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镜下染色技术对中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诊断的意义,并以病理诊断作为其参照的标准。方法对65例中重度CAG胃镜下特点及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符程度进行研究。分别计算镜下典型特点对CAG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结果病理诊断中重度CAG45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11例,CAG与CSG合并9例。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相比较,肉眼符合率为83.09%。CAG的各种胃镜下表现对病理诊断的敏感性为12.96%-37.04%。其中:黏膜粗糙颗粒状改变对肠上皮化生(IM)的特异性为89%,多发隆起糜烂及黏膜粗糙不平颗粒状改变对IM及不典型增生(ATP)的特异性分别为73%和68%。多种表现同时存在对CAG的阳性预测值100%。18例患者美蓝染色,于着色区取活检,CAG与CSG诊断符合率为93%。结论CAG胃镜中肉眼典型特点对病理组织学的敏感性不高,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低,通过胃镜染色技术的应用可提高诊断的符合率。  相似文献   

2.
刘仕鹏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1):1861-1862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内镜与病理诊断的关系。方法 对228例内镜诊断CAG的镜下表现与病理结果与内镜诊断为浅表性胃炎222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28例内镜诊断CAG病理诊断150例,诊符率65.8%,其中伴肠上皮化生68例,伴异型增生16例,同时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26例。222例内镜诊断为浅表性胃炎中病理诊断CAG14例,比率6.3%。228例内镜诊断CAG的镜下表现皱襞变平与血管透见、颗粒状、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病理诊断CAG分别为47.1%、60.9%、60.7%,皱襞变平与血管透见分别合并颗粒状、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病理诊断CAG为88.9%、93.3%,病理诊断肠上皮化生72.2%、73.3%,异型增生41.7%、40.0%,均与单一镜下表现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内镜下单一表现对诊断CAG有一定价值.多种表现并存有较高价值,CAG诊断需内镜结合病理。  相似文献   

3.
陈宏 《中国医药指南》2013,(24):208-209
目的探究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内镜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接治的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计算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对内镜表现和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病理诊断证实有69例,临床诊断符合率70.4%;胃镜下见胃黏膜变薄和白相为主15例,经病理诊断后确定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有11例(73.3%);胃镜下见胃黏膜粗糙58例,经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有38例(65.5%);胃镜下见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者共49例,经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有46例(93.8%)。内镜下表现出的3种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符合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即(P〈0.05)。结论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相结合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金玲 《丹东医药》2006,(2):17-17
萎缩性胃炎(CAG)比较常见,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明显增高。若病人胃年龄大于其年龄,则有病理意义。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多种多样,有一定的特征性改变,为探讨其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作对36例诊断为CAG的病例进行镜下所见与病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探讨相关性。方法选择2006年4月至2004年5月在我院经胃镜诊断为胃炎并有病理结果的120例患者,比较诊断符合和表现。结果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56.3%,二者诊断一致性较差;胃黏膜变薄、粗糙不平、血管显露,红白相间以白为主对粘膜萎缩的阳性预测值较高达到70%以上,3者同时存在对CAG阳性预测值达90%以上,其阳性率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肠化及异型增生的阳性预测值均低于70%,胃粘膜变薄、血管显露,红白相间以白为主对肠化的阳性预测值仅2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应立足于内镜与病理检查的紧密结合分析,以提高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有胸膜凹陷征(pleural indentation,PI)的肺外周结节的CT诊断,提高对胸膜凹陷征及其相关征象的认识。方法:对经手术切除或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58例有PI的肺外周结节的CT表现与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肺外周结节中,周围型肺癌47例,良性结节11例。Ⅰ型、Ⅳ型、Ⅴ型PI及胸膜凹陷相关结节切迹征(nodule notch due to pleural indentation.NNPI)多为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Ⅱ型、Ⅲ型PI多见于结核球等良性病变。结论:P1分型在肺外周结节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内镜下的表现、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以提高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3月至2009年6月经胃镜检查及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7例的临床资料,对胃镜下直视诊断CAG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7例患者中,经胃镜诊断为63例中重度CAG,病理诊断证实中重度CAG为42例,诊断符合率为62.69%。