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保胃气”思想贯穿中医疾病治疗的始终.源于《内经》,在《伤寒论》得到运用和发展.“保胃气”不仅指胃腑的功能,也包括脾的作用,又泛指人的后天元气.辨别胃气的盛衰可判断病机之进退、预后之吉凶.《伤寒论》中从凭脉辨证、六经传变、诊断预后、治法用药以及煎药调护等方面,皆体现“保胃气”的思想,并渗透到心血管、脾胃病、肺病、内科杂病、癌症、儿科疾病治疗中.  相似文献   

2.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十分重视脾胃在人体发病和辨证诊治中的作用,顾护脾胃的思想和保胃气的宗旨贯穿于《伤寒论》的辨证论治体系通篇。本文拟从配伍、服法、瘥后、禁忌等多方面对《伤寒论》保胃气之学术思想进行整理归纳,并简单列举后世对保胃气学术思想的继承发展。蔡辉教授将保胃气学术思想应用于风湿病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因而得出调理脾胃是风湿病的重要治则之一。  相似文献   

3.
中医辨证论治之鼻祖的《伤寒论》始终贯穿着保胃气的思想,十分重视脾胃在人体发病和辨证论治中的作用,顾护脾胃的思想和保胃气之秘旨贯穿于《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杂病辨证论治体系通篇。从承前启后重视脾胃,六经发病重在脾胃,六经传变脾胃为枢,治疗原则无犯胃气,立法处方法重脾胃,调理脾胃寒热虚实,提出治禁源于护胃,煎服调护顾护脾胃,预后吉凶胃气为本,病瘥调理继培后天等10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首开临证保胃气之先河,在处方用药、药物配伍、煎服方法、饮食调摄等方面处处体现保胃气的学术思想,奠定了后世脾胃学说的基础,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备脾胃学说,从临证角度突出了人体正气强弱与胃气盛衰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总的治则不外祛邪与扶正两个方面,而扶正实以“保胃气”为宗旨,且以胃气的盛衰测其疾病预后,如“知胃气尚在,必愈。”(332)“此名除中,必死。”(333)“除中”是胃气衰败的一种危候,故仲景辨证施治,在标本缓急之间无不寓有“保胃气”之深意。试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6.
胃气又称中气,即脾胃之气,保胃气学术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张仲景将保胃气学术思想首次运用于临床实践,对脾胃学说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张仲景不仅通过审察胃气来判断疾病的吉凶,而且在方剂配伍、方剂使用、药量甄选及药物煎服、药后调护上都注重保护胃气。故从判断预后察胃气、治疗用药保胃气、煎服调护养胃气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张仲景保胃气的学术思想。笔者受张仲景保胃气学术思想启发,临床辨治肺胀病时重视调理脾胃,认为脾胃亏虚是肺胀病重要的病理基础,培土生金法是其主要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7.
儿童因为肺脾肾三脏不足的生理特点,肺系疾病高发,特别是重症肺炎,严重影响儿童健康,其病机多为正虚邪盛。扶正祛邪理论源于《伤寒论》,应用在儿童重症肺部感染治疗中,结合儿童"稚阴稚阳"的体质特点,固心气、保胃气、纳肾气、调肺气以扶正,活血祛瘀涤痰以祛邪,中西医结合治疗,"未病先防,即病防变",体现出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及预防反复发作的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论张仲景之保胃气学术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嘉毅 《河北中医》1998,20(6):377-377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自始至终贯穿保胃气的学术思想,充分向后人昭示胃气的重要性.笔者从治疗、预防及预后等方面阐述其理,不妥之处,望同道指正.1 论理精湛胃气就是脾胃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及吸收功能,是胃受纳、脾运化、脾升胃降的生理功能活动的反映.胃气的重要性在许多要著中提及,如《内经》中说:“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伤寒杂病论》也不例外,如《金匮要略》曰:“四季脾旺,不受邪.”阐述了疾病的发生无不与胃气受损相关,或疾病过程中易发生呃逆、干呕食臭、呕吐、默默不欲食、心中痛热、饥不欲食、下利清谷等脾胃气虚、胃气上逆的症状.因此在《伤寒杂病论》中几乎方方不离养胃之品,法法不离保胃气之大法.2 功效卓著仲景在《伤寒杂病论》治疗六经病中非常重视顾护胃气,常用保胃气药物有:炙甘草、干姜、生姜、人参、大枣、白术、茯苓、白芍药、半夏、粳米等,且法度严谨,功效卓著.具体治则有以下几方面:①健脾养胃法,以小建中汤为代表;②顾护脾胃法,每在攻  相似文献   

