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脑干脑炎27例MRI与MRS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脑干脑炎MRI、MRS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27例脑干脑炎发病年龄、临床特点、MRI与MRS及药物疗效进分析,并结合文献对病因、MRI与治疗方法进行探讨。结果 病前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男女发病率相等,以青壮年居多,多侵犯脑桥,以单侧第Ⅵ、Ⅶ脑神经损害最多见,锥体束受损较轻,MRI及强化对诊断有一定价值.MRS可监测病灶部位代谢改变,对判断预后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有关脑干梗死的病例也越来越多。然而,脑干脑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与脑干梗死非常相似,在临床上容易引起误诊,已引起临床医生广泛的注意。本文报告我院1994~2002年所收治疗的25例脑干脑炎病例并做临床分析,其中10例误诊为脑干梗死。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5例脑干脑炎病例中,男17例,女8例,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干脑炎的临床特点. 方法 对10例脑干脑炎的发病年龄、性别、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对病因进行探讨. 结果 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以青壮年居多,多侵犯脑桥至延髓锥体交叉以上,可合并其他部位受累,脑脊液改变不明显,MRI可发现病灶.结论 脑干脑炎的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感染后的自身免疫有关,激素治疗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5.
1对象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例病人中男9例,女11例;年龄8~63岁,平均45岁。病程1个月~1年,平均6个月。其中头痛、头晕、恶心15例,长束征14例,神经核及颅神经受损12例,共济失调体征8例。多数至晚期有颅内压力增高的症状。1.2MRI检查均行MRI检查,示脑干增粗,部分病人肿物压迫第四脑室,大多数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3例脑桥延髓部肿块凸向第四脑室,3例囊性变者病灶分别伸向桥前池及桥小脑角,囊腔大小为3.84~6.43cm3。6例病人术前获病理学诊断,余依据典型的MRI进行诊断:胶质瘤11例,转移瘤3例,淋巴瘤2例,血管网织细胞瘤1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  相似文献   

6.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临床和头颅MRI 6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临床特点及头颅MRI对其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6例经病原学检查明确诊断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及影像学特点.结果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起病隐袭,病程较长,临床表现多样,以头痛起病多见.4例病人头颅MRI有异常发现.结论头颅MRI对某些病人的早期诊断可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51例病毒性脑炎并发锥体外系症状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锥体外系症状在病毒性脑炎中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分析526例临床确诊的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26例中51例(9.7%)出现锥体外系症状,多数在病程1-2周内发生,少儿患者以扭转痉挛、舞蹈、手足徐动症多见,青壮年患者以震颤多见,出现锥体外系症状不一定有相关影像学改变,其预后较未并发锥体外系症状者差。结论 病毒性脑炎患者出现锥体外系症状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性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38例小脑梗死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38例小脑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对该病有进一步认识.结果 小脑梗死病因主要为高血压动脉硬化,其次为心源性脑栓塞.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头颅CT、MRI检查有助早期诊断.结论 小脑梗死是神经科少见疾病,易漏诊,对疑诊小脑梗死的患者,应尽早行头颅MRI及CT检查.  相似文献   

9.
脑干脑炎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探讨脑干脑炎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病理改变及预后。方法 对15例脑干脑炎的临床特点、影像学及预后作一回顾性分析,其中1例死亡者脑局部解剖及组织学检查。结果 7例出现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的前驱症状。首发症状头晕6例;复视、头痛、呕吐各2例;意识不清、眼睑下垂、面部麻木各1例。全部患者均有颅神经损害,9例锥体束和5例感觉长束征,8例小脑征,4例Horner征,2例昏迷。MRI显示10例在脑干内相应部位有异常病灶。尸检病例显示病灶位于脑桥至延髓锥体交叉处,中心部呈灶性坏死和片状出血,大片髓鞘脱失、轴索肿大伴弥漫性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应用抗单纯疱疹病毒Ⅰ、Ⅱ型,EB病毒,巨细胞病毒和弓形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阴性。存活的14例预后良好,平均随访39.9个月无复发。结论 脑干脑炎呈单相良性病程,非多发性硬化的首次发作。病原学常难以明确。  相似文献   

