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新疆南部不同类型内脏利什曼病部分流行区媒介白蛉动态。方法选择库尔勒砾漠地带、喀什古老绿洲农业区和伽师荒漠农业区作为监测点;3种类型监测点采用粘性油纸法、诱蛉灯法、捕蛉管人工捕集法和白布灯照诱引法捕集白蛉;对捕集的白蛉观察密度、鉴定蛉种并检查雌蛉自然感染前鞭毛体。结果喀什、伽师和库尔勒捕蛉管人工捕集法白蛉密度分别为34.83、27.69和0.73只/人工小时;喀什解剖白蛉860只,其中吴氏白蛉占77.6%,长管白蛉占22.4%。伽师解剖白蛉604只,均为吴氏白蛉;库尔勒解剖白蛉11只均为亚历山大白蛉;吴氏白蛉是喀什古老绿洲农业区和伽师荒漠农业区夜间在有灯光的户外和人房外墙活动的优势蛉种;长管白蛉是喀什古老绿洲农业区白天主要在人房内和畜舍内活动的优势蛉种,夜晚也可在人房外墙捕到;亚历山大白蛉是库尔勒砾漠地带的优势蛉种。结论喀什和伽师白蛉密度甚高,应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有效方法控制传播媒介,降低人群内脏利什曼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研究新疆喀什绿洲主要蛉种的组成比,为制定喀什绿洲内脏利什曼病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08、2011年在新疆喀什绿洲伯什克拉姆乡、浩罕乡于白天和夜间以人工小时法、灯诱法采集白蛉,解剖鉴定蛉种,计算当地长管白蛉和吴氏白蛉的种群组成比,结合以往新疆喀什绿洲内2种白蛉的组成比的文献,比较喀什绿洲主要蛉种组成比的变化。结果夜间共捕获白蛉1 453只,其中吴氏白蛉1 066只,占73.4%;长管白蛉387只,占26.6%;白天在人房内捕捉白蛉,共捕获白蛉104只,以长管白蛉为主,占87.5%(91/104),吴氏白蛉仅占12.5%(13/104)。与以往调查结果相比,吴氏白蛉占当地蛉种组成比(69.3%)上升,长管白蛉占当地蛉种构成比(30.7%)下降。结论夜间村内捕获白蛉以吴氏白蛉为主,白天人房内捕获白蛉以长管白蛉为主。吴氏白蛉占当地蛉种组成比(69.3%)上升,因此应重视吴氏白蛉在当地内脏利什曼病传播中的作用,并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3.
南疆地区不同类型黑热病流行状况调查显示,荒漠型黑热病流行区人群利什曼素阳性率为68.24%(101/148),砾漠型流行区为20.97%(39/186)。解剖白蛉1 475只,其中吴氏白蛉1 271只,占86.17%;长管白蛉193只,占13.08%;亚历山大白蛉11只,占0.75%。在3只吴氏白蛉和1只亚历山大白蛉体内共检出4株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荒漠型和砾漠型流行区分别检出1名黑热病患者。南疆地区黑热病流行基本状况和媒介白蛉的种类及分布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普查治疗黑热病病人喷洒灭蛉药阻断传播途径。初步查明库车县黑热病性质与媒介白蛉种类和栖性。方法通过对出现的所有病例进行确认,发现新的病例,人工捕集白蛉了解其种类。用利什曼素皮试对当地黑热病流行程度进行初步评估。结果普查2 050人,查出新发病人1例,杀虫剂(大灭)喷洒灭蛉50户。当地1996~2006年6月共发现黑热病病人26例,死亡3例。皮试78人,阳性13例。捕获白蛉54只,除1只为吴氏白蛉外,其余53只均为长管白蛉。结论库车县三区(乡)黑热病特点与喀什周围地区黑热病相同,应加强防治工作。同时应当深入调查库车县黑热病的流行范围,使防治工作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当地黑热病传播媒介白蛉种类及评价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大灭)2种杀虫剂对白蛉的防制效果.方法 采用人工捕捉和诱蚊灯捕蛉,指标为捕捉白蛉只数/人工小时.结果 白蛉种类调查居民家的白蛉以长管白蛉占优势;户外以吴氏白蛉为主;用2.5%可湿性溴氰菊酯和大灭进行现场喷洒灭蛉可使白蛉数量比对照区降低3.89倍和11.11倍.结论 通过连续考核证明,2种杀虫剂均可以削平白蛉密度的季节高峰,大灭的灭蛉持效期要高于溴氰菊酯,可以取代溴氰菊酯.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新疆伽师县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媒介白蛉的动态,于2016年6月15-30日白蛉季节高峰期间,以伽师县卧里托格拉克乡荒漠农业区为监测点,采用人房外墙捕蛉管人工捕集法、野外悬挂白布灯照诱引法和黏性油纸法捕集白蛉,观察白蛉密度、鉴定白蛉种类并观察雌蛉消化道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前鞭毛体情况。