胃镜诊断漏诊率为37.31%。结论临床上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CAG诊断的确诊依据。胃镜下三种黏膜改变与病理诊断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对提高医师对CAG的认识及帮助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色素放大内镜下Barrett食管(BE)微细结构的变化及与病理组织学的相关性,提高BE镜下诊断。方法应用放大内镜对疑似BE黏膜进行染色放大观察并做病检,记录67例经病理确诊BE病例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病理分型。结果BE的内镜分型:岛型28例,舌型7例,全周型32例。放大内镜共分三型,其中Ⅲ型病理均为肠上皮化生,肠化生检出率与Ⅰ型、Ⅱ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8,P〈0.01)。结论色素内镜在Barrett食管的诊断和组织学较常规内镜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检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诊断价值并将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2月因消化道症状在我院治疗的10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入选者均需接受内镜检查以及病理诊断,比较检查结果。结果内镜检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灵敏度为78%,过度诊断率(误诊率)为25%;经病理诊断确诊的7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发病部位:胃底1例,占1%;贲门下区6例,占8%;胃体8例,占10%;胃角14例,占18%;胃窦50例,占63%。于内镜表现方面,A+B+C(A为黏膜红白相间,但白相为主,皱襞变平或者消失;B为部分黏膜下血管网显露;C为黏膜壁、黏膜粗糙,且黏膜表面不平,且可见结节状或者黏膜颗粒状表现)占比均低于C、A+C、B+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病理诊断结果视作标准,内镜检查对A+B+C的诊断符合率最高,其次为B+C、A+C、A+B。结论单独通过内镜检查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尚存在过度诊断或漏诊现象,临床应充分认识该疾病于内镜下呈现的多样性表现,避免主观诊断,此外,将其与病理诊断相结合,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术前各种检查方法的应用价值,探索一种有较高价值的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3年12月至2006年5月行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局部切除术的25例患者术前影像学、十二指肠镜检查资料及术后病理资料。结果25例行B型超声检查的患者中,8例发现壶腹部低回声结节,肿物检出率为32.0%(8/25);13例行CT检查的患者中3例显示壶腹部肿物图像,肿物检出率为23.1%(3/13)。20例十二指肠镜检查的患者中,6例镜下见乳头部菜花样肿物,10例见瘤样肿物,经术后病理证实均为乳头肿瘤;4例镜下仅见乳头增大,术后病理结果亦为肿瘤。十二指肠镜检乳头肿物检出率为80.0%(16/20),与B型超声或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0例患者均在十二指肠镜下取活组织检查,结果12例为恶性病变,与术后病理一致;8例活组织检查提示良性病变,其中4例与术后病理一致,另4例术后病理为恶性。十二指肠镜活组织检查与最终病理诊断比较,定性诊断敏感度为80.0%(16/20)。结论十二指肠镜检和镜下活组织检查诊断敏感度较高,是诊断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有较高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根据内镜下不同分型,分析结节性胃炎(nodular gastritis,NG)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3年5B我院内镜中心诊断明确的结节性胃炎96例,根据内镜下表现分两型:Ⅰ型为颗粒型(granular,G)为细小隆起的结节;Ⅱ型结节型(nodular,N)为较粗大的隆起结节,结节的数目远少于颗粒型。将两型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观察。结果(1)Ⅰ型(n=43)男女比为11:32,年龄19~44岁,平均年龄32岁,Ⅱ型(n=53)男女比为17:36,年龄22—48岁,平均年龄37岁;两型均为中青年,性别比较无差异。(2)Ⅰ型临床上有26例(60.5%)无上腹部主诉,Ⅱ型几乎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早饱等症状。(3)两型快速尿素酶实验阳性率均为100%(++~++++)。(4)病理改变Ⅰ型均有淋巴滤泡增生,无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Ⅱ型46例(86.7%)可见淋巴滤泡增生,少见有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结论两型结节性胃炎均有明显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病理以淋巴滤泡增生为主要改变,颗粒型无腺体萎缩和肠化,临床上颗粒型可无上消化道症状而结节型几乎均有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胃复春片联合幽门螺杆菌根除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CAG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常规服用胃复春片,治疗组加用幽门螺杆菌根除术的三联疗法,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Hp根除率、胃黏膜病理检测等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Hp根除率、胃黏膜萎缩、胃黏膜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等方面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胃复春片联合幽门螺杆菌根除术是治疗CAG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健胃治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健胃治萎汤,对照组单纯服用胃复春片。观察2组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4%高于对照组的6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胃治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HP感染的疗效。