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劲平  王培训 《中医杂志》2001,42(12):750-751
1995年,斯坦福大学的Schena M和Brown PO等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第一篇基因表达谱芯片以来,在世界上兴起了一股基因芯片的大浪潮,基因芯片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为AIDS病研究、癌症研究、疾病诊断、基因治疗、中西新药开发、新食品开发以及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手段。世界上许多科学家纷纷对基因芯片的出现进行评价,并对基因芯片的应用前景作了一些大胆的预测。1999年Nature Genetics杂志出版增刊,邀请专家学者对基因芯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DNA芯片技术与中医脾虚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修宗昌  罗云坚  宋阳 《中医杂志》2004,45(7):488-489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精髓,脾虚证研究亦历40余年之久而弥新.但透过这些有益的尝试,人们不禁感悟到,要结束目前研究中的徘徊局面,不仅需要新的思维方式与认识方法,更呼唤崭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3.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脉脏腑相关,又称体表内脏相关,是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一种双向联系,指脏腑病理或生理改变可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经络、穴位或躯体部位,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和体征。它是脏腑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笔者就近5年"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的针灸临床运用的文献进行整理,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微透析是生物化学领域一种崭新的活体局部连续采样分析技术,一经问世便被迅速运用于生命科学的各科领域。本文简要介绍了微透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进展,并对其在中医经脉脏腑相关研究领域中的拓展应用提出设想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经脉脏腑相关是中医经络学说的核心理论之一,关于其机制的研究是经久不衰的热点.原穴作为特定穴之一,为经脉中脏腑原气循行所经过和留止的部位,故其与经脉、脏腑的关系都十分密切.文章通过对相关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的整理,分别总结了原穴与相应脏腑对应关系的形成过程、原穴与脏腑原气的关系以及原穴与脏腑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而分析从原穴角...  相似文献   

6.
针刺对大鼠脑组织神经生物学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泽斌  王华 《中国针灸》2005,25(8):573-576
目的: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探讨针刺预处理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取雄性Wistar大鼠6只,3只为正常对照组,另3只为针刺预处理组.针刺组先行"肾俞""百会"针刺预处理,出针后0.5 h断头取脑.基因芯片技术进行基因表达差异分析.结果:针刺预处理后0.5 h,大鼠脑组织表达变化大于2倍的基因共265个,20个基因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8个基因表达上调,12个基因表达下调;涉及神经元信号传递类(离子通道、递质、受体、第二信使)基因11个,涉及转录调控类基因5个,涉及代谢酶类基因2个,涉及热休克反应类基因1个,涉及细胞骨架类基因1个.结论:一些针刺诱导的基因表达产物在针刺预处理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刺预处理后神经细胞功能状态的改变可能是其随后发挥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基因芯片技术在中医证研究中的思考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明浩  詹臻 《中医药学刊》2006,24(11):2022-2025
总结了近5年来基因芯片技术在中医证候、证的动物模型方面的研究设想及成果,并提出了存在的和值得注意的问题,展望了前景。  相似文献   

8.
祁明浩  詹臻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1):2022-2025
总结了近5年来基因芯片技术在中医证候、证的动物模型方面的研究设想及成果,并提出了存在的和值得注意的问题,展望了前景。  相似文献   

9.
PCR是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的简称。Kary Mulls在1985年发明了这种模拟天然DNA复制过程的核酸体外扩增技术,其原理是根据DNA在细胞内复制碱基配对的原则,在体外的反应体系内加入模板(目的DNA)在3个不同温度下完成变性、复性、延长三个步骤,在一个称为热循环仪的自动装置中,反复循环30次。  相似文献   

10.
基因芯片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因芯片作为高通量筛选技术,为中药研究的信息分析提供了技术手段,该技术可以获得样品中大量基因序列的表达信息,能够解决高通量基因表达平行分析的问题,可广泛用于分析中药成分、寻找特异性的中药反应基因、探讨中药药理机制,也为发展中药给药个体化和开发新药提供了新的方法,可望成为基因组学与中药学研究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王少军  朱兵 《中国针灸》2007,27(10):761-765
目的:研究针刺治疗生殖内分泌系统疾病穴位的特异性规律。方法:①在大鼠卵巢内注射0·08mL10%芥子油,造"卵巢炎症"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伊文氏蓝0·25mL,检测血浆渗出点在皮肤的表达区域。观察渗出点分布区域,分析支配卵巢功能的脊髓神经节段与治疗卵巢疾病的针灸穴位之间的关系。结果:渗出点主要分布在:"关元"-"子宫"穴区、"肾俞"-"命门"穴区、"长强"-"会阴"穴区、"三阴交"-"足三里"穴区、"中脘"穴区、"肝俞"穴区。"关元"-"子宫"穴区渗出点分布最密集,其次为"肾俞"-"命门"穴。结论:"卵巢炎症"在体表的反应区域所属的脊髓神经节段,是与支配卵巢功能的脊髓神经节段相一致的,针刺该区域相对应的经穴对该内脏功能有特异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经筋实质初探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刘涛  李平 《中国针灸》2007,27(4):297-298
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对于其实质的研究甚少,严重制约了经筋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因此,对经筋实质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迄今为止,对经筋实质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解释认为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的筋肉系统,另一种解释认为经筋是神经系统。笔者认为二者各有根据,但盲目地认为经筋就是筋肉系统或就是神经系统未免过于偏颇。  相似文献   

