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几年,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在活产婴儿的发生率为5.68%[1].由于早产和低体重生后即刻母乳喂养较少能成功,而胃肠喂养也不易耐受,大多需要长期的胃肠外营养和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研究。方法:以2014年8月至2016年9月入住我院NICU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经外周静脉留置套管针(PIV),研究组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监测并记录两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出院时体重、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体重增长速度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在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出院体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极低出生体重儿日均体重增长量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置管为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静脉通路,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极低体重儿体格发育,缩短住院日,减少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规范化培训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ICC置管并发症的影响,探讨PICC规范化培训对提高PICC护理质量的意义。方法对PICC操作护士进行PICC置管、维护理论和操作培训,对比培训前、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ICC规范化培训后发生PICC导管堵塞、异位及静脉炎的比例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规范化培训可提高PICC护理质量,减少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nG)的护理。方法对54例体重小于1500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并进行静脉输液。结果54例均置管成功,置管保留时间15~48d,并发症包括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2例(发生率3.70%)、出血1例(1.85%)、导管异位1例(1.85%),堵管4例(7.40%)、静脉炎5例(9.25%),所有置管均按期拔管。结论PICC置管操作安全、简便,并发症少,可减轻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痛苦,提供安全有效的静脉营养和治疗通道。  相似文献   

5.
徐微  徐业芹  翁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8):7004-7005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堵管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南京妇幼保健院2007-2009年开展的6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PICC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8例PICC治疗中发生堵管6例,堵管发生率为8.8%,堵管过程中应用尿激酶进行溶解疏通,4例复通,2例无法再通拔管。结论通过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堵管的原因,制定护理对策,认为选择合适的导管,加强输液巡视,掌握正确的冲管和封管方法,加强护士的管理等可有效预防PICC管道堵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王楠  翁莉 《全科护理》2014,(14):1261-1262
[目的]观察集束化干预应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效果。[方法]将85例行PICC置管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儿行常规置管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集束化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置管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导管异位率、堵管、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导管感染率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干预能有效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延长患儿置管时间、减少置管相关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发生断管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以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20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患儿发生断管,发生率2.42%;将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断管的导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穿刺置管部位、导管固定情况及后续静脉输液通路的建立方式进行分析。结果:导管外固定不良是发生PICC置管断管的主要原因;断管部位以圆盘与导管连接处占首位;下肢PICC置管发生断管较上肢多;导管留置时间长及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也可导致PICC断管发生。结论 :规范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的固定,实施标准化的维护流程,加强对不同部位PICC置管的风险管理,才能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断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级监控模式对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8例行PICC的低出生体重儿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2013年1月—2013年12月)及观察组(2014年1月—2014年12月)各6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应用三级监控模式,比较两组低出生体重儿护理质量、相关并发症、护患纠纷及家属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危重患儿护理、护理记录、病房环境/安全、急救药品及器械及总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ICC导管感染、机械性静脉、导管阻塞、导管异位、血流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投诉、护患纠纷率低于对照组(P0.05),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级监控模式能有效提高低出生体重儿PICC护理质量,减少PICC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家属满意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等5种不同途径经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情况,寻找最佳的穿刺途径。方法对1516例低出生体重儿不同PICC置管途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比较各种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1516例低出生体重儿总导管日为41 237 d,导管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03/1000导管日。低出生体重儿PICC不同置管途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下肢静脉置管后并发静脉炎、血栓、导管栓塞及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LABSI)发生率较高,其次是头静脉、正中静脉,经贵要静脉及腋静脉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P0.05)。结论 PICC在置管前对低出生低重儿血管情况的评估尤其重要,尽量选择并发症较低的静脉途径,将腋静脉、贵要静脉作为首选途径;同时做好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联合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共97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是否适用脐静脉置管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采用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脐静脉置管联合PICC置管。比较两组PICC置管1次穿刺成功率、计划性拔管率、体质量增长情况、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和计划性拔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体质量增长和住院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于PICC置管,脐静脉联合PICC置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脐静脉置管技术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应用于临床[1],因其属于侵入性操作,未被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新生儿抢救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脐静脉置管已逐渐成为抢救新生儿的重要手段。通过脐静脉置管可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用于输注药物、静脉营养、中心静脉压监测及换血等,为新生儿抢救和治疗提供了有效途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2年1—12月共有3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6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按前瞻性对照研究随机分为PICC组和外周静脉留置针(PIV)组各130例,观察比较两组并发症、护理人员工作量、经济费用、穿刺次数、家属满意度及新生儿转归情况。结果:PICC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人员工作量、穿刺次数明显低于PIV组(P0.05),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PIV组(P0.05)。结论: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应用PICC,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提高穿刺成功率和家属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14.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作为一项护理人员可单独操作的侵入性操作广泛应用于临床。我国于1996年首次报道将PICC导管应用于新生儿[1]。虽然,新生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但许多患儿必须接受长时间的静脉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ICC置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3月~2015年8月我院6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通过PICC置管进行了肠外营养的治疗,并对导管进行精心的维护,观察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6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均取得了置管成功,无任何并发症发生。导管平均留置时间(475±96)h;在置管期间所有的患儿均顺利完成了肠外营养输入,平均输入时间(28±3)h。所有患儿均得到了治愈,并且成功出院,平均住院时间(43±16)d。结论:应用PICC置管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肠外营养输注,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满足患儿所需的营养。  相似文献   

16.
总结2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期间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置管期间易出现机械性静脉炎、感染、堵管、导管异位等并发症,预防及护理要点是护士要有娴熟的置管技术,严格无菌操作,定时换药,输液中止时正压封管,脂肪乳剂输注时加入适量低浓度肝素,以减少置管期间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18.
李娅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0):92-93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末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适用于中长期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等。PICC因具有操作简便安全、留置时间长、感染率低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极低出生体重儿因无法从胃肠道获得足够营养,通常需要长时间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了3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符合插管指征,取得家长同意后使用PICC置管术的护理,包括掌握患儿病情,避免操作中患儿病情突变,提高穿刺成功率,确保送管顺利,避免穿刺部位出血,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防止堵管等技术。认为细心的放置导管、负责的进行监护是减少PICC相关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定位方法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效果的影响.方法 根据PICC置管尖端定位方法的不同,将89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分为观察组41例,采用超声检查辅助定位;对照组48例,采用床边X线摄影辅助定位.对比分析2组患儿置管一次成功率、导管异位、再次置管及操作时间上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儿置管一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导管定位的操作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VLBW患儿PICC置管后采用超声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同时可优化操作流程,缩短导管定位操作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