10.
134例脑干胶质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脑干胶质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完善脑干胶质瘤数据库,回顾性分析北京天坛医院2007年12月至2009年6月门诊及病房收治的134例脑干胶质瘤病人临床特征,分类汇总资料,分析影响生存期的因素.结果 本组病人平均年龄为22.8岁,桥腩胶质瘤71例,占脑干胶质瘤53.0%,本组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10.79个月,儿童脑干胶质瘤,位于中脑桥脑的,弥散型的,未接受治疗的病人生存期短、预后差.结论 脑干胶质瘤病人预后差,综合治疗能延长病人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方法、技巧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治疗效果及随访资料.结果 全部病灶均于显微镜下全切,术中运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无手术死亡.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海绵状血管瘤.8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得到改善,2例无变化,3例症状加重.术后随访6-24个月,13例患者复查均无复发,其中8例恢复正常生活,2例生活基本自理,3例偏瘫.结论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正眼肌麻痹是神经内科常见临床症状与体征,主要表现为眼睑下垂、复视、眼球活动障碍和瞳孔改变,可发生于大脑皮质、脑干、海绵窦和眶上裂至眶内的任何部位~[1],分为核下周围性、核性、核间性和核上性眼肌麻痹,其中,因核上通路受双侧大脑皮质支配,且大脑皮质支配眼球协同运动,故核上性眼肌麻痹仅表现为协同运动障碍,即凝视麻痹~[2-3]。1951年,Bickerstaff和Cloake~[4]报告3例以眼肌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患者临床表现、头颅MRI、脑电图(EEG)、脑脊液(CSF)特点。方法收集20例抗NMDAR脑炎患者的临床、MRI、EEG和CSF资料。结果 20例抗NMDAR脑炎患者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3~61岁,平均年龄25±19岁。入院时头颅MRI异常率为60%(12/20),其中4例累及边缘系统,5例累及额顶颞枕叶、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等结构。例4入院时头颅MRI检查未见异常,第24天复查见双顶枕叶、右侧胼胝体及扣带回区异常信号。16例患者行EEG检查,14例(88%)异常,异常的EEG主要为非特异性慢波,其中1例(例4)患者住院期间复查EEG出现大量δ波。90%(18/20)患者CSF结果异常;细胞学检查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例9有激活性单核细胞增多。11例(55%)患者血清和CSF NMDAR抗体阳性,7例(35%)患者仅CSF NMDAR抗体阳性,2例(例11、例14)患者仅血清NMDAR抗体阳性。结论本组以男性青少年多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精神异常、癫痫、记忆力下降、行为异常、不自主运动等,严重者可出现中枢性低通气。头颅MRI病变不仅局限于边缘系统。重症患者EEG可出现δ波。早期诊断、治疗预后较好,部分患者可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994年1月至2008年5月北京天坛医院诊治的214例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性别: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52:1;有性早熟的115例中,男女之比为1.09:1;有癫痫的123例中男女之比为2.15:1;有痴笑样癫痫的96例中男女之比为2:1;同时表现为性早熟及癫痫的38例中男女之比为1.38:1.发病年龄:200例有症状的病例,平均发病年龄为34.5个月;发病年龄≤3岁者157例,占78.5%;单纯性早熟者77例(38.5%),平均发病年龄16.5个月,<3岁者67例,占87%;表现有性早熟者115例(57.5%),平均发病年龄为17.63个月,发病<3岁者99例,占86.1%;有痴笑样癫痫者96例(48%),平均为26.14个月,<3岁者有78例,占81.3%;所有癫痫者[痴笑样癫痫和(或)癫痫大、小发作]123例(61.5%),平均发病年龄为3.81岁,≤3岁前发病者有90例,占73.2%.结论 下丘脑错构瘤多数在婴幼儿期发病,男性多于女性.  相似文献   