13.
思考经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瑞玲  张仁 《中国针灸》2007,27(1):69-71
概括古人对经络实质的认识、现代研究对经络循行轨迹上的现象和经脉-脏腑相关的共识。通过分析经络实质研究的现状提出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认为应该从中医文化学的角度出发,总结过去的研究成果、建立客观评价标准、着眼于指导针灸临床,才能真正找到经络实质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斑马鱼体表类穴位与类经络结构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斑马鱼是否存在类经络与类穴位结构。方法:将成年斑马鱼活体经10μmol/LDiA水溶液染色,麻醉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DiA荧光标记物呈亮圆点状,若干标记物聚集在一起形成簇状,有规律地分布于身体各个部位。在躯体部,标记物从背部到腹部沿躯干纵轴形成4条线,背侧线、背外侧线、外侧线和腹侧线。在高倍镜下观察,又可依据其神经联系的不同将外侧线分为外侧上线和外侧下线,将腹侧线分为腹外侧线和腹侧线。结论:斑马鱼体表感觉器官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若干感觉器官聚集在一起形成簇,若干簇又有规律地沿躯体长轴排成线,类似于传统经络与穴位。  相似文献   

15.
王鸿谟 《中国针灸》2005,25(3):191-193
目的:探讨经脉循行的基本规律.方法:以<黄帝内经>等经典医籍为依据,继承前人的成熟经验,并加以发展.结论:经脉循行规律有命名规律、分布规律、交接交会规律,表里配合规律,以及终始走向规律、经气双向运行规律、脏腑使道联络规律、经脉分野规律8项.  相似文献   

16.
研究经络本质的新途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郑翠红  张明敏  黄光英 《中国针灸》2005,25(10):705-708
目的:探索经络的物质本质的新途径.方法:回顾分析了国内外近20年经络实质研究概况,并详细介绍了缝隙连接(GJ)、半通道的结构特点及其与经络的某些相似之处.结果:针刺效应的产生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以及结缔组织等密切相关;同一组织内和不同组织间相同和不同细胞间的GJ、半通道可能是机械性刺激信号(针刺)在体内转变为生物电信号或化学信号的结构基础.结论:针刺效应是在腧穴接受刺激的条件下,以高密度的GJ、半通道作为物质基础,以细胞间液、组织间液为缓冲系统的神经、血管、内分泌、免疫等多个系统的综合反应.  相似文献   

17.
通过50多年的经络研究和临床实践,笔者认识到中医作为诠释人体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整体的、动态的系统医学,应该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经络是机体能量信息以电磁振荡形式在体内沟通和连动所形成的闭合环路体系,具有许多量子特征,不能用固定的组织结构硬套。经络感传研究发现,经络循行线具有漂移现象,这正是经络动态运行规律的体现。通过动态的信息触发和生物共振,经络系统自组织地发挥着整体调整作用。遵循经络的量子特征和规律,不仅创新了经络疗法,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经络在量子信息医学中的科学定位为中医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李定忠  傅松涛  李秀章 《中国针灸》2004,24(12):850-853
目的:探讨经络功能和作用的科学内涵.方法:通过50年的临床实践并应用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等进行检测及科学分析.结论:经络具有双向调整、整体调整、内病外治以及促进组织新生的四大功能,并创建出高效速效实现四大功能的经络环皮部挑治法.  相似文献   

19.
经络及腧穴的生物物理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魏育林  屠亦文 《中国针灸》2005,25(11):817-819
目的:总结国内对经络和腧穴生物物理学特性的研究现状,为科研提供依据和思路.方法:综合相关文献29篇,分别从电、热、声、光、磁和同位素等方面筛选并介绍了近10年来的研究状况.结果:经络和腧穴的生物物理学特性已经在不同方面得到了一定的证实,经络和腧穴客观存在.结论:经络和腧穴的生物物理学特性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从形态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等方面对有关文献进行分析和归纳,旨在全面了解经络研究状况,拓宽研究思路。从神经、血管-神经、缝隙连接、结缔组织几方面探讨经脉线的存在方式;从温度、疏松结缔组织、生物压效应、相干态电磁场等方面归纳了经络的生物物理学特性;从经脉线的离子浓度、二氧化碳呼出量、细胞外基质、酶学等方面归纳了经络的生物化学特性。虽未揭示经脉线的实质,但反映出当前探讨和研究的多学科性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