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本实验对所建虫卵可溶性抗原(SEA)致敏和未致敏C57BL/6鼠日本血吸虫病肝虫卵肉芽肿模型特性进行初步探讨,并与C57BL/6鼠自然感染模型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经脾注射活卵诱发小鼠肝虫卵肉芽肿方法可行,2.SEA致敏组肝虫卵肉芽肿形成过程及细胞组成基本与自然感染组相似,但发展速度较快;3.SEA致敏组和自然感染组各期虫卵肉芽肿内IgG抗体均呈阳性。从而证明,所建SEA致敏C57BL/6鼠日本血吸虫病肝虫卵肉芽肿模型对于肝虫卵肉芽肿防治研究确有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TLRs信号途径是否为日本血吸虫抗原分子的模式识别受体,参与血吸虫病肝虫卵肉芽肿的炎症病变。采用日本血吸虫抗原分子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ELISA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因子和NF-κB的变化状况。构建日本血吸虫病肝虫卵肉芽肿的小鼠模型,小鼠肝组织中TLR2、TLR4蛋白及mRNA的变化情况分别使用FCM和Real-time PCR检测。经抗原分子刺激后巨噬细胞分泌IL-1β、TNF-α和IL-6显著增高,与PBS组比较差异显著(P<0. 01)。IκB蛋白表达水平在刺激30 min后显著降低。Balb/c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TLR2、TLR4蛋白及其mRNA含量以及IL-1β、TNF-α、IL-6、ALT与AST含量均显著性升高,与未感染组比较变化显著(P<0. 05)。表明TLRs信号途径可能是日本血吸虫抗原分子的模式识别受体,并被其激活;而且TLRs信号途径在血吸虫病肝虫卵肉芽肿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TLRs信号途径是否为日本血吸虫抗原分子的模式识别受体,参与血吸虫病肝虫卵肉芽肿的炎症病变。采用日本血吸虫抗原分子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ELISA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因子和NF-κB的变化状况。构建日本血吸虫病肝虫卵肉芽肿的小鼠模型,小鼠肝组织中TLR2、TLR4蛋白及mRNA的变化情况分别使用 FCM和Real-time PCR检测。经抗原分子刺激后巨噬细胞分泌IL-1β、TNF-α和IL-6显著增高,与PBS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IκB蛋白表达水平在刺激30 min后显著降低。Balb/c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TLR2、TLR4蛋白及其mRNA含量以及IL-1β、TNF-α、IL-6、ALT与AST含量均显著性升高,与未感染组比较变化显著(P<0.05)。表明TLRs信号途径可能是日本血吸虫抗原分子的模式识别受体,并被其激活;而且TLRs信号途径在血吸虫病肝虫卵肉芽肿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血吸虫病虫卵肉芽肿与肝纤维化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形态学和血清学角度探讨血吸虫病虫卵肉芽肿与肝纤维化之间的关系.方法:用血吸虫尾蚴感染新西兰家兔,建立血吸虫病动物模型.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动态观察日本血吸虫病急性期、慢性期、晚期肝脏虫卵肉芽肿大小,放射免疫检测仪测定不同时期的血清中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含量的变化.结果:感染第6周家兔肝脏出现虫卵肉芽肿,第12周肉芽肿缩小,周围发现成纤维细胞,至第21周时虫卵肉芽肿明显缩小,肝脏纤维化程度增高,并有纤维组织增生.同时,血清HA含量检测显示随感染时间延长,体内HA水平逐渐升高.结论:血吸虫病是一个持续进展的过程,包含虫卵肉芽肿与肝脏纤维化两大病理变化,两者间发病机制不同,肝纤维化是虫卵肉芽肿的间接延伸.  相似文献   

