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体外循环应急保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Eor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技术日臻完善的今天,为防止体外循环所致并发症的发生,越来越多的人趋向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OPCAB),但这一术式仍需不同程度的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准备、血液回收以及必要时的CPB应急保障。我科自2002-03~2003-06进行OPCAB 14例,现就OPCAB的术中配合、体外循环应急保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持续静脉泵入肝素及硝酸甘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7年1月-2009年7月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前持续静脉泵入肝素及硝酸甘油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非体外循环下CABG(OPCAB)23例,体外循环下CABG(CCABG)39例,另从同期术前未用肝素的患者中随机抽取行OPCAB及CCABG者各40例作为对照组。评价肝素及硝酸甘油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缓解效果,并分别比较其在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下对患者输血量、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等方面的影响。结果术前持续泵入硝酸甘油及肝素能有效缓解不稳定性心绞痛,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使用及未使用体外循环的患者肝素化前后活化凝血时间及肝素化所用肝素量、输红细胞及血浆量、术后24h引流量、血小板计数及术后凝血功能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结论严重冠脉病变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持续静脉泵入肝素及硝酸甘油安全且效果良好,对手术无明显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 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回顾性分析1 12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总结并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外科技术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1997年~2005年4月共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 120例,其中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597例,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523例;≥60岁的患者889例(79.4%);不稳定型心绞痛937例;术前同时合并其他疾病患者862例(77.0%),包括瓣膜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室壁瘤、室间隔穿孔、脑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性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术后等.左主干病变176例,3支病变738例,3支以下病变382例.结果死亡4例(0.36%),总体并发症(胸骨哆开、脑梗死、纵隔炎)率1.6%.OPCAB组旁路移植2.5±0.4支,CCABG组旁路移植3.3±0.6支.左乳内动脉(LIMA)使用率94.3%,术后早期使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31例.全组随访2个月~7年.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可靠,效果满意.科学的外科策略,精湛的手术技术及麻醉和体外循环技术的改进,可使CABG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凝血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07年2月-12月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84例,其中CCABG34例,OPCAB50例。2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返回监护室即刻抽血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同种异体输血量,并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术前凝血功能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PT、TT、APTT延长,INR增高,PTA、FB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OPCAB组比较,CCABG组术后PT、TT、APTT延长,INR增高,PTA降低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两组术后FB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同种异体输血量CCABG组明显高于OPCAB组(P<0.01)。结论CABG对凝血功能均有一定的损害;与CCABG相比,OPCAB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凝血功能,减少同种异体输血量及其相应风险。  相似文献   

5.
冠脉旁路移植手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因其患者自身病变的客观风险和心脏外科手术风险,无论采用体外循环下手术(On—pump CABG,ONCAB)或非体外循环下手术(Off—pump CABG,OPCAB)的手术方式,都必须体外循环机到位,灌注师保障手术全过程,以利任何情况下手术的安全顺利进行。我科自2002—05—2006—04完成CABG手术85例,其中ONCAB28例,OPCAB57例,现就ONCAB的体外转流技术、心肌保护,OPCAB的应急保障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4年11月240例接受机器人辅助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7例,女53例,平均年龄59岁,全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TECAB)100例,机器人乳内动脉游离+胸壁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 140例.术后每6个月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或64排CT血管造影技术评估桥血管通畅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转为正中开胸或体外循环,共包括237例单侧乳内动脉(IMA)游离和3例双侧IMA游离,无手术死亡.24例(10%)使用杂交技术.术后随访41.1±12.9个月,无死亡、中风或心肌梗死发生.术后随访3年(最长时间91个月)的结果显示,TECAB组IMA移植通畅率为97.1%,MIDCAB组IMA移植通畅率为96.4%.结论 机器人辅助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于特定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乳内动脉桥可以保持良好的远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心脏外科手术围术期创伤及低温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自2016年3-7月行心脏外科手术患者88例,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手术。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off-Pump CABG组,n=56)、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on-Pump CABG组,n=32)。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脂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血清TC、TG、HDL-C、LDL-C水平较本组术前出现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脂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脏外科手术,创伤及低温可导致围术期血脂水平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8.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OPCAB),是目前冠心病外科治疗的一大热点。本文结合我院收治的26例临床资料,评价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疗效。1对象和方法1.1对象26例中,男21例,女5例,男女比例4.2:1。年龄42~74岁,平均(64.8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疗效。方法:对8例实施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8例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到1年,所有病人心绞痛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安全、经济、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比较轻度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行体外与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择期行CABG且颈动脉狭窄<70%396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体外循环(On-pump CABG)组231例和非体外循环(Off-pump CABG)组165例。比较两组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脑卒中、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持续昏迷、谵妄或癫等发生情况。结果:On-pump CABG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11.3%,显著高于Off-pump CABG组的5.5%(P<0.05)。结论:对于颈动脉轻度狭窄的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CABG可以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的麻醉管理。