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与网织血小板(RP)、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改良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捕获血小板抗原试验(MAIPA)测定ITP(86例)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30例)患者血浆中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GPⅡb-Ⅲa以及P-选择素自身抗体,同时以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相应的RP%及PAIgG.结果 ITP组MAIPA、RP%和PAIgG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2.79%、80.23%和70.93%;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分别为6.67%、23.33%和36.67%;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三种方法检测ITP结果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MAIPA是ITP的特异性诊断指标,多种抗体应用可以提高其敏感度.MAIPA联合PAIgG及RP测定有益于ITP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血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抗体的效果,初步建立并优化这种以全血为标本的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血小板抗体的方法。方法应用FCM,以多种参数分析全血中的CD61标记的血小板群。结果采集检测所需的血样,其体积以微升为数量级单位,每次检测需要2 h,检测的阳性率与理论值呈明显正相关(r>0.9,P<0.001),含有CD61抗体的血小板占全部正常血小板的3%,可检测血小板计数低达10×109/L的标本。结论采用全血法流式细胞术,所需血样量少,较适合血小板极低或血小板抗体少的患者检测快速,本法比传统的定性检测法与定量检测法效果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琳 《河南医药信息》2010,(14):103-104
目的探讨人微小病毒B19(HPVB19)感染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30例ITP患儿和20例健康儿童的血清标本进行检测,并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结果病毒感染阳性患儿的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A明显高于病毒感染阴性患儿(P均〈0.05);ITP组患儿血清中HPVB19-DNA阳性率40.0%(12/30)显著高于对照组(0)(P〈0.05)。结论 ITP患儿血清中HPVB19-DNA阳性率高,病毒感染可导致血小板相关抗体升高而致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临床多次输血对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了解血小板抗体产生的规律。方法采用固相红细胞吸附试验(SPRA)对268例反复多次输注血小板及输血史的患者,进行血小板抗-HLA和抗-HPA的检测,分析抗体产生的规律。结果268例反复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检测出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51.5%(138/268)。其中输注次数:1次患者阳性3例,阳性率9.4%(3/32);2-4次患者阳性58例,阳性率43.1%(58/144);5-8次患者阳性52例,阳性率75%(52/64);〉8次患者阳性25例,阳性率89.3%(25/28)。输血次数〈3次患者阳性22例,阳性率22.4%(22/98);输血次数〉3次患者阳性116例,阳性率68.2%(116/170)。抗体阳性率与患者多次输注血小板及输血的次数成正相关,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输注患者血小板输注次数和输血次数越多,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几率越大,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将直接影响患者的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确认定量ELISA法检测健康人血浆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IgG抗体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定量ELISA法检测健康人血浆,对初检的抗-RSV阳性血浆(抗-RSV效价>11 U/ml)进行复检和中和试验。结果  检测3041份血浆,初检和复检的血浆抗-RSV阳性率分别为5.4%和4.7%。定量ELISA法的特异性和精密性均良好,抗-RSV阳性血浆的有效检出率为87.8%。结论  定量ELISA法可用于健康人血浆抗RSV IgG抗体的大规模筛检。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探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与血小板相关抗体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方法对140例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进行PAIgG、PAIgM、PAIgA3项联合检测。结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伴血小板减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PAIg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血液肿瘤组和肝病患者组PAIg阳性略高于正常对照组。ITP、SLE的PAIgG、PAIgA、PAIgM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肿瘤组和肝病患者组则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PAIg的检测有助于了解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机制,必要时也可作为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郭兆军  周伟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0):1309-1310
