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明  任祖东  戴荣权  朱庆宝  黎明  王晓健 《安徽医学》2010,31(12):1446-1447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及DSA复查的颅内动脉瘤的DSA影像、介入治疗及随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病情按Hunt-Hess法分级I:级4例,Ⅱ级8例,Ⅲ级2例,Ⅳ级1例。均经DSA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后采取血管内栓塞治疗,14例动脉瘤致密栓塞,1例动脉瘤大部栓塞。动脉瘤栓塞术后轻偏瘫2例,死亡1例。结论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脑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10月至2005年12月,我院对126例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脑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88例采用旋转血管造影和三维血管重建技术),栓塞材料采用GDC或DCS(铂金弹簧圈),其中28例宽瘤颈动脉瘤采用血管内球囊辅助技术(Remodeling techn ique)或血管内支架(Neuroform)置入后行介入栓塞治疗,介入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结果126例脑动脉瘤,123例成功栓塞,成功率达97.6%;失败3例,占2.4%;栓塞过程中动脉瘤破裂7例,占5.6%,破裂的脑动脉瘤均继续行栓塞并治疗成功;动脉瘤栓塞术后造成轻偏瘫3例,占2.4%;死亡2例,占1.3%。结论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李昕宇  孙二平   《中国医学工程》2013,(8):F0003-F0003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方法以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7月-2012年1月我院12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栓塞材料采用GDC(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s,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其中1例宽颈动脉瘤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置入后,再介入栓塞治疗,12例患者的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结果 12例患者均栓塞成功,成功率达100%,无死亡及偏瘫病例。结论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9,(8):1000-1002
目的:观察脑动脉瘤破裂患者早期行介入栓塞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脑动脉瘤破裂患者120例,均行微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根据患者入院治疗时间的不同,将入院3 d内治疗的72例纳入观察组,将入院3 d后治疗的48例纳入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随访观察患者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睁眼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观察组术后完全栓塞率为90.2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08%(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合并脑血管痉挛、动脉瘤再次破裂、脑积水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且复发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脑动脉瘤破裂患者,早期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显著,可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且术后并发症少,预后好。  相似文献   

5.
秦伟  胡天刚  王海英  漆素兰  姜扬 《西部医学》2013,25(7):1076-1077,108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47个瘤体,其中28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12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结果 40例患者栓塞成功39例(97.5%),1例行手术夹闭。结论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是防止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栓塞治疗效果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应用进口机械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12例脑前部循环动脉瘤,效果满意,认为选择合适的栓塞材料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可达到不开颅治愈脑动脉瘤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脑动脉瘤(CA)患者在临床上大多数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而收入院,病情急重,死亡率高,急性期病死率为30%,存活者约1/3复发,第二次出血者病死率为30% ~ 60%,第三次出血几乎是100%死亡[1].近年来,随着介入手术在神经外科领域中的应用,特别是随着导管技术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颅内动脉瘤栓塞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使该技术的治疗范围逐渐扩大,治疗效果也更加肯定,栓塞治疗已成为脑血管病的重要治疗方法[2].经临床证明,护士术中的配合及护理是手术成功实施的重要保证,现将术中配合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脑动脉瘤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为脑动脉局部血管出现异常病变,使脑血管瘤状突起[1-2].此类患者易出现蛛网膜下隙出血,如不及时有效治疗,会危及患者的生命.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是目前临床上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风险低、恢复快等优势[3].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脑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治疗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总结出—套行之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对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和焦虑抑郁程度具有一定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破裂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选择235 例DSA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例,采用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观察与内科治疗疗效的比较.结果 介入手术治疗在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存活病例生存质量方面均优于内科治疗.结论 SAH病人应查明病因,如是颅内动脉瘤引起,需尽快采用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破裂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选择235例DSA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例,采用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观察与内科治疗疗效的比较.结果 介入手术治疗在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再出血率、临床脑血管痉挛率、脑积水率)、存活病例生存质量方面均优于内科治疗.结论 SAH病人应查明病因,如是颅内动脉瘤引起,需尽快采用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并讨论了介入治疗的适应症,技术操作经验及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目的 探讨可脱性弹筑圈及可脱性球囊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及技术要点。方法 对194例颅内动脉瘤微导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85例90个动脉瘤用机械式可脱性弹筑圈(MDS)栓塞,69例71个动脉瘤用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40例巨大动脉瘤37例用可脱性球囊闭塞载瘤支脉,2例用GDC,1例用MDS闭塞载瘤动脉。