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临床特点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世玉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0):157-158
目的:比较分析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本院2009年2~11月收治的48例炎症性肠病患者按照疾病种类分为溃疡性结肠炎组33例和克罗恩病组15例,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并进行比较。结果: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明显多于克罗恩病患者,前者的发病年龄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后者,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5),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症性肠病中,溃疡性结肠炎更为常见,其发病年龄及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克罗恩病,两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与肠结核患者的粪便菌群特征及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2007年4月至2011年8月间到我院诊治的20例克罗恩病患者及20例肠结核患者,采用可培养细菌菌群方法对患者在住院后的首次粪便进行研究,并将其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取患者的粪便进行分析,与观察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对所有患者的粪便菌群特征进行分析可知,40例患者中,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拟杆菌、金黄色的葡萄球菌较多,克罗恩病患者中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较对照组少,而拟杆菌则要多于对照组。肠结核患者的拟杆菌要多于克罗恩病患者的拟杆菌,而大肠杆菌则要少于克罗恩病患者。结论克罗恩病与肠结核患者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紊乱现象,通过对其粪便菌群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准确诊断率提高,从而保证对患者的对症治疗,以实现患者病情的快速改善毛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近日,发表于国际杂志AJP: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Physiology上,来自兰卡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示,炎性肠病( IBD)的发生或许会受到肠道中引发炎症的特殊蛋白的影响。在英国高达百分之一的人群都会在其一生中患炎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炎性肠病在英国影响着26万人的健康。而患者机体中小肠粘膜的修复主要依赖于肠道中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Rachael Rigby教授表示,为何炎性肠病患者在发达国家不断增长,这其中潜在的原因就包括患者肠道中定居的微生物的改变等原因。肠道中微生物群落的改变往往会影响患者肠道黏膜的修复,而肠道黏膜为个体机体抵御感染性制剂树起了一道有力的防线;整个肠道都由单一的上皮细胞层所覆盖,而上皮细胞会因个体患炎性肠病而发炎以至于被破坏。文章中研究者调查了一种名为SOCS3的特殊蛋白在炎性肠病发病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研究者Rigby说道,SOCS3蛋白可以限制个体肠道的炎性表现,但其在炎性肠病患者机体中水平的增加却对机体肠道粘膜的修复会带来负面作用。本文研究发现SOCS3可以限制微生物所诱导的肠道上皮细胞伤口的愈合。  相似文献   

4.
王勤 《河北医药》2021,43(13):1987-1989,1993
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与肠结核在临床、内镜及病理检查等方面的鉴别诊断要点,提高临床医生对克罗恩病与肠结核的临床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克罗恩病和肠结核患者,其中克罗恩病患者36例,肠结核病患者19例,比较其临床资料、内镜检查、活检标本和手术标本的病理特点.结果 克罗恩病患者血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克罗恩病患者中血清中IL-2、IL-6及IL-8的含量,探讨这三种炎性因子在该病诊断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22例已明确诊断为克罗恩病患者和35例体检健康者的血清标本,分析炎性因子IL-2、IL-6及IL-8的含量变化,比较这三种炎性因子在克罗恩病患者和健康者的差异。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克罗恩病患者血清中IL-2的含量明显降低;而IL-6和IL-8的含量明显升高。结论克罗恩病患者存在严重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IL-2的含量明显降低,而IL-6和IL-8的含量明显升高。测定炎症因子的变化可以为克罗恩病的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常见于回肠末端、反复发作的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与溃疡性结肠炎及未分类炎症性肠病一起构成了炎症性肠病的疾病谱,近1/4的炎症性肠病患者在20岁前发病~([1-2])。与成人相比,儿童炎症性肠病中克罗恩病较溃疡性结肠炎更常见,发病率为4/100000~7/100000,且近年来越来越高~([3])。  相似文献   

7.
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是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亚型,病因未明,发病机制不清。目前认为它是一个复杂疾病,涉及多个基因,本质上为遗传易感个体在肠内微生物触发下发生的持续性和不恰当的炎性反应,其中黏膜免疫具有重要作用。已有文献报导了一些易感基因,表明遗传易感性的重要性。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已经成功鉴定出71种克罗恩病相关基因,基因座。此文,主要对这些易感基因,结合CD相关通路,对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微生物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影响肠内环境稳态导致CD发病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消化内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选择入我院治疗的5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对消化内镜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与判断。结果 本组5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中有37例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13例诊断为克罗恩病;与组织活检结果 比较负荷率分别为86.8%、62.9%。37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有34例实施药物治疗,3例重症患者使用手术治疗。13例克罗恩病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对其使用外科治疗切除病变肠段。50例患者中显效28例,有效16例,总体有效率为88%。结论消化内镜对炎性肠病的诊断具有较高水平的准确性,而内镜下治疗也是一种效果显著的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联合血液学检测诊断小肠克罗恩病的价值.方法 对77例疑似克罗恩病患者分别行血液学检测、结肠镜、胃镜、小肠钡剂造影和胶囊内镜检查,根据胶囊内镜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克罗恩病(A组)、疑似克罗恩病(B组)和非特异性小肠炎(C组);以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胶囊内镜检查诊断:A组30例,B组22例,C组25例.77例患者中,胃镜无阳性发现;小肠钡剂造影提示肠腔狭窄4例;结肠镜检查疑似末端回肠克罗恩病14例.四组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清白蛋白及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胶囊内镜联合血液学检测能有助于诊断小肠克罗恩病.  相似文献   

