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洁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干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干预前后医院Ⅰ类切口清洁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抗菌用药的合理性及干预措施实施的效果,为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6月(干预实施前)209例及2011年10月(干预后)226例Ⅰ类切口清洁手术出院病历,进行干预前后预防抗菌用药效果比较。结果:干预后抗茵药的使用率从80.4%下降到26.1%;干预前后给药时机、用药持续时间、药物选择、联合用药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清洁手术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综合干预,可明显提高抗茵药的临床合理使用及医院药事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某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预防性应用的干预性研究,为临床抗菌药的应用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随机抽取某院手术科室2008年7月和11月出院病人的手术病历各200份,调查分析干预前后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情况。结果:干预后术前〉2h应用抗菌药的比例由11%减少到4.5%(P〈0.05),术前0.5~2h应用抗菌药比例由4.5%提高到38%(P〈0.05),术后开始应用抗菌药比例由84.5%降到57.5%(P〈0.05);抗菌药平均应用时间由7.3d减少到5.2d。干预后围手术期抗菌药预防性应用的合理性明显提高,伤口感染率及医院感染率无明显改变。结论:本研究所采取的抗菌药预防性应用的干预措施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对促进安全、合理地使用抗菌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干预血管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的效果。方法:分别抽取2011年4—10月(干预前)我院血管外科出院的I类切口手术患者104例和2012年4~10月(干预后)出院的I类切口手术患者132例,对围手术期抗菌药预防应用的合理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后抗菌药预防应用合理性明显改善,抗菌药预防使用率由48.08%下降至12.12%(P〈0.01);其中用药指征、药物选择、术后用药时间的不合理用药频次较干预前明显减少(P〈0.01);干预后抗菌药费用明显下降(P〈0.01)。结论:临床药师采取的干预措施可提高围手术期抗菌药合理用药水平,降低患者药品费用,对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地应用抗菌药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临床药师介入泌尿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的干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临床药师介入前2012年1~6月泌尿外科I、Ⅱ类切口手术病历各6()份,介入后2012年7月~2013年1月泌尿外科I、Ⅱ类切口手术病历各60份,分析用药合理性。结果:临床药师介入泌尿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茵药使用后,I类切口病例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时机、用法、剂量、疗程较干预前趋于合理(P〈0.01);但Ⅱ类切口病例仍存在选药广谱、用药疗程偏长等问题。结论:临床药师介入使得抗菌药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更加合理,但监督作用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实施乳腺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干预的效果,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法对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干预前(74例)及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干预后(72例)的出院病历,进行干预前后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的对照研究。结果干预前后对比,抗菌药物使用率由81.08%下降到19.44%(P〈0.01),合理使用率由25.00%上升到92.86%(P〈0.01),人均药费由666.42元下降为541.70元(P〈0.05),人均抗菌药物费用由18.94元下降为5.21元(P〈0.05),人均住院天数由6.15d下降为4.03d(P〈0.05),而人均住院费用有所升高。结论干预措施可显著提高乳腺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验证临床药师对普外科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干预的效果。方法:对2010年9一11月(干预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出院的106例普外科I类切口手术患者和2011年9—11月(干预后)出院的107例普外科I类切1:2手术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茵药物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临床药师通过干预,抗茵药物预防性使用率由85.85%(91/106)下降为47.66%(51/106)(P〈0.01);抗茵药物使用合理率由66.04%(70/106)上升为78.50%(84/106)(P〈0.05);围术期不合理应用抗茵药物的表现形式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人均抗菌药物费用由313.17元下降为233.52元(P〈0.01)。结论:临床药师实施合理用药干预,对促进医院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抗茵药物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某院乳房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应用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某院2007年乳房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使用情况,评价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合理性。方法:收集2007年行乳房手术患者病历1154份,统计分析抗茵药应用情况。结果:乳房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使用率达100%,均为单联用药,头孢呋辛钠使用频率最高(75.30%),其次为头孢吡肟(17.85%);预防用药时机不合理率达98.7%,术后用药时间普遍偏长且用法用量不尽合理。结论:乳房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应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必须加强医生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的培训和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合理用药干预对我院甲状腺手术、疝气修补术、乳腺手术等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7月出院的上述3种Ⅰ类切口手术病例为干预前组,2011年8~11月出院的为干预后组,汇总、分析后评价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的合理性。结果:干预后预防用抗菌药的使用率明显降低,从干预前的100%分别降至30.51%(甲状腺手术)、60.42%(疝气修补术)、35.00%(乳腺手术);用药时机、选药品种、用药疗程等较干预前也更为合理。结论:我院合理用药干预使得抗菌药在围术期的预防应用更加的合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我院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随机抽取我院2008年6~12月10个科室围手期住院患者病历600份,对抗茵药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防应用率94.0%;平均用药疗程5.3d;抗菌药合理使用率为66.8%;联合用药中二联占17.0%,三联占3.0%,四联占0.5%。结论:我院围手术期患者抗茵药使用率高,用药档次偏高,用药时间选择不当,用药疗程长,联合用药不合理。应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院结直肠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使用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12月出院的136例结直肠手术病历,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的品种选择、联合使用、用药时间、使用金额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直肠手术患者均使用了抗菌药。主要品种为头孢菌素类(79.4%),青霉素类(13.2%),硝基咪唑类药均与其他抗菌药联用,喹诺酮类使用率较低(7.4%)。结论:我院结直肠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在种类选择及用法上是基本合理的。改变目前不合理用药的关键在于改变临床医生的用药观点,真正做到合理地预防性使用抗菌药。  相似文献   

11.