5.
蔡卫民 《嘉兴医学》2003,19(5):264-268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84年统计,全球有74个国家和地区有血吸虫病流行,受威胁人口有6亿,感染血吸虫有2亿多;1989年统计,血吸虫病流行区人口为30.97亿,受威胁人口为5.55亿.感染人数估计为1.4955亿。1998年4月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的寄生虫病预防与控制会议上,WHO提出血吸虫病仍然是危害人体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确定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形成过程中 HMGB1的表达。方法:建立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脏虫卵肉芽肿形成过程中 HMGB1的表达,半定量方法测定 HMGB1表达的累积光密度值(IOD),ANOVA 统计分析各组之间差异。结果:未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对照组小鼠肝脏与感染尾蚴后2、4、6周模型组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组织中 HMGB1表达差异有显著性(F =526.30,P <0.05),除感染尾蚴后4、6周的模型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t =1.574,P =0.1162)外,其余各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 <0.05)。结论:HMGB1可能参与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探讨干扰素在虫卵肉芽肿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及血吸虫病的发病机制。方法用纯系NH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虫卵建立小鼠肺部虫卵肉芽肿模型。观察干扰素α对肉芽肿及小鼠免疫反应的影响感染小鼠后分别于第4、8、16、24、32天解剖动物,检测其血清抗体滴度、胸腺T细胞百分比和肉芽肿最大横切面面积。结果干扰素组小鼠抗体滴度、胸腺T细胞百分比在不同时程呈动态变化趋势,其肉芽肿面积在第8天明显增大,以后逐渐缩小。结论干扰素对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病变过程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日本血吸虫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NP30对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随机两组,实验组腹腔注射 NP30主动免疫3次,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分别在尾蚴攻击感染后第39,49,64,108,112天处死,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肝虫卵肉芽肿细胞凋亡的形态改变,流式细胞术(FCM)和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虫卵肉芽肿凋亡细胞。结果:透射电镜观察虫卵肉芽肿细胞有凋亡小体形成;经FCM和TUNEL检测实验组虫卵肉芽肿细胞凋亡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细胞凋亡在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的形成、细胞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NP30抗病免疫作用的机制之一是促进虫卵肉芽肿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9.
日本血吸虫未成熟虫卵超微结构和免疫电镜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未成熟虫卵发育过程中形态学变化,深入了解抗卵胚免疫作用的效应机制。方法 应用透射电镜及免疫电镜方法,研究日本血吸虫卵及其肉芽肿反应超微结构,并对成熟虫卵及未成熟虫卵进行透射电镜和免疫电镜比较观察。结果 进一步证实日本血吸虫宙表面布满网络状纤丝和微棘状突起。成熟虫行毛微管呈现典型的9+2结构。肉芽肿瘤细胞形态超微结构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功能活跃  相似文献   

10.
将日本血吸虫虫卵经尾静脉注入正常小鼠,观察沉积在肺血管床形成的虫卵肉芽肿内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注卵后第一天即见淋巴细胞浸润,随后,淋巴细胞均数及其所占反应细胞总数的构成比逐渐增加。酯酶染色结果表明,注卵后10天内酯酶染色阳性细胞高于阴性细胞数,第10天后发生逆转;至第35天时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以r射线照射减弱日本血吸虫尾蚴接种免疫小白鼠。致敏后再以尾蚴攻击感染动物,同时以尾蚴感染未致敏小白鼠作为对照组。45天后解剖两组动物以3图像分析仪测量其肝内虫肉芽肿形态及胶原纤维总量和纤维占虫卵肉芽肿面积的比例。统计学分析有明显差异(P<0.01)。提示用照射减毒活虫苗防治日本血吸虫病,保护人类健康似可实现。  相似文献   

12.
StudyonCellularResponsetoInjectionofSchistosomajaponicumEggsintotheLiversandSpleensofC57BL/6MiceXuHu(许浒),XueWanfen(薛婉芬)andXuB...  相似文献   

