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23个下丘脑脑片上,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了50个下丘脑腹内侧核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单位,观察了乙酰胆碱对它们的作用。当脑片用含乙酰胆碱(10-7mol/L)的人工脑脊液灌流后,有18个单位放电频率明显增加,这种反应可被乙酰胆碱拮抗剂阿托品所阻断。8个单位放电频率明显减少,8个单位放电频率呈双相反应,16个单位无明显反应。实验结果表明:约1/3的下丘脑腹内侧核神经元能被乙酰胆碱所激活,且这种作用是由M受体所介导的。  相似文献   

2.
雌性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神经元雌激素受体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雌性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VMH)神经元内雌激素受体(ER)的分布。方法:使用胶体金-辣根过氧化物酶-雌二醇(CG-HRP-E2)标记技术及电子显微镜技术。结果:电镜下观察,胶体金颗粒在VMH神经元内分布广泛。在细胞核中密度最大,且大部附于染色质上。在细胞浆中密度较小,主要存在于核周,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中,在树突和轴突未端也有发现。结论:雌性大鼠的VMH为ER富集区。ER不仅存在于细胞核内,也存在于细胞质内  相似文献   

3.
目的:电镜观测苯甲酸雌二醇(EB)和已酸孕酮(HPC)对雌性小鼠下丘脑腹内侧核神经元多聚核糖体的影响。方法:根据雌鼠的动情周期,对切除卵巢的幼鼠(OVX)每5d分别肌肉注射1次8μgEB,2mgHPC,8μgEB加2mgHPC。疗程2个月。结果:(1)神经元胞质中游离型多聚核糖体每μm^2的含量在OVX组与正常组(INT),OVX+EB组,OVX+EB组,OVX+HPC组和OVX+EB+HPC组比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下丘脑与边缘系统在衰老过程中的电生理学变化规律,从而了解边缘系统在衰老过程中对下丘脑的影响,我们首先观察了刺激青年大鼠VMH诱发的Me神经元的反应。结果表明:VMH与Me之间存在双向纤维联系,且以Me向VMH的投射占优势。说明青年大鼠Me对VMH确有控制作用,为中枢神经系统衰老规律及抗衰老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对电刺激下丘脑腹内侧核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细胞外玻璃微电极技术记录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单位放电,观察电刺激下丘脑腹内侧核(VMH)时CA1区神经元的反应。结果发现,刺激VMH时,可在67.8%的CA1神经元记录到场电位,其峰潜伏期为(17.9±8.4)ms,(范围:10~35ms),时程(30.9±12.3)ms,(范围:15~55ms)。约70%的CA1神经元(24/34)的自发放电频率在刺激VMH后发生变化,表现为兴奋,兴奋后抑制及兴奋-抑制-兴奋序列和抑制反应,其余30%(10/34)在刺激前后自发放电频率变化不明显。结果表明,兴奋VMH可影响CA1神经元的电活动,而且影响方式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下丘脑腹内侧核(VMH )不同类型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及胆囊收缩素(CCK)对神经元兴奋性的调节作用. 方法:利用红外可视脑片膜片钳技术记录SD大鼠下丘脑VMH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观察和分析CCK及胃泌素对VMH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影响. 结果:根据大鼠VMH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的特征和膜的被动特性,将其分为三种类型:I型神经元在静息电位没有自发放电,并有相对较小的膜时间常数和输入电阻,分别为(8±1) msec (n=4)和(192±39) MΩ (n=4);Ⅱ型神经元静息电位具有自发放电,膜时间常数(14±1) msec (n=11)和输入电阻(327±2) MΩ (n=11),较I型神经元的显著增大(P<0.05);Ⅲ型神经元静息电位也有自发放电,膜时间常数(25±2) msec (n=17)和输入电阻(522±28) MΩ (n=17),较I型和Ⅱ型神经元的都显著增大(P<0.05). CCK可以增加Ⅱ型和Ⅲ型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频率,但对Ⅰ型神经元不起作用. 胃泌素模拟CCK的作用也可以增加Ⅱ和Ⅲ型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频率,而胃泌素主要是通过胆囊收缩素-B(CCK-B)受体对神经元起作用. 结论:CCK对VMH 三种类型神经元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而这可能是通过CCK-B受体所介导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GABA下对丘脑腹内侧核(VMN)神经元的作用,方法 采和离体脑片方法,应用玻璃微电极记录大鼠VMN神经元的单位放电,在58个脑片上观察了GABA对146个VMN神经元单位放电的影响。结果 外源性的GABA(10~300μmol/L)抑制了146个神经元的118个神经元的电活动,且这些抑制效应呈剂量-反应关系,这些GABA反应的神经元中,其抑制作用(n=37)大部分可被GABAA受体拮抗  相似文献   

