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点刺在《内经》中已有记载,如《灵枢·官针》篇提出了“半刺者、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的理论,就论述了点刺的方法。由于小儿在生理上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特点,所以《灵枢·逆顺肥瘦篇”指出“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因  相似文献   

2.
几种《内经》刺法的临床应用200050上海市同仁医院徐华娣《内经》刺法,九刺、十二刺、五刺等。这些刺法,虽说历史已久,但在临床上仍有重要应用价值。一、半刺:五刺中的半刺,“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投毛状,以取皮毛,此肺之应也。”在针刺时必须注意不要...  相似文献   

3.
皮肤针是由古代“半刺”、“浮刺”、“毛刺”、“扬刺”等针法发展而来。《灵枢·官针》:“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以上针法均属浅刺法。因病邪浅居皮肤,为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目的,故浅刺。皮肤针根据其所用针具针支数目多少的不同又分别称之为梅花针(五支针)、七星针(七支针)、罗汉针(十八支针)等。现临床多采用梅花针和七星针。究其采用多支针的原因,主要是针对病变范围…  相似文献   

4.
半刺法治疗急性面神经炎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刺法 ,首见于《灵枢·官针》,“半刺者 ,浅内而疾发针 ,无针伤肉 ,如拔毛状 ,以取皮气 ,此肺之应也。”简单地说即是一种浅刺疾出的针刺手法。我科将起病 1星期内即来诊治的急性面神经炎病人采用半刺法为主治疗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32例面神经炎患者均是起病 1星期内即来诊治的病人 ,并且未经其他任何治疗 ,其中男性 1 0例 ,女性 2 2例 ;年龄最大 75岁 ,最小 8岁 ,平均年龄 31 .2岁。  治疗方法 单纯采用针刺治疗。取阳白、攒竹、地仓、颊车、瞳子、四白、人中、承浆等局部穴位为主 ,耳部疼痛者加翳风、听会。分穴位刺法和…  相似文献   

5.
《灵枢·官针》曰:“凡刺有五,以应五藏。”这是从五脏应合五体(皮、脉、筋、肉、骨)的关系分成的五种刺法。在临床治疗中,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理关系,灵活运用,治疗一些常见病证,现报道如下。1.半刺《灵枢·官针》曰:“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  相似文献   

6.
选择题(选择最合适的答案) 1.《内经》五刺中“浅肉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的刺法叫做:A.浮刺B.毛刺C.半刺.D.豹文刺E.分刺 2.《内经》一刺前,一刺后直对病所的刺法叫做:A.恢刺B.输刺C.偶刺D.俞寡刺E.前后刺 3.《内经》直入直出,多刺而浅,出血的刺法叫做:A.赞刺B.扬刺C.直  相似文献   

7.
俞兰英 《山西中医》1991,7(6):35-36
《内经》刺法有九刺、十二刺、五刺等。这些刺法历史悠久,临床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一、半刺:五刺中的半刺“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的针法,说明刺得很浅,只刺到皮肤。临床上常用此法治疗浅在性病症和儿科病症。我们用此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满意,介绍如下。方法:用5分~1寸毫针,刺患侧面部穴位(面神经麻痹常用穴),配健侧的合谷穴,除了合谷用常规刺法外,面部穴位均用半刺。  相似文献   

8.
刘金法 《四川中医》1997,15(6):14-15
《素问·刺要论》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人体不同组织的病变,所采用的针刺方法各不相同,《灵枢·官针》概括人体表、脉、肉、筋、骨五体的不同,分别论述了多种利皮、刺脉、刺肉、刺筋、刺骨的方法,系统掌握这些刺法将有利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现就《内经》中有关五体刺法的论述,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一、《内经》五体刺法的内容1.刺皮法:《灵枢·官针》中的毛刺、半刺、直针刺均属刺皮法。“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即浅刺皮毛以治皮痹;“半刺者,浅内而疾发外,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即…  相似文献   

9.
本组150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93例,女57例;病程最长19天,最短1天。治疗方法 由家长坐位怀抱患儿,取双侧四缝穴,穴位常规消毒后,取0.45mm×13mm(26号0.5寸)毫针半刺穴位,针后须挤压穴位,或出血或出淡色液体,针后禁饮、食2小时,每日1次。治疗结果 痊愈81例,显效45例,好转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7%。按 半刺法源于《灵枢.官针》:“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拨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小儿“稚阴稚阳”,“脏腑娇嫩”宜于半刺。脾主四肢,主运化,为后天之本,缝者经气聚集之处,针之可激发脾之功能,由于小儿“脾常不足”宜针后禁…  相似文献   

10.
<正>《内经》记载了"五刺法"、"九变刺法"、"十二节刺法",如《内径》记载着有多针浅刺的"毛刺",少针浅刺的"扬刺",斜刺留针的"浮刺",快速浅刺的"半刺",直刺多针而浅的"赞刺"等等,点针法即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而来[1]。点针法保留了"毛刺"的浅、"半刺"的快、"赞刺"的多等特点,采取用力轻、动作快、针点穴位与神经相应的方式,通过刺激穴区的皮部,引起感应,从而达到疏通经气、调气通阳、改善神经功能的目的。我们用点针法治疗儿童面瘫  相似文献   

