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针灸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改善情况,为其评价VD患者认知障碍程度及针灸临床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将纳入实验的116例患者随机分配到药物组和针刺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检测.结果:两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均有效,针灸组优于药物组;治疗后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潜伏期缩短(P<0.05),波幅升高(P<0.05).治疗后针灸组和药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灸对改善血管性痴呆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血管性痴呆(Va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VaD患者和56例非VaD患者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结果:VaD组P3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事件相关电位P300可以作为VaD患者早期诊断的客观指标,且有助于早期明确潜在性痴呆.  相似文献   

3.
血管性痴呆的智能测验与P300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智能测验分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长谷川信彦痴呆量表测验血管性痴呆组(27例)和智能正常对照组(33例)两组患者智能。同时检测两组患者P300潜伏期,并观察两组患者测验与P300潜伏期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智能测验分有显著差异(P〈0.01),P300潜伏期有显著差异(P〈0.01),智能测验分与P300潜伏期呈明显负相关。结论:P300潜伏期的  相似文献   

4.
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血管性痴呆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中的P300作为血管性痴呆(VD)的早期诊断方法,并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以探讨有效的诊断方法。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选择我院神经内科发病6个月内的门诊及住院患者,诊断依据临床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头颅CT或MRI,确表1 银杏叶针剂治疗前后各组的潜伏期检测结果(ms,x±s)组别例数痴呆组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例数非痴呆组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中老年组14376±25339±269.58<0.0113332±23308±203.02<0.05老年组31396±27355±266.55<0.0125353±24322±248.25<0.01高龄组29444±27381±2712.67<0.0127…  相似文献   

5.
30例患者均根据临床症状、智能检测及HachinsKi局部缺血评分法判定为血管性痴呆,均做头部CT检查、事件相关电位和脑电地形图检测,对血管性痴呆病人的脑形态与功能发展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综合分析了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倾向性,为早期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刺对血管性痴呆的治疗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指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包括认知能力、记忆力、判断和思维力、计算力、社会生活能力的减退以及情感、性格的改变,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属老年期痴呆之一[1]。在中国、日本血管性痴呆是老年期痴呆的第一位原因[2];在欧美老年期痴呆的过半数起因于阿尔茨海默病。近年尸检调查报道,多数患者具有老年斑、神经元纤维缠结等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病理学表现的同时,存在皮质及皮质下多发性缺血性毁损,认为血管性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病的联系比以往认识更为紧密[3]。近年随着…  相似文献   

7.
血管性痴呆(VD)是由于缺血或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全脑缺血、缺氧引起的认知障碍。以记忆、认知功能缺损为主,可伴有语言、运动、视空间技能及人格障碍等,属于中医学“呆病”、“文痴”、“健忘”等范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该病患者会进一步增加,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针灸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疗效。现将有关实验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一系列脑血管因素导致脑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痴呆综合征,是老年人痴呆中为数较多的一种疾病,严重危害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报道较多,且疗效确切。笔者现将近5年来相关方面的临床研究报告如下。1针灸疗法1.1针刺疗法王氏[1]用神庭、百会、神门、太溪、三阴交等穴针刺,以记忆力、计算力、理解力、定向力、情感障碍5项临床症状进行治疗对比,结果总有效率达90.90%。黄氏等[2]选用针刺百会、人中、涌泉、神门、大钟等穴,并于治疗前后测定Folstein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R)、生活自理能…  相似文献   

