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相干光断层成像(OCT)检查对视盘小凹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例(6只眼)视盘小凹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全部病例均采用OCT进行扫描,详细分析患者视盘、乳头黄斑束区及黄斑区的结构改变。结果 OCT显示全部6例患者视盘表现为颞侧筛板组织缺失,呈无组织反射的暗区,5例视盘小凹与视网膜劈裂腔之间有光学空腔相连,伴有黄斑区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2例有脉络膜缺损。结论由于OCT是横截面成像,能在活体上观察视盘小凹患者的视盘、乳头黄斑束区、黄斑区视网膜各层次的改变;因而OCT在视盘小凹的发病机制、诊断、随访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小中  张国梅 《实用防盲技术》2009,4(2):F0003-F0004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可对视网膜进行断层扫描,工作原理类似B超,不同的是OCT是采用的850nm波长的激光扫描,而B超采用的是声频扫描。OCT具有高辨率、非接触、非侵入、横断面成像等优点,能形成黄斑、视乳头旁视神经纤维层和视乳头横断面的高精度结构图像,可以清晰了解活体眼部组织不同层次的病理性改变,为临床诊断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特别在黄斑病变诊断、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测量、视乳头立体结构分析及其他视网膜疾病诊断等方面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3.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无接触的活体内部形态成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眼科临床,特别是视网膜疾病领域。近年来出现的超高分辨率OCT通过对黄斑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结构细微变化的测量,能对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做出精确分析,可用于探究疾病的病理机制。本文就超高分辨率OCT的技术原理以及在眼科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 (opticalcoherencetomogra phy ,OCT)是一种对眼部组织进行横断扫描 ,并具有高分辨力的新兴视网膜厚度成像技术。本研究将介绍这项技术的背景知识并且阐述OCT在正常黄斑及玻璃体后粘连、玻璃体 黄斑牵拉、黄斑视网膜裂孔、黄斑水肿、视网膜前膜、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脱离、脉络膜癌、眼肿瘤等眼科常见疾病中的图像表现特征 ,并对OCT的标准化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retinalveinocclusion,CRVO)所致黄斑损害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的图像特征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的关系。设计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33例33眼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方法对33例33眼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进行OCT和FFA检查。采用OCT对黄斑水肿的高度进行了测量。结果4眼OCT表现为弥漫黄斑水肿,其FFA表现为黄斑拱环毛细血管轻度扩张渗漏;21眼OCT表现为黄斑囊样水肿,其FFA表现为13眼为典型的花瓣样黄斑囊样水肿,另8眼毛细血管扩张,拱环结构破坏,荧光素渗漏显著;3眼OCT表现为神经上皮脱离伴有黄斑水肿,其FFA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荧光素渗漏;4眼OCT表现为视网膜内和/或视网膜下大量出血,其FFA检查表现为黄斑拱环破坏,结构不清,有出血遮挡;1眼OCT黄斑中心凹形态大致正常,其FFA检查表现为黄斑区荧光素轻度渗漏。结论OCT对于黄斑组织结构改变的敏感性优于FFA,并且能精确地分析和追踪观察黄斑水肿的病程演变。而FFA在OCT表现正常时,仍能反映出色素上皮屏障的破坏。因此,OCT和FFA两种检查各有优缺点,同时采用可更加全面地了解CRVO所致黄斑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前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OCT)的形态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2 8例 2 8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PVRB级以下的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中心凹进行OCT检查 ,对其图像及与手术前后视力进行分析。结果 :根据 2 8例患者术前临床观察及OCT扫描图像可分为两组四型 ;术后OCT检查显示有 11例 (3 9 2 9% )患者视网膜下仍有微量积液 ;两组四型黄斑中心凹平均RNFL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OCT作为一种高分辨率的在眼内获得活体组织横断面的检查仪器 ,能直观、清晰地显示视网膜脱离手术前后黄斑区视网膜横断面的形态特征 ,发现一些临床不易观察的眼底细微改变 ,如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下微量的积液、视网膜的水肿、囊腔样改变等  相似文献   