目的 评价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抗CCP抗体)联合检验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风湿病患者125例,按设计要求分RA组78例,其他风湿病组(非RA组)47例.采用ELISA法定量检测抗CCP抗体、乳胶凝集法检测RF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抗CCP抗体阳性率为66.7%,RF阳性率为74.4%,抗CCP抗体+RF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62.8%,抗CCP抗体+RF联合检测与单独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联合检测的特异性98.6%,阳性似然比29.2,比单独检测有明显的提高;灵敏度49.6%,阴性预测值54%,比单独检测有明显的降低.结论 联合检测能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和阳性似然比,降低检测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联合检测更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抗-EBV检出情况及临床分析。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体外测定人血清或血浆中抗EB病毒衣壳抗原(EBV-CA)IgM抗体。采用血凝集试验法检测嗜异性抗体。结果 45例患儿血清中抗EBVIgM阳性率82.2%;嗜异性抗体阳性率73.3%。结论 EBV特异性抗体阳性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重要诊断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结果 36例AIH患者抗平滑肌抗体(ASMA)阳性率58.33%,抗肝肾微粒体抗体Ⅰ型(LKM-1)阳性率5.56%,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SLA)阳性率2.78%和抗线粒体抗体Ⅱ型(AMA-M2)阳性率8.33%;48例PBC患者抗线粒体抗体Ⅱ型(AMA-M2)阳性率97.92%,其他抗肝抗原自身抗体均阴性。AIH和PBC患者抗核抗体(ANA)阳性率分别为77.77%、100%。5例PSC患者ANA阳性率60%,抗肝抗原自身抗体均为阴性。31例健康体检者ANA只检测1例阳性,抗肝抗原自身抗体均为阴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各组阳性检出率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抗核抗体(ANA)及抗肝抗原自身抗体的检测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和分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血液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探讨其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关联,并分析血小板抗体产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用固相凝集法检测158例血液病患者输注前血小板抗体,同时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每次血小板输注前及输注后24h血小板计数,计算出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结合输注血小板后出血表现是否得到改善来判断输注疗效,分析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性,并根据病因、患者性别、输注次数及血小板种类分别分组,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158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总有效率为53.16%,血小板抗体总阳性检测率为17.72%;②血小板输注有效组抗体阳性率(5.95%)远低于输注无效组(31.08%)(P〈0.05);③不同病因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TP组抗体阳性率最高(34.38%),白血病组最低(8.86%);④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⑤不同血小板输注次数组间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输注次数增多,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增高;⑥不同种类血小板组的抗体阳性检出率比较,单采组(8.77%)低于浓缩组(22.77%)(P〈0.05)。结论①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输注疗效密切相关,血小板抗体是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重要免疫因素之一;②血液病患者的病因与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有一定相关性;③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患者性别无关;④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血小板抗体产生密切相关;⑤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输注的血小板种类有关,单采组明显低于浓缩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测定53例ITP患儿及15例非ITP的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A、G、M)的水平,并分别进行ITP与非ITP的进行配对比较,ITP的PAIg与血小板计数行相关分析,ITP急性期与恢复期进行比较.结果 ITP患儿的PAIgG, PAIgM和PAIgA分别为(77.00±20.99)%、(62.02±24.91)%和(48.98±25.36)%,明显高于非ITP的(28.47±32.52)%、(5.13±9.19)%和(10.27±17.09)%(P<0.01).PAIgG、PAIgM和PAIg与血小板计数呈高度负相关,r值分别为-0.86、-0.79和-0.60,急性期PAIg高于恢复期(P<0.01).结论 血小板相关抗体可作为诊断ITP的重要参数,可与非ITP的患者进行鉴别,其数值(尤其PAIgG)与血小板计数呈高度负相关,并与预后密切相关.流式细胞术可快速、有效、准确地测定PAIg.