9.
<内经>有"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以"胃气为本"之论述,<伤寒论>结合临床实践,使之进一步发挥、完善.论中反复(10余次)提及胃气,并以脾胃所派生出的营卫之盛衰作为疾病发生与否的内在根据,以能食与否(胃气的弱)作为疾病发展(传变)和转归(预后)的辨证依据,提出了"无犯胃气"、"令胃气和则愈"的治疗原则.保胃气之秘旨贯穿通篇.试从疾病的发生、传变、预后、治疗等方面粗浅地探讨<伤寒论>重脾胃的学术思想. 1 太阳受邪责在营卫 <伤寒论>认为"脾胃为中州,升腾心肺之阳,提防肝肾之阴",是六经发病的内在根据. "太阳膀胱经,乃六经之首,主皮肤而统营卫,所以为受病之始"(<尚论篇>).病邪外袭,必犯太阳,营卫首当其冲,营卫失调而罹病.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以六经为辨证论治的方法,阴阳为辨证论治的纲要。阴阳二气源于肾,但须赖脾胃化生的精微物质不断滋养和补充。张仲景在六经病证论治的始末十分重视对后天脾胃之气的顾护,因为有了胃气的正常运化,阴阳二气才能泉源不竭。胃气乃人生存之根本,故《内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是脾胃、大小肠等功能的综合体现,是饮食经过消化吸收所产生的能源。《伤寒论》112方中,用顾护胃气之药甘草、生姜、大枣之其中一味、二味或三味配伍的方剂就有69方,约占61.6%;用甘草、生姜、大枣配伍组成的方剂有28方,约占25%。从确立治法、组方、药后宜忌到病后调养都十分重视胃气的维护。 1 攻邪祛病 免损胃气 攻邪祛病,《伤寒论》中应用汗、吐、下三法。即邪在表者,宜汗解之;邪在胸膈胃脘者,宜吐解之;邪在里者,宜下解之。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发汗太过和滥施吐下均可损伤胃气。在《伤寒论》中,严禁发汗和滥施吐下的条文俯拾即是,如“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是说汗不得法,损伤胃津胃气。“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是说胃中素寒之人,虽得表证,不宜过汗,过汗则损伤胃气,...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以六经为辨证论治的方法,阴阳为辨证论治的纲要。阴阳二气源于肾,但须赖脾胃化生的精微物质不断滋养和补充。张仲景在六经病证论治的始末十分重视对后天脾胃之气的顾护,因为有了胃气的正常运化,阴阳二气才能泉源不竭。胃气乃人生存之根本,故《内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是脾胃、大小肠等功能的综合体现,是饮食经过消化吸收所产生的能源。《伤寒论》112方中,用顾护胃气之药甘草、生姜、大枣之其中一味、二味或三味配伍的方剂就有69方,约占61.6%;用甘草、生姜、大枣配伍组成的方剂有28方,约占25%。从确立治法、组方、药后宜忌到病后调养都十分重视胃气的维护。 1 攻邪祛病 免损胃气 攻邪祛病,《伤寒论》中应用汗、吐、下三法。即邪在表者,宜汗解之;邪在胸膈胃脘者,宜吐解之;邪在里者,宜下解之。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发汗太过和滥施吐下均可损伤胃气。在《伤寒论》中,严禁发汗和滥施吐下的条文俯拾即是,如“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是说汗不得法,损伤胃津胃气。“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是说胃中素寒之人,虽得表证,不宜过汗,过汗则损伤胃气,...  相似文献   

12.
从桂枝汤及方后将息法谈《伤寒论》的保胃气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志毅 《河南中医》2010,30(9):837-839
《伤寒论》始终贯穿着保胃气的思想,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保胃气"就是培养后天,顾护正气。张仲景不仅从配伍用药、药后调护方面顾护胃气,而且以胃气的盛衰来判断疾病的预后,仲景辨证施治,在标本缓急之间无不寓有"保胃气"之深意。  相似文献   