结果 成功栓塞194例201个动脉瘤,191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研究单纯弹簧圈栓塞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7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单纯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和观察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各3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43%、复发率0%,同期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0%、复发率17.1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comascale,GCS)、改良的 Rankin 评分(ModifiedRankinScale,MRS)、巴塞尔指数(Barthelindex,BI)无明显差异,术后各指标相比较,观察组更为理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较于单纯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更佳,可作为临床治疗的优选方案加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CT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玮  刘科  朱政鸣  程凯敏  邹胜伟  黄涛  邓永兵  黄警锐  许毅  邓建平 《重庆医学》2011,40(24):2418-2419,2422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CTA检查确诊颅内动脉瘤44例(46个动脉瘤),45个动脉瘤经介入栓塞治疗,对栓塞过程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4例中43例栓塞过程顺利(1例有2个动脉瘤的只栓塞了其中1个),1例(1个动脉瘤)术中动脉瘤破裂、病情恶化、家属放弃治疗。结论 CTA可作为临床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前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4.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55例62枚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体会,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技术操作要点及存在问题。方法:55例颅内动脉瘤患中49例为破裂动脉瘤,按Hunt-Hess分级;Ⅰ级9例,Ⅱ级15例,Ⅲ级18例,Ⅳ级7例。采用双弯塑形、横向成篮、分部填塞及篮外填塞等方法治疗51例,瘤颈重塑形技术2例,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3例。结果:栓塞程度:致密栓塞50个(80.6%),90%以上8枚(12.9%),90%以下4枚(6.5%)。术中出血2例(3.6%),死亡2例(3.6%)。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的优点。采用双弯塑形、横向成篮、分部填塞、篮外填塞及重塑形(remodelling)技术等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宽颈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血管内支架结合GDC可能成为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床突旁动脉瘤的诊断、血管内栓塞的适应症、方法及并发证的防治.方法 对40例(46个动脉瘤)床突旁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单纯微弹簧圈栓塞21例,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8例,球囊辅助微弹簧圈栓塞4例.术后进行CT、3D-CTA、MRI和/或3D-DSA随访检查,观察并分析疗效.结果 33例患者(38个动脉瘤)成功栓塞,7例患者放弃治疗.随访35例患者,5例失访.3个月至2年GOS评分,5分27例,4分3例,3分1例,2分1例,1分3例.28例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患者未见动脉瘤新生或再通及出血症状发生.7例未治疗的患者中,未破裂的患者4例未发生出血,破裂的患者3例均发生再次出血死亡.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床突旁动脉瘤能有效改善预后,3D-CTA、3D-DSA的应用能为床突旁动脉瘤的诊治、复查提供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应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和机械可脱性微弹簧圈(M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48例患者,经DSA检查显示脑动脉瘤55枚,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8枚,前交通动脉瘤15枚,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2枚,大脑前动脉动脉瘤5枚,其他部位动脉瘤5枚,静脉全麻及肝素化后,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从股动脉插管,经微导管内途径将微弹簧圈送入动脉瘤内,诱发血栓形成并最终使动脉瘤闭塞,同时保持载瘤动脉通畅。结果栓塞55枚动脉瘤,技术成功率100%,41枚完全致密栓塞,14枚动脉瘤体栓塞90%~95%。48例患者,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4例,无术中出血及死亡病例;术后1个月~3年内追踪45例,41例痊愈,3例残余瘤体、瘤颈扩大,1例再次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GDC、MDC可有效地闭塞脑动脉瘤,是一种疗效可靠、微创、安全并且患者易接受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及其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目的着重讨论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技术和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回顾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88例病人,90个动脉瘤.结果100%闭塞70例、90%~95%闭塞13例、80%闭塞5例.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9例:微弹簧圈移位3例,术中动脉瘤破裂4例,严重血管痉挛2例;其中死亡2例.结论血管内栓塞动脉瘤腔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治疗动脉瘤的方法.选择正确的技术和方法对改善动脉瘤栓塞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水解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着重探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技术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0例,共22个动脉瘤,所有病例均采用水解脱铂金弹簧圈治疗.结果 栓塞治疗后18例患者20个动脉瘤90%~100%栓塞,2例患者2个动脉瘤80%~90%栓塞.术后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5例,包括微弹簧圈脱出至载瘤动脉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严重脑血管痉挛1例,术后脑梗死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选择正确的技术和方法对改善动脉瘤栓塞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及栓塞技术要点。方法 应用微导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对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成功栓塞183例188个动脉瘤,痊愈182例,死亡1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使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应用微导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60例。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51例。结果:60例栓塞后均无死亡和永久并发症。其中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失语和肢体瘫痪,经治疗,24h后恢复。造影证实54例完全闭塞,6例大部分闭塞。结论: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可靠、疗效好,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