结果共采集白蛉497只,经鉴定均为吴氏白蛉(Phlebotomus wui)。其中,雌蛉占75.3%(374/497),雄蛉占24.7%(123/497),雌雄比例3.04∶1。人房外墙捕集白蛉182只,密度为30.3只/人工小时;野外捕集白蛉259只,密度为43.2只/人工小时;居民庭院内捕集白蛉56只,密度为5.6只/张。剖检的109只吴氏白蛉雌蛉中,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2只,自然感染率为1.8%。提示卧里托格拉克乡白蛉密度甚高,存在利什曼原虫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新疆伽师县的白蛉种类、季节消长等生态学特性。方法 2009年5月中旬至9月上旬,在伽师县卧里托克拉克乡的居民点和野外采集白蛉,鉴定后计算蛉种组成和性别比例,统计白蛉数量和密度,观察白蛉通宵活动情况。解剖白蛉,分析雌蛉生殖营养周期,检查白蛉体内利什曼原虫自然感染情况;以油纸、捕蛉罩等方法调查白蛉栖息地。结果捕获白蛉4540只,其中99.9%为吴氏白蛉,微小司蛉新疆亚种仅占0.1%。人房处在5月底6月初出现第1个密度高峰,8月中旬出现第2个密度高峰。白蛉的活动主要集中在22:00~次日4:00,午夜0:00达到活动最高峰。生殖营养周期分析表明吴氏白蛉为野生野栖蛉种,主要在户外吸血,有较强的嗜人血习性;在4只白蛉体内查到内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野外(3只)的自然感染率高于人房内(1只)。栖息地调查发现畜圈内墙壁缝隙等处是白蛉的栖息地。结论新疆伽师县的优势蛉种为吴氏白蛉,其每年有2个世代,主要栖息在各种隐蔽、恒温的洞穴和缝隙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新发现的流行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民丰县调查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的媒介蛉种。方法 在民丰县安迪尔乡雅通古斯村居民点和附近野外采集白蛉,经鉴定后计算蛉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定人、定点、定时观察白蛉数量统计密度;观察白蛉昼夜活动的数量变动;解剖白蛉,分析雌蛉生殖营养周期;检查白蛉有无前鞭毛体自然感染。结果 捕获白蛉1 210只,其中99.17%(1 200/1 210)为吴氏白蛉; 6月上中旬是该蛉季节消长的第一高峰; 生殖营养周期分析表明吴氏白蛉为野生野栖蛉种,夜间活动的白蛉主要在户外吸血,有较强的亲人性;在2只白蛉体内查到自然感染前鞭毛体。 结论 塔里木盆地南缘民丰县安迪尔乡雅通古斯村存在内脏利什曼病传播媒介吴氏白蛉,并有利什曼前鞭毛体自然感染,表明当地存在内脏利什曼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新发现的新疆民丰县黑热病疫区分离利什曼原虫。方法用镜检法调查白蛉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虫状况,以接种敏感动物和培养基方法分离利什曼原虫。结果捕捉白蛉282只,检查173只吴氏白蛉(♀),查出感染前鞭毛体白蛉9只,分别培养接种9只灰仓鼠,其中2只接种第二天死亡;分离出2株利什曼原虫,灰仓鼠出现典型的内脏利什曼病症状。结论分离自吴氏白蛉的利什曼原虫致使灰仓鼠表现出典型的内脏利什曼病症状,分离到的利什曼原虫对研究塔里木盆地的利什曼原虫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用白蛉属的三种白蛉去叮咬感染沙鼠利什曼原虫的BALB/c鼠和长爪沙鼠的皮肤病变,表明副蛉亚属的亚历山大白蛉是沙鼠利什曼的良好昆虫宿主;该种原虫在阿蛉亚属的中华白蛉长管亚种体内发育良好,但仅进展到白蛉的咽基部;而在劳蛉亚属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体内,原虫停滞在胃内。作者分析了我国沙鼠利什曼分布区内白蛉的种类和本文人工感染实验的结果,指出副蛉亚属蛉种是沙鼠利什曼原虫的主要媒介,而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作为媒介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11.