7.
玻璃体黄斑中心凹牵拉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 ,OCT)定量分析玻璃体牵拉与黄斑裂孔形成的关系。探讨OCT检查对诊断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意义。方法 :OCT显示为玻璃体黄斑中心凹牵拉的 18例 ( 2 0眼 )患者进行随访。垂直和水平线性OCT经过黄斑中心凹 ,分析OCT图像 ,测量黄斑厚度及玻璃体后脱离 ,定量分析黄斑裂孔与玻璃体牵拉的关系。结果 :平均年龄为 63 2± 8 4岁 ( 5 0~ 77岁 ) ,男性 2例 ,女性 16例。临床诊断为临界黄斑裂孔 9眼 ,黄斑囊肿 2眼 ,玻璃体黄斑牵拉 3眼 ,黄斑囊样水肿 3眼 ,视网膜前膜 1眼及诊断不详 2眼。首次OCT图像显示玻璃体后皮质粘连在黄斑中心凹处 ,中心凹变平或隆起 ,神经上皮间呈低反射的囊肿。未形成裂孔眼的玻璃体后脱离逐渐增加 ,中心凹的隆起度亦随之增加。随访视力显著下降 (P =0 0 0 1,配对T检验 ) ;视力与黄斑的隆起度呈负相关 (r2 =0 5 3 ,P =0 0 0 3 ,Pearson相关分析 )。 2 0眼中 8眼 ( 4 0 % )形成黄斑裂孔 ,板层裂孔 1眼 ,Ⅱ期裂孔 5眼 ,Ⅲ期裂孔 2眼。裂孔形成组与未形成组的视力、黄斑厚度及玻璃体后脱离的差异不显著 (P >0 0 5 )。结论 :OCT对分析、诊断、监测玻璃体黄斑牵拉具有非常有意义的临床价值。玻璃体黄斑中心凹牵拉是裂孔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邢晓利  梁勇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8):1583-1585
玻璃体黄斑界面疾病主要包括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和特发性黄斑裂孔。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 ography,OCT)作为一种新的能提供高分辨活体组织横截面图像的非损伤性影像学检查技术,具有独特的高分辨率、无损伤性等特点,自临床广泛应用以来,为临床玻璃体黄斑界面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的监测以及定量评估、治疗方案的选择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信息及参考价值。我们对玻璃体黄斑界面疾病在OCT图像中的解剖形态学特征的了解,促进了临床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下面我们就OCT在玻璃体黄斑界面疾病的应用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对黄斑裂孔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黄斑裂孔的诊断价值。方法 自 1999年 10月至 2 0 0 0年 2月我院 40例 45只眼临床诊断为黄斑裂孔的患者在双眼散瞳后行 OCT检查 ,并对图像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  10例 (13只眼 ) OCT显示为板层裂孔 ,其黄斑中心凹处神经上皮厚度平均为 110μm,标准差为 41。全层黄斑裂孔 30例 (32只眼 ) ,5例为双眼黄斑全层或板层裂孔 ,平均裂孔直径为 6 2 1.2μm,标准差为194.1。全层裂孔者 OCT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处边界清晰的全层神经上皮缺失 ,裂孔周围视网膜增厚为 393.4±10 0 .7μm,并见无反射的暗腔。 5例行手术后裂孔封闭 ,黄斑中心凹正常反射曲线恢复。结论  OCT是一种非接触性、非侵入性、高分辨率的检测技术 ,临床上对于黄斑裂孔的定性及定量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书由中华医学华眼科分会前主任委员黎晓新教授、第一代OCT的发明人之一Dr.David Huang等著名专家共同编写,反映了OCT在眼科疾病应用方面最新进展。全书共14章,20万字,近300幅照片,内容包括OCT成像的多样性、正常黄斑OCT图像、OCT在视网膜病变疹断的价值和限度、OCT检查操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图像解读,黄斑交界区疾病OCT图像、黄斑水肿的OCT图像、  相似文献   

