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药性形成过程和现代药性认识方式的思考,本课题组提出"以效识性"观点,以此观点为核心,文章从四气、五味、归经3个方面,以"有其效而无其气""有其效而无其味"及"有其效而不归其经"为纲对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所载中药中存在"有其效而无其性"现象的中药的药性进行了再认识,并提出了基于"以效识性"观点的中药药性再认识的研究思路。"以效识性"观点为中药药性的再研究奠定基础,为新发现中药的药性认识提出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大道至简     
《中医药文化》2012,(6):12+51
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金·张子和《儒门事亲卷十四治病》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相似文献   

3.
《药性粗评全注》为清代湖南名医黄彝鬯所著,全书对600余种常用药物之药性、功能及主治进行了辨晰。该书的主要学术特色有3点:强调医家应识药性;不拘古法灵活用药;五脏补泻不离药性。  相似文献   

4.
旷惠桃 《中医药导报》2010,16(6):13-13,16
中医临证之要,在于辨证论治.辨证之要,一辨病位,二辨病性;论治之法,则是因证选方,因方遣药.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曰:"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张子和<儒门事亲>又曰:"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均强调了谙熟中医方药理论与应用之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集前人已效之方,应今人无限之病,何异刻舟求剑,按图索骥,其偶然中难矣。——元·朱震亨《局方发挥·自序》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己了。——孙思邈《大医精诚》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  相似文献   

6.
相传,上古时代的神农为了识别药性,亲尝百草,经常因误食毒草而中毒。一次,神农采药时偶然得到了一种叫做獐狮的奇兽,只见它周身透明,吃下各种虫草后,可通过观察它的肺腑、经络而判定断定百草虫的药性。从此,神农识药不再有性命之忧了。  相似文献   

7.
仲景用白术,贵在识药性,巧在精配伍,要旨在巧用。从蠲风寒湿、安胎固胎、主胸痹证、治饮杜痰、运湿制水、益气健脾、补气补血、燥湿止渴等方面对仲景用白术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介绍吕承全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腹泻经验。通过4则慢性腹泻验案以彰吕老师临证识证辨惑,详审病因;标本传变,固脾肾为要;处方用药,熟知药性;久泻不止,并非皆虚证等证治用药心得。  相似文献   

9.
浅析海洋生物类药性能特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伟大宝库 ,是世界民族医学中发展最早、最完善的一个分支 ,而蓝色本草———海洋生物类药 ,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生长在海洋这一特殊环境中的海洋生物 ,在其生长与代谢过程中 ,产生并积累了大量具有特殊化学结构并具特殊生理活性和功能的物质 ,是开发新型海洋药物和功能食品的重要资源。鉴于海洋生物类药种类繁多 ,本人不揣浅陋 ,谨从中选取临床常用的百余种 ,探讨其性能特点 ,以飨读者。1 药性特点药性是药物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用药之道无他也 ,惟在识其气味 ,辨其阴阳。”故明药性 ,可深谙药效 ,指导临…  相似文献   

10.
中药的“药性专长”浅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的“药性专长”浅识吴文博,李大庆(石家庄市中医院05005)中药的性能与其它事物一样,也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选择、有毒无毒等,可称为中药的一般性能;一味药区别于它味药的性能,可称为中药的特殊性能。中药的特殊性能,在临床...  相似文献   

11.
浅谈张仲景对药物气味性用的不同取用广州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510515)徐成贺广州市健乐医院(510515)薛玫仲景详识药性,选药用药,匠心独具,从药物的阴阳属性,形质气味,专治之能,到变化多用,相类差异,配伍炮制等,皆详审确的,并结合脏腑的特性,病...  相似文献   

12.
名医名言     
《中医药通报》2008,7(3):42-42
药性有刚柔:刚为阳,柔为阴,故刚药动,柔药静。刚而动者其行急,急则迅发而无余,其起疾也速,其杀人也亦暴;柔而静者其行缓,缓则潜滋而相续,其起疾也迟,其杀人也亦舒。无识者,好为一偏,其害不可胜言。而中立者,因有牵掣之说焉。  相似文献   

