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王东升 《北京中医药》2019,38(3):287-290
目的考证中医药书籍中记载的中药汤剂的煎煮次数,分析其变化规律。方法查阅《黄帝内经》《伤寒论》《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新方八阵》《温病条辨》《医学衷中参西录》及现代《方剂学》教材,考证其中所载汤剂的煎煮次数。结果《黄帝内经》《伤寒论》中所载汤剂均为煎煮1次;检索《肘后备急方》100首汤剂,有1首煎煮2次;检索《备急千金要方》100首汤剂,均为煎煮1次;《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共载汤剂249首,有5首煎煮2次;《新方八阵》共载汤剂116首,有2首煎煮2次;《温病条辨》共载汤剂176首,有16首煎煮2次;《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共载汤剂132首,有3首煎煮2次;《方剂学》统编教材第2版中正式提出"一般一日一剂,分为头煎、二煎",第4、5、6、7版教材与第2版相同。结论秦汉时期汤剂俱为一煎,至《肘后备急方》二煎开始出现;宋、清之期二煎逐渐增多,但以一煎为主;目前则一般煎煮2次。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法进行了整理研究,分析了影响煎煮工艺的一些因素如药物的加工炮制、煎药用水、浸泡、煎煮次数、特殊煎煮法及加水量、煎取量、煎煮时间,并与现代汤剂煎煮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认为《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法可以为现代汤剂煎煮工艺的标准化提供一些依据,使汤剂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满足大规模煎药要求的同时保证汤剂的质量与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从煎煮的溶剂(种类,用量)、火候,时间,煎取的药量,特殊煎法(先煎,后下,浸渍,浓缩、空煮)等方面分析了《伤寒论》中汤剂的煎法,并指出了汤剂煎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整理、探讨《金匮要略》的煎药方法。方法运用中医药学和文献学方法整理、分析《金匮要略》中的汤剂煎煮方法。结果《金匮要略》汤剂的煎煮时间(以煎煮程度计)有轻煎、中煎和浓煎之分,其中中煎(药液量为加水量的30%~50%)最多,占全书103首汤剂的70%;汤剂浓度以25%~45%(g/mL)为多。结论《金匮要略》煎药方法为当今制订中药煎煮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和推动中药药剂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对药物的煎煮方法十分重视,其煎药方法除了常见的先煎、后下、烊化、兑服之外,还有一些更特殊的煎药方法,但它们常常被忽略,影响到汤剂疗效的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和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伤寒论》中汤剂的加水量、先煎与后下、煎煮火侯及时间,汤剂的分服、顿服,延长或缩短服药时间,药量的调整,服药后的调养和禁忌等的探讨,认为《伤寒论》对汤剂的煎煮和用法的论述,具有科学的认识及较长时间的实践经验,故《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和用法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医药工作者切莫忽视其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读《伤寒论》者,常易忽略方后注。其实,方后注内容丰富,用意精巧,是张仲景辨证论治思想和处方用药规律的组成部分。试作探讨如下。一、关于煎法1.时间《伤寒论》药物的煎煮时间是以煎去溶剂的数量多少作为标准的。即通过控制消水量掌握煎煮时间。这是因为消水量比较直观。  相似文献   

8.
中药汤剂是祖国医学使用最早的一种剂型。汤剂具有煎煮方法简单,易于服用,吸收快,适于中医辨证施治等特点;从古至今已应用数千年。汤剂的煎煮方法也是一门科学。历代医学家十分重视煎者人及煎煮药方法的选择。如《伤寒论》95个汤剂及《金匮要略》等方均注明煎煮法。元代名医王好古说:“病人服药必择人煎药,能识煎药制度,须令亲信恭诚至意者;煎药用陶器,除油垢腥秽。必用新净甜水为上,量水大小斟酌,以慢火煎熬,分数用纱布滤去粗,取清汁服之,无不效也”。  相似文献   

