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晶梅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3):8103-8103
目的检测冠心病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高灵敏度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以探讨其在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中临床危险度分层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免疫比浊方法,分别测定60例ACS患者入院时hs-CRP水平,并测定30例稳定型心绞痛及30例健康成人hs-CRP作对照。结果 ACS组的hs-CRP水平为(12.05±2.48)mg/L,较正常对照组的(2.21±1.16)mg/L高(P〈0.05);较稳定型心绞痛组(2.31±1.21)mg/L高(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2.31±1.21)mg/L较正常对照组(2.21±1.16)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与ACS发生有关,可作为危险分层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及其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急性期心功能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对50例初发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起病24h内及病程的第4周分别采血,测定患者血清NT-proBNP1及NT-proBNP2;并在病程的第3~4周测定入选患者的左室舒张末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根据患者心脏功能状况(Killip分级)分为两组,A组,Ⅰ级,B组,Ⅱ~Ⅳ级,进行NT-proBNP浓度的比较。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的NT-proBNP浓度高于对照组(P〈0.001),无明显心力衰竭的A组与对照组比较也得出类似的结果;有心力衰竭的B组患者与无明显心力衰竭的A组比较其血清NT-proBNP1、NT-proBNP2及血浆TnT1均较高(P〈0.05),EF则较低(P〈0.05)。死亡组与非死亡组的比较,死亡组患者有着较大的年龄和较高的NT-proBNP值(P〈0.001)。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的NT-proBNP浓度与其它的变量的相关性研究表明,NT-ProBNP浓度与年龄、Killip分级正相关,与EF值负相关。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的NT-proBNP浓度与急性期心功能状况及预后密切相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进行血清NT-proBNP浓度的测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hs-CRP和NT-proBNP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和死亡风险评估的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为观察组,动态监测溶栓治疗后血清hs-CRP及NT-proBNP水平。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受试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随访3~6个月,观察随访期间发生的不良心脏事件及死亡情况。结果: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经过溶栓治疗后,29例患者患者冠状动脉出现再通,冠脉再通率为58.0%,随访期间死亡12例。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后,在不同的时间段其血清中NT-proBNP和hs-CRP浓度明显下降。且死亡组患者与非死亡患者相比,死亡患者体内NT-proBNP和hs-CRP浓度显著升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hs-CRP和NT-proBNP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损害程度及预后和死亡风险密切相关,观察患者早期血清hs-CRP和NT-proBNP水平及其在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和死亡风险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林肇得  冯新武  邓斌  陈平  刘健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5):2329-2331
目的:评价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ACS患者150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72例(UAP组),急性心肌梗死78例(AMI组),另选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8例(SAP组)和健康人80例(健康对照组),UAP患者又按Braunwald分为Ⅰ级20例,Ⅱ级23例,Ⅲ级29例,观察4组研究对象hs-CRP水平及UAPⅠ、Ⅱ、Ⅲ级患者的hs-CRP水平,并观察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4组研究对象hs-CRP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两比较各组间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UAP组Ⅰ、Ⅱ、Ⅲ级患者hs-CRP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Ⅰ级与Ⅲ级,Ⅱ级与Ⅲ级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hs-CRP升高组(〉3mg/L)ACS患者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hs-CRP正常组(≤3mg/L)(发生率为46.1%比12.5%,P〈0.01)。结论:hs-CRP可作为ACS危险分层和预后的预测因子,hs-CRP水平升高对判断ACS患者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血清NT-proBNP检测对冠心病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树芝  鲁晓红  谭逵  陈健  易斌 《检验医学》2011,26(5):312-316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浓度变化对冠心病(CHD)患者诊断和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双向侧流免疫法检测132例CHD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无症状组、稳定性心绞痛(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急性心肌梗死(AM I)组]和30名健康对照者及3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住院后第7天、第15天、第30天血清NT-proBNP和肌钙蛋白I(cTnI)水平。CHD患者同步作心电图检查。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80 d,观察随访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 CHD不同病变程度各组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逐渐升高,并与患者心功能分级[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Ⅰ~Ⅳ]呈正相关(r=0.81,P〈0.01)。NT-proBNP〉1 596.63 ng/L的CHD患者NYHAⅢ~Ⅳ级、心电图ST-T改变、随访期内出现MACE的例数明显高于NT-proBNP≤1 596.63 ng/L者(P〈0.01)。ACS患者好转出院组治疗后第7天血清NT-proBNP水平显著降低(P〈0.01),且随着治疗时间延长继续下降。死亡组治疗过程中血清NT-proBNP水平逐渐升高,治疗后第15天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心力衰竭(HF)恶化组治疗前、后血清NT-pro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nI阴性死亡组与cTnI阳性死亡组NT-pro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NT-proBNP水平与CHD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对CHD患者早期诊断、预后及死亡风险评估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以作为CHD患者危险分层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572G/C多态性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影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分析方法(PCR-RFLP)检测22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IL-6基因-572G/C多态性,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浓度。