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伴脑白质疏松的脑梗死患者脑小动脉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伴和不伴有脑白质疏松(LA)的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白质不同外径脑小动脉硬化程度的差异。方法通过病理学观察13例伴LA的高血压脑梗死患者(LA组)和10例不伴LA的高血压脑梗死患者(非LA组)脑小动脉病理变化。两组脑小动脉外径大小按30~100μm及101~300μm进行硬化指数定量分析。结果LA组不同外径脑小动脉硬化指数比较,30~100μm小动脉硬化指数明显高于101~300μm的小动脉(P=0.030)。非LA组不同外径脑小动脉硬化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7)。LA组30~100μm和101~300μm小动脉硬化指数分别显著高于非LA组。结论伴LA的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白质脑小动脉硬化程度明显高于不伴LA的高血压脑梗死患者;小动脉外径越小,硬化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用抽样方式选取2015年1~12月该院神经内科收入院的年龄60岁及以上的脑梗死患者450例,平均年龄(70.86±6.82)岁。入院当天进行病史采集,记录有无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及吸烟史,并于次日清晨对其血液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空腹血糖(FPG)的浓度进行检测。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按照检查结果分为正常组、斑块组及狭窄组。结果三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LDL-C及FPG水平差异显著(P<0.05)。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校正其他因素后,年龄、吸烟、LDL-C为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其他三组比较,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组的颈动脉硬化患病率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积分均较高(P<0.01)。结论年龄、吸烟、LDL-C、高血压及糖尿病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形成及发展有明显相关性,对于合并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应早期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以控制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任强  孙文学 《临床肺科杂志》2016,(10):1881-1883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程度与哮喘的联系。方法检测255例参与者的baPWV及CRP水平,其中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85人,稳定期患者85人,对照组85人,最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的baPWV与CRP水平较稳定期患者及对照组有明显升高。在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中,baPWV与CRP呈正相关(r=0.229,P=0.039)。哮喘急性发作期,稳定期及对照组中baPWV水平差异明显。结论动脉硬化程度与哮喘具有明显的相关性,baPWV水平的升高可能是哮喘急性加重的一个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4.
经颅多普勒(以下称TCD),是脑血管病的临床检查方法之一。由于其无创伤,方便简捷,可靠性高,因而近几年发展很快。我们对498例脑动脉硬化症病人的TCD改变和123例脑梗塞病人的TCD改变,进行观察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脑动脉硬化症病人498例,男288例,45~65岁224例,66~75岁54例,大于75岁10例。女210例,45~65岁187例,66~75岁23例。这部分病人有进行性脑功能减退,神经衰弱征群,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发现。有或无血脂增高,眼底动脉有或无硬化表现,而无  相似文献   

5.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载脂蛋白A5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载脂蛋白A5基因-1131T>C多态性位点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及其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rteri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关系。方法选择221例湖北地区汉族人群(对照组)及90例ACI患者(ACI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对每个个体的基因型进行鉴定。同时,采用酶法和免疫比浊法对研究对象血脂进行检测。结果2组间除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项指标(吸烟、收缩压、舒张压、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及载脂蛋白B)均有显著差异(P<0.05);ACI组稀有等位基因C携带者甘油三酯水平明显高于C非携带者,2组中TT、TC、CC 3种基因型甘油三酯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CI组稀有等位基因C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568,P=0.018)。结论apoA5-1131C等位基因与ACI患者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有关,其不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湖北汉族人群及ACI患者中的分布不同,可能与该地区人群ACI危险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血液流变学指标对动脉硬化和脑梗死发生的预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预防和减少动脉硬化及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 ,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 2 4 6例门诊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结果加以分析 ,分为脑梗死组与脑动脉硬化组及有临床症状组 3组 ,并选择 73例同年龄健康人做对照。