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后颅窝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引流联合双侧脑室外引流治疗全脑室铸型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神经外科高血压全脑室铸型出血80例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实验组实施后颅窝小骨窗血肿清除引流联合双侧脑室外引流+尿激酶纤溶治疗,对照组实施传统的双侧脑室外引流+尿激酶纤溶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 实验组患者四脑室、三脑室、侧脑室内血肿术后大部分清除,血肿清除时间实验组平均为(5±2) d,对照组平均为(9±3)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病死率为5%,对照组为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存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颅窝小骨窗血肿清除引流联合双侧脑室外引流治疗全脑室铸形出血降低了病死率、改善了预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侧脑室引流脑脊液净化及高压氧治疗全脑室铸型出血10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脑室出血是一凶险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死亡率及伤残率极高 ,特别是全脑室出血 ,以往的死亡率几乎为 10 0 %。我们自 1998年 1月~ 2 0 0 1年 1月采用微创钻颅侧脑室引流、脑脊液净化及高压氧 (HBO)治疗全脑室铸型出血 10例 ,取得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本组全脑室出血患者 10例 ,男 6例 ,女 4例 ,年龄 38~ 6 9岁 ,发病至穿刺时间为 8~ 72 h,有高血压病史 8例 ,发病时血压为 16 0~ 2 0 0 / 110~ 14 0 m m Hg(1mm Hg= 0 .133k Pa)。临床表现 :10例患者均意识障碍 ,大小便失禁 ,伴有高热 (38.5~ 39.8℃ )。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室铸型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75例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室铸型患者行小骨窗开颅合并单侧或双侧侧脑室额角置管外引流手术。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死亡21例;存活54例,其中ADLⅠ~Ⅱ级8例、Ⅲ级10例、Ⅳ~Ⅴ级36例。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室铸型患者行小骨窗开颅合并侧脑室外引流手术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全脑室系统铸型出血的治疗方法,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对8例全脑室铸型出血患者采用双侧侧脑室外引流及脑室内灌注尿激酶和腰大池输液泵控制持续引流脑脊液净化治疗。结果:5例存活,3例死亡。5例6个月后随访结果,2例恢复良好,2例轻瘫,1例重瘫。结论:这种综合疗法操作容易,尤其适合于全脑室铸形出血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形成脑室铸型的一种微创手术。尿激酶是一种纤溶酶原激活物,也是外源性非特异纤溶酶的直接激活剂,有较强的溶解血肿的作用;还可清除抑制因子对纤溶酶的抑制作用,具有无抗原性、副作用小,可反复使用等特点[1]。尿激酶血肿腔灌注,可促进血肿溶解排除。自2004年5月至2006年7月,采用双侧侧脑室钻孔引流术与术中、术后尿激酶灌注相结合对50例高血压脑出血脑室铸型进行治疗,患者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50例患者均为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其中男性38例,女性12例。年龄44~75岁,平均59.5岁。有明…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高血压病脑出血并破入脑室的病人做小骨窗侧裂入路血肿清除加钻颅侧脑室外引流综合治疗的技术和经验。方法:按顺序行小骨窗侧裂入路血肿清除术、钻颅侧脑室引流术。如果有血块梗阻者,在活动性出血停止24h后,灌注尿激酶5000~10000u至脑室内,关闭6~8h后开放引流。结果:本组成活74例,成活率89%,按日常生活能力(ADC)评分:ADCI级11例、ADCII级34例、ADCIII级21例、ADCIV级5例、ADCV级3例,死亡9例。结论:小骨窗侧裂入路血肿清除加钻颅侧脑室外引流综合治疗可以尽早清除血管外积血,在可视下电凝活动出血,止血牢靠,从而减少脑实质内出血灶进一步压迫损害脑神经,减少血性成分对室管膜损害,减少颅内容量及引起颅压升高的重要因素,从而维护血肿周围脑血流、脑灌注压和血肿部位支配的神经系统功能,减轻脑水肿的发生,缩短了恢复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自发性重型脑室铸形血肿患者脑室穿刺引流治疗效果。方法分析36例自发性脑室铸形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过程及随访结果。结果脑室穿刺引流是治疗重型脑室铸形血肿较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不同出血部位疗效相差较多。结论脑室铸形血肿治疗除积极清除血肿外,更应注意各种并发症出现,整体治疗结合术后管理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2001年8月~2005年10月,我们采用沿血肿长轴锥颅穿刺抽液加尿激酶注射,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梭形血肿46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脑室出血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均为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重症类型,其病情凶险,死亡率高达40%-83.3%,单纯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开颅血肿清除等措施,疗效均差。