11.
王建修 《光明中医》2014,(8):1688-1690
梅花针是在古代九针中的馋针基础上,经历代医家不断研究、改进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针法。 古称"半刺"、"浮刺"、"毛刺"、"扬刺"、"丰刺"等,由于刺得浅,所谓"刺皮不伤肉",故称皮肤针。  相似文献   

12.
"梅花针"是在古代九针中的馋针基础上,经历代医家不断研究、改进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针法。古称"半刺"、"浮刺"、"毛刺"、"扬刺"、"丰刺"等,由于刺得浅,所谓"刺皮不伤肉",故称皮肤针。梅花针在穴位表皮浅刺,利用适当的痛感来刺激神经末梢网,自然使许多神经元兴奋运动,  相似文献   

13.
火针疗法 ,古称火卒刺。最早见于《灵枢·官针》篇 :“火卒刺者 ,刺燔针则取痹也。”所谓燔刺 ,即用火将针烧至发白 ,然后以闪电般疾入疾出法刺入穴内或病所 ,从而达到通经活络、散寒止痛、扶正祛邪的一种针刺方法。笔者用此法治疗多种疾病 ,屡屡获效 ,兹介绍如下。肩凝案李某  相似文献   

14.
正为探索《黄帝内经》中"燔针"的有关涵义,笔者认真研究《内经》里的相关条文及历代医家的注解,认为"燔针"的本义是用火烧针,非指针具,具体意义为何,应当联系相应的篇章条文。笔者大胆揣测,"燔针劫刺",指用火烧针使其暖也而后刺,疾入疾出的一种刺法。"焠刺",指用火将针烧红后再刺,刺后需待烧红的针冷却,然后再出针的一种刺法。"燔针劫刺"与"焠刺"的区别在于烧针的程度以及刺后  相似文献   

15.
扬刺针法,出自内经《灵枢·官针篇》,经云:“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五日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又云:“入一傍四处,治寒热深专者。”清代名医张志聪也对本法作了解释,如“扬刺者,从中而发扬于四傍也。”它是在病变正中刺一针,而后在病变周围下四针,进针较浅的一种刺法,以治疗寒气稽留面积较广而浅的病证。《素问·刺要论》的“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名至其理,无过其道。”《素问·刺齐论》的“……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以及《素问·长刺节论》的“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再结合“而浮之”三字,不难悟到进针之浅深当视具体病情而  相似文献   

16.
针刺留针时间长短与针刺升温作用关系的热像图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留针法是针刺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古代文献中对此具有专门的论述、如“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灵枢·经脉),“久病者、深内久而久留之”(灵枢·终始),“婴儿者,浅刺而疾发针”(灵枢·逆顺肥瘦)等,并且认为留针是否得当可直接影  相似文献   

17.
刺络法在针灸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尤其治疗某些急证,每每取效神速,且选穴少,易于掌握。所谓刺络法,俗称放血法,为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宛陈则除之”,《灵枢·官针》篇“络刺”、“赞刺”、“豹文刺”等、均为刺络法的记载。临床实践证明,此法确有醒脑开窍、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等作用。一、刺络法的操作依据选用的针具及病情不同,而分为以下几种操作方法。 1.点刺法:用三棱针或粗毫针、圆利针点刺穴内一分左右,操作要迅速,随即挤出少许血液。 2.散刺法:用皮肤针重重叩打或用小三棱针轻轻点刺数针,使皮肤表面出血。用  相似文献   

18.
毫火针赞刺法即火针点刺+放血拔罐法,《灵枢·官针》曰:"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此法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黄石玺老师独特的手法,笔者有幸跟随黄老师进修学习,亲眼目睹黄老师操作,并得到指教,结合自己临床实际,将此法用于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带状疱疹、痤疮、湿疹,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效果,在此把自己治疗的心得及经验进行总结,供同道借鉴。  相似文献   

19.
<正>糖针和其他针法的不同点轻针浅刺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只是强调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适应证而已。如"九变刺"中的络刺,方法是刺体表细小浮络而治疗络脉病;毛刺,方法是浅刺皮肤治疗邪客皮部之痹证。在"十二节刺"中有浮刺,方法是斜针浅刺浮络于病痛处,治疗肌肉拘急而风寒束表者。"五刺"中有半刺,方法是快速轻浅进出针,如拔毛状,  相似文献   

20.
[原文]既而感指幽微,用针直诀。[阎注]此皆《指微论》中,用针幽微之直诀也。[补评]“指幽微”乃射影《指微论》与《指微赋》,阎公之注是也。[原文]窍齐于筋骨,皮肉刺要;[阎注]窍者穴也,齐者浅深之宜也。经曰:刺皮无伤骨,刺骨无伤髓。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补评]此言空穴所在,刺当掌握病位之浮沉,而定浅深之剂,“齐”通“剂”,指针刺浅深之剂量。阎注引自《素问·刺要论》与《刺齐论》。文义精当,恕不另议。[原文]痛察于新久,腑脏寒热。[阎注]痛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