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阻断协同受体功能防治HIV—1感染的新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HIV-1感染引起的细胞凋亡机制及相关的病毒基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滋病 (AIDS)的一个重要病理特征是HIV - 1感染以后 ,CD 4 T细胞数目的持续减少 ,导致其相关的免疫功能缺陷 ,进而引起机体机会性感染和肿瘤。有关HIV - 1感染后CD 4 T细胞数的减少及其功能衰竭的机制和原因有几种可能 :1)病毒感染后 ,病毒DNA在细胞内蓄  相似文献   

3.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为体内重要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机体T细胞特异免疫应答的直接启动和调控者。近年来,树突状细胞的分化发育、抗原加工提呈机制及其在肿瘤、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移植排斥中的作用,已经成为免疫学的前沿领域,DCs在生产与控制适宜的免疫反应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未成熟DCs(iDCs)广泛地分布于体内并占据了组织中的“哨所”位置,并  相似文献   

4.
人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是艾滋病的主要病原体,HIV-1 Env蛋白在病毒的感染、侵入和干扰机体免疫机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干扰细胞正常的信号转导途径、导致合胞体的形成、引发细胞病变。HIV-1感染的细胞类型包括 CD_4~+辅助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朗罕氏细胞、胎盘滋养层细胞、神经元细胞等。HIV-1感染引发的病理变化与免疫系统的变化密切相关,免疫系统的  相似文献   

5.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简称艾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通过性、血液及母婴传播而导致的一种传染病。目前已知HIV有2个型,包括HIV-1和HIV-2,我国人群感染者以HIV-1为主。HIV-1病毒颗粒外被类脂包膜,内有圆柱状核心,由RNA逆转录酶、DNA多聚酶和结构蛋白等组成。病毒的包膜是糖蛋白gp120及gp41,可协助HIV-1进入宿主细胞。HIV-1主要感染CD4 T淋巴  相似文献   

6.
HIV—1感染的长期非进展者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目的:普查中国汉族人群HIV-1协同受体CCR5编码区的基因多态性位点,为中国的艾滋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CCR5编码区用2对引物进行PCR扩增,设计测序引物依次测序,样本数为45例,用DNAstar分析测序结果,寻找SNP位点。结果:在编码区共发现6个SNP位点,4个引起氨基酸改变:A184G、G503T、G668A、G999T;一个单碱基缺失,引起移码突变和提前终止。A184G、G503T、G999T,三个中国汉族人所特有的SNP位点为首次发现,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39.5%和9.5%;其中G503T分布明显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G668A和894C缺失曾在中国和日本人群中发现过,但我们的结果与所报道的基因频率不完全一致。结论:中国汉族人CCR5编码区SNP位点有自己的特点,与高加索人和非洲人明显不同,与日本人也不完全一致。我们共找到5个引起氨基酸改变的突变或SNP位点,其中3个为首次发现,这些SNP对于HIV-1感染和艾滋病病程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HIV-1在借助趋化因子受体(CCR5,CXCR4)感染免疫细胞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对趋化因子受体在HIV-1感染中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对于促进人们了解艾滋病的发病机制及其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对CCR5与CXCR4相关抑制剂的作用分析更为艾滋病疫苗的研制与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就HIV-1与趋化因子受体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研究中国人HIV辅助受体CCR5基因变异的频率和类型,观察CCR5基因变异与HIV感染和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集6例河北籍HIV感染者和部分配偶、子女的共14份血液标本,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提取mRNA,用RT-PCR方法对CCR5基因进行扩增分析。对其中1例纯合的CCR5缺失缺陷感染者的扩增片段进行了克隆和序列测定。结果 在所检测的14份样品中,发现1例纯合的CCR5基因缺失缺陷型。对该片  相似文献   

11.
目前,HIV-1感染治疗已发展到"功能性治愈"阶段,即采用联合化疗一段时间后停止用药几年内,可以使部分患者体内的病毒达到检测不出的水平。然而,这还不是治愈,因为患者的静止淋巴细胞内仍可查到病毒痕迹,患者临床症状也并未完全消失。真正的治愈还须进行更深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特别是通过基因修饰清除病毒的藏身之地。  相似文献   

12.
Zhang HW  Qiu ZF  Li TS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12):911-914
目的探讨欧美流行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 B亚型株与我国HIV感染和艾滋病(AIDS)病人 gag特异性CD+8 T细胞应答交叉反应性.方法研究对象为长期不进展者(LTNP)7例和艾滋病患者9例,将覆盖HXB2 HIV-1 gag全长的125个重叠肽段组成11个肽段库作为抗原,用γ干扰素刺激原酶联免疫斑点试验方法检测LTNP和AIDS病人的特异性CD+8 T细胞应答,观察两组病人间的差异及其与CD+4 T细胞和病毒载量的相关性.结果 LTNP组和AIDS组HIV-1 gag特异性CD+8 T细胞应答强度分别为(1212±796)斑点形成细胞数(SFC)/106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182±203) SFC/106PBMC,识别肽段库的个数(间接反应了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应答的宽度)分别为3.0±0.8和0.8±0.7,LTNP组显著高于AIDS组.CD+8 T细胞应答的强度和宽度与CD+4 T细胞计数呈正相关,与病毒载量呈负相关.结论欧美流行株与我国病毒株之间具有交叉反应性,HIV-1 gag特异性CD+8 T细胞应答在阻止疾病进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在HIV-1感染过程中,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与病毒嗜性的关系.方法 从治疗前和治疗24周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提取基因组DNA,克隆HIV-1 env区的C2-V5区并测序.基于V3区氨基酸序列,通过Gen02pheno...  相似文献   

