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髋及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功能康复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目的:探讨预防全髋及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及功能康复的有效措施。方法:82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42例术前进行康复指导,术后早期即开始系统的功能锻炼,并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DVT。对照组40例按常规治疗。比较分析2组Harris评分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康复组42例患者无DVT发生,住院时间缩短,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未发生明显的出血性并发症;Har—ris评分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围手术期有效的预防、术后早期系统的康复锻炼是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并有助于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膝关节肿瘤假体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方法。方法:对我科收治的26例膝关节肿瘤假体置换术患者进行了规范化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预防性护理干预,术前进行健康教育和术前锻炼,术中进行有效的预防,术后进行功能锻炼、机械性辅助预防、引流管护理、输液部位的正确选择。结果:26例膝关节肿瘤假体置换术后患者无一例发生下肢DVT。结论:规范化的下肢DVT预防和护理结合正确的术后抗凝治疗,可有效地预防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护理干预。方法:对22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风险评估,进行术前干预、术后病情观察、功能锻炼、药物及机械预防等措施。结果:通过有效预防,22例患者仅1例发生DVT。结论: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全髋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全髋置换术后早期护理干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 针对DVT形成的相关因素,对210例全髋置换术患者在术前进行早期预防宣教,术后正确合理使用抗凝药物、鼓励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地自我管理等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实施护理干预后全髋置换术后DVT发生率明显比文献报道的低.结论 早期预防宣教及早期实施系统功能锻炼,准确应用抗凝药物等措施可以有效的预防术后DVT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方法对121例经低分子肝素预防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于术前、术后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价下肢深静脉通畅情况.结果经LMWH预防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50.4%,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13.3%,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为72.4%(P<0.005),双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高于单膝关节置换术后(P<0.05).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近端DVT发生率为3.3%,远端DVT发生率为47.1%.结论尽管采用LMWH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仍然很高,术后有必要早期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长度梯度压力袜对预防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将160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80例,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均给予充气压力泵(气压式血液驱动带)、抗凝药物(拜瑞妥或克赛)等常规预防血栓治疗。A组患者于术后第1天穿短腿梯度压力袜,B组患者于术后第1天穿长腿梯度压力袜。两组患者均于术后3~5d常规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超,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A组4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占5.0%;肌间血栓25例,占31.25%。B组患者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占2.5%;肌间血栓20例,占25.0%。两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不同长度梯度压力袜对预防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康复训练在预防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作用。方法将50例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术后进行足踝主动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和深呼吸训练,对照组术后被动按摩偏瘫侧比目鱼肌和腓肠肌。比较术前和术后1周股静脉血流速度及下肢DVT的发生情况。结果经康复训练,实验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有1例发生DVT,对照组有4例发生DVT,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可有效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泌尿外科老年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预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效果。方法:将130例泌尿外科老年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5例,对照组实施泌外科围术期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严格执行DVT预防体系策略,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组术后3 d、术后7 d下肢DVT预防相关知识、信念、行为评分高于术前和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7 d DVT预防相关知识、信念、行为评分高于术前(P0.05);干预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泌尿外科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预防老年患者术后DVT预防体系,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DVT相关症状,降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关节置换术后14d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纳入我院行关节置换的藏族患者,其中全髋关节置换(THA)组33例,全膝关节置换(TKA)组121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1、3、7、14天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测量股浅静脉及腘静脉内径,记录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时间及部位,并于术前、术后第1、7天检测血浆D-二聚体及血小板浓度。结果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高峰期为术后第1天,主要好发于肌间静脉,术后第7天THA组和TKA组DVT发生者腘静脉内径均较DVT未发生者宽(均P0.05);术后第14天,DVT发生者中TKA组左侧股浅静脉内径较THA组宽(P0.05)。术后第1、7天DVT发生者血浆D-二聚体及血小板浓度与DVT未发生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者下肢深静脉内径增宽,且TK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液淤滞程度更明显、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0.