13.
采药实习是《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提出了形、色、气、味识草药的采药实习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强调从植物的形态、颜色、味道来辨识药用植物及其药性等,让学生从多维认识药用植物。这种基于中医理论的采药实习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中药学特色,为培养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卓越的优秀中药学人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金匮要略》辨药性用药的学术思想。辨药性用药包括:辨五味药性用药、辨散敛药性用药、辨升降药性用药、辨有毒无毒药性用药等内容。辨药性用药是中医临床合理用药的关键环节之一,合理应用药性,有助于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中药“宏观药性”假说与组分药性数字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宏观药性假说"认为:寒热药性是中药物质的宏观属性,中药的部位、单元、组分或成分皆有药性。中药寒热药性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宏观药性是中药整体的寒热属性;而微观药性是中药部位、单元、组分或成分的寒热之性,且同一中药普遍存在寒热药性相反的物质成分。中药的宏观药性是其各物质成分之间微观药性交互作用而综合"呈现"的结果,宏观药性值取决于所含各种药性成分的微观药性贡献力。基于中药宏观药性假说,将中药"系统分离"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物质单元,以各"物质单元"的"微观药性贡献力"作为矩阵元素,构建寒热药性判别矩阵,可以实现对中药"物质单元"药性的预先理论判别,进而探讨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与中药组分配伍新药发现相偶联的研发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从药性多维性的角度认识中药药性理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药药性具有多维性的概念。中药药性多维性是指中药药性诸多要素集合决定中药效能的特性。药性的多维属性是中药具有多功效的内在依据,它们之间存在着和性效异同的离合关系;药性多维性与病证病机多维性相统一。中药药性-功效-病证之间的相互关联是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中药药性多维性的认识对临床准确地运用中药药性理论及中药药性的现代化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成华  薛长松 《中国药学杂志》2022,57(19):1596-1600
总结人参药性成因及单味药药性研究的意义,为中药药性研究提供参考。通过本草学研究,考证历代中医药古籍文献对于中药人参药理药性与功效应用的论述,从“单味药药性成因假说”角度,辨析单味药人参药性历史变化过程,总结单味药人参药性成因。人参药性历史变化过程是中医学具体理论流派指导下的不同流派临床实践经验总结过程,是中药临床功效与临床用药倾向影响中药单味药药性形成过程的具体实例。单味药人参的复杂药性成因体现了中药单味药药性理论与药性实践形成过程中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王鹏  张永清  商庆新  王振国 《陕西中医》2012,(11):1545-1547
目的:研究提示中药药性的科学内涵。方法:在文献研究基础上,结合近年来课题组从事药性理论相关基础问题研究的系列发现和成果,对中药药性科学内涵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对药性的科学内涵作出了基于传统理论和现代科学实验的新诠释。结论:中药药性的科学内涵可以通过本原药性和效应药性加以概括。本原药性是中药固有的、取决于种质与环境的客观属性,具有相对静态、隐性的特征;效应药性是对药物作用于机体产生效应的主观认知,取决于中药的应用条件,具有动态、条件显性的特征。本原药性是效应药性的基础,效应药性是本原药性在特定条件下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研究统计分析《药性赋》收载的248种中药,与《中国药典》2010版药性进行对比分析,对药性表述不同的中药进行比较。研究表明,《药性赋》撰者在金元时期对中药药性的认识,与现代理论有较高的接近度。随着历代医家对药性认识的不断深入并积累发展,《药性赋》部分中药药性表述与《中国药典》不符,现将药性表述不同的中药列出,为学习《药性赋》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本草秘录》“论药性有独到之见,能言人所未言。”对人参、熟地、附子、大黄这药中四维,尤具独特之见解。此书“署名为陈士铎著述,却颇多‘岐伯日’文句”,与《傅青主男科》、《傅青主女科》同是一付笔墨。故本文以“傅山对药中四维的特识”为题,来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