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莱姆病是 1977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莱姆镇发现的一种以蜱为媒介的人畜共患传染病〔1〕。由于莱姆病患者可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 ,以致死亡或终生残疾 ,所以近几年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1982年Burgdorfer〔2〕成功地培养出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后使莱姆病的研究在世界各地得到了迅速发展。使莱姆病的流行病学 ,临床过程 ,疾病全貌 ,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取得进展。我国自 1987年由艾承绪报告〔3〕,黑龙江省海林县有莱姆病发生和流行以来 ,相继有 2 2个省、市、自治区报告有莱姆病感染并存在自然疫源地。我国东北地区以全沟硬蜱为…  相似文献   

2.
中国莱姆病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莱姆病是一种由蜱传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burgdorferi)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亦是一种人兽共患病。自1982年Burgdorfer及其同事分离到莱姆病病原体以来[1],莱姆病在流行病学、病原学、临床学、发病机制及菌苗等方面有了飞速发展。莱姆病的流行范围已扩大到五大洲[2]。在北美和欧洲,莱姆病为主要虫媒传染病。美国CDC自1982年开始莱姆病监测以来,现已有10万例病例报告,其中1996年报告病例达1.6万人[3]。椐估计,欧洲各国每年诊断的莱姆病达5万例以上。我国于1986、1987年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相继发现莱姆病[4,…  相似文献   

3.
莱姆病是我省新发现的虫媒传染病。由于临床医生对本病不甚了解,极易误诊而延误治疗。现将2例典型莱姆病病例介绍如下:韦××,女,31岁,家住临淄区卧虎山下,周围养有牛、羊、犬等家畜,体表均有蜱活动。该病人时常上山,有蜱叮咬史。1994年膝盖下出现暗红色红...  相似文献   

4.
莱姆病(Lyme disease,LD)是一种蜱传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由Willy Burgdorferj于1982年首次成功分离并被命名为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Bb).莱姆病呈全球性分布,除南北极以外,各大洲均有流行,并且发病区域和发病率呈迅速扩大和上升的趋势.莱姆病在我国的分布也相当广泛,于1986、1987年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相继发现莱姆病以来,至今已经有30个省、市、自治区确定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全国每年至少有上万例的新发病例。  相似文献   

5.
湘南微小牛蜱携带莱姆病螺旋体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姆病螺旋体通过某些硬蜱的吸血活动传播给人和动物 ,1987年张哲夫等〔1〕首次从全沟硬蜱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为了解湘南地区自然人群莱姆病感染情况及媒介生物 ,本课题组对湖南省郴州市选点进行人畜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 ,对当地进行了莱姆病螺旋体媒介生物的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 调查点选择 选择与广东接壤的莽山林管局所在地宜章县莽山瑶族自治乡的永安、罗家、沙坪 3个自然村落 (海拔在40 0~ 190 2m之间 ) ,位于北纬 2 4°5 3′ ,东经 112°48′ ,属丘陵山区。全年平均气温 17.2℃ ,年平均降水量 160 0~ 2 3 0 0mm ,属…  相似文献   

6.
我国蜱类作为莱姆病传播媒介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莱姆病(Lyme disease)又称莱姆包柔体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因首次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莱姆镇发现而得名.由于本病分布广、传播快、致残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已被世人所重视,并对该病的病原分子生物学、传染源、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临床和治疗等研究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取得了可喜的进展[1-3].其中在莱姆病传播途径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莱姆病多数是被蜱叮咬后在其伤口处引起环状红斑,然后转移到心脏、神经系统等,后期出现莱姆病关节炎.Burgdorfer等1981年在美国纽约附近莱姆病流行区(Shelter)岛上,从达敏硬蜱(I.dammini)体内发现螺旋体,当时暂定为Ixodes dammini螺旋体.用感染蜱叮咬新西兰白兔,70~84 d后试验兔的皮肤上全部出现红斑,经间接免疫荧光测定,病兔血清抗莱姆病螺旋体均为阳性,提出从达敏硬蜱体内发现的螺旋体是莱姆病的致病因子.之后,国内外有关学者做了较系统地研究,证实硬蜱在莱姆病的流行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焦虑症为首诊症状的莱姆病一例报告杨敏,焦辉,王宏英患者,女,45岁,河北保定某厂工人,因全身蚁走感20余天于1995年6月13日入院。患者在4个月前曾因使用化妆品后出现面部皮肤过敏,处理不当导致感染,治疗后痊愈。近20多天患者出现全身蚁走感,以面部...  相似文献   

