李中华 《中国疗养医学》2013,(11):1015-1015
目的探讨过屈过伸功能位摄片在诊断颈椎不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42例经临床检查疑有颈椎不稳,而常规颈椎正侧位片椎体序列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的患者加以过屈、过伸侧位片检查,观察颈椎椎体向前及/或向后滑移情况。结果过屈位颈椎椎体前移者29例,后移者7例;过伸位颈椎椎体后移者32例;颈椎不稳主要发生在C2-3和C3-4。结论过屈过伸功能位片对隐性颈椎失稳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平山病的动态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颈椎中立位及过屈位磁共振扫描观察平山病患者颈髓形态的变化,进一步分析平山病诊断的影像学依据,并初步探讨平山病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正常人无颈椎病史30例,以及确诊平山病患者20例,进行颈椎中立位及过屈位磁共振扫描,选择C6水平分别在两种体位测量颈髓正中线前后径,另外测量过屈位相邻两个椎体后缘的角度。结果患者C6水平颈髓前后径中立位(Dn)及过屈位(Df)分别为(0.542±0.076)cm、(0.418±0.067)cm,正常对照Dn及Df分别为(0.670±0.049)cm、(0.595±0.047)cm,患者均较正常人小(P<0.01),且过屈位颈髓前后径患者较正常人变小更为明显,且以一侧变扁为著(P<0.01)。过屈位相邻椎体后缘成角依次为AC34(3.0±2.0)°、AC45(6.7±2.2)°、AC56(11.8±2.3)°、AC67(8.6±3.7)°,下颈段大于上颈段(AC56>AC67>AC45>AC34)。结论磁共振成像可以明确显示平山病形态学改变,是诊断平山病的重要依据之一,下颈段颈椎成角较大,可能是造成平山病集中在下颈段脊髓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颈椎屈曲不同角度平山病患者的MRI表现,探讨颈椎屈曲角度的调节对平山病的MRI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19例临床确诊为平山病的患者,使用自行研发的辅助诊断设备行不同屈曲位颈椎MRI检查,屈曲角度包括:0°(中立位)、25°、30°、35°、40°,观察不同屈曲位MRI三个典型征象显示情况:脊髓萎缩、背侧硬脊膜前移、硬膜外间隙增宽。测量不同屈曲角度硬膜外间隙最大矢状径(d)及同层面椎管矢状径(D),并计算d/D。结果平山病患者MRI特异性征象在屈曲角度25°及以上与屈曲0°存在差异(P=0.00),d/D平均值随屈曲角度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增加,35°时最大。结论屈曲位MRI检查可以影响颈椎背侧硬脊膜前移、脊髓萎缩、硬膜外间隙增宽等征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颅脑MRI正中矢状面快速自旋回波T2WI图像测量正常国人青壮年过伸过屈位的颈延髓角,获得国人青壮年正常颈延髓区的最大活动角度,探讨颈颅关节功能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青壮年157例(15~35岁)无颅颈交界区相关临床症状和发育畸形的受检者,MRI扫描无明显颅颈交界区畸形的正常国人、30例青壮年过伸过屈位颅脑正中矢状位T2WI图像,测量延颈髓轴线夹角数值。应用西门子Avanto 1.5 T超导MRI扫描,由两位主治医师在PACS操作系统的监视屏上利用计算机角度测量功能键分别对所有图像颈延髓角各测量两次,取平均值获得数据。性别差异用t检验,组间差异用方差分析。结果在正中矢状位T2WI上,过伸、过屈位时颈延髓角分别为170.44°±4.47°和164.21°±3.89°,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同年龄段正常体位时颈延髓角为164.62°±4.31°,与过伸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与过屈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86)。结论青壮年国人过伸过屈体位下颈延髓角存在一相对固定范围,能够反映青壮年颈颅部的功能状态。当正常体位下的颈延髓角超过该范围时,提示颈颅交界区可能处于异常状态,有助于对某些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对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影像学特点,为基层放射诊断学医师提供合理的诊断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特点。结果计算机摄影(CR)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及反弓畸形120例;骨赘、椎间隙变窄90例;椎间孔变小或狭窄85例;过伸过屈位显示椎体滑动或失稳44例。CT表现为Luschka关节及椎间关节骨赘72例;椎间盘突出及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及钙化79例。磁共振成像(MRI)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化112例,椎间盘变性113例,椎间盘突出102例,脊椎受压87例,合并颈椎脊髓水肿65例。结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CT与MRI各有特点。在轴状位和矢状位,MRI能清楚地显示脊髓结构;CT可作为MRI的有力辅助手段以鉴别是椎间盘组织还是骨赘。  相似文献   

18.