方法将17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组根据中医辨证分为5型,对照组用西药抗HP三联疗法,治疗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药辨证施治,疗程4周后,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86例总有效率气滞血瘀型(Ⅰ型)91.2%、脾胃湿热型(Ⅱ型)85.7%、脾虚肝胃不和型(Ⅲ型)87.5%、胃阴亏虚型(Ⅳ例)87.5%和气血两亏型(Ⅴ型)100.0%,HP阴转率与各型的治愈率相同;对照组86例有效率Ⅰ型68.8%、Ⅱ型75.0%、Ⅲ型77.3%、Ⅳ例70.0%和Ⅴ型66.7%,HP阴转率与各型的治愈率相同,两组各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172例中,以气滞血瘀型、脾虚肝胃不和型多见。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并HP感染疗效好,复发率低,不良反应轻,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320例,均为2000年1月至2012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妇女患者,使用HPV分型基因检测系统对其宫颈细胞的HPV DNA进行检测,并且检测20种高危型HPV亚型和5种低危型亚型。结果人乳头瘤病毒阳性率20.5%,其中高危型HPV亚型15.75%,低危型亚型3.02%,高危亚型和低危亚型混合型1.23%。HPV11是低危型中感染最高的,HPV16是高危型中感染最高的。结论女性生殖道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易引发宫颈癌,临床上应做好提前防范,及早预防,防止发生癌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疗效。方法将2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20例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12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中医辩证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对照组120例中,显效45例,有效50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79.17%;治疗组120例中,显效60例,有效5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的病理特点及免疫组织学研究。方法分析PRCC标本共45例,按组织细胞特点嗜碱亚型14例,嗜酸亚型31例。免疫组化染色,检测2种亚型上皮膜抗原(EMA)、细胞角蛋白7(CK7)、CD10、波形蛋白(Vim)及2种亚型Fuhrman分级比较与患者预后分析。结果嗜碱型与嗜酸型在EMA、CK7、CD10、Vim表达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5)。嗜碱型与嗜酸型在Fuhrman分级比较,嗜酸型显著高于嗜碱型,两组分级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本组45例患者,随访期间病死率为15.6%(7/45),其中嗜碱型2例,嗜酸型5例。其余患者随访期间未出现复发或转移。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临床多发恶性肿瘤,其嗜碱亚型和嗜酸亚型的免疫组织学特点和Fuhrman分级以及临床预后均不同。  相似文献   

18.
陈曦  李新明 《安徽医药》2013,17(12):2082-2084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LDL-C(低密度脂蛋白)对冠心病患者易损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8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Braunwald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4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50例,其中UAP-Ⅰ级18例,UAP-Ⅱ级20例,UAP-Ⅲ级12例,分别检测4组患者血清CRP及LDL-C水平,并行动脉造影术(CAG术),根据患者冠脉病变分为Ⅰ型、Ⅱ型及Ⅲ型,其中Ⅱ型认定为易损斑块.结果 4组患者血清CRP、LDL-C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具著,以SAP组患者CRP水平最低,以UAP-Ⅲ级血清CRP、LDL-C水平最高,明显高于其他三组.UAP-Ⅲ级以Ⅱ型为主,占88.34%,SAP组斑块以Ⅰ型为主,占90.00%,UAP-Ⅱ级以Ⅱ型为主,占55.00%,UAP-Ⅰ级以Ⅲ型为主,占72.22%,UAP-Ⅲ级斑块Ⅱ型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三组.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CRP、LDL-C水平越高,Ⅱ型斑块比例越高,其中以UAP-Ⅲ级最多见,提示血清CRP、脂蛋白水平与冠心病患者易损斑块关系密切,可通过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CRP水平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19.
观察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四逆散合活络效灵丹冲剂,(柴胡、白芍药、枳实、炙甘草、丹参、当归、乳香、没药)。每次1袋(每袋6g)3次/d水冲服。对照组口服胃乐新1次1袋,3次/d。2个月后观察两组的疗效。包括中医症状,胃镜检查,病理检查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3%,对照组有效率为63.3%,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胃黏膜萎缩积分、肠上皮化生(IM)积分、典型增生(Dys)积分的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运用行气活血通络中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逆转腺体萎缩,延缓和抑制肠上皮化生和典型增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Hp阳性CAG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10 d序贯疗法治疗,前5d口服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阿莫西林胶囊,后5d改为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左氧氟沙星胶囊+呋喃唑酮片.对照组按标准三联疗法用药:枸椽酸铋钾片+替硝唑片+克拉霉素片.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Hp清除及胃黏膜炎症改变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P<0.05);治疗组Hp根除率和1年复发率为86.7%和15.4%,对照组分别为68.3%和36.6%,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胃黏膜慢性炎症程度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 序贯疗法对Hp相关性CAG患者Hp根除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胃黏膜炎症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