11.
OCT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微小病变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早期诊断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低视力眼黄斑微小病变的作用。方法对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3d,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3,排除眼前节和光学通路等并发症、眼底镜检查怀疑黄斑病变的患者31例31眼行黄斑OCT检查,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黄斑OCT检查:16眼为黄斑水肿,其中并发视网膜前膜形成者7眼;13眼为黄斑板层裂孔;2眼为黄斑区视网膜劈裂。结论在影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各种因素中,以视网膜特别是黄斑区视网膜微小病变为主,OCT作为一种新型的高分辨率的视网膜断层成像技术,对于白内障术后造成低视力的黄斑微小病变的早期诊断、病情追踪和治疗效果观察均具有指导作用。[眼科新进展2005;25(5):434—435]  相似文献   

12.
OCT在临床常见黄斑疾病的图像特征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作为一种新的能提供高分辨活体组织横截面图像的非损伤性影像学检查技术,具有独特的高分辨率、无损伤性等特点。随着傅立叶域OCT技术的不断成熟发展,三维OCT应运而生,但目前临床多以时域OCT为主,因此我们通过本文着重论述时域OCT的黄斑常见疾病图像特征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糠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lnerence tomographly,OCT)图像特征,分析其黄斑视网膜厚度与视力的关系。方法:对50例80眼经检眼镜或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黄斑水肿的患者进行经黄斑中心凹水平和垂直线性扫描的OCT检查。结果:10眼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局限性水肿改变,21眼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囊样改变伴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49眼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弥漫性增厚。DME患者黄斑视网膜厚度与视力呈负相关关系(r=-0.60,P=0.000)。结论:DME的主要OCT图像特征为黄斑视网膜弥漫性水肿、黄斑囊样水肿伴神经上皮层脱离和黄斑局限性水肿改变;DME患者黄斑水肿越严重,视力越差。  相似文献   

14.
黄斑水肿不同诊断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Tian B  Li XX  Zhao MW  Lü YS  Wang SR  Xu XL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8):724-727
目的 探讨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RT—Ⅱ)和相干光断层扫描仪(OCT)对黄斑水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的212只眼,分别应用HRT—Ⅱ测定黄斑区水肿指数值(E值),应用OCT测定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值。再用HRT-Ⅱ和OCT分别进行黄斑水肿定量诊断,并将其检测结果与FFA诊断结果进行一致性比较。结果 以FFA检测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与其他两种方法比较,得到黄斑水肿诊断的Kappa值:OCT为0.553,HRT-Ⅱ为0.403。黄斑水肿诊断的优势比(OR值):OCT为8.519,HRT—Ⅱ为3.210。经FFA诊断的黄斑水肿组与无黄斑水肿组患者,再应用HRT-Ⅱ检测黄斑水肿指数,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OCT检测的两组黄斑视网膜厚度值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HRT—Ⅱ检测黄斑水肿正常值的最佳临界值为E=2.00,ROC曲线面积为0.673。OCT诊断黄斑水肿的视网膜厚度最佳临界值为170μm,ROC曲线面积为0.774。结论 对于黄斑水肿的诊断,HRT—Ⅱ灵敏度较OCT高,漏诊率低,但特异性差,误诊率较高。对于黄斑水肿的定位观察,HRT—Ⅱ具有明显优势。OCT对黄斑水肿的诊断结果与FFA相比,其一致性好于HRT-Ⅱ。OCT对黄斑水肿的临床诊断价值高于HRT—Ⅱ。两种检查手段相结合可以准确进行黄斑水肿的定量分析。(中华眼科杂志,2006,42:724—727)  相似文献   