13.
用日本吸虫卵可溶性抗原(SEA)皮下注入正常小鼠。末次注射第23天从尾静脉注入新鲜日本血吸虫卵。注射虫卵后第18天观察小鼠肺内虫卵肉芽肿反应的增长比。结果用SEA 0.1微克,0.5微克及1.0微克/克体重的三个实验组肺组织内虫卵肉芽肿反应明显减弱。提示对正常小鼠用0.1~1微克/克体重的SEA为诱发免疫调节的适宜剂量。为用SEA诱发宿主对虫卵肉芽肿应答的免疫耐受性研究提供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Sjp40在感染新西兰白兔肝脏沉积虫卵及其肉芽肿病变形成中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免疫定位。方法日本血吸
虫尾蚴感染新西兰白兔,收集未感染组、29 dpi组和45 dpi组肝脏,Trizol法提取各组肝脏总RNA,以日本血吸虫甘油醛-3-磷酸
脱氢酶(GAPDH)为内参,Taqman探针qRT-PCR检测Sjp40 mRNA的表达;提取各组肝脏总蛋白,以硫酸铵盐析法和Protein G
免疫亲和柱层析法纯化的抗Sjp40-McAb 9G7和抗弓形虫tSAG1-McAb Y3A8(对照抗体),western blot检测Sjp40蛋白的表达;
制备肝脏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肝脏虫卵肉芽肿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以免疫荧光技术进行Sjp40在肝脏沉积虫卵及其肉芽肿
组织中的定位。结果日本血吸虫感染兔呈急性肝肉芽肿病变期的45 dpi肝脏沉积虫卵中Sjp40 mRNA水平显著高于29 dpi 尚
未形成虫卵肉芽肿结节的肝脏沉积的未成熟虫卵(P<0.05),westernb blot 证实了Sjp40 蛋白在29 dpi 和45 dpi 兔肝脏中的表
达。免疫荧光显示:Sjp40在29 dpi兔肝脏中定位于未成熟虫卵内,而45 dpi可见感染兔肝脏中沉积大量成簇内含毛蚴的成熟虫
卵及其周围肉芽肿组织均有明显荧光。结论Sjp40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兔肝脏沉积虫卵中的转录水平随虫卵发育成熟而显著增
加,在感染兔急性肉芽肿病变期(45dpi)呈现由虫卵向其周围肉芽肿组织扩散现象,提示该分子在血吸虫肉芽肿形成与发展过
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通过Con A诱导构建小鼠肝损伤模型,为病毒感染等引发的免疫性肝损伤疾病的实验研究提供基础。方法C57BL/6小鼠尾静脉注射Con A (10 mg /kg ),每周1次,连续4周,检测血清酶学改变、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肝脏指数、脾脏指数。结果成功构建小鼠肝损伤动物模型。结论采用Con A诱导可成功构建C57BL/6小鼠慢性肝损伤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2(IL-12)对重组日本血吸虫谷胱苷肽-S-转移酶-32kD融合蛋白(rSiGST-Si32)蛋白免疫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大小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36只随机分成IL-12加rSjGST-Sj32组、rSiGST-Si32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第3次免疫后4周,经腹部贴片感染10条尾蚴,45天后杀鼠取肝组织,常规染色,光镜下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单个虫卵肉芽肿大小的测量。结果与PBS组和rSjGST-Sj32组相比,IL-12加rSiGST-Sj32组虫卵肉芽肿体积明显减少(P<0.01)。在形态学上,PBS组和rSjGST-Sj32组肝脏虫卵肉芽肿周围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还有少量的纤维母细胞、类上皮细胞等,有的肉芽肿已有纤维形成。IL-12加rSjGST-Sj32组的肝脏虫卵周围仅有少量的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很少见到胶原纤维。结论IL-12能下调rSjGST-Sj32蛋白免疫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的应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SIEA Gp10 1对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形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虫卵肉芽肿肺模型对SIEA Gp10 1的作用进行研究。将 36只昆明鼠随机分为 5组 ,各组被动转移的成分分别为 :抗SIEA Gp10 1,抗SIEA2 8kDa ,抗SIEA Gp10 1与抗SIEA2 8kDa混合血清 ,同时设正常兔血清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于第 1、3、5天尾静脉注射抗血清、正常兔血清或生理盐水 ,各组于第 2天注射日本血吸虫成熟虫卵 ,第 8天取鼠肺组织切片 ,观察虫卵肉芽肿变化并测量、比较虫卵肉芽肿大小。结果 正常兔血清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 ,虫卵肉芽肿大小无统计学差别 (P >0 0 5 ) ;与正常兔血清组比较 ,实验组虫卵肉芽肿的大小分别下降了 18 0 8%、2 8 30 %和 6 44 % ,其中抗SIEA2 8kDa差别显著 (P<0 0 5 ) ,抗SIEA Gp10 1和混合血清组差别不显著 (P >0 0 5 )。肉芽肿内外细胞成分的观察显示 ,正常兔血清组与生理盐水组无明显的差别 ;而抗SIEA2 8kDa血清被转组 ,虫卵破坏加快 ,部分虫卵卵内仅见残渣和少量炎性细胞。抗SIEA Gp10 1与混合血清组部分虫卵坏死 ,有一定数量的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SIEA2 8kDa分子具有抗卵胚发育和抑制虫卵肉芽肿形成的作用。混合血清组较抗SIEA2 6 2 8kDa组虫卵破坏较轻 ,虫卵肉芽肿增大 ,细胞数量增多 ,是否  相似文献   

19.
18 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 B 超检查为肝实质回声增强,光点增粗、增强,分布不均匀的光点型血吸虫病肝图像。经 S C P 合剂治疗肝实质病变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与改善。大剂量( S C P 合剂,1100mg/d) 组治疗1 、2 个月的有效率分别为62 .5 % 和87 .5 % ;小剂量( S C P合剂,700mg/d) 组治疗后1 、2 个月的有效率分别为44 .4 % 和88 .9 % 。两组同一时期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且均能有效地减轻肝实质病变,并使肝门静脉内径缩小,脾肿大减轻。表明 S C P合剂可使虫卵肉芽肿病变减弱,肝纤维化改善,病人临床体征也有所好转。  相似文献   

20.
日本血吸虫病与曼氏血吸虫病肝实质超声标准图象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洞庭湖日本血吸虫病重流行区的患进行现场B超检查,与WTO/CTD主办的TDR血吸虫病第二次国际超声诊断专题会议制定的曼氏血吸虫病肝脏超声标准图象进行对比,比较其异同点。方法:对229例确诊日本血吸虫病的患作肝脏超声检查,图像记录参照血吸虫病超声诊断咨询会议制定的为标准。结果:慢性血吸虫病167例中除28例呈正常图象外,119例视为曼氏标准图“B”,10例视为标准图“C”,6例视为标准图中混合型DC,4例为标准图中混合型“EC”。晚期血吸虫病62例中,13例为标准图“E”、“F”,20例为“DC”和29例为“EC”,且肝实质改变明显重于“DC”、“EC”图,肝内呈“鱼鳞”、“蛛网”改变,致肝内结构显示不清。结论:日本血吸虫病与曼氏血吸虫病肝实质超声图像共同点为:(1)肝实质有改变;(2)门脉周围纤维化;(3)肝纤维化晚期肝脏形态改变。不同点:日本血吸虫病是以肝实质损害为丰要特征的改变,曼氏血吸虫病是以门脉周围纤维化改变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