在新疆阿克苏地区,不同景观地带有不同类型的土壤和蛉种组成。在地带性土壤为棕钙土的山地和灌淤土区的古老绿洲,中华白蛉长管亚种分别占91.1%和92.5%,棕漠土区的山麓砾质戈壁,亚历山大白蛉为优势种,占91.5%,而在林灌草甸土区的荒漠,则以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为多,占60.9%.本文结合以往新疆的蛉种调查资料分析,认为土壤类型是影响白蛉分布的重要因素。白蛉人工感染实验和自然感染调查的结果表明,上述三种白蛉都是阿克苏地区黑热病的媒介,其传病作用则随景观地带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并查找新疆塔里木盆地荒漠型黑热病自然疫源地的宿主动物。方法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黑热病宿主动物的5个标准,采用流行病学方法查明荒漠型黑热病患者被感染的主要生境;采集疫区不同生境优势动物,以特异性抗体检测方法筛查抗体阳性动物;调查疫区不同生境白蛉密度和传播媒介吴氏白蛉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虫的感染率;采用特殊培养基和敏感动物从患者、阳性动物和吴氏白蛉中分离利什曼原虫,开展分子遗传学相似性鉴定;以吴氏白蛉开展优势动物吸血实验,查找吴氏白蛉的供血宿主;对照黑热病宿主动物的5个标准,根据上述实验调查结果,采用排除法确认天然宿主动物,同时确认荒漠型黑热病疫区的核心区;黑热病暴发时在核心区及其周边以杀虫剂灭蛉,与对照区比较,根据两个区的实际控制效果和时间,最后确定宿主动物。结果荒漠型黑热病患者被感染的生境是胡杨柽柳生境及其相邻农田;胡杨柽柳生境的优势动物为塔里木兔(Lepus yarkandensis)、子午沙鼠(M.meridianas)、毛脚三趾跳鼠(D.sagitta)和科氏三趾矮跳鼠(S.crassicada);共获得16种动物1374份样品(野生动物1137份、家畜237份),只有塔里木兔(45/485)检出抗利什曼原虫阳性个体,从塔里木兔分离出4株利什曼原虫(4/485)。在疫区的所有生境中,只有胡杨柽柳生境中的塔里木兔的抗体阳性率和吴氏白蛉的利什曼原虫感染阳性率最高;吴氏白蛉只能吸到塔里木兔和大耳猬的血,吸血率分别为9.5%和3.3%;塔里木兔的利什曼原虫分离株与当地黑热病患者和传播媒介吴氏白蛉分离株的乙酰氨基葡萄糖磷酸转移酶(NAGT)核基因鉴定结果显示相似性100%,属婴儿利什曼病2型;自2008年黑热病暴发以来,实验区飞机喷洒杀虫剂灭蛉一次,连续7年无流行,对照区流行2次,每次流行持续2年。结论所有动物中只有塔里木兔与WHO规定的黑热病宿主动物的5个标准最接近,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的供血宿主实验是验证天然宿主动物的重要方法;荒漠型黑热病患者被感染的生境是查找黑热病宿主动物的关键区域,即胡杨柽柳核心区及其相邻农田;核心区灭蛉是长期有效控制黑热病流行的重要措施,能为证明荒漠型黑热病宿主动物提供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3.
作者在突尼斯西南加夫萨省Metlaoui北25公里的动物源性皮肤利什曼病疫区调查白蛉体内的利什曼原虫。于1986年10月12、13与14日用7盏CDC型捕蛉灯在夜间捕捉3次。结果如下:共捕到41只白蛉;其中有巴氏白蛉雄蛉9只,雌蛉24只;亚历山大白蛉雌蛉1只;微小白蛉雌蛉2只;Sergentomyia dreyfussi雌蛉1只;S.fallax雌蛉1只;另3个标本未能鉴定蛉种。将所有新鲜雌蛉标本置生理盐水中进行解剖,检查其消化道。在2只巴氏白蛉的中肠(接近前胃水平)内发现大量的前鞭毛体。此2只标本是  相似文献   

14.