结果 各病例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同时有 3组患者在全血黏度的高切变率和中切变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小板聚集率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出现在疾病发生之前 ,故定期监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可预防动脉硬化和脑梗死的发生 ,同时还对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脑动脉硬化患者睡眠质量与生存质量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SF-36量表和PSQI量表对脑动脉硬化患者进行调查,分析脑动脉硬化患者睡眠质量与生存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存在睡眠质量问题的患者躯体活动功能(PF)、躯体功能对角色功能的影响(RP)、疼痛(BP)、情绪对角色功能的影响(RE)等项目的得分显著低于无睡眠质量问题组的患者(P<0.05或P<0.001);睡眠时间以及睡眠效率与躯体活动功能呈负相关;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紊乱、安眠药物以及日间功能与躯体功能对角色功能的影响呈负相关;入睡时间、睡眠时间与疼痛呈负相关;睡眠效率与情绪对角色功能的影响呈负相关(P<0.05或P<0.01)。结论脑动脉硬化患者的睡眠质量影响其生存质量,两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糖尿病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石龙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52例,男性386例,女性166例,年龄45~82(64.14±10.12)岁。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作为检测及分级指标,将患者分为正常组87例、硬化组99例、斑块形成组283例、管腔狭窄组83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并检测TC、TG、HDL、LDL、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硬化组、斑块形成组和狭窄组年龄、高血压(75.8%、86.9%和90.4%vs 43.7%)、糖尿病(24.2%、34.6%和39.5%vs 13.8%)、高脂血症(48.5%、54.8%和53.0%vs35.6%)、收缩压、舒张压、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OR=1.110,95%CI:1.041~1.183,P=0.001)及糖尿病(OR=9.362,95%CI:1.112~89.303,P=0.036)是颈动脉硬化发生及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颈动脉硬化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防治中,应密切监控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糖尿病有可能延缓颈动脉硬化的发生及进展,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脂、纤维蛋白原的关系.方法 将脑梗死患者按颈动脉硬化程度分为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分别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纤维蛋白原(FIB)浓度,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脂、FIB的关系.结果 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TG、LDL-C、apoB、FIB浓度显著高于内膜增厚组和对照组,内膜增厚组TG、LDL-C、apoB、FIB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LDL-C、Lp(a)、FIB呈显著正相关(P<0.05,0.01).结论 LDL-C、Lp(a)、FIB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时检测脑梗死患者的血脂、FIB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对疾病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眼底动脉硬化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眼底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240例冠心病患者行无创眼底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对照性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眼底动脉硬化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眼底动脉硬化密切相关,对眼底动脉的检查有助于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对冠心病病情了解、预后观察、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血压类型脑梗死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动脉硬化指数的关系。方法选择住我院卒中单元病房治疗的26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入选患者分为杓型组80例、非杓型组90例和反杓型组95例。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对各组入院时和随访3个月的患者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评估,并评价各组患者改善率、复发率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叉(P<0.05),反杓型组AASI高于杓型组和非杓型组(P<0.05),脑梗死患者部分动态血压参数与AASI呈正相关(P<0.05),AASI与高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随访3个月,反杓型组的改善率低,而病死率高于杓型组和非杓型组(P<0.05)。结论不同血压类型患者AASI不同,反杓型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明显,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中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ACI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我院166例住院患者(发病1周内)进行CRP水平的测定,按TOAST分型分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组46例,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SAO)组40例,心源性脑梗死(CE)组20例,其他病因明确性脑梗死(OC)组40例,不明病因性脑梗死(UE)组20例,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CE组CRP阳性率最高,CRP水平亦最高,其次为LAA组及OC组,SAO组及UE组最低。以CO中毒为主要危险因素者,其CRP阳性率最高,CRP水平亦为最高,其次为冠心病者。高血压与糖尿病者间比较,无论是从阳性率,还是从CRP水平方面,均无明显差异。结论CRP可能在ACI患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且其水平随脑梗死类型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3.