15.
Granulomatous encephalitis in Whipple's diseas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ummary Among the 21 autopsied cases of Whipple's disease on file at the Armed Forces Institute of Pathology, 4 had neurological symptoms and prominent involvement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By light microscopy the lesions were composed of nodular aggregates of macrophages having cytoplasm that stained a distinctive pale blue with hematoxylin-eosin and bright red with the periodic acid-Schiff technique. By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cerebral lesions revealed bacilli morphologically identical to and undergoing the same sequence of degenerative changes as those observed in the intestine. The periodic acid-Schiff reaction stains the walls and the capsular material that persists even after intact organisms disappear. These observations further support the infectious nature of Whipple's disease.
Zusammenfassung Von 21 Fällen von Whipplescher Krankheit in der Sammlung des Armed Forces Institute of Pathology zeigten 4 Fälle neurologische Symptome mit besonders ausgeprägten Hirnläsionen. Lichtmikroskopisch bestanden die Herde aus knötchenförmigen Anhäufungen von Makrophagen, deren Cytoplasma mit Hämatoxylin-Eosin eine charakteristische schwachblaue und nach Durchführung der Perjodsäure-Schiff-Reaktion eine stark rote Färbung zeigte. Elektronenmikroskopisch fanden sich in den Hirnläsionen Bacillen, die morphologisch den im Darm beschriebenen glichen und die auch dieselben Degenerationserscheinungen aufwiesen. Die Perjodsäure-Schiff-Reaktion färbt Kapselmaterial und Zellwände,die auch nach Untergang der Bacillen noch nachweisbar sind. Diese Beobachtungen werden als weiterer Beweis für die infektiöse Ätiologie der Whippleschen Krankheit angeführt.
  相似文献   

16.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 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的临床特征与抗NMDAR抗体在诊断该病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62例各种病因的脑炎、脑病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采用转染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其血清及脑脊液抗NMDAR抗体,同时对该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28%(9/32)的临床诊断脑炎病例组患者血清或脑脊液抗NMDAR抗体为阳性.脑脊液抗体的阳性率高于血清,其中5例抗体滴度较高的患者伴有血脑屏障破坏.这些患者均未发现肿瘤,临床上以发热、精神异常、癫痫、肌张力障碍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突出,并有头颅MRI与脑电图异常,早期免疫治疗有效.结论 脑脊液及血清中抗NMDAR抗体检测有助于自身免疫性抗NMDAR脑炎患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预后,分析其危险因素,提出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 对2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危险因素,提出合适的治疗方案.结果 2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意识障碍16例,头痛9例,呕吐12例,凝视11例,脑膜刺激征1例,继发出血3例,18例感染,死亡7例.房颤、糖尿病为其重要的危险因素.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进展快,意识障碍、头痛、失语、凝视多见,预后差,需及早使用脱水剂,尽早外科治疗,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脑干梗死患者发病不同阶段的MRI随访研究,结合患者临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揭示梗死灶体积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演变规律,及其与临床症状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1例首次发病的脑干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后不同时间(〈7d、15d和1、3、6个月)测量梗死灶体积和ADC值,计算病灶与健侧相应部位的相对ADC(rADC)值;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进行临床运动功能评价,并分析梗死灶体积、rADC值与患者运动功能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病后脑干梗死灶体积逐渐缩小(F=4.553,P=0.003),rADC值逐渐升高(,=22.991,P=0.000),除发病7d内的脑干梗死灶体积与同期FMMS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686,P=0.020),其余各测量时间点脑干梗死灶体积和不同时期rADC值均与FMMs评分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脑干梗死灶体积和rADC值随病程的演变呈动态变化,具有规律性,但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