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256例临床需输注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并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结果有输血史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12.50%,无输血史者为8.59%,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患者随输注次数的增加,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越高;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输注血小板后1、24 h时CCI均显著高于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输血可导致患者产生同种抗体,血小板输注前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可提高患者临床血小板输注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流式细胞术全血法检测血小板功能、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血小板特异性荧光抗体CD61-FITC标记血小板,并以0.82μm标准微球进行定位对照和设置机器检测条件,调节机器阈值,设门计数血小板微颗粒(PMP)占CD61阳性颗粒的百分比。以ADP及胶原诱导血小板活化,计数活化以后血小板释放的PMP,以未加血小板激活剂的标本作为零聚集对照,激活剂活化的标本以单个血小板数量的减少反应血小板聚集率的多少,并进行方法学的评价。结果:该方法能够有效的检测PMP及低浓度诱导剂诱导下的血小板聚集,检测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敏感度明显高于比浊法。应用枸橼酸钠和CTAD抗凝样本,检测结果显示CTAD抗凝的全血静息状态下血小板释放PMP的量显著低于枸橼酸钠抗凝全血释放PMP量。结论:流式细胞术全血法检测血小板功能方法准确、敏感,快速、简便适合于临床常规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性分析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抗核抗体(ANA)和抗核抗体谱(ANAs)检测结果,探讨两者联合检测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意义。方法 收集2018-2021年在该院就诊并进行自身抗体检测的患者共2 495例,ANA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ANAs采用免疫印记法(LIA)检测。结果 2 495例标本总阳性率为25.01%,男性阳性率为13.37%,女性为32.17%,且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A(+)519例(20.80%),ANAs(+)404例(16.19%),其中ANA(+)/ANAs(+)323例(12.95%),ANA(+)/ANAs(-)196例(7.86%),ANA(-)/ANAs(+)81例(3.25%),ANA(-)/ANAs(-)1 895例(75.95%),与IIF-ANA法比较,LIA-ANAs法检测总符合率为75.31%,灵敏度为62.24%,特异度为95.00%;ANA核型以颗粒型(79.96%)、着丝点型(6.74%)、均质型(5.59%)为主;ANAS中抗体阳性率抗Ro52抗体(25.21%)、抗干燥综合征A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大鼠抗透明带抗体的检测方法,探讨抗透明带抗体与母鼠年龄的关系。方法用BA-ELISA法,检测了28只老年母鼠、20只青年母鼠血清抗透明带抗体,并与40只正常妊娠大鼠对照。结果老年母鼠组阳性率为32.14%,青年母鼠阳性率为15.00%,正常妊娠大鼠阳性率为5.00%;抗透明带抗体阳性14例,总阳性率为15.9%(14/88)。结论用BA-ELISA法能够检测大鼠血清抗透明带抗体,正常妊娠组抗透明带抗体含量低。  相似文献   

16.
D-二聚体检测诊断肺栓塞的方法学研究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检测快速准确的方法和诊断肺栓塞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胶体金双抗体夹心挪威Nycocard ReaderⅡ多功能全定量检测仪法、免疫比浊日本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仪法;手工目测定性法三种方法对42例确诊为肺栓塞的患者检测血浆中DD含量,记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42例肺栓塞患者DD检测胶体金法阳性42例,阳性率100%;免疫比浊法阳性42例,阳性率100%;与手工目测定性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体金法与免疫比浊法比较DD阳性率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胶体金法、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结果准确、快速、便捷,作为肺诊断栓塞的首选过筛试验,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李笋 《中国实用医药》2012,7(29):99-100
目的探讨传染性疾病标志物在手术和输血前检测意义。方法选择我院5000份传染性疾病标志物标本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所选标本均采用ELISA法对HBsAg、抗-HCV、抗-HIV及梅毒抗体进行检测,具体操作步骤根据试剂盒列出的操作方法进行。结果本文所选5000份标本中,HBsAg、抗-HCV、抗-HIV及梅毒抗体总的阳性例数为315例,总的阳性率为6.3%(315/5000)。HBsAg阳性例数为196例,阳性率为3.92%;抗-HCV阳性例数为92例,阳性率为1.84%;抗-HIV阳性例数为2例,阳性率为0.04%;梅毒抗体阳性例数为25例,阳性率为0.5%。结论患者在手术前和输血前进行传染病标志物检测有助于防止交叉感染,避免术中医务人员感染,并能够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提高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丙肝抗体阳性者血清中HCV-RNA的阳性率,为临床诊断、治疗HCV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对33例丙肝抗体阳性患者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检测.结果 33例丙肝抗体阳性患者中,22例HCV-RNA阳性,阳性率为66.67%.结论 抗-HCV和HCV-RNA的联合检测,对于丙型肝炎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用酶联免疫定量方法检测血清中抗精子抗体的浓度.方法采用ELISA方法定量检测875例不育症患者的血清中抗精子抗体.结果875例患者中,291例抗精子抗体阳性,阳性率为25.3%.其中男性阳性率10%,女性阳性率为15.3%.结论不育患者检测血清中抗精子抗体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ANA和抗ENA抗体在ITP中的检测意义.方法 间接免疫荧光法.结果 82例ITP患者中18例ANA阳性,阳性率22.0%.18例ANA阳性患者中8例抗ENA抗体阳性.结论 ANA的出现是ITP患者发热伴随症状,可作为动态观察,抗SSA抗体在抗ENA抗体阳性患者中均出现,至于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