纪蒙  胡文立 《山东医药》2010,50(4):24-2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浓度与脑梗死面积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243例行核磁共振检查,以弥散像所示新发血栓面积将患者分为腔隙性梗死组、脑梗死组、大面积脑梗死组。以同期住院经核磁共振检查证实无新发梗死97例作为对照组。对各组血浆TM浓度进行检测。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脑梗死组、大面积脑梗死组TM均高于对照组(P〈0.05),腔隙性脑梗死组、脑梗死组、大面积脑梗死组间T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TM浓度升高,可以反映血管内皮损伤,但对于评估梗死面积无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脑梗死分型与脑卒中后抑郁(PSD)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脑卒中急性期患者158例,脑出血35例,脑梗死123例(其中PSD患者55例,非PSD患者68例)。发病2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进行评分,并进行TOAST和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分型。结果与非PSD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部分前循环梗死比较,PSD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部分前循环梗死PSD发生率明显升高(P=0.002,P=0.000),小动脉闭塞型和腔隙性梗死患者PSD发生率明显降低(P=0.002,P=0.003)。与非小动脉闭塞型、非腔隙性梗死患者比较,小动脉闭塞型、腔隙性梗死患者MMSE评分明显升高(P=0.021,P=0.038)。脑出血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比率大于脑梗死患者(34.3%vs 14.6%,P=0.013)。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PSD发生率较高,小动脉闭塞型和腔隙性梗死患者PSD发生率较低、认知功能受损程度轻;部分前循环梗死患者PSD发生率较高、认知功能受损程度重。脑出血较脑梗死易发生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氧磷酶1(paraoxonase1,PON1)192Q/R基因多态性及酶活性在脑梗死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将104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并按年龄分为老年脑梗死组(41例)和中青年脑梗死组(63例)2个亚组,同期选择门诊体检的非脑血管疾病患者104例为对照组,并按年龄分为老年对照组(41例)和中青年对照组(63例)2个亚组。入选者按年龄?性别相匹配对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测定2组PON1 192Q/R基因多态性及酶活性。结果脑梗死组患者PON1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老年脑梗死组患者PON1 192 Q/R基因型的分布与老年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3)。中青年脑梗死组RR基因型(34例)高于中青年对照组(16例),QQ基因型(3例)低于中青年对照组(9例,P=0.003)。老年组(r=-0.290,P=0.008)和中青年组(r=-0.354,P<0.001)PON1 R基因型与酶活性均呈负相关。老年组(OR=0.823,P<0.001)和中青年组(OR=0.835,P<0.001)PON1酶活性升高,脑梗死发生风险降低。结论PON1 192Q/R基因型可影响PON1酶活性。高PON1酶活性可降低脑梗死的风险,而PON1 192Q/R基因型对脑梗死的发生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222例,根据代谢是否异常分为代谢综合征组(132例)和非代谢综合征组(90例),分别对2组进行临床和颈部血管超声分析。结果代谢综合征组患者吸烟、饮酒比例高,脑梗死的复发率高达37.1%,而非代谢综合征组仅17.8%。代谢综合征组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肥胖,血压高,高空腹血糖、高甘油三酯血症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代谢综合征组纤维蛋白原升高明显,且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比例高。结论代谢综合征通过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导致急性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与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关系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首发脑梗死患者101例,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分为HCMV阴性组(59例)、HCMV阳性组(42例),同期选择健康体检的HCMV抗体阴性者40例为对照组。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HCMV抗体、脂联素、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比较3组IMT、脂联素、IL-6水平。结果HCMV阳性组患者的IMT与其他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脂联素较其他2组明显降低(P<0.01);IL-6较其他2组明显升高(P<0.01);脂联素与IL-6呈负相关(r=-0.455,P<0.001);IMT与IL-6呈正相关(r=0.339,P<0.001)。结论HCMV感染可能通过升高血清IL-6水平,降低脂联素水平,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从而诱发脑梗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基因511C/T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的关系。方法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和DNA测序法检测ACI患者150例(ACI组)和健康体检者122例(对照组)LCAT511C/T多态性。根据基因多态性将ACI组分为2个亚组,511CC组(135例)和511CT组(15例)。结果LCAT第四外显子511位点存在多态现象,此多态位点C/T在ACI组和对照组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ACI组CT基因型频率、T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511CC组HDL-C水平高于511CT组(P<0.05)。结论LCAT第四外显子511C/T多态性可能为中国汉族人群ACI易感因素,T等位基因可能与HDL-C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