结果①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IL-6基因-572G/C多态性的基因型频率:CC42.54%、GC46.92%、GG10.52%;等住基因频率:C66.01%、T33.99%。③在STEMI组中,基因型CC组hs-CRP浓度较基因型GG+G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仍显示基因型CC携带者的血浆hs-CRP水平较携带G等住基因者高(P〈0.05)。在NSTEACS组及总人群中,不同基因型组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6基因-572G/C多态性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hs-CRP水平无影响。在STEMI患者中,基因型CC携带者的血浆hs-CRP水平较携带G等住基因者高,提示IL-6基因-572G/C多态性在较高的炎症反应状态下,会对hs-CRP的表达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稳定斑块、减少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8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他汀治疗组(阿托伐他汀10mg/d,n=45)和常规治疗组(n=43);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另设健康对照组(n=30)与之对照。结果 ①治疗前他汀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的血清PAPP-A和hs-CRP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均〈0.01),与血脂水平不相关。②他汀治疗组经阿托伐他汀治疗8周后血清PAPP-A及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常规治疗组除血清hs-CRP水平降低外(P〈0.05),其他各项指标均无变化。结论 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和炎症反应,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军堂 《临床医学》2010,30(9):37-38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用氢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的影响。方法将11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辛伐他汀常规治疗组(48例)和辛伐他汀联用氢氯吡格雷组(69例)。观察治疗后6周两组血浆hs-CRP和血脂含量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6周血浆hs-CRP、血脂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但辛伐他汀联用氢氯吡格雷组的hs-CRP下降幅度较辛伐他汀组更大(P〈0.05),两组血脂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用氢氯吡格雷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能更有效地降低血浆hs-CRP浓度,更有利于抑制炎症、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9.
脑出血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海平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9):F0003-F0003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增强法检测35例急性脑出血(观察组)患者和4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中hs-CRP水平,比较两者的差异,评价前者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中hs-CRP水平(2.41±1.62)mg/L明显高于对照组(0.71±0.62)mg/L(P〈0.01),但与脑出血量没相关性(r=0.064,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血清hs-CRP升高,但升高程度与脑出血量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住院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137例ACS患者、5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86名健康人血清中hs-CRP的含量.结果 SAP、ACS患者hs-CR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ACS患者住院治疗后血清hs-CRP浓度均明显降低.入院时hs-CRP〉10.0 mg/L提示再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可能性很大,出院时hs-CRP〉3.0 mg/L的患者易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结论血清hs-CRP在ACS发生时明显增高,可以作为ACS的预报,是一个独立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血浆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广东省人民医院5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51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0例健康正常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免疫比浊法测定各组hs-CRP和Clauss磁珠法测定FIB水平作比较。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和血浆FIB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及对照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和FIB呈正相关性。结论 hs-CRP和FIB可以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事件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温志平  廖新学  陶军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9):3034-3035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含量和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5例ACS患者(ACS组)、20俐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25名健康体格检查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用免疫浊度法测定血清CRP水平、血浆FIB水平。并作比较。结果:ACS组血浆FIB水平、血清CRP水平[(4.6±1. 2)g/L,(32.12±6.3)mg/L]明显高于SAP组[(3.6±0.2)g/L,(6.20±4.5)mg/L]及对照组[(3.1±0. 3)g/L,(5.40±4.8)mg/L](P〈0.05或P〈0.01)。ACS组血浆FIB水平与血清CRP水平间呈正相关(r=0.61,P 〈0.01)。结论:ACS患者血浆FIB水平与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FIB与CRP可以作为早期预测ACS的生化指标.[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预测和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本院114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中AMI的54例患者作为研究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首次检查血清CK-MB、肌钙蛋白T定量(cTnT)以及hs-CRP的结果。结果:研究组血清ks-CRP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且血清hs-CRP浓度上升的时间较CK-MB、cTnT浓度上升的时间早。结论: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早期检测hs-CRP的水平可以预测和诊断心肌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远期心脏事件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择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47例,分别检测血浆MPO、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随访2年,观察不同血浆MPO水平患者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50%)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S,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卒中等)的发生情况.