9.
目的:《伤寒论》中大承气汤的煎煮古法“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厚朴、枳实),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其中厚朴、枳实先煎后需去渣,该文旨在研究蒽醌类成分的含量,以考察去厚朴、枳实二物药渣的科学性.方法:采用传统煎煮方法煎煮大承气汤,A汤剂(原法)去厚朴、枳实药渣,B汤剂不去厚朴、枳实药渣,采用HPLC测定2份汤剂及药渣中大黄结合蒽醌、游离蒽醌的含量.结果:A汤剂中结合蒽醌、游离蒽醌均较B汤剂含量高,A药渣总蒽醌含量低于B药渣.结论:大承气汤古法煎煮方式去厚朴、枳实药渣的科学性,就在于提高了有效成分的溶出率,为其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桂枝汤属解表剂 ,历来人们认为解表剂多为辛散轻扬之品 ,主要成分是挥发油 ,久煎则有效成分挥发 ,影响汤剂质量 ,故不宜久煎 ,沸后再煎 1 0~ 1 5分钟即可。我校傅元谋教授是研究《伤寒论》的专家 ,他在理论验之于临床的长期研究中 ,发现桂枝汤宜小火久煎 (沸后再煎 3 0~ 50分钟 )。笔者常临案于侧 ,有幸聆听 ,现据《伤寒论》原文论述、中药药性气味理论、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资料整理成文 ,以飨同道。1 《伤寒论》原文关于桂枝汤煎煮之论述《伤寒论》原文第 1 2条 (桂枝汤证 )后言 :“上五味 ,咀三味 ,以水七升 ,微火煮取三升 ,去渣 ,适…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使用粳米的7个方剂的粳米煎煮方法进行整理归纳成3类:水煎米熟去滓;药煎米熟去米;水煎去滓.通过分析不同煎煮方法的独特之处,机制及其原理.发现粳米在每个方剂中的煎煮方法对药效有不同的影响,有特定的临床意义,可见在煎煮方法的异同对中药临床疗效有重要作用,应得到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2.
药物煎煮时间与煎煮方法对于药效的发挥至关重要。通过查阅比较《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同方的不同煎煮方法发现:《金匮要略》中葛根汤的煎煮时间较《伤寒论》中更短,如此处理能使药性更加峻猛,迅速祛除邪气;《伤寒论》中茵陈蒿汤煎煮时间较《金匮要略》中更长,如此处理能缓和药性,防止药物损伤津液;《金匮要略》中吴茱萸汤煎煮时间较《伤寒论》中更短,药物轻煎可使药性轻清偏上,振奋胸阳;《伤寒论》中大黄黄连泻心汤采用麻沸汤浸渍的煎煮方法与《金匮要略》中采用水煎的煎煮法有所不同,如此处理可使药性清扬偏上,达于上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汤剂不同煎煮方法对药方有效成分溶出的影响。方法:选用我院煎药室制备的复方丹参汤剂进行研究,中药成分包括栀子、丹参、地黄等10味中药材。采用砂锅煎煮、高压煎药机煎煮、两煎常压煎药机煎煮3种方法进行复方丹参汤剂制备。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煎液内丹酚酸B含量进行测定,使用C18柱,流动相为乙腈-甲醛-甲酸-水(10∶30∶1∶59),检测波长为286mm,流速为1.0m L/min,进样量为10μL。结果:砂锅煎煮、高压煎药机煎煮、两煎常压煎药机煎煮法所制得的复方丹参汤剂内丹酚酸B的RSD值分别为3.31%、1.16%、1.25%,平均质量浓度为2.534g/L、2.673g/L、2.766g/L。结论:两煎常压煎药机煎煮法更适合中医临床制备复方丹参汤剂,可弥补传统煎煮法不足,保证药物质量。  相似文献   

14.
试述《伤寒论》的药物煎煮溶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伤寒论》汤剂101方中,药物煎煮的不同溶剂,有普通凉水、沸水、了水等。集合了前人对各种溶剂的理解,阐述了各自的功效,并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中药后下药物的分类及其煎煮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剂的疗效与其煎煮质量密切相关,我国历代名医都很重视中药的煎煮方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可见,煎药方法对煎药质量及临床疗效有重要的影响。有些中药汤剂要求用特殊的煎药方法制备,包括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冲服等。其中后下是因药物的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煎煮,如薄荷、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在中药的临床合理使用中辨证精细,详述了汤剂煎煮及服用方法,其中运用去滓再煎方法的有7首方剂。通过对7首去滓再煎方剂的药味、组方配伍、临床应用及煎煮服用等方面分析,了解7首方剂的特点,进一步探究去滓再煎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汤剂,古代称汤液,汉及汉以前的医药典籍中均有记载。如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灵枢经·邪客篇》中就有治目不瞑的半夏汤;晋代皇甫谧撰写的《针灸甲乙经》,自序中有“伊尹……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的记载,说明早在商周时代已开始应用汤剂。东汉张仲景著《伤寒论》,书中113方,有95方是汤剂,可见汤剂在汉代应用已很普遍。近年来,随着医疗单位制备汤剂工作相应增加,对于如何煎煮好中药、提高煎药质量、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等问题,应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现仅就汤剂的煎煮用具、溶媒及煎煮方法等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刘月  罗云  谭婷  廖正根  杨明 《中草药》2020,51(24):6405-6413
煎煮时间对于保证中药汤剂临床疗效和中成药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中药汤剂煎煮终点的判断一直是困扰人们的技术难题。对中医药典籍《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中汤剂的煎煮时间及其煎煮终点的判断经验进行了整理,发现其具有一定的规律,认为影响煎煮时间的因素主要有病证、方剂功效、药物药性、药材性状等;通过对其总结,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初步阐明传统中药汤剂煎煮终点的判断方法,以期能为中药汤剂煎煮时间及现代中药制剂的提取工艺寻求合理的科学依据,为保证中药汤剂临床疗效和中药制剂的质量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日本近畿大学高石清和等人发表了研究汉方汤剂煎煮法的论文。重点是仿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汤剂煎煮法。他们选用麻黄碱为定量成分,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中药麻黄及含有麻黄的九种方剂中麻黄碱含量。研究煎煮汤剂的加水量及加热方法,探讨煎煮汤剂的适宜条件。实验具体如下: 1.用水量:在200ml、400ml、600ml、800ml水中各加入5.0g麻黄,放入带有冷却器的烧瓶中,置200W100V电炉上加热60分钟,测定麻黄碱含量,  相似文献   

20.
张佩英 《世界中医药》2011,6(2):150-151
中药汤剂是由1种或多种中药混合加水,经过煎煮后去渣取汁而成的液体制剂,是中医药史上应用最早的剂型。在临床应用中,有些中药汤剂要求用特殊的煎药方法制备,包括合煎、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冲服等。后下药大都质轻,含有挥发性成分,有效成分在煎煮时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宜久煎,因此需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