方法择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20例,采用静吸复合全麻。硝酸甘油、艾司洛尔、去氧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用于调控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术后患者血中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麻醉和手术,无麻醉并发症,预后良好。术后各时间点血中cTnI和CK-MB含量与术前比均有一定程度升高。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肌损伤轻,麻醉管理的关键是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和心肌氧供与氧耗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OPCAB)和体外循环(CPB)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远期影响。方法将四川省人民医院131例行CABG的患者随机分为OPCAB组67例和CPB组64例,分别在术前和术后2 d及1、3、6、12、24个月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问卷进行评价,使用重复测量混合效应模型对组间、时点间MMSE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POCD的发生和转归。结果共有65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OPCAB组32例,CPB组33例);入组时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CAB组术后2 d及1、3、6、12、24个月MMSE评分均高于CPB组,但分组与测量时点交互效应分析表明两组患者的MMSE分值随时间变化趋势相同(F=0.85,P>0.05);术后24个月,两组MMSE评分均未能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各时点POCD发生率,OPCAB组低于CPB组,但只有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OPCAB对减轻远期POCD未见明显优势,在选择时应该考虑其他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房颤发生率 ,并探讨引起房颤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 383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 ,并将患者分为房颤者和非房颤者两组 ,调查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相关因素 (30个变量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从而筛选出易致房颤的有关因素。结果 房颤发生率 12 .5 %(48例) ,高龄 (>70岁 )、术前脑卒中病史和胸膜破损是引起房颤的高危因素。结论 高龄是导致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房颤发生的病理基础 ,而脑卒中病史和胸膜破损是引起房颤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6月行搭桥手术的30例患者,其中非体外循环下搭桥手术(OPCAB)组18例,传统体外循环下搭桥手术(CCABG)组12例,OPCAB组使用血管稳定器(Octops Ⅲ型)固定靶血管,CCABG组常规插管建立体外循环,使用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与冠状动脉靶血管吻合.记录术中、术后相应时间点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以及围术期相关参数的变化.结果 CCABG组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液体用量和呼吸机辅助时间明显高于OPCAB组,而术后血细胞比容(HCT)明显低于OPCAB组(P<0.05).麻醉诱导期间两组心率(HR)、桡动脉收缩压(SAP)、桡动脉舒张压(DAP)和平均动脉压(MA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在关胸前后及回ICU后1h、6h CCABG组中心静脉压(CVP)明显高于OPCAB组,而左室每搏功指数(LVSWI)明显低于OPCAB组.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改善心脏功能,但OPCAB血流动力学调控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效果和围术期管理特点。方法 24例80岁以上患者单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其中体外循环下2例,非体外循环下22例,胸骨下端小切口2例,应用主动脉近端吻合器5例。结果死亡2例,死亡率8.33%。术后低心排出量3例,心房纤颤9例,低氧血症2例,急性肾功能损伤2例,术后出现精神症状3例,胸部切口感染1例,以上均经治疗后痊愈出院。呼吸机辅助时间(11.3±8.6)h。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2例。住ICU时间(3.15±1.74)d,术后住院时间(18.47±5.32)d。生存患者随访3~37个月,1例死亡,17例患者心绞痛消失,占77.3%,心功能Ⅱ级。结论根据高龄病人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术前准备,手术方案和术后管理,80岁以上患者行CABG的临床结果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16.
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处理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65岁以上老年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结果,研究围术期处理策略。方法对65岁以上患者行CABG术394例进行总结,其中357例(90·6%)为不稳定型心绞痛,364例(92·4%)合并其他疾病;246例(62·4%)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CABG(OPCAB),148例(37·6%)选择常规体外循环下CABG(CCABG)。胸膜外技术游离左乳内动脉(LIMA),保持胸膜腔完整,常规将LIMA与左前降支吻合,其余桥用大隐静脉。术中使用即时超声血流仪测量移植血管血流,保证吻合口通畅。术后加强物理治疗和营养支持,严格控制血糖于6~10mmol/L。结果移植血管数行CCABG患者为3·1±0·6支,行OPCAB患者为2·4±0·8支;379例(96·2%)使用LIMA。全组死亡3例(0·76%),发生并发症9例(2·28%)。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OPCAB患者为9·7±5·4h,CCABG患者为20·3±15·0h。术后住ICU时间2·7±1·0天,住院时间11·8±5·0天。结论术前充分评估手术风险,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案,围术期进行精细处理,老年患者亦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围术期输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7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150例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引起围术期输血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与围术期输血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围术期输血的患者19(12.67%)例,单因素分析提示,输血组女性患者比例、年龄、引流量显著高于非输血组,而体质量显著低于非输血组(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是OPCAB围术期输血的最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女性是OPCAB围术期输血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引流量在围术期输血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旁路术后主动脉内气囊反搏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 (CABG) 5 0 6例 ,19例使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 (IABP)。CPB减流量时若循环不能维持正常 ,加大正性肌力药物用量、延长体外循环辅助时间后仍不能停机 ,立即经股动脉放置IABP。IABP占全部CABG的 2 4 % ,占CPB下CABG的6 4 % ,非体外循环下搭桥未使用IABP。IABP辅助时间 (2 5 3±5 6 )h,16例顺利渡过低心排阶段 ,2例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1例因鱼精蛋白过敏性休克死亡 ,死亡率 15 8%。 1例右髂总动脉穿破 ,另 1例出现右足背动脉栓塞 ,并发症发生率 10 5 %。作者认为 ,出现心功能不全时应尽早使用IABP ,其效果好 ,并发症少 ,但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后使用效果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32例非体外循环辅助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s grafting,OPCAB)术后处理的临床经验,并对其进行初步探讨。 方法 2000年12月-2003年11月我们共完成OPCAB 32例,其中2支病变5例,3支病变15例,4支病变9例,5支病变3例。采用乳内动脉、桡动脉和/或大隐静脉共移植血管99支,平均每例3.1支。 结果 无手术死亡,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术后辅助呼吸时间10±2.5小时,平均ICU监护治疗时间72小时,术后早期发生心律失常12例,术后切口感染5例,胸骨骨不连2例。术后平均住院17.6±4.5天。术后短期随访显示临床效果满意。 结论 OPCAB可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手术方法之一,术后早期适时尽早拔出气管内插管,调整血容量,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及时处理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是术后早期处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肝移植手术已经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方法.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积极控制感染,肝移植术后存活率不断提高,但肝移植术后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临床少见,其麻醉处理及临床经验报道很少.2009-11-16沈阳军区总医院对1例肝移植术后患者进行非体外循环不停跳CABG,至今患者恢复良好,心功能明显改善,肝肾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