结果 247例患者按血浆MPO水平行二分位数法分组分为MPO> 320 mg/L组84例和MPO≤320 mg/L组163例,血浆MPO> 320 mg/L者MACES发生风险明显增加(HR=1.67,95% CI:1.32~2.57,P<0.05).血浆MPO与hs-CRP浓度成正相关(r=0.132,P<0.05).结论 血浆MPO浓度能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独立预测长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在预测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因子中,hs-CRP与血浆MPO浓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该院收治的20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血清标本并分别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循环酶法及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NT-proBNP、Hcy及hs-CRP水平。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NT-proBNP、Hcy及hs-CRP水平明显高于体检健康者,3种血清指标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可达91.50%;病情越严重、冠脉病变支数越多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清NT-proBNP、Hcy及hs-CRP水平越高。结论 3种血清指标联合检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早期干预治疗对非ST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sCD40L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非ST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为常规治疗组(20例)予以常规治疗但不用降脂药物;B组(20例)为20mg辛伐他汀治疗组;C组为40mg辛伐他汀治疗组(20例);2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对照组。60例非ST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治疗2周前后分别测定血清sCD40L及血脂水平。结果:60例非ST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清sCD40L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P<0.05),B、C组治疗2周后血清sCD40L平均有明显下降(P〈0.05),而以C组作用更明显。结论:非ST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L水平增高,早期辛伐他汀治疗可降低非ST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清sCD40L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早期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可能使非ST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界值点的意义。方法采用Roche Modu lar E17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292例住院患者入院时血清NT-proBNP水平,记录随访10个月间患者再次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情况。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NT-proBNP水平截断点,根据该值将患者危险分层分为高危组(141例)和低危组(151例)。结果血清NT-proBNP水平危险分层的最佳截断点取608 ng/L,其敏感性为81.3%,特异性为61.7%。高危组中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54例(38.3%),无事件者为87例(61.7%);而低危组中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11例(7.3%)、无事件者为140例(92.7%)。高危组预后情况较低危组更差[P〈0.001,相对危险度(RR):5.25,95%可信区间(CI):2.60-10.59]。结论血清NT-proBNP水平对ACS患者危险分层的最佳截断点为608 ng/L。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探索ACS患者危险分层简便、实用的方法。方法连续入选ACS患者246名,测定其基线水平的hs-CRP、肌钙蛋白T(cTnT)、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观察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和因严重心绞痛而再次入院)的发生情况,据此将患者分为事件组和对照组;筛选可独立预测终点事件的指标,并评价其单独及联合预测价值。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完成随访241例,其中121例发生心血管事件。事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白细胞计数、hs-CRP、LDL-C/HDL-C和cTnT阳性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只有TC/HDL-C和hs-CRP进入回归方程(P〈0.01)。根据TC/HDL-C和hs-CRP的三分位数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发现随着TC/HDL-C和hs-CRP的升高,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呈上升趋势,二者均位于最高三分位数区间的患者的终点事件发生率最高(78.1%)。结论TC/HDL-C和hs-CRP均可以独立预测ACS患者长期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TC/HDL-C和hs-CRP联合应用的分层效果更佳,hs-CRP可以对经传统血脂所确定的“低危”患者进一步分层,筛选出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相对较高者。  相似文献   

19.
陕宇璇  惠杰 《浙江临床医学》2010,12(12):1321-1323
目的探讨应用他汀类药物降低低密度胆固醇(LDL—C)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关系。方法115例PCI术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规则服用他汀类和其他药物,根据LDL—C水平分组:2.07~3.36mmol/L为正常组,〈2.07mmol/L为低水平组。然后再将低水平组分为两组:1.55~2.07mmoL/L为较低水平组,〈1.55mmol/L为极低水平组。结果LDL—C低水平组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正常组低(χ^2=4.68,P〈0.05),而较低水平组与极低水平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P〉0.05)。结论〈2.07mmol/L的LDL—C低水平对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预后的关系。方法:10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其中ST段抬高的ACS(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48例,非ST段抬高的ACS(NSTEMI/UA)54例,所有对象取清晨空腹静脉血10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IL-18浓度,按血浆1L-18浓度分为1L-18〈50ng/L与IL-18≥50ng/L两组.将其对ACS预后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①ST段抬高的ACS患者1L-18≥50ng/L亚组发生恶性心脏事件者明显高于IL-18〈50ng/L亚组②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IL-18≥50ng/L亚组发生心衰,AMI和心脏性死亡者显著高于IL-18〈50ng/L亚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IL-18水平增高可能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有关,IL-18可能是预测ACS近期心脏事件和评估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