8.
目的监测乌鲁木齐南山大小松沟莱姆病自然疫源地人群伯氏疏螺旋体感染与莱姆病发病情况及流行趋势,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蛋白免疫印迹(WB)方法,对223人检测血清抗伯氏疏螺旋体抗体(IgM、IgG),2人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尿液中伯氏疏螺旋体DNA。对有蜱叮咬和犬咬史,并有莱姆病相关临床表现者,详细询问病史和查体,结合血清学检测和尿液PCR结果,确定伯氏疏螺旋体感染与莱姆病病例。结果伯氏疏螺旋体平均感染率为16.14%(36/223),确诊莱姆病27例(1999-2002年6例;2003-2006年21例),包括皮肤、神经系统、眼、心脏和关节多系统损害。少年儿童感染后,出现各型红斑占44.44%(12/27)。结论乌鲁木齐市山地牧区和半农半牧地区人群均存在较高的莱姆病感染率,并有典型病例,当地应重视莱姆病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新疆沙湾林场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新疆沙湾林区人群莱姆病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IFAT)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沙湾林区居民血清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IgG)。结果:沙湾林区是莱姆病高感染区,人群血清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IgG)阳性率为16.1%(37/230),各年龄组间、哈族与汉族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新疆沙湾林区人群中存在较高的莱姆病感染。可能是莱姆病的流行区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于1990~1991年在山东省境内6个县(市)林区及山区首次进行了莱姆病血清学调查,结果证实省内部分林区及山区人群中存在莱姆病感染。经个案流行病学调查,结合血清学及临床症状,共确诊典型病人19例。山区及平原林区均存在和发生莱姆病患者,各年龄组间莱姆病感染无显著性差别(P>0.05)。  相似文献   

11.
蝉咬后局部用药预防莱姆病的啮齿动物模型莱姆病的病原因子(伯氏疏螺旋体)可在被蝉咬过的哺乳动物皮肤局部存在≥2天。当有高危发生莱姆病疫情时,应长期口服抗菌素预防;但会出现不良反应,尤其是对幼儿和孕妇。本文将荷有从自然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鹿分离到鹿蟀(Ix...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北部分地区人群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姆病是由莱姆病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于1986年首次在黑龙江省海林县林区发现该病~([1]),后证实莱姆病在国内分布相当广泛~([2]).为了解我国西北部分地区林区人群感染情况,在新疆、甘肃、宁夏、陕西4省区的林区进行选点调查.  相似文献   

13.
1995年4~5月,应用IFA对123例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莱姆病血清学调查,检出莱姆病抗体阳性8例,感染率为6.50%,提示部分精神病患者的精神异常似乎与莱姆病螺旋体感染有关,在有莱姆病的地区,应开展本病的检测,以利于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了解莱姆病在河南省人群中的感染情况。方法选择河南省登封市和济源市的居民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 (IFA)检测人群血清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IgG)。结果通过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两个调查地区人群中均有莱姆病的自然感染,阳性率分别为6.67%和11.46%,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和性别间的人群莱姆病伯氏螺旋体血清抗体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河南省登封市和济源市人群中存在莱姆病的感染,很可能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有待进一步调查证实。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中期,我国证实东北某些林区存在莱姆病,而且发病率较高,但南方调查较少。邵武市地处福建省北部山区,是主要林区之一。1990年5月,我们通过人群莱姆病抗体检测以及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人群中存在莱姆病感染。  相似文献   