新疆喀什绿洲地区白蛉生态学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88年至1990年,我们在喀什绿洲地区进行了白蛉生态观察,发现中华白蛉长管亚种除大部分仍为家栖性外,有少部分野栖,栖息地为绿洲农业区内的坟地。硕大白蛉吴氏亚种在绿洲农业区内外均为野栖蛉种,栖息地为绿洲农业区内外的弃耕地、干河床、坟地、半荒漠、低山丘陵地带,但广泛侵人居民点,在靠近上述区域的居民点内,硕大白蛉吴氏亚种占优势。在绿洲农业区内的居民点用药物喷洒防制白蛉,对野栖的中华白蛉长管亚种和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作用不大,对其在维持绿洲地区黑热病的传播作用及防制方法,应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亚历山大白蛉传播黑热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吐鲁番煤窑沟黑热病疫区内,亚历山大的白蛉数量大,亲人,叮咬杜氏利什曼病鼠后,前鞭毛体在蛉胃内大量繁殖并进入喙部。野外和人房内该种白蛉具有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自然感染。传播试验使正常仓鼠发生内脏利什曼病,从而首次证实亚历山大白蛉可作为黑热病的传播媒介。并对煤窑沟疫区的性质,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鉴定我国黑热病流行区6种常见蛉种的PCR-RFLP (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方法.方法 使用一对通用引物扩增线粒体COI基因,比较中华白蛉、长管白蛉、吴氏白蛉、亚历山大白蛉和歌乐山司蛉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寻找合适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使用TaqI、PstI内切酶双酶切,通过电泳片段大小鉴别上述6种蛉种.结果 长管白蛉、中华白蛉、吴氏白蛉、亚历山大白蛉、歌乐山司蛉和鳞喙司蛉酶切片段呈现长度不同的种特异条带,可以将上述我国常见的6种蛉种区分开来.结论 基于COI基因序列差异建立的PCR-RFLP方法简便易行可靠,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用于我国黑热病流行区6种常见蛉种的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北川县黑热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北川县黑热病的流行现状,为制定相应的仿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在白草河流域曾有发病的乡及相邻的两个乡进行人群黑热病普查、家犬利什曼原虫感染调查;开展了病人线索调查和媒介白蛉的分布调查。结果共普查村民1847人,未查到黑热病现症病人。检查家犬56只,发现rk39试纸条阳性犬2只。病人线索调查共发现临床表现与黑热病相似的可疑病人11例,但有标本可查的仅4例,其中1例证实为黑热病。仅在白草河流域发现中华白蛉,最高密度17只/人工小时,从上游至下游白蛉密度依次降低。白蛉的生态习性为野生野栖。结论白草河流域存在黑热病的传播媒介中华白蛉与传染源病犬,显示该流域具备黑热病流行的环节和条件。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该流域的媒介密度和家犬的感染率均较低,这可能是当地黑热病发病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白蛉的地域分布与地理景观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新疆境内白蛉的地域分布与地理景观的关系。方法:综合白蛉地域分布的调查材料,配以各调查地点的景观特征,分析各种白蛉的地域分布格局与地理景观之间的关系。结果:在不同的区域地带,均有1-2种对该区环境有较强适应性的代表蛉种。山地景观地带(棕钙土)以中华白蛉长管亚种为主要蛉种,与山麓相衔接的砾漠地带(棕漠土),亚历山大白蛉占蛉种组成的69.7%-100%,古老绿洲地带(绿洲潮土/黄土)以中华白蛉长管亚种为优势种,胡杨荒漠地带(荒漠森林土)以硕大白蛉吴氏亚种的比例为大(60.9%-77.6%),其次为微小司蛉新疆亚种(14.3%-39.1%),梭梭荒漠地带(半固定风沙土)安氏白蛉占85.2%-97.9%,而在植被主要是琵琶柴混生红柳的地带(灰漠土),蒙古白蛉占67.3%-84.4%,在海拔低的盐土荒漠地带,地表散见骆驼刺,阿帕克司蛉为唯一的蛉种。结论:不同的地理景观地带有不同的蛉种,反映了各种白蛉对生存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采用PCR-RFLP方法对我国内脏利什曼病传播媒介中华白蛉(Phlebotomus chinensis)、吴氏白蛉(Ph.wui)、长管白蛉(Ph.longiductus)和亚历山大白蛉(Ph.alexandri)等4种白蛉的核糖体内转录间隔2区(ITS2)进行分型。PCR-RFLP结果显示,以限制性内切酶DraⅠ酶切ITS2片段,可分出4种RFLP带型,即A为450 bp,B为154 bp/127 bp/93 bp/66 bp/10 bp,C为311 bp/80 bp/60 bp,D为353 bp/300 bp/160 bp/58 bp。结果显示,4种白蛉均只有1种RFLP带型,中华白蛉为AA型,亚历山大白蛉为BB型,吴氏白蛉为CC型,长管白蛉为DD型。利用PCR-RFLP方法可区分我国4种内脏利什曼病传播媒介的种类。  相似文献   

20.
新疆乌什县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查明乌什县近年来黑热病流行形势及其特点,为进一步的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病例调查,流行史调查,媒介和动物宿主调查进行分析.结果 1999~2004年当地共发现黑热病患者42例,死亡2例,病死率4.2%.15岁以下儿童占病例总数的87.8%.流行集中在阿合托海乡6大队.在居民点内查到长管白蛉,6月下旬夜间人房白蛉密度为52~65只/人工小时.未进行全面调查.用免疫层析试条(rk39)检查22条家犬血液抗体均为阴性.对患者使用斯锑黑克按120mg/kg总量6d疗法效果良好.当地在1997年就有类似病例发生,1997~1999年共死亡6例.结论乌什县黑热病流行特点与喀什周围地区相似.但没有确切的传入证据,应当在加强防治的同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当地流行的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