谢晓露  朱俊峰 《中国药房》2014,(42):3957-3960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对眼科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的干预效果。方法:通过行政干预与技术干预相结合的综合干预策略,对对照组(2011年1-8月清洁手术患者出院病历401份)、干预组1(2012年1-8月清洁手术患者出院病历417份)和干预组2(2013年1-8月清洁手术患者出院病历437份)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合理性评价及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综合干预,3个阶段围术期抗菌药物用药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从对照组的20.70%下降至干预组的5.76%和12.13%(P<0.05);无适应证用药率从4.20%下降至0.48%和1.14%(P<0.01);抗菌药物品种选择不合理率从16.21%下降至1.68%和0.46%(P<0.01);用药时机不合理率从13.22%下降至1.92%和0(P<0.05);平均用药疗程从(2.80±2.70)d下降至(2.56±1.56)d(P>0.05)和(1.52±1.39)d(P<0.05)。结论:通过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眼科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干预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方法:某"三甲"医院临床药师依据该院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规范,对病区清洁手术预防用药过程进行干预。将2011年7-8月实施临床药师干预的509例患者作为干预组,2010年7-8月未实施临床药师干预的495例患者为未干预组,比较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状况、用药频度(DDDs)、抗菌药物费用。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率由未干预组的55.96%上升至干预组的67.58%(P<0.01);抗菌药物种类由未干预组的51种降至干预组的35种;干预组第1、2代头孢菌素使用增多,第3代及3代以上头孢菌素使用减少,与未干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二、三线抗菌药物DDDs的降低也使得药品费用有了显著性下降(P<0.05)。结论:临床药师的干预提高了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改善了抗菌药物的使用状况。  相似文献   

13.
吕卫红  杨慧慧  杨琼璟 《中国药房》2012,(38):3575-3577
目的:评价干预前、后我院甲状腺、乳腺、疝气修补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与实施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3月(干预前)和2012年1-3月(干预后)3种Ⅰ类切口手术出院患者病历共360份,进行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后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率显著下降,由干预前的98.19%下降为干预后的18.56%(P<0.01);无适应证用药患者的比例从干预前的83.73%下降到干预后的5.15%(P<0.01);用药疗程>24h的患者比例从干预前的69.88%下降到干预后的8.25%;选药起点过高或不当的患者比例从干预前的79.52%下降到干预后的6.19%,不合理用药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我院采取的干预措施有效,能促进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但还存在疝气修补术补片植入病例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过高和给药时机不合理的情况,需要结合有关规定进行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盛京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未干预组)、后(干预组)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下文简称“预防用药”)情况,评价该专项整治活动的有效性。方法:以本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后Ⅰ类切口手术病例为研究对象,通过筛查,入选未干预组(2011年10-11月)病例533例,干预组(2012年10-11月) 病例504例,从预防用药百分率、人均用药天数、给药时机合理性、抗菌药物种类、联合用药百分率等方面评价预防用药合理性。结果:未干预组预防用药百分率为62.29%,干预组降低为25.40% (P〈0.01)。未干预组预防用药人均天数为(2.03±0.96) d,干预组缩短为(1.68±1.57) d (P〈0.01)。干预组术前给药时机的合理率和术后用药持续时间的合理率均较未干预组显著增加(P〈0.01,P〈0.05)。结论:专项整治活动后,本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情况有所改善,提示专项整治活动有效。  相似文献   

15.
