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观察灭鼠效果和灭鼠后害鼠种群回升情况。为制订科学的灭鼠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1998-2002年对所设的3个样区农田害鼠防治情况的资料。分析灭鼠后害鼠种群的回升与鄱阳湖水情的关系和灭鼠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探讨防制对策。结果 春季一次大面积灭鼠后,第2年春季再次进行灭鼠前的鼠密度达到甚至超过上年灭鼠前的鼠密度;实施春秋两季大面积灭鼠,来年春季的鼠密度明显低于春季灭鼠前。结论 鄱阳湖滨农区灭鼠后害鼠的种群数量恢复快,每年全面灭鼠两次可有效控制鼠害。  相似文献   

2.
布氏田鼠综合防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合防制布氏田鼠是一项复杂的牧业生态工程。退化草原是布氏田鼠生存的最适宜环境,已经退化的草原应在短期内禁牧,或采用围栏、补播、浅耕翻等措施,使草原尽快恢复生产力,造成不适宜布氏田鼠栖息的环境;平时应对主要害鼠种群数量和群落演替情况进行监测,为防制提供依据;一旦发生鼠害,及时用抗凝血杀鼠剂灭鼠,把鼠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的程度;并保护和招引鼠类天敌,禁止对天敌滥捕滥杀。  相似文献   

3.
栖息地灭鼠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科学防制害鼠。方法采用对比法研究生态工程和栖息地化学灭鼠对鼠害的控制效果。结果修建硬底化排灌系统、矮生草护堤、鱼塘重组、挖低田埂和防除农田杂草,对害鼠的控制效果为34%~96%;栖息地化学灭鼠效果高又省工。结论栖息地灭鼠是鼠害可持续控制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灭鼠后家鼠群落结构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探讨灭鼠对家鼠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0.005%溴敌隆毒米饱和投毒灭鼠,连放3d后,逐月调查家鼠群落结构变化情况。结果:灭鼠较彻底的城郊住宅区,家鼠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出现黄毛鼠大规模入侵现象,家鼠群落由以黄胸鼠、褐家鼠为优势种,演替为以黄毛鼠为优势种。灭鼠不彻底的地区未出现野鼠入侵现象。结论:在城郊地区进行室内彻底灭鼠,可导致野鼠入侵,引起家鼠群落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10年害鼠数量动态及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连续10年调查内蒙古正镶白旗典型草原区鼠的组成及数量动态,提出持续控制草原鼠害的措施。方法:为直线夹日法。结果:共捕获7种鼠,布氏四鼠是优势种,属群居性种类,种群数量变幅大,其数量最高峰在1987年,平均捕获率高达55%,1988~1989年却骤然下降,1987年是1989年的36.6倍,经历了“低谷-上升-高峰-下降-低谷”阶段,且低谷期较长,其它各期均为两年,在“上升”和“高峰”期及“下降”的第一年对草原能造成危害。其它鼠种数量变动波幅小,10年中从未对草场造成危害。结论:控制草原鼠害是长期性工作,需要经常作到合理利用、治理和建设草原,保持旺盛的生产力,防止草原退化,不给鼠类造成适宜的生存环境;长期坚持鼠情监测,观测鼠类群落演替情况,定期发布《鼠情报告》,在害鼠数量“上升”期主动采取防制措施,可实现对草原鼠害的持续控制。  相似文献   

6.
氯敌鼠钠盐用于农田灭鼠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氯敌鼠钠盐属第一代抗凝血剂,但其急性毒力很强,与第二代抗凝血剂相似,适宜一次性投毒防制害鼠。为了解该药防制农田害鼠的效果及多次使用后的情况,1993年11月~1995年3月在嘉丽泽农场进行了现场灭鼠试验。1试验区情况嘉丽泽农场位于昆明市嵩明县境内,占...  相似文献   

7.
氯敌鼠钠盐属第一代抗凝血剂,但其急性毒力很强,适于一次性投毒防制害鼠〔1-3〕。为了解该药在农田中防制害鼠及多次使用后的情况,1993年11月至1995年3月在嘉丽泽农场进行了现场灭鼠试验。1试验区情况嘉丽泽农场位于昆明市嵩明县境内,占地14km2,...  相似文献   