10.
彭衡英  刘吉华 《药学进展》2021,45(8):627-636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以肠道炎症和黏膜损伤为特征的慢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现有研究表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与宿主的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紊乱、肠黏膜屏障破坏和肠黏膜免疫异常等密切相关。总结目前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及治疗方法等相关的研究进展,旨在对今后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和药物研发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克罗恩病21例的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性疾病,因缺乏特征性表现,在急性期常被误诊为急腹症而行手术治疗。我院自1995年3月至2007年2月共收治21例克罗恩病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病理诊断的鉴别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诊断明确的20例克罗恩病和2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种疾病患者的内镜以及病理学特点。结果 克罗恩病患者内镜下表现的卵石样改变率为25.0%、裂隙样溃疡率为30.0%,均高于溃疡性结肠炎的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疾病患者内镜下表现的假性息肉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克罗恩病患者病理表现的瘘管率为25.0%、非干酪样肉芽肿率为50.0%、裂隙样溃疡率为35.0%,均高于溃疡性结肠炎的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卵石样改变、裂隙样溃疡、瘘管、非干酪样肉芽肿是克罗恩病的特征性表现,临床上可以据此对溃疡性结肠炎与结肠克罗恩病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炎症性肠病患者60例,对这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总结消化镜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克罗恩病患者有20例,平均镜检3.2次,在3周左右确诊,诊断正确例数为16例,诊断的正确率为80%。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40例,平均镜检3.8次,在7周左右确诊,诊断正确例数为38例,诊断的正确率为95%。结论消化内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具有较高的正确率,具有很好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肠结核病、克罗恩病以及肠淋巴瘤病的诊断准确度,正确认识三种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住院部所收治的95例肠结核病、克罗恩病以及肠淋巴瘤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不同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组研究,总结三组患者在临床特点以及病变部位上的具体表现。结果肠结核病组患者首发症状以腹痛为主,患病率为71.43%(25/35),克罗恩病组患者首发症状以大便性状改变为主,患病率53.33%(16/30),肠淋巴瘤组患者首发症状以腹部包块为主,患病率为70.00%(21/30);肠结核病组患者病变部位以右半结肠受累为主,构成比为65.71%(23/35),克罗恩病组患者病变部位以直肠受累为主,构成比为46.67%(14/30),肠淋巴瘤组患者病变部位以小肠受累为主,构成比为43.33%(13/30);以上数据均明显高于同组其他症状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结核病、克罗恩病以及肠淋巴瘤病在临床症状以及病变部位的表现上存在明显差异,可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难治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具有进行性且不可预测的病程特点。肠道炎症和免疫反应异常与IBD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自噬是细胞中重要的分解代谢过程,已被证明与包括IBD在内的多种炎症性疾病存在联系。本文从自噬功能障碍与IBD的关系出发,重点阐述了炎症小体抑制剂、肠道微生物群调节剂及其他信号调节剂等作用于肠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自噬调节剂在IBD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表现为肠黏膜免疫系统对肠内共生细菌产生异常反应的一类慢性肠道疾病,有明显家族聚集性但病因不明,肠道与其共栖微生物的稳态平衡一旦破坏即可发病。不同遗传个体对有害菌、无害菌或益生菌等肠内共生菌呈现不同的反应性,而肠内共生菌对肠道卫生以及天然免疫和获得免疫间的互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为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已知肠道粘膜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所导致的炎症反应在IBD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对调节性T细胞在肠道免疫系统中的作用与IBD的发病机制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临床治疗IBD的新药研究提供可能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旨在对临床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效果观察及相关护理的总结与分析。方法 2011年3月至2013年2月间收治的12例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与综合护理;并对治疗、护理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 12例炎症性肠病患者在经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综合护理之后,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且治疗前的主观症状评分、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评分以及克罗恩病严重度指数(CDEI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患者满意度高达100%。结论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炎症性肠病具有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并在科学、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下,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最大程度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全面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心理干预在克罗恩病患者中的护理体会与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在医院治疗的42例克罗恩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1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患者的满意度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护理模式在护理克罗恩病患者时,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在治疗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6年5月经外科治疗的14例克罗恩病资料。结果 全组患者以腹痛、腹泻和腹部肿块为主,腹痛腹块大多位于右下腹,其他还有瘘管形成、肠出血等表现。全组术前确诊仅7例(50%),均经手术治疗,其中回肠部分、结肠部分切除术各5例.回盲部切除术3例,小肠升结肠短路手术1例。术后完全缓解及有效11例.占78.6%。结论克罗恩病临床表现多样,术前较难确诊,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合理的外科治疗可提高克罗恩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