9.
血管性痴呆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耿亚兰 《西部医学》2007,19(1):46-47
目的 评价检测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血管性疾呆(VD)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4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和38倒正常对照组进行听觉P300检测。结果 VD组P2N2和P3潜伏期延长。P2P3波幅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VD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患者的作用和意义。方法:用简易智能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考核VaD组和非VaD组患者的智能状况,并进行P300检测。结果:P300潜伏期延长率,在VaD组和非VaD组间存在明显差异,同时P300潜伏期与患者MMSE得分有明显相关性。结论:P300潜伏期可以作为VaD患者早期诊断和疗效考核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听觉P300在血管性痴呆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血管性痴呆(VD)是脑血管病变引起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致脑机能衰退,患病率为324/10万。痴呆的传统诊断方法主要是根据1临床症状学的描叙和神经心理学量表的测试,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事件相关电位P300是与人脑认识活动有关的脑电位变化,可评价信息加工过程中的脑功能状态。本研究对血管性痴呆患者同时进行成人韦氏智力量表(WAIS—RC)和P300测定,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评价P300对血管性痴呆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事件相关电位对血管性早期痴呆诊断的价值.方法 设置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52例血管性痴呆患者,观察组为49例正常人.结果 观察组的CCSE测定评分的平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ADAS测定评分的平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P300潜伏期的平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波幅的平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事件相关电位检测大脑认知功能的成分包括N1、P2、N2、P3;事件相关电位在血管性痴呆的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不仅操作简单方便,而且其检测结果可作为诊断血管性痴呆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患者血浆、CSF中AVP含量与头颅影像学、认知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运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P300潜伏期(P300PL)、Hachinski缺血量表(HIS)、社会功能活动调查(FAQ)评定患者认知功能,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血浆、CSF AVP含量.结果与脑梗塞(CI)组比较,VD组梗塞灶分布不同(P<0.05).其中,双侧大脑半球、多发性病灶、皮质颞叶、额叶及丘脑部位者明显多于CI组.VD组血浆中AVP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CSF中AVP含量显著降低(P<0.01),P300PL显著延长(P<0.01),MMSE评分显著下降(P<0.01);相关分析:VD组血浆与CSF AVP含量变化无显著相关(P>0.05),VD组CSF AVP含量与P300 PL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脑内AVP活性变化可能参与了VD的病生过程;神经影像学改变、P300PL及CSF AVP含量动态观察,可以作为判断VD病情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30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5.
血管性痴呆是由脑血管疾病后导致的以认知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医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较单纯西药治疗具有明显优势。文章就近几年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与实验室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是与人脑认知活动有关的脑电位变化,可评价信息加工过程脑功能状态与机理。方法:我们应用长谷川信彦痴呆量表测验27例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智能,同时测验33例非痴呆患者的智能。结果:血管性痴呆组的智能得分明显低于非痴呆组。再分别检查两组患者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发现血管性痴呆组的P300潜伏期较非痴呆组明显延迟,提示P300潜伏期延迟可反映患者的智能障碍。另选智能测验得分由低至高的31例患者,观察其P300潜伏期的变化,发现智能测验得分与P300潜伏期至高度负相关。即智能测验得分越低,智能障碍越严重,P300潜伏期越延迟,说明P300潜伏期的长短可反映血管性痴呆患者痴呆的程度。结论:P300潜伏期可用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检查,并可反映其智能障碍的程度,是血管性痴呆较为客观可靠的检查指标。  相似文献   

17.
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和验证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3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予针刺治疗配合口服喜德镇,对照组予口服喜德镇,比较2组治疗后的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P300与MoCA在不同类型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表现,了解其神经心理学损害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皮质下缺血性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no dementia,VCIND)患者31例、皮质缺血性VCIND患者31例以及正常对照组30例,分别进行P300及MOCA评定。结果:潜伏期比较,皮质下型及皮质型VCIND较正常对照组延长,皮质下型较皮质型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波幅比较,皮质下型及皮质型VCIND波幅较对照组均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皮质下型与皮质型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MoCA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认知功能筛查工具中MoCA使用简便、敏感度高,不受文化程度、语言文字等客观条件的限制;P300可对患者进行无损害诊断及对认知功能障碍起到协助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各种脑血管病引起脑组织损害而产生的痴呆,它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常见痴呆类型。针刺疗法对血管性痴呆的认知功能及社会活动功能康复有积极作用,临床应用广泛。本文综述中文数据库中近五年相关针刺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文献报道,科学评价针刺疗法的优势和不足,以期为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晓彤 《医学综述》2006,12(8):502-504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血管性痴呆发病率逐渐上升,很多临床医生对本病的防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综述了针刺治疗该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