16.
莱姆病(Lyme disease)最初由Steere 于 1975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莱姆镇发现,Burgdorfer和Barbour于1982年分离出莱姆病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80年代中期我国证实东北某些林区存在该病,且发病率较高。但南方调查较少,连平、和平、龙川地处广东省北部山区,又是主要林区之一,最近我们通过人群莱姆病血清抗体检测,证实人群中存在莱姆病感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承德林区莱姆病血清学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承德地处我国华北农牧区和东北林区的交界处,有多种适合莱姆病生存的环境,为查明该地区是否有莱姆病的感染,于2002年6月对承德围场塞罕坝机械林场林区进行了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沂蒙山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山东省沂蒙山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方法 :1992~ 1999年设点 ,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进行人群莱姆病感染调查 ;用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进行蜱中肠带螺旋体率调查 ;取鼠的肾脏、膀胱分离病原。结果 :沂蒙山区人群莱姆病平均感染率为 7.50 % ,林区人群感染率明显高于非林区人群 ;该地区蜱类以长角血蜱为优势种 ,该蜱中肠携带莱姆病螺旋体率为 12 .0 % ,从86组长角血蜱培养物中获得 2株莱姆病螺旋体。结论 :从病原学上证实沂蒙山区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9.
莱姆病是 1 975年发现的传染病 ,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所致。人类感染后表现为皮肤、心脏、神经、关节等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症状。全球已有五大洲近 30个国家有本病报告。我国1 986年在黑龙江首次报道该病 ,现已证实至少 2 2个省 (市、区 )有莱姆病流行。人群对该病普遍易感 ,但青壮年发病最高。1 975年该病首次在美国的康涅狄格州的莱姆镇发现时主要表现为青少年关节炎 ,对健康损害严重。为了解天津市蓟县青少年学生莱姆病感染状况 ,笔者于 1 998~ 1 999年在县内进行了调查。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根据蓟县不同地理环境分别从山区、半山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新疆部分自然疫源地自然人群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自然进程及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基因型情况.方法 在2002年夏季完成的1406人莱姆病螺旋体感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2006年在上述1406人中的1390人阴性人群中,随机抽取119人,与2002年16例阳性(共计135人)为研究对象,在这两个时点收集的血清标本均应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WB)方法检测抗Borrelia burgdorferi抗体IgM和IgG,并完成莱姆病表现频率调查问卷.同时留取135份尿液标本,应用巢式PCR扩增尿液标本中莱姆病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片段,对部分阳性产物测序分析,确定莱姆病螺旋体的基因型,并将PCR检测结果与血清学的检测结果相比较.结果 2002年1406份血清标本中,抗体阳性16份,阴性1390份,阳性率为1.14%(16/1406)(16例中IgM阳性12例,IgG阳性2例,IgM、IgG均阳性者2例).2006年上述16例抗体阳性的感染者中,有7例抗体转为阴性,阴转率为43.75%(7/16),4例由IgM阳性转为IgG阳性,IgM持续阳性5例,2002年抗体阴性的119人中,2006年有58例抗体转为阳性(IgM阳性14例,IgG阳性25例,IgM和IgG均阳性的19例),阳转率为48.74%(58/119),确诊为莱姆病2例.2006年抗B.burgdorferi抗体总阳性率为49.63%(67/135)(2006年阳性58例+2002年阳性9例).无症状IgG血清转换率为34.07% (46/135)(2002年IgM阳性转换为IgG阳性的4例+2006年IgG阳性的25例、IgM和IgG均阳性的19例,其中确诊莱姆病2例);3例发展为莱姆病(2.22%).135份尿液PCR检测,阳性22份,阳性率为16.30% (22/135).8份PCR阳性结果测序分析显示7份为B.garinii,1份为B.afzelii基因型.结论 新疆自然疫源地人群莱姆病螺旋体感染大多为隐性感染,自然进程较为良性,临床莱姆病少有发生.新疆人群莱姆病螺旋体感染基因型主要为B.garinii,其次是B.afzeli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