8.
用玻璃微电极记录了乌拉坦麻醉并用三碘季铵酚麻痹的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区(HVM)及邻近脑区(室旁核,下丘脑前区,下丘脑前内侧核)的自发单位活动。在HVM区82个单位中有8个表现短周期性活动的单位。其中又可分为两类:(1)由活动相和沉默相相互交替的周期性活动;(2)逐渐作缓慢变化的周期性活动。每个周期的时间由1~5分钟不等。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后,周期性消失,,且平均放电率有所提高。这一结果提示HVM区神经元的周期性活动的抑制相不是该神经元固有的活动特征,而可能由神经元回路中的抑制作用所致。印防己毒素的效应很不一致。邻近HVM的其他脑区47个单位未发现周期性活动。  相似文献   

9.
<正> 从本世纪四十年代以后,人们一直以损毁为主要手段探讨下丘脑腹内侧核(Ventromedial Hypothalamic Nucleus,VMH)的功能,五十年来的研究发现,VMH的功能涉及摄食行为、饮水行为、生物节律、体温调节及性行为等许多方面,但以调节摄食行为及体重的作用最为重要。本文综述VMH损毁后动物摄食行为及体重的改变及其可  相似文献   

10.
11.
采用细胞外单位记录方法观察了刺激大鼠尾核(CD)、小脑结合臂(BC)对丘脑腹内侧核(VM)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电刺激CD控制大多数VM神经元;刺激BC兴奋大多数VM神经元;二者的联合刺激抑制VM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刺激CD组与联合刺激组在反应类型构成比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刺激BC组与联合刺激组间则存在着反应类型构成比的显著差异(P<0.01)。结果提示:VM神经元对小脑、基底神经节的传入有整合作用,其结果以基底神经节的传入表现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电刺激大鼠丘脑束旁核 (PF)对丘脑腹内侧核 (VM)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为临床高频刺激PF治疗帕金森氏病提供电生理学依据。方法 应用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观察不同频率电刺激 (强度 0 4mA ,波宽0 1ms ,时程 5S ,频率 1、 10、 2 0、 5 0、 10 0、 130、 2 0 0Hz)大鼠丘脑束旁核时丘脑腹内侧核神经元放电的变化。结果 高频刺激 (130Hz)PF可使大多数VM神经元的放电频率较刺激前明显增加 (P <0 0 1) ,该作用具有频率依赖性。结论 高频刺激大鼠PF对VM主要为兴奋作用 ,揭示高频刺激PF对帕金森病人的运动症状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针刺对金黄地鼠下丘脑腹内侧核(VMH)和下丘脑背内侧核(DMH)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0只健康雄性叙利亚金黄地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金黄地鼠经驯化后进入自由运行状态,在恒定黑暗第3天于近似昼夜时间(CT)9:00分别给予捆绑对照、8-羟基-丙胺-四氢柰(8-OH—DPAT)、光脉冲和电针刺激。2小时后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动物VMH和DMH中nNOS阳性细胞并对此进行计数。采用ANOVA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VMH和DMH中nNOS阳性神经元数量均明显增加,光照组和8—0H—DPAT则无明显变化。结论针刺在主观白天CT9能影响VMH和DMH内nNOS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东莨菪碱对大鼠离体室旁核神经元单位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对东莨菪碱抗休克的机制作进一步分析,观察其对大鼠离体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活动的影响。方法与结果 在25个大鼠下丘脑薄片上,用玻璃微电极记录了55个室旁核神经元自发放电。其放电活动可分非周期型和周期型两类。当灌流含东莨菪碱(10^-7mol/L,3min)的人工脑脊液后,在32个非周期型放电单位中呈现增频反应的有5个(15.6%),减频反应的12个(37.5%),15个无反应(46.9%);7  相似文献   

16.
17.
18.
杜永平  王霞  张月萍  牛瑜 《医学争鸣》2006,27(6):540-543
目的:证实运脾中药复方儿宝颗粒降低厌食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VMN)神经元对外周传人信号的敏感性.方法:用特制饲料喂养大鼠1wk制备厌食模型,再用运脾复方灌胃治疗3wk,然后用细胞外记录法,记录大鼠VMN神经元的自发放电,观察其对电刺激胃迷走神经、静脉注射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的反应,比较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3组间的差异.结果:模型组大鼠VMN神经元对胃迷走神经刺激的兴奋性反应时程延长(P〈0.05),刺激强度降低(P〈0.05),这些迷走兴奋的VMN神经元对静脉注射CCK的敏感率也增加(P〈0.05);而治疗组大鼠VMN对胃迷走神经刺激和静脉注射CCK的反应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结论:运脾复方儿宝颗粒能够降低VMN神经元对外周传人的摄食负反馈信号的敏感性,从而达到促进食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20.
以免疫电镜技术与人工伪介质小泡显示方法结合在一起,定性、定位地证明了大鼠下丘脑摄食中枢区域:下丘脑腹内侧核(VMH)和下丘脑外侧区(LHA)内分布的胆囊收缩素(CCK)能神经元与儿茶酚胺(CA)能神经终末之间的超微结构关系,即突触的存在。否定了上述核团内CCK与CA在同一神经元内的共存,为揭示下丘脑的摄食调节机理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