8.
目的:摸清贵州省余庆县鼠种及优势种,研究鼠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986—2001年每月定期在住宅、稻田、旱地3种生境采用夹夜法调查,收集鼠类标本,分类鉴定,统计鼠密度和鼠种组成。结果:余庆县家栖鼠和农田鼠种有8种,褐家鼠为家栖鼠优势种,占总捕鼠数的83.97%;黑线姬鼠为稻田、旱地耕作区优势种,占总捕鼠数的95.16%。家栖鼠类在每年3、10月出现两个数量高峰,农田鼠类在每年5—6月和10—11月出现两个数量高峰。结论:黑线姬鼠、褐家鼠是我县监测和防制的主要对象,每年3月和8月为防制的关键时期,化学防治是灭鼠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山东淄博市啮齿动物群落组成与防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系统报道淄博市啮齿动物区系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制对策。调查结果表明,淄博市啮齿动物群落可划分为4大类型:A。平原地区的黑线姬鼠+大仓鼠群落;B.湖区洼地的黑线姬鼠群落;C.丘陵、山区的社鼠+黑线姬鼠群落;D.沿黄地带的黑线姬鼠+大仓鼠+东北鼢鼠群落。农田害鼠一年内有两个数量高峰,前峰在4~5月份,后峰在9~10月份,秋季高峰远大于春季高峰。  相似文献   

10.
对近10年来苏州市市区的鼠密度及鼠种分类进行了调查,鼠密度自1993年起呈逐年上升趋势。分析了当前灭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了加强灭鼠工作及鼠防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农村城镇化后不同生境鼠类的群落结构,为开展鼠害的科学治理提供基础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调查农村城镇化后鼠类的群落结构,每个样区布放300个夹夜,夹距5 m,夹线间距50 m以上,鼠夹晚放晨收。结果农村城镇化后,城镇与农田结合部成为鼠类最重要的栖息环境,家栖鼠类的数量和生物量大幅度增加,野栖鼠类的优势度明显下降,主要表现为:在城镇和农田结合部,褐家鼠为第一优势鼠种和危害最大的害鼠;在离开城镇500 m的农田,黄毛鼠为第一优势鼠种,其次为褐家鼠,板齿鼠、褐家鼠和黄毛鼠是危害最大的害鼠;而在离城镇2 km的农田,黄毛鼠为第一优势鼠种,其次为小家鼠,黄毛鼠和板齿鼠是危害最大的害鼠。结论农村城镇化间接为鼠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引起农田鼠类群落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必须针对这种变化趋势加强鼠害的可持续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有效地控制黄鼠数量增长,以长期稳定地控制鼠疫。方法:踏查鼠密度,确定灭鼠地段,并实地踏实验收。灭鼠以生态,物理方法为主,溴敌隆杀灭为辅。结果:有鼠面积占3村总面积的20%,超标面积为135hm2,平均洞密度为13.5个/10hm2,灭鼠后洞密度0.67个/10hm2,灭洞率达95%,达到稳控鼠疫标准(黄鼠密度<2只/10hm2),结论:此方法适合我国国情,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生,灭效好,可提高灭鼠效益和效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在实行鼠类控制的条件下,村庄拆迁和小区建设过程中鼠种组成和数量的变化趋势,为小区拆建鼠类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用粘鼠板法调查鼠密度,评价拆迁前后鼠种组成和密度的变化。结果 小区拆迁前以小家鼠为主,占83.9%(26/31),黑线姬鼠占9.7%(3/31),褐家鼠和臭鼩鼱各占3.2%(1/31)。在新建小区的原址(村庄),灭鼠前的鼠密度为12.2%,灭后密度降为1.9%,其灭鼠效果为84.4%;搬迁后拆前的鼠密度降为1.5%,而拆后鼠密度降为0;经过对工地实施综合治理,尤其是将建筑工人和工地分离约1.5km和对建筑工人实行健康教育,1年后工地的鼠密度仍为0;而对周围的施工工人住所调查捕获鼠均为小家鼠,密度为3.1%。结论 拆迁前灭鼠,拆迁过程中实施鼠类综合治理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新建小区的鼠密度,鼠的种群结构会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4.
农田害鼠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明确害鼠空间配置 ,为灭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夹夜法调查害鼠在农田的分布。结果 作物构成复杂的样区鼠密度最高 ;不同作物地害鼠构成比率各不相同。稻果、稻菜混合种植区害鼠分布与水稻生育期有密切关系。水稻生长中后期 ,稻田鼠密度显著高于果园和菜地 ;水稻收获后 ,果园和菜地鼠密度又显著高于稻田。在一个大样区内 ,不同作物、同作物不同生育期或杂草生长状况不同 ,鼠密度一般相差 1~ 4倍 ,最高相差 2 7.3倍。结论 害鼠空间分布极不平衡 ,凡为害鼠提供丰富食物、良好栖息地和隐蔽条件的环境鼠密度高 ,反之则低。只有充分利用害鼠空间分布规律 ,科学灭鼠 ,才能经济有效地控制鼠害。  相似文献   