13.
靳锋 《西部中医药》2002,15(6):16-16
《脾胃论》云:“元气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虚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并且《伤寒论》的基本治疗原则就是“保胃气”。王自立主任医师自幼熟读经典,深受张仲景“顾护胃气”学术思想的影响。王老认为,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的治疗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①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及机体的营养都依靠脾胃的消化功能。脾胃机能正常则人体气血充足,正气旺盛…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重视脾胃、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渊源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虽然没有直接论述《黄帝内经》中的脾胃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内容,但是脾胃理论已被仲景运用于《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中。张仲景秉承《黄帝内经》有关胃气旨意,在其《伤寒杂病论》中不论外感内伤,抑或杂病,均时时顾护中土,保养胃气,并且开后世李东垣的温阳升脾说,叶天士的滋阴降胃说,王汝言的脾阴说,朱丹溪的脾主阴升阳降说和李中梓的脾为后天之本说等的先河,在脾胃学说的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伤寒杂病论》顾护胃气的思想有三层深意,即保胃阳,护胃阴,补胃气,防止攻伐过度伤及胃气,理法方药,煎服方法及病后调护,时时以顾护胃气为要,对于疾病的诊疗以及预防调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胃气"思想在病脉辨证中也有重要作用,脉证相符提示胃气尚存、病重能愈;脉证不符提示胃气衰败、病轻难愈。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保胃气”思想源流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伤寒论》“保胃气”思想源于《内经》,《内经》对“胃气”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在诊断预后中的重要性做了详细的论述。仲圣将“保胃气”的临床治疗思想贯穿于《伤寒论》的始终。仲景之后的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保胃气”。对仲景“保胃气”思想源流的探究,可为今后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6.
“保胃气”的思想贯穿《伤寒论》始终,胃气的强弱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化和预后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各种疾病的治疗中都应重视胃气的根本作用。倾倒综合征(DS)是胃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胃切除术使胃气受损严重,引起消化道甚至全身不适反应。《伤寒论》中“保胃气”的思想对倾倒综合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叶国芝老中医根据《内经》、《伤寒杂病论》以及李东垣、叶天士等医家对脾胃的论述,悉心钻研,深得要旨,十分重视脾胃在人体的重要作用,强调“脾禀气于胃,而浇灌四旁”,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在治疗上,叶老积四十年之经验,在脾胃病的辨证论治中,立法周到,选方准确,用药灵活,每每取效显著。现将其治疗脾胃病常用十法,按其适应证候,病机分析,选方用药等方面,分述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8.
小柴胡汤源自《伤寒论》,为治疗少阳病的主方,但并非专治少阳。依据《伤寒论》所述,小柴胡汤为治疗"土虚木实"、扶正祛邪之方,不论是太阳病、阳明病或是厥阴病等,只要具备小柴胡汤的证治特点,均可用小柴胡汤治之。  相似文献   

19.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涵盖"精气神"三宝,即"人以胃气为本",最早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常禀气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脉的胃气指脏腑气血功能状态的外在间接表现,义同东桓所谓"脉贵有神"之"神"。狭义胃气,即胃中水谷精气,"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历代医家强调顾护胃气《,伤寒论》令人称道,施药不离参、姜、枣、草,经方皆为护胃、和胃之方;现代医学治疗亦难离胃气,肠内营养实为保胃气质举措。  相似文献   

20.
“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胃气很早就用于评估危重症患者的预后转归。急性胃肠损伤(AGI)指危重症患者的胃肠功能障碍,“有胃气则生”,因而保胃气在AGI治疗中贯穿全程。虚实夹杂引起中焦气机逆乱是AGI的病机特点,早期邪盛为主应祛邪泻实和调畅气机以及时遏制邪损胃气,其中邪实多责之于热、瘀、湿,同时少佐补益脾胃之药以顾护胃气;后期脾胃亏虚为主应补养脾胃增益胃气,鼓动正气祛邪和兼清余邪。“留得一分胃气便留得一份生机”,正确把握祛邪扶正的时机和方向,运用中医药保胃气以期为AGI患者争取生机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