我们采用侧脑室穿刺置管尿激酶溶解引流并结合腰大池引流,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硬脑膜是脑组织表面非常重要的组织结构,是保护脑组织的一道关键屏障.在神经外科治疗过程中,硬脑膜的完整性对患者十分重要[1-2].创伤或手术等因素导致的硬脑膜损伤需要进行一定的修补[3].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脑组织因颅内压增高而出现坏死,采用常规方法治疗不理想时,需要采用硬脑膜切开联合大骨瓣减压治疗[4].为防止在减压过程中出现的脑肿胀和脑坏死,常常需要剪开硬脑膜,而这样的操作有时会产生一定的并发症.TBI特别是重型TBI(sTBI)是神经外科救治的重点和难点,对患者进行及时开颅手术和降低颅内压是救治的关键因素之一[5-6].笔者探讨硬脑膜切开术联合大骨瓣减压在治疗TBI中的应用,评价手术效果和患者预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钻孔引流儿童创伤性单侧后颅窝硬膜外液态血肿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对2001年1月~2014年1月采用钻孔引流的30例儿童创伤性单侧后颅凹硬膜外液态血肿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局麻(1%盐酸利多卡因)加基础麻醉(异丙酚)下,在血肿最厚处钻孔(直径1.0cm),吸除大部分液态血肿,放置引流管,引流24~48h。结果本组30例中25例全部清除,5例清除90%左右,手术时间约30min。术后患者临床症状迅速改善,无严重后遗症发生。全部治愈出院,平均住院7d。结论钻孔引流治疗儿童创伤性单侧后颅凹硬膜外液态血肿是一种创伤小、安全、快速、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总结26例创伤性气胸应用静脉套管针简易胸腔闭式引流的临床资料,早期应用可以迅速有效地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救治率,部分病人可以避免行常规胸腔闭式引流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并同侧脑室颞角开放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245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患者,其中标准大骨瓣减压并颅内血肿清除或额极颞极切除及侧脑室颞角开放85例(A组),标准大骨瓣减压并颅内血肿清除或额极颞极切除90例(B组),单纯标准大骨瓣减压70例(C组)。记录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受伤至手术的时间、瞳孔大小、CT表现、血压、动脉血氧分压、血糖等临床资料和6个月后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根据GOS分级,比较A、B、C三组之间6个月后的疗效。结果 A、B、C三组存活者6个月后GOS良好或轻-中度残疾的比率分别是23.5%、20.0%、20.0%,GOS重度残疾或植物生存的比率分别是50.6%、47.8%、40.0%,A、B、C三组的死亡率分别是25.9%、32.2%、40.0%。运用SPSS 15.0统计软件,经Ridit分析显示:F=3.37,P=0.0371。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在降低死亡率方面,标准大骨瓣减压并颅内血肿清除或额极颞极切除及侧脑室颞角开放优于标准大骨瓣减压并颅内血肿清除或额极颞极切除和单纯标准大骨瓣减压,但没有明显提高6个月后良好或轻-中度残疾的比率。  相似文献   

15.
代永庆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10):1235-1236
我院自1995-05~2010-05采用锥颅硬膜下血肿穿刺置入硅胶管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38例,并在置入引流管后根据血肿引流情况,必要时注入尿激酶溶解血肿,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持续腰大池引流装置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方法采用自制的穿刺针、硅胶引流管及颅脑外引流器(威海村松)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18例。结果引流6~14d,平均8.7d。临床治愈16例,死亡2例。结论改良持续腰大池引流装置具有引流通畅、并发症少、价格低廉的特点,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大剂量纳洛酮治疗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的机制与疗效。方法选择伤后12 h内入院的PADBS患者51例(治疗组)接受亚低温联合大剂量纳洛酮治疗,同期入院常温下未用纳洛酮治疗的同类患者51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其他治疗措施均基本相同。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血浆β-内啡肽(β-EP)均值、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血糖、血乳酸、血气、血电解质。均于伤后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联合大剂量纳洛酮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的血浆β-EP均值、高ICP、高血糖、高乳酸血症分别明显下降(P<0.01),低CPP明显上升(P<0.01);生命体征、血气及血电解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严重并发症。将恢复良好、中残、重残合称为治疗有效,将植物生存、死亡合称为治疗无效。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觉醒天数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PADBS患者早期应用亚低温联合大剂量纳洛酮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昏迷时间,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