背景:颈椎间盘置换由于其能保留目标节段的运动功能同时延缓临近节段的退变,目前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在颈椎间盘置换中,患者的体位放置及其对置换后假体活动度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置换中体位摆放和置换后植入假体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8-01/2010-07接受单节段PRESTIGE LP颈椎间盘置换共49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置换中C臂透视及置换前后的颈椎矢状中立位及功能位(过伸、过屈位)X射线片,测量目标椎间盘的Cobb角,对其置换前中的差异、置换前后的改善等数据进行线性相关检验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与结论:与置换前相比,目标椎间盘在置换中的前凸角度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后中立位、过屈位及过伸位的角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1),置换后整体活动范围部分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其中前屈动度增加(P<0.01),后伸动度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目标椎间盘置换后假体的角度及活动范围与置换前中角度差异存在线性相关(P<0.01).证实颈椎间盘置换中颈椎位置的合理放置对植入椎间盘置换后的活动范围,尤其是前屈活动范围的改善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背景:在颈椎内固定方法中,经椎弓根固定的稳定性最强,由于椎弓根周围紧密伴随着椎动脉、脊髓、硬膜囊和神经等重要组织,损伤这些组织的结果是危险或致命的,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受到限制,MRI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可以作为颈椎弓根周围神经组织研究的有益检查手段.目的:评价MRI测量颈椎椎弓根周围神经组织在颈椎弓根内固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62例健康受检者行颈段MRI扫描后进行测量与观察.测量指标包括7项:椎管矢径、椎管横径、椎孔指数、脊髓矢径、脊髓横径、椎弓根与上位神经根的距离和椎弓根与下位神经根的距离.结果与结论:椎管矢径从C1~C4下降速度比较快,从C3~C7呈缓慢上升状态.椎管横径C1~C2明显下降,C3~C7上升趋势缓慢且明显,C1最大,在C2最小.脊髓矢径和横径在C5和C6都有明显增大.椎弓根与上位神经根的距离明显小于与下位神经根的距离.提示通过MRI测量可较好显示颈椎椎弓根周围神经组织的影像特征,为颈椎弓根内安全置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M RI测量指标、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与日本骨科协会颈髓功能评分标准的相关性,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自身免疫反应在脊髓型颈椎病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收集2004-06/2005-03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门诊和住院的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依据日本骨科协会颈髓功能评分划分为脊髓型颈椎病中重度组(0~12分)18例,脊髓型颈椎病轻度组(13~17分)12例。以20例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血清中IgG、IgA、IgM和补体C3的含量,并对椎间盘高度、椎体水平硬膜囊中矢径、椎体水平脊髓中矢径、椎体水平硬膜囊前间隙等各项指标进行测量。同时检测正常对照组20例血清中IgG、IgA、IgM和补体C3的含量。采用配对t检验、秩和检验对各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纳入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程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各部位椎间盘高度、椎体水平硬膜囊中矢径、椎体水平脊髓中矢径、椎体水平硬膜囊前间隙的比较:与脊髓型颈椎病中重度组比较,轻度组以上各指标均基本相近(t=0.45~0.90,P>0.05;t=0.09~0.89,P>0.05;t=0.23~0.66,P>0.05;t=0.31~0.94,P>0.05)。②不同程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比较:与脊髓型颈椎病中重度组比较,脊髓型颈椎病轻度组IgG含量明显降低(t=0.02,P<0.05),而IgA、IgM和补体C3的含量基本相近(t=0.11~0.42,P>0.05)。③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与正常人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比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脊髓型颈椎病中重度组+轻度组IgG含量明显升高(t=0.00,P<0.01),而IgA、IgM和补体C3的含量基本相近(t=0.15~0.78,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M RI测量指标反映出的脊髓受压迫程度与临床症状不一致,其自身免疫水平可能影响到日本骨科协会颈髓功能评分的高低,提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的轻重与自身免疫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