14.
HIV-1的表型与母婴传播有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一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 ,HIV 1非合胞诱导(NSI)表型的存在和较高的病毒载量 ,可以增加其母婴传播的危险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师学院的LaRussa博士等以144名在 1990~ 1995年间分娩的母亲为研究对象 (其中有 48名母亲将病毒传播给了其子女 ,另外 96名母亲则没有 ) ,调查了MT 2细胞中HIV 1的表型和母婴传播之间的关系 ,并控制了CD4 细胞百分比和破膜时间。结果发现 ,与未将病毒传播给其子女的妇女相比 ,传播者体内更易具有NSI表型的HIV 1( 75 %比 90 %,P =0 0 4)。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 ,NSI表型 (优势…  相似文献   

15.
16.
1.概述 HIV-1感染人体后引起进行性的AIDS病变,通常经历三个典型的时期,第一为急性感染期,表现为广泛的病毒血症;接着是无症状期,此时在淋巴器官中大多可检测出病毒的复制;最后是免疫系统破坏,伴随病毒血症的再次出现,并产生继发性感染等而导致病人死亡。引起人体AIDS的HIV-1病毒株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Ⅰ型人免疫缺陷病毒 (HIV 1)辅受体的配体———RANTES和SDF 1α双表达于人淋巴细胞对各种嗜性HIV 1毒株感染的阻断作用。方法 用 pLNCX R K S K重组逆转录病毒液感染原代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PBLs) ,抗神经生长因子受体 (NGFR) 免疫磁珠法分离转化成功的PBLs,流式细胞仪检测筛选效率 ;HIV 1M嗜性、T嗜性和双嗜性毒株攻击转化PBLs ,检测HIV 1逆转录酶活性和 p2 4抗原分泌 ,以观察抗HIV 1感染的作用 ;同时进行转化PBLs表面CD3、CD4、CCR2、CCR5和CXCR4表达及破伤风毒素刺激后3 H 胸苷 (thymidine)掺入量检测 ,观察HIV 1辅受体配体的双表达对人PBLs正常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结果 抗 NGFR 免疫磁珠法获得了转化成功的PBLs,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pLNCX R K S K转染组 92 %以上的PBLs鼠抗NGFR标记物为阳性 ;HIV 1M嗜性、T嗜性和双嗜性毒株攻击后 ,pLNCX R K S K转化PBLs可以见到明显的逆转录酶活性和 p2 4抗原分泌抑制 ,并且在感染后第 12~ 2 0天时抑制作用最强 ;pLNCX R K S K转化PBLs表面CD3、CD4和CCR2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 ,而CCR5和CXCR4表达水平降低 ;破伤风毒素刺激后的转化PBLs仍具有主动增殖的能力。结论 HIV 1辅受体的配体通过在人PBLs内双表达 ,使HIV 1两类主要辅受体表型剔除 ,基本阻断了  相似文献   

18.
19.
对人类1型糖尿病病人和动物模型的研究提示,辅助性T细胞(Th)-1相关的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参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些趋化因子如二级淋巴样组织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通过介导炎症细胞向胰岛的浸润过程,对胰岛炎的形成起重要作用,有些趋化因子如干扰素γ、诱导蛋白、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和趋化因子受体如CXCR3、CCR5则参与胰岛炎进展为胰岛免疫破坏的过程。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对-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了解,而且为临闯开发和应用特异性的抗趋化因子或受体抗体预防和治疗1型糖尿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中国汉族人群中HIV-1感染相关基因CCR5、CCR2b、CXCR4及SDF1编码区的基因多态性特点,为我国的艾滋病防治提供基础数据。方法:CCR5用2对引物进行PCR扩增,用PCR产物做模板直接测序。CCR2b编码区经PCR扩增后,用测序引物逐段分别测序。CXCR4(cDNA编号AF147204)编码区用2对引物进行PCR扩增,然后测序。SDF1编码区用4对引物进行PCR扩增,然后分别测序。样本总数为45例,测序结果用DNAstar综合分析,寻找和鉴定SNP位点。结果:CCR5基因编码区共发现6个SNP位点,4个引起氨基酸改变,1个单碱基缺失,引起移码突变和翻译提前终止。184A→G、503G→T、668G→A、999→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1%、21.1%、8.9%和10.0%。CCR2b编码区共发现8个SNP位点,6个错义突变,即43位G→C、190位G→A、260-位C→A、302位C→A、315位G→C、433位G→A,突变频率分别为:30.0%、27.8%、32.2%、5.6%、10.0%和3.3%。CXCR4编码区共发现7个SNP位点,3个错义突变即38位C→T、90位A→T、712位A→C,1个终止突变:106位G→T,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4.4%、4.4%、10.0%和3.3%。在SDF1编码区发现1个错义SNP位点:192位G→T,突变频率为8.9%;1例单碱基缺失:100位T缺失(100ΔT),引起34位氨基酸移码突变。结论:中国汉族人HIV-1相关基因编码区有自己的多态性特点。4个HIV-1相关基因编码区共工到22个SNP位点,17个为首次报道;2个单碱基缺失均导致移码突变和翻译提前终止,1个已经报道。它们对HIV-1感染和艾滋病病程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