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从治气治血去水谈仲景治水气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亚丽 《四川中医》2000,18(5):10-11
“水气”最早见于《内经》,《金匮》将水气病列为专篇论述。水气病是水液代谢失常、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一类疾病。病位及于五脏六腑和气分、水分、血分。病机复杂,治疗总则为发汗、利尿、逐水。其具体治法繁多,除《金匮·水气病篇》十方十法外,还散见于痰饮咳嗽病、湿病、虚劳病、小便不利病、妇人妊娠病等篇中;《伤寒论》太阳病、少阴病等篇中也有论述。在这里试从水气病治气、治血、去水三方面,联系有关脏腑来探讨仲景对水气病的治法。1水病治气法 大气不转而病为水者,曰气分。《金匮·水气病篇》对气分证总的治则是“转大气”…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中的水气证,多属表里同病和继发症。主要为心下有水气、胁下有水气、腰以下有水气三种证型。由于发病原因的不同及受病部位的差异,其证以邪实为主。现将《伤寒论》水气证的证治剖析于后。一、  相似文献   

3.
水气病辨证是《伤寒论》中的重要部分 ,然而仲景在论中并没有系统地进行讨论 ,而是散见于六经病各个篇节。《金匮要略》曾设水气病专篇进行论述 ,但伤寒水气病并不等同于金匮水气病 ,所以为了更好地掌握仲景对于水气病的辨证治疗 ,笔者将《伤寒论》中有关论述进行分析归纳 ,试探求《伤寒论》水气病的涵义及其治疗特色。1 水气及水气病的涵义仲景在《伤寒论》中并没有直接阐述水气的涵义。考之原文 ,对水气的论述 ,既有明确指出“心下有水气”的小青龙汤方证 ,也有虽未明言水气而实为水气为病的真武汤方证。论中所述之水邪之所以称为“水气…  相似文献   

4.
刘志伟  李海蓉 《河南中医》2012,32(6):663-664
《伤寒论》中有关水气证证治的内容贯穿全篇,其成因主要是阴阳失调和脏腑功能失调,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分为上焦水气证、中焦永气证、下焦水气证,治疗上充分体现辨证论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历来被推崇为外感病专著 ,其实《伤寒论》并非专论外感病 ,其临床价值亦不囿于诊治外感病。《伤寒论》中贯穿八纲的六经辨证体系 ,揭示、概括了各种病证的病变规律 ,“随证治之”的治则和因证而定的治法方药 ,对临床各科皆有指导意义。笔者在 30年的临证实践中 ,体会到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精神和方法 ,治疗胃病可取得满意疗效。1 六经辨治胃病原理胃病又称胃脘痛 ,以中脘部经常发生痞胀疼痛为主症 ,属内伤杂病范畴。胃脘痛属脏腑之病变。脏腑病证是脏腑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证候。由于各脏腑的生理与病理变化不同 ,所以反映…  相似文献   

6.
谢茂源 《中医研究》2008,21(2):48-50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苓桂剂和真武汤的相关分析,从理论上阐述了温阳法治疗水气病这一原则。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选用两例临床病例,分析了治疗水气病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7.
柴瑞震  陈业兴 《河南中医》2012,32(11):1419-1420
《伤寒论》是以病立论,以病统证,以证统方,以方统药,先辨病,后辨证,才用方药治疗.《伤寒论》六病即六大类型疾病的简称,包括了人体脏腑病、经脉病、络脉病、六淫病、营卫病、气血病、津液病等,可见《伤寒论》所论不只限于六经病.而近现代《伤寒论》研究中,概念的混淆使用已经影响了对《伤寒论》理论的正确表述,因此应该及时纠正误解概念,才能重新阐释《伤寒论》.  相似文献   

8.
浅析《伤寒论》对发热的论述黑龙江中医学院宋立群,邹存信,邹存珍指导邹德琛《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病和杂病的专著.其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的辨证思想,首开理论与实践的先河.在《伤寒论》一书中,有大部分条文论及“发热”,除了因为它本身是疾病的表现,还因为...  相似文献   

9.
《黃帝内经》最早提出"水气"二字,不同时期的医家对《伤寒论》水气的论述各抒己见,故从水气之病位结合综合性病理概念,旨在探讨与心下之水气间的联系及其致病机理。小青龙汤出自《伤寒杂病论》,为张仲景治疗"外寒内饮证"之代表方。"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是对小青龙汤证外寒里饮病机的概括,并为临床运用小青龙汤治疗水气病提供理论参考,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李凯平 《光明中医》2014,29(12):2490-2492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于东汉时期所作,经过一番重新整理与校正,以《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流传至今.《伤寒论》以论述外感病为主,而《金匮要略》以内伤杂病为主.六经辨证及脏腑辨证都是重要的中医辨证体系,前者针对外感病,而后者针对内伤杂病.本文运用综合、类比与演绎等方法,从病机演变的时间性及其与脏腑间的联系,整理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相关原文,结果发现六经辨证实质上亦以脏腑为基础.而之所以存在两个不同的辨证体系,是由于外感病与内伤杂病在病机上各具有自身主要的传变规律.两个辨证体系的运用,有助于医者在临床上更快地掌握外感病或内伤杂病的发展规律,以制定更好的治疗方案.正由于两类疾病在时间上病机发展规律的不同,故两个体系在疾病属性的掌握上各有侧重(或先后),六经辨证首重寒热、表里,而脏腑辨证首重虚实.中医的辨证论治,实际上是辨证求机(病机),审机论治.按本文的结果来看,对于中医不同的辨证体系,可以从疾病的病机及其传变规律为本,透过相关原著(或古籍)原文的整理,以理解各辨证体系形成的原因与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