郑玲利  蒋婷  辛竞  訾铁营 《安徽医药》2013,17(12):2154-2156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对白内障手术围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干预的效果.方法 分别抽取2011年8-12月出院的白内障手术病例69例(干预前)和2012年8-12月出院的白内障手术病例66例(干预后),对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以考察临床药师的工作效果.结果 临床药师干预后,预防用抗菌药物比例从干预前的100%下降为干预后27.3%(P<0.05);术后抗菌药物应用时间由干预前的(4.4±0.9)d缩短至干预后的(1.2±1.1)d(P<0.05).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在适应证、药物选择、用法用量、用药时机等各方面较干预前均有明显提高.结论 临床药师对眼科白内障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实施干预的方法可行、有效,能提高围手术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水平,对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的应用抗菌药物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张晓娟  陈彩萍  万波  罗宇芬  杨敏 《中国药房》2011,(42):3963-3965
目的:评价干预措施对我院神经外科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神经外科干预前手术病历200份作为对照组和干预后手术病历200份作为干预组,对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选取的病历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与干预组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率均为100%。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预防用抗菌药物选择合理例数显著增加(P<0.01),预防用药时间合理例数显著增加(P<0.05);无指征联用例数显著减少(P<0.05),无依据换药的例数也显著减少(P<0.01)。平均预防用药时间对照组为8.5d,干预组为5.4d,干预组平均预防用药时间显著缩短(P<0.05);2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实施的合理用药干预措施有效、可行,对规范神经外科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郭林  吴小妹 《中国药房》2014,(26):2407-2409
目的:比较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期间我院胃肠外科胃部手术、结直肠手术在围术期预防用药的合理性,评价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对抗菌药物使用的影响。方法:整群选取整治前阶段组(2010年)、整治1阶段组(2011年)和整治2阶段组(2012年)涉及胃部手术、结直肠手术的全部出院病历,进行整治前后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的对照研究,考察整治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果:预防用抗菌药物综合不合理率整治2阶段为74.92%,较整治前阶段的96.40%明显降低(P<0.05)。整治1阶段初次预防给药时机较整治前明显改善(P<0.05);整治2阶段组除初次给药时机的合理率明显提高(P<0.05)外,用药疗程、术中追加、联合用药等指标合理率也明显提高(P<0.05)。整治各阶段手术部位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专项整治活动的开展和整治干预措施的出台对胃肠外科胃部及结直肠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是强有力的奖惩措施、强度指标细化控制、开展前瞻性研究等措施更是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某院实施干预前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预防用抗菌药(简称"预防用药")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预防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别抽取2013年5~6月和2014年5~6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分别纳入干预前组(n=80)和干预后组(n=76),对两组患者的预防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施干预后,预防用药率由干预前的100%降至19.7%,预防用药的选药合理率由干预前的12.5%升至73.3%,预防用药时间由干预前的(3.2±0.9)d缩短至(2.1±0.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变化。结论:该院临床药师干预措施得力,干预效果显著,明显促进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术期预防用药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李振知  韩凤昭  杨文华 《中国药房》2012,(22):2036-2038
目的:调查我院临床药师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4-6月(非干预组)和2011年9月-11月(干预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出院病历,对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临床药师对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围术期预防用药在药物选择、用法用量、给药时机等方面均得到明显提高,合理率分别由干预前的5.71%、68.57%、11.43%提升至干预后的75.90%、95.18%、75.90%(P<0.05);人均抗菌药物费用由814.6元下降至433.5元(P<0.05);人均抗菌药物应用时间由4.07d下降至3.65d。结论:通过制定规范的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措施,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合理用药,可显著提高围术期合理用药比例,提高医院的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规范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探索合理的干预管理措施。方法:建立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管理模式并进行推广应用;选取我院2010年3、6、9月的11种清洁切口手术出院病例,进行干预前、后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的对照研究。结果:通过成立抗菌药物干预协作组织、制定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完善抗菌药物知识培训与临床药师干预机制等措施和实施连续性循环干预,我院干预前、后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率从干预前的12.38%分别提升至干预后的33.99%和51.21%(P<0.05)。结论:我院建立的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实施细则及采取的综合干预管理模式切实可行,可有效提高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