15.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测量正常人黄斑厚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仲路  周欣 《国际眼科杂志》2009,9(6):1165-1166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我国正常人黄斑中央小凹厚度,黄斑中心凹体积。方法:用OCT对50例100眼正常人(18~40岁)进行经黄斑中央小凹快速黄斑厚度扫描,扫描深度2mm,采用OCT3000视网膜厚度容量列表分析软件计算黄斑中央小凹厚度、黄斑中心凹体积的均数和标准差。对正常人双眼黄斑中央小凹厚度的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比较;对正常人双眼黄斑中央小凹体积的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比较;随机取右眼数值做正常对照组,根据公式x-±1.96s计算出正常人黄斑中央小凹厚度,黄斑中心凹体积的正常参考值。结果:正常人中心小凹厚度为114.54~166.74μm,双眼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1);正常人黄斑中心凹体积为0.114~0.162mm3,双眼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3)。结论:OCT能精确测量正常人黄斑视网膜厚度,可为临床黄斑疾病的诊治提供客观、定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外伤性黄斑病变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外伤性黄斑病变中的应用。方法 2001年8月—2002年8月临床诊断外伤性黄斑病变16例(16眼),双眼散瞳行OCT检查,对图像进行分析和测量。结果 全层黄斑孔8眼,板层黄斑孔l眼,黄斑前膜l眼,黄斑区出血3眼,黄斑水肿3眼。结论 OCT在外伤性黄斑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监测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临床诊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分析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5-06/2007-02在我院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9例9眼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患者术后7例视力改善;2例患者视力无改善,无视力下降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示术后7d黄斑水肿减轻;术后1mo黄斑水肿明显减轻;术后3mo黄斑水肿完全能消退,黄斑形态恢复正常;术后6mo时,有2例OCT示有黄斑前膜发生,但视力较术前无下降,所有病例均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疗效显著,OCT在本病的诊断治疗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命名是基于近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和OCT血管成像(OCTA)对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认识提出的共识。命名委员会主要参与者是美国黄斑学会和法国联邦黄斑学会的医生,并集中了全球发表大量AMD文献的专家。  相似文献   

19.
视盘先天异常黄斑病变的光相干断层扫描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 ,能显示眼底的断层扫描图像 ,特别有助于黄斑疾病的诊断。我们用 OCT对部分视盘先天异常合并黄斑病变者进行了检查 ,希望对其黄斑病变发病机制和病变性质的理解有所帮助。例 1 男 ,45岁。因左眼视力下降 1年多就诊。检查 :视力右眼 1.5 ,左眼 0 .0 5 ,不能矫正。右眼外眼及眼底检查正常。左眼眼前节正常 ,视盘颞侧缘内有深灰色小凹 ,黄斑部有浅的浆液性视网膜脱离 ,脱离范围约 3PD。诊断 :左眼先天性视盘小凹合并浆液性视网膜脱离。OCT检查 :右眼黄斑部正常。左眼黄斑区视网膜脱…  相似文献   

20.
黄斑部病变手术后解剖结构变化的客观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黄斑部手术后解剖结构改变的客观评价方法。方法对31例(31只眼)各种黄斑病变,包括黄斑裂孔(idi opathic macular hole, IMH) 15只眼,单纯黄斑前膜(epiretinal membranes ,ERMs) 8只眼,老年黄斑变性(age 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 4只眼,特发性黄斑下新生血管膜4只眼。术前术后进行眼底检查、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 rescein angiography ,FFA)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检查(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 phy, OCT),将各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及评价。结果眼底检查、照相显示所有黄斑裂孔封闭,但 OCT发现 2例未完全闭合,1例黄斑区神经上 皮变薄;FFA发现 5例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缺损。对于 ERM、黄斑下新生血管膜,检眼镜检查难确定是否已完全清除,FFA显示新生血管膜消失及不同程度的 RPE损害;OCT能清楚显示 ERM、新生血管膜消失,3例同时见神经上皮层变薄。结论常规的各种眼底检查可在一定程度上对黄斑 疾患手术后的解剖结构进行评价,OCT则能清楚、精确地显示黄斑部的各种病变,尤其对手术后黄斑部各种组织结构的改变能更精确、更全面地进行评价。(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33-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