15.
生态学方法在控制城镇居民区家鼠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继天门城镇居民区采用生态学方法防制家鼠试验后,又在潜江按同一方法进行试验,探讨该方法在家鼠防制中的作用及可行性。方法:比较以生态学方法为主的综合防制与单一药物防制家鼠的效果。结果:试验区鼠密度从1997年6月起一直维持在国家标准3%以下,两年间鼠密度在1%以下的有14个月;药物区每年组织两次灭鼠,鼠密度呈高低波动,两年中仅有8个月在3%以下;空白区两年间有2个月高出试验前鼠密度(7.25%)  相似文献   

16.
以生态防治为主的综合方法控制营区鼠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从根本上控制营区鼠害的方法.方法采用以整治环境、修建并完善防鼠设施为主的生态防治和药物毒杀为辅的综合方法控制鼠害.结果在2000年8月~2003年11月试验的3年里,鼠密度由试前的20.6%持续控制在3%以下,而以前该营区采用药物灭鼠,1997~1999年3年监测,鼠密度存在灭前高、灭后低的迹象,不能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结论以生态防治为主的方法控制鼠害比单纯药物灭鼠更持久、经济、省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长期持续应用抗凝血剂灭鼠对鼠类种群结构的影响。方法1988~2002年持续应用抗凝血剂灭鼠,同时逐年调查鼠类种群变化情况。结果大规模灭鼠前,试验区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用敌鼠钠盐、杀鼠迷灭鼠后,小家鼠比例上升,成为优势鼠种;改用溴敌隆、大隆和鼠得克后,黄胸鼠成为优势鼠种,褐家鼠比例又明显回升。结论长期持续使用抗凝血剂能导致鼠类种群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分析不同类型营区和不同生境鼠类种群和侵害特点,制定科学的鼠类防治措施。方法针对鼠害特点,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并利用夹夜法和粉迹法检测鼠害和灭鼠效果。结果 6个部队营区鼠密度水平为粉迹法5.98%和夹夜法2.71%;捕获鼠形动物78只,鉴定为2科4属6种,室内外鼠类群落构成以褐家鼠(47.4%)为优势种;室内以食堂、伙房鼠密度(8.83%)最高,室外飞行区鼠密度明显较宿舍和办公室四周为高;通过综合性鼠类防治措施,粉迹法和夹夜法考核灭效分别下降88.3%和93.4%。结论不同营区和营区不同生境鼠害存在明显差异,每年开展2次大面积灭鼠对防治鼠源性疾病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几种抗凝血杀鼠剂对东方田鼠的毒杀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寻求适合东方田鼠的防控技术,应用5种抗凝血杀鼠剂对该鼠进行毒杀试验。方法试鼠全部捕自洞庭湖湖滩,将捕获的东方田鼠随机分组,每种杀鼠剂处理组分别供给5、10、20、40、60g毒饵。结果敌鼠钠盐、特杀鼠2号、杀鼠迷、溴敌隆、溴鼠灵5种抗凝血杀鼠剂对东方田鼠的致死高峰期在2-6d,对东方田鼠的毒杀率达80%以上。结论试验结果表明,5种杀鼠剂均可作为防治东方田鼠的药剂,尤以特杀鼠2号和溴鼠灵为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