韦利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0):4947-4947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术前术后护理干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针对DVT形成的三大因素,对全髋置换术(THA)患者在术前术后积极进行护理干预,即早期预防及早期实施系统功能锻炼。结果实施护理干预后THA患者发生率明显比文献报道的低。结论早期预防及早期实施系统功能锻炼对预防DVT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下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应用。方法对245例骨科下肢大手术患者实施术前预见性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一般护理及术前指导患者功能锻炼;术后预见性护理干预,包括病情观察、体位指导、护患合作功能锻炼、超前镇痛护理计划、机械预防、药物预防、依从性护理教育及出院指导。结果本组患者仅6例发生下肢DVT,经及时治疗及精心护理血栓溶解,未出现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其余患者随访10~12个月,未发生下肢DVT。结论骨科下肢术后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DVT有一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08年8月行关节置换手术58例临床资料.结果:58例中髋关节置换32例,膝关节置换26例.均经循证分析,针对发病原因,制定DVT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基本措施如术前评估及健康教育、促进静脉回流、观察下肢血液回流、加强引流管护理、选择合适穿刺部位等,同时辅以物理干预和药物预防.本组术后仅3例发生DVT,发生率5.2%.结论: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内避免三大病因是预防DVT形成的关键,同时应采取综合有效的护理措施,最大限度降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对诊断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市隆福医院准备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81例,术前采用CDUS检查下肢静脉,记录有无血栓、检测瓣膜功能及有无静脉曲张;术后于第2、5、7及14天查DVT发生情况,对形成血栓患者临床加强抗凝治疗并监测。并对血栓的可能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数据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术前均未检出深静脉血栓,其中股静脉反流29例,静脉曲张26例;术后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25例,均发生于术后1周内,其中于术后第2天检出6例,第3~5天12例,第6~7天7例;血栓患者经加强抗凝及溶栓治疗14 d后复查,8例孤立血栓溶解,其余患者血栓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所有血栓均未向近端发展,未出现肺栓塞症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股静脉反流、静脉曲张及高血压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发生DVT的风险倍数分别增加到7.42、7.38、7.34倍。 结论CDUS能筛选出DVT高危患者,早期发现并监测TKA术后下肢DVT的形成,对临床采取预防措施及提供个体化干预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20例行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前全面评估、心理护理及指导;术后给予抗凝药物治疗,指导功能锻炼并配合护理等。结果 120例患者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通过预防治疗和护理干预,对预防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深静脉血栓护理管理小组在骨盆骨折预防深静脉血栓(DVT)中的作用。方法自2010~2012年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通过成立DVT护理管理小组,对34例骨盆骨折患者围术期进行系统护理干预来预防DVT并发症发生。结果经过DVT管理小组围术期有效下肢DVT 的预防和精心护理,无1例下肢DV T形成,出院后随访3~6个月,无1例出现下肢DV T症状及临床诊断。结论对骨盆骨折患者的围术期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组建DV T管理小组可以起到预防下肢DV T发生的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取临床综合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原发或者术后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43例,给予患肢护理、疼痛护理、以及药物治疗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观察DVT患者病程进展及预防血栓并发症等方面的情况。结果:其中有1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发生肺栓塞,由于发现及时,经积极治疗后症状缓解,余无病情加重及并发症发生病例。结论:除外科手段干预外,综合的护理措施干预能有效的预防DVT病情进展及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康复训练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56例接受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成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术后进行足踝主动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和深呼吸训练,对照组术后嘱患者家属按摩患者患侧小腿。术前和术后第7天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股静脉血流速度及观察下肢DVT的发生情况。结果 康复训练后,预防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防组有1例患者(3.57%)发生DVT,对照组有6例患者(21.43%)发生DVT,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足踝主动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结合深呼吸训练可提高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安全、有效地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见性护理方法。方法:对53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在术前、术后进行全面评估及心理护理,术后给予早期功能锻炼指导及抗凝药物治疗。结果:本组53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DVT。结论:预防治疗和护理干预可有效避免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DVT。  相似文献   

19.
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和护理方法,围术期做好术前评估、观察,落实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结果本组经积极有效的围术期预防和护理,无一例发生下肢DVT,痊愈出院。认为积极的预防与护理措施的落实有利于降低下肢DVT在骨科手术患者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地震致颅脑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预防及干预措施。方法对21例地震致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筛查,根据筛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实施综合预防及早期干预措施,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和体征,评价综合预防措施及早期干预对地震颅脑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结果21例地震致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分级评估、综合康复措施后,18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患者没有发现新增DVT ;3例DVT 患者无一例发生肺栓塞,且原有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结论采取综